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间苯二甲酸(1,3-H2BDC)和二吡啶(3,2-d:2,3′-f)-二氮萘(Dpq)为混合配体,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的过渡金属配合物[Ni(Dpq)(1,3-BDC)].6H2O,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其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715 98(9)nm,b=1.606 0(2)nm,c=2.410 6(3)nm,Mr=612.15,β=98.482(2)°,V=2.741 5(6)nm3,Z=4,Dc=1.551 g.cm-3,F(000)=1 268.0,μ=0.779 mm-1,R1=0.049,wR2=0.129 9.配合物中镍离子通过Dpq的两个螯合氮原子、1,3-BDC的一个羧基氧原子和三个配位水的氧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结构.配合物结构单元间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2D超分子网络结构,并对该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利用水热方法制备了一个新的过渡金属镉配合物[Cd(1,3-BDC)(L)(H2O)2]·H2O(1,3-H2BDC=间苯二甲酸,L=2-(3-吡啶基)-1H-苯并咪唑),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确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016 41(6)nm,b=2.088 42(12)nm,c=1.001 38(6)nm,β=106.336 0(10)°,V=2.039 8(2)nm3,Z=4,R1=0.020 7,wR2=0.494.配合物中CdⅡ离子与L配体的1个吡啶N原子、1,3-BDC的4个氧原子和2个配位水的O原子配位,形成七配位的扭曲十面体结构.配体1,3-BDC的桥连相邻的CdⅡ离子形成一维聚合物链,相邻链间通过氢键和π…π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并对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党东宾  高慧  安冰  柏 《化学研究》2009,20(4):62-64
合成了含异硫氰酸根和邻菲咯啉(phen)混合配体的镍配合物[Ni(NCS)2(phen)2],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配合物的固体荧光光谱.单晶结构解析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属于正交晶系,Pbc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296 2(2)nm,b=1.019 0(1)nm,c=1.759 5(2)nm,V=2.323 9(4)nm3,Z=4,Dc=1.530 g/cm3,μ=1.043 mm-1,F(000)=1 096,R1=0.042 1,wR2=0.108 1.配合物中镍离子采用6配位的八面体配位构型,晶体堆积中通过π-π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4.
采用普通溶液法合成配位聚合物{[Cd(Ⅱ)(NH_2-BDC)(H_2O)_3]}_n(NH_2-BDC=5-氨基间苯二甲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以及荧光光谱分析等方法,对该配合物的结构进行测定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ccn,晶体学参数a=0.739 9(5)nm,b=1.831 4(1)nm,c=1.510 8(1)nm,V=2.047 1(2)nm~3,Dc=2.243g/cm~3,μ(MoKα)=2.160(2),F(000)=1 360,S=1.069.每个镉离子周围有6个O原子与之配位,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配位聚合物为一维链状结构,链与链之间通过芳香环的π-π堆积形成二维平面结构,而面与面之间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标题配合物能发荧光,最大发射波长是491nm,在发光材料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妙龄 《化学研究》2007,18(3):42-45
合成了一维分子梯状配合物{[Cu2(4,4′-bpy)3(p-Ab)2(H2O)2].(NO3)2.4H2O}n(4,4′-bpy=4,4′-联吡啶,p-Ab-=对氨基苯甲酸根离子),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1107(5)nm,b=1.5504(3)nm,c=1.4509(3)nm,β=104.81(3)°,V=2.4155(12)nm3,Z=2.铜离子周围有3个氧原子和3个氮原子与之配位,其中2个氧原子由对氨基苯甲酸的螯合氧原子提供,另一个氧原子由配位水提供,3个氮原子分别由三个4,4′-联吡啶提供.这六个原子在铜离子周围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配体对氨基苯甲酸只有一种配位形式——双齿螯合,第二配体4,4′-联吡啶的两个氮原子均参与配位,将配合物组装成一维分子梯结构.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一个单核镍配合物Ni(H2bpd)[NH(CH2COO)2](H2O)2(H2bpd=bis(2-pyridyl)methanediol,二(2-吡啶基)甲二醇),并用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结构测定.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031 05(3),b=1.003 52(3),c=1.747 270(10)nm,β=106.232(2)°,Z=4,Dc=1.638 g/cm3,μ=1.169 mm-1,F(000)=888,R=0.087 4,wR2=0.172 8.此化合物中金属镍原子与两个配体中的三个氮原子和三个氧原子螯合,形成扭曲的八面体构型.在氢键,π-π堆积和CH-π作用下,化合物形成了3D结构.  相似文献   

7.
由Cu(Ⅱ)的硝酸盐与四氟对苯二甲酸(H2tfbdc)的自组装得到标题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衍射单晶结构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标题配合物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a=3.3739(5)nm,b=1.5696(2)nm,c=1.6419(2)nm,β=117.527(2)°。每个铜离子与来自4个四氟对苯二甲酸分子的4个氧原子和1个N。N-二甲基甲酰胺分子中的氧原子配位,形成四方锥的配位构型。四氟对苯二甲酸根桥连铜离子形成具有孔穴的二维层状结构.相邻的层状结构又通过氢键形成三维的超分子网络结构。配合物中一些苯环上的-CF基团具有无序结构。变温磁化率数据(300-1.8K)显示配合物中分别存在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钴(Ⅱ)配位聚合物{[Co(L)(chdc)].2H2O}n(1)(L=1,3-二(苯并咪唑-1-甲基)苯,H2chdc=1,4-环己烷二酸)。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4504(1)nm,b=1.834 9(2)nm,c=2.128 7(2)nm,β=94.325(1)°,V=5.649 2(9)nm3,Z=4。该配合物为一维环状链结构,并进一步通过链间的π-π作用自组装成二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1作为类芬顿反应的催化剂降解刚果红显示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在水热反应条件下合成了1种新颖的U(Ⅵ)-K异核配位聚合物[UO2K2(pdc)2(H2O)3]n(H2pdc=吡啶-2,6-二羧酸),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光谱及热重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分别为a=1.888 5(6)nm,b=1.490 0(5)nm,c=0.740 2(2)nm,β=111.104(10)°。中心铀及钾原子通过2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与吡啶-2,6-二羧酸配体结合。不同的[UO2K2(pdc)2].3H2O单元通过氧原子桥联组成三维链状配位聚合物。配位聚合物中存在π…π相互作用及氢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Cd(NO3)·24H2O与配体4′,5′-二氮-9′-(4,5-二(硫乙基)-1,3-二硫杂环戊烯-2-叶立德)-芴(L)在甲醇和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中生成配合物Cd(NO3)2(L)2。晶体的空间群是Pbcn(#60),晶体学参数分别是a=1.5787(2)nm,b=0.98796(11)nm,c=2.7195(3)nm。V=4.2416(8)nm3,Z=4。2个硝酸根离子各提供1个氧原子,2个配体L各提供2个氮原子,形成了镉的6配位结构。晶体结构显示分子通过平面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沿b轴形成柱状结构,这些柱通过中心原子镉!的配位连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再通过2个硫乙基上的短距离S…S接触进一步形成了三维结构。对其1HNMR、UV-Vis和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含异硫氰酸根和喹啉(q1)混合配体的钴配合物[Co(NCS)2(q1)2];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配合物在室温下的荧光发射光谱特性.单晶结构解析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48633(5)nm,6=0.84444(3)nm,c=1.54116(5)nm,β=92.093(2),V=1.9330(2)nm^3,Z=4,Dc=1.489g/cm^3,μ=1.116mm^-1,F(000)=884,R1=0.0322,wR2=0.0786.配合物中钴离子采用四配位的四面体配位构型,晶体堆积中通过π-π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型有机多羧酸镍(Ⅱ)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多羧酸HOOCCH2OC6H4N(CH2COOH)2(H3L),并用它与六水合硫酸镍在常温下反应得到配合物[Ni3(L)2(H2O)12]·6H2O(1)的单晶。经单晶结构测定,该配合物中含有两种不同配位环境的镍(Ⅱ)离子,一种镍(Ⅱ)离子与配体中氮原子上的两个亚甲基羧基配位,另一种与六个水分子配位.配体中与氧原子连接的亚甲基羧基没有配位。配合物(1)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7301(14)nm,b=1.0597(17)nm,c=1.3639(16)nm,α=97.14(8)°,β=91.26(6)°,γ=96.50(8)°,V=1.040(3)nm^3,Z=1.  相似文献   

13.
在常温下,通过溶剂置换法制备了[Ni(qina)2(H2O)2]·2DMSO单晶,其中qina^-为喹哪啶酸根,DMSO为二甲亚砜.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m空间群.2个qina^-配体以氮原子和氧原子与Ni(Ⅱ)离子反式螯合配位,2个H2O分子则以氧原子与Ni(Ⅱ)离子轴向配位,形成八面体配合物.配合物分子之间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等弱相互作用构筑成三维超分子结构.该配合物能显著提高乙酸-1-萘酯的水解反应速率,当配合物浓度为1.0×10^-4mol/L时,在pH=8.44的乙酸-1-奈酯体系中,酯的水解速率提高了365倍.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一维分子梯状配合物{[Cu2(4,4'-bpy)3(p-Ab)2(H2O)2]·(NO3) 2·4H2O}n(4,4'-bpy=4,4'-联吡啶,p-Ab-=对氨基苯甲酸根离子),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110 7(5) nm,b=1.550 4(3) nm,c=1.450 9(3) nm,β=104.81(3)°,V=2.415 5(12) nm3,Z=2.铜离子周围有3个氧原子和3个氮原子与之配位,其中2个氧原子由对氨基苯甲酸的螯合氧原子提供,另一个氧原子由配位水提供,3个氮原子分别由三个4,4'-联吡啶提供.这六个原子在铜离子周围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配体对氨基苯甲酸只有一种配位形式--双齿螯合,第二配体4,4'-联吡啶的两个氮原子均参与配位,将配合物组装成一维分子梯结构.  相似文献   

15.
《化学学报》2012,70(3)
水热法合成了5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d(TFSA)(2,2'-bpy)2]n(1),[Mn(HFGA)(phen)2]n(2),[Co(TFSA)(bpp)2(H2O)2]n(3),[Zn(TFSA)(bpp)2(H2O)2]n(4)和[Cu(HFGA)(phen)]n(5)(TFSA=四氟丁二酸,HFGA=六氟戊二酸,2,2'-bpy=2,2'-联吡啶,phen=1,10-邻菲啰啉,bpp=1,3-二吡啶基丙烷),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和2具有相似的1D链结构,四氟丁二酸和六氟戊二酸以两个单齿羧基氧原子分别配位于Cd2+和Mn2+离子,2,2'-联吡啶和1,10-邻菲啰啉分别螯合配位于Cd2+和Mn2+离子.配合物3和4具有相似的1D链结构,1,3-二吡啶基丙烷以两个端基氮原子桥联金属离子,四氟丁二酸和六氟戊二酸分别以单齿方式配位.配合物5是具有{4.82}拓扑的2D网结构,六氟丁二酸配体通过单齿/双齿-桥联模式连接Cu2+离子.5个配合物均通过分子间弱作用进一步构筑成3D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6.
陈世亮  刘峥  刘洁  刘宝玉  高炅杨 《合成化学》2013,21(2):204-209,244
以邻香草醛缩氨基甲磺酸席夫碱(H2L)和1,10-邻菲啰啉(phen)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型双核镍配合物Ni2L2(phen)2(1),其结构经IR,XRD和元素分析表征。1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4.466(16),b=16.302(17),c=20.335(2),α=67.557 0(10)°,β=87.662(2)°,γ=89.658(2)°,V=4.432 7(8)nm3,Mr=1 000.32,Z=4,Dc=1.499 g.cm-3,μ=1.01 mm-1,R1=0.146 8,ωR2=0.327 9和F(000)=206 4。1中每个Ni(Ⅱ)分别与phen的两个氮原子、L的一个酚羟基氧原子和另一个L的一个氮及两个氧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1分子间通过氢键及其形成的水簇和π-π堆积形成三维网状结构。1在217.8℃以下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7.
水热法合成了配合物{[Ln(Hbmdc)(bmdc)(H2O)3].3H2O}n(Ln=Eu,1;Dy,2;H2bmdc=苯并咪唑-5,6-二羧酸),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1和2具有相似的一维链状结构。配体H2bmdc以2种不同的类型与Ln3+离子配位:完全去质子化的bmdc配体和咪唑环上的氮原子被质子化的Hbmdc配体。bmdc配体的2个羧基采取双齿螯合/双齿螯合方式配位;Hbmdc配体的1个羧基采取双齿螯合方式配位,另1个羧基未参与配位。每个Ln3+离子与6个羧基氧原子和3个水分子中氧原子配位,形成9配位的扭曲单帽四方反棱柱体。相邻的Ln3+离子通过bmdc配体桥联形成螺旋链状结构。链和链之间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进一步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1和2分别显示Eu3+和Dy3+离子的特征荧光。  相似文献   

18.
林宏艳  王秀丽  刘国成 《应用化学》2009,26(10):1216-1221
以1,2,4,5-均苯四羧酸(btec)和二-吡啶-(3,2-d:2,3'-f)-二氮萘(Dpq)为混合配体,水热合成了一种三维超分子配合物: [Co2(Dpq)2(btec)(H2O)6]•2H2O (1), 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衍射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解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 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978(5)nm, b= 2.9822(16)nm, c= 0.7058(4)nm, β= 94.199(6)º, V= 1.8848(18)nm3, Z= 2, R1= 0.0350, wR2= 0.0796。该化合物由1,2,4,5-均苯四羧酸中羧基氧原子、二-吡啶-(3,2-d:2,3'-f)-二氮萘的螯合氮原子及水分子中氧原子与中心Co(II)离子配位, 形成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几何构型。羧酸作为桥连配体连接两个相邻的中心Co(II)离子形成钴配合物的双核单元,双核单元之间通过氢键及π-π堆积作用相互连接构成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钴配合物修饰碳糊电极(1-CPE)在0.1 M 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中电位范围+600 – –300 mV内有一对归属于Co(II)/Co(III) 的氧化还原峰,而且此修饰电极对亚硝酸根的氧化有很好的电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二维层状配位聚合物{[Cu(p—abs)2(H2O)2]·2H2O}n(p-abs^-=对氨基苯磺酸根离子),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0=0.7432(3)nm,b=1.7357(5)nm,c=0.7618(2)nm,β=116.592(19)°,V=0.8788(50)nm^3,Mr=479.96,De=1.814g/cm^3,Z=2,μ=1.538mm^-1.铜离子周围有4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与之配位,其中2个氧原子由配位水分子提供,其余4个配位原子由对氨基苯磺酸提供,这六个原子在铜离子周围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对氨基苯磺酸在配合物中起双齿桥联作用,将相邻两个铜离子连接起来,成为无限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20.
无水YbCl3与三倍量的LiNPh2的在四氢呋喃(THF)中反应,合成了中性均配型稀土胺化物Yb(NPh2)3(THF)2。产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2052(2)nm,b=1.9369(3)nm,c=1.6523(2)nm,β=92.79(1),V=3.8524(9)nm^3,Z=4,Dc=1.417g.cm^-3,μ=24.67cm^-1(MoKa),F(000)=1668,R=0.036,Rw=0.039,3个二苯胺基的氮原子和两个THF的氧原子与金属镱配位,形成五配位的扭曲的三角双锥几何构型,平均的Yb-N键长为0.2219(6)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