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赵焱  李莉  刘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23(12):2272-2277
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滴定技术分别测定了β-环糊精(1)、单-[6-(乙二胺基)-6-脱氧]-β-环糊精(2),单-[6-(二乙烯三胺基)-6-脱氧]-β-环糊精(3)、单-[6-(三乙烯四胺基)-6-脱氧]-β-环糊精(4)及其相应的铜配合物(5,6,7)在25℃,pH为7.2和2.0的缓冲溶液中,与几种染料分子作为模型底物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环糊精和修饰环糊精均使客体RhB的荧光强度下降,而使其它客体分子的荧光强度增强。与母体环糊精相比,铜键合修饰β-环糊精和修饰环糊精质子化可以增强主客体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对一些底物的键合能力。从主客体间的尺寸与形状关系讨论了主体(1-7)对染料分子识别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分子氮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第一个分子氮配合物[Ru(NH_3)_5N_2]~(2+)被发现以来,关于 N_2配合物的合成及配位N_2的反应和活化有极其广泛和大量的文献报道。尤其是在七十年代该项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热门的研究课题,我国也进行了分子氮配合物的大协作研究。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分子氮配合物的研究虽然还是重大基础研究课  相似文献   

3.
尹传奇  张海宁 《分子催化》2002,16(4):247-252
在氢气压力下,钌配合物[^MeCnRuCl(dppe)](O3SCF3)与AgO3SC3在CH2Cl2中反应生成分子氢配合物[^MeCnRu(H2)(dppe)](O3SCF3)2,该分子氢配合物具有催化烯烃离子氢化的活性。原位高压核磁共振研究显示,这种催化离子氢化反应可能是由分子氢配合物向烯烃转移氢质子形成碳正离子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Cu2(cbba)4(phen)2(1)和Zn(cbba)2(bipy)(2)(Hcbba=2-(4′-氯-苯甲酰基)苯甲酸,phen=1,10-邻菲罗啉,bipy=2,2′-联吡啶),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这2个配合物通过π-π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2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5.
萘酰氨修饰β-环糊精及其铜配合物对萘衍生物的分子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荧光光谱滴定技术分别测定了β-环糊精(1)、单-[6-(1-萘酰氨基)-乙基氨基-6-脱氧]-β-环糊精(2)、单-[6-(1-萘酰氨基)-二乙基二氨基-6-脱氧]-β-环糊精(3)及其相应的铜配合物(4、5)在25 ℃时,pH为7.20的缓冲溶液中与几种萘衍生物形成的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化合物2、3与大部分β-萘衍生物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性大于α-萘衍生物。铜键合修饰的环糊精4、5扩展了母体环糊精的键合能力,其中主体5与2-萘酚(2-NO)形成的稳定常数是母体环糊精的35倍,且引入铜(II)后,修饰环糊精的分子选择性提高。从主-客体的尺寸/形状匹配和多重识别等方面探讨了分子识别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Cd(NO3)2·4H2O与配体4′,5′-二氮-9′-(4,5-二(硫乙基)-1,3-二硫杂环戊烯-2-叶立德)-芴(L)在甲醇和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中生成配合物Cd(NO3)2(L)2。晶体的空间群是Pbcn(#60),晶体学参数分别是a=1.578 7(2) nm,b=0.987 96(11) nm,c=2.719 5(3) nm。V=4.241 6(8) nm3Z=4。2个硝酸根离子各提供1个氧原子,2个配体L各提供2个氮原子,形成了镉的6配位结构。晶体结构显示分子通过平面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沿b轴形成柱状结构,这些柱通过中心原子镉(Ⅱ)的配位连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再通过2个硫乙基上的短距离S…S接触进一步形成了三维结构。对其 1H NMR、UV-Vis和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钴希夫碱配合物及其分子氧加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β-萘酚醛与一系列二胺缩合为配体,合成了钴的配合物。通过测定配合物在各种溶剂中吸收的氧气,得到了配合物与分子氧的摩尔比。并从各种溶剂中分离出了一系列2:1和1:1(Co/O_2)的分子氧加合物。对这些配合物和分子氧加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紫外一可见光谱和磁化率的表征,并研究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Cd(NO3)·24H2O与配体4′,5′-二氮-9′-(4,5-二(硫乙基)-1,3-二硫杂环戊烯-2-叶立德)-芴(L)在甲醇和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中生成配合物Cd(NO3)2(L)2。晶体的空间群是Pbcn(#60),晶体学参数分别是a=1.5787(2)nm,b=0.98796(11)nm,c=2.7195(3)nm。V=4.2416(8)nm3,Z=4。2个硝酸根离子各提供1个氧原子,2个配体L各提供2个氮原子,形成了镉的6配位结构。晶体结构显示分子通过平面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沿b轴形成柱状结构,这些柱通过中心原子镉!的配位连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再通过2个硫乙基上的短距离S…S接触进一步形成了三维结构。对其1HNMR、UV-Vis和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1965年Allen报道了第一个分子氮配合物的合成以来,迄今已合成了分子氮配合物三百余个,而且几乎所有稳定分子氮配合物的合成都在溶液中进行。本文报道通过K_3[Co(CN)_5N_3]的固相热分解反应获得Co-N_2配合物,并且研究发现该分子氮配合物在氢气氛中于220℃加氢生成氨。配合物K_3[Co(CN)_5N_3]·2H_2O按文献方法合成。  相似文献   

10.
赵焱  刘哓青  赵勇  刘频  李琮 《分析化学》2006,34(7):959-962
用光谱滴定技术分别测定了β-环糊精(1)、单-[6-(1-萘酰氨基)-乙基氨基-6-脱氧]-β-环糊精(2)、单-[6-(1-萘酰氨基)-二乙基二氨基-6-脱氧]-β-环糊精(3)在25℃时,pH为7.2、2.0和10.1的缓冲溶液中与几种染料分子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Ks,并考察了pH=7.2时识别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H0和TΔS0。结果表明,pH为2.0和10.1时,静电、疏水和氢键作用协同贡献于超分子配合物的形成,如主体2与AR在pH=10.1时形成的Ks=7085;而pH=2.0时的Ks=1034。当pH=7.2时主-客体的尺寸/形状匹配、疏水作用和范德华力决定配合物的稳定性。主体2、3对AR、TNS和ANS的包结配位是放热过程,并给出较大的焓变(-ΔH0),对RhB主要表现为熵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
陈荣  梁文平 《化学进展》2001,13(3):239-240
南京大学游效曾院士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连续资助下 ,以联系高技术的分子电磁性质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化学研究为突破口 ,在光电功能分子导电配合物、非线性光学配合物和磁性配合物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并使我国在该领域中的工作在国际上取得一定地位。1 .分子导电配合物研究了分子间距接近范氏半径之和的中性二硫烯导电配合物 ,这类化合物在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设计制备了新型杂多酸的二硫烯自由基无机 /有机杂化配合物 ,可望兼有导电和非线性光学性能双重功能 ;发展了一种新的方便的全共轭双金属配合物( Bu4 N) 2 tto[Ni( dmit) …  相似文献   

12.
用荧光光谱滴定法测定了单-[6-(二乙烯三胺)-6-脱氧]-β-环糊精(1)、单-[6-(三乙烯四胺)-6-脱氧]-β-环糊精(2)及其铜配合物(3,4)与一系列萘衍生物在磷酸缓冲溶液(pH 7.2,0.1 mol·dm-3)中,25℃时形成超分子体系的稳定常数,并与母体β-环糊精的配位能力进行了比较.化学计量法表明,四种化学修饰β-环糊精与萘衍生物形成了1:1的超分子配合物.从尺寸适合、几何互补及多点识别等方面讨论了主体化合物对模型底物的分子选择性键合能力.结果表明,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力、静电相互作用及氢键等多种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协同贡献于超分子配合物的形成,主-客体间的结构匹配在分子受体选择性键合底物形成超分子配合物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Ni(TACDTA)]·1/2[Ni(H2O)6]·[ClO4]·2H2O是一种以1,4,7-三氮杂环癸烷-N,N′,N″-三羧酸(TACDTA)为配体的Ni(Ⅱ)配合物。为了研究其配位单元[Ni(TACDTA)]的电子结构,在晶体结构基础上,运用Gaussian 03程序,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LanL2 DZ基组对其进行量子化学研究。探讨配合物结构单元的稳定性、分子轨道能量、原子净电荷布局规律以及一些前沿分子轨道的组成特征等。结果表明,配合物结构在能量上是稳定的,作为结构单元而存在。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个配位聚合物[Mn(cbba)2(bimb)]n(1)和[Cd(cbba)2(mbix)]2n(2)(Hcbba=2-(4′-氯-苯甲酰基)苯甲酸,bimb=1,4-双(咪唑基-1-基)丁烷,mbix=1,3-双(咪唑基-1-基)苯)。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这两个配合物通过氢键或π-π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的紫外光谱和配合物2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Cu(bipy)[BMA]·3H2O混配配合物单晶(BMAH2为苄基丙二酸),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晶体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a,晶胞参数:a=1.659 3(3)nm,b=1.467 3 nm,c=1.674 7(3)nm,Z=8.R和Rw分别为0.037和0.038.晶体结构表明分子间芳环堆砌作用和分子间氢键作用是此晶体形成的主要作用力.晶胞中的分子间芳环堆砌作用不同于已往的文献报道,具有分子识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孙长艳  李杨  李文军  车平 《无机化学学报》2013,29(10):2140-2144
由水热法合成了2个微孔镧系超分子配合物[Ln(CCA)(OH)(phen)(H2O)]n·n(phen)·nH2O(Ln=Yb,1;Er,2;H2CCA=2-羧基肉桂酸;phen=1,10-菲啰啉),并用元素分析、IR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研究表明,2个配合物都是由配体2-羧基肉桂酸连接而形成的一维双链结构,该链状结构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扩展为具有微孔结构的超分子。1,10-菲啰啉在微孔结构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模板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Cu(cbba)2(im)2] (1)和{[Mn(cbba)2(bipy)(H2O)2]·bipy}n(2)(Hcbba=2-(4′-氯-苯甲酰基)苯甲酸,im=咪唑,bipy=4,4′-联吡啶)。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这2个配合物通过氢键或π-π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8.
用STM对含氧桥的金属-有机配合物[Cu2(μ-O)(dptap)4(NO3)2]分子在Au(111)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 STM结果表明, 该分子同时存在非解离吸附和解离吸附, 大部分分子在Au(111)面形成有规则的排列, 少量分子发生解离吸附, 并形成(√3×√3)R30°Cu原子吸附结构. 探讨了两种吸附现象共存的起因.  相似文献   

19.
金琼花  徐立军  孙静静  代永成 《化学学报》2009,67(19):2193-2198
合成了3种新的超分子配合物[Cd(H2biim)(2,2'-bipy)(NO3)2] (1), [Cu(H2biim)(2,2'-bipy)(H2O)](NO3)2 (2)和[Zn(H2biim)(2,2'-bipy)(H2O)](NO3)2 (3) (H2biim=双咪唑; 2,2'-bipy=2,2'-联吡啶), 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结构. 配合物1~3均为单斜晶系, 属于P2(1)/c空间群, 在1中, Cd(II)为六配位, 它与双咪唑的2个氮原子, 联吡啶的2个氮原子和2个硝酸根的2个氧原子配位. 在2和3中, Cu(II)和Zn(II)均为五配位的, 它们与双咪唑的2个氮原子、2,2'-联吡啶的两个氮原子和一个水分子配位. 1~3的对称单元均通过双咪唑、硝酸根和水之间形成的氢键R21(7), R21(4) 和R44(18)构筑了1D链状超分子.  相似文献   

20.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Mn(NIPH)(mbix)]n(1)和[Co(NIPH)(mbix)(H2O)3]2n·2n H2O(2)(H2NIPH=5-硝基间苯二甲酸,mbix=1,3-双(咪唑基-1-基)苯)。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这两个配合物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