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溶剂萃取对烟煤孔隙结构和粒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二硫化碳-N-甲基-2-吡咯烷酮(CS2-NMP)(1∶1, V/V) 混合溶剂、丙酮和吡啶对南桐烟煤逐级萃取,得到各级残余物。通过比表面积及孔快速测试仪和扫描电镜,对煤及各萃取残余物的氮气吸附行为、粒度进行测试,考察了溶剂萃取对煤的BET比表面积与BJH孔容、孔面积随孔径分布规律以及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溶解”小分子物质,溶剂萃取能够有效地改善煤的吸附性、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降低其粒度,但不能破坏其基本结构单元,在本质上仍属于物理作用。根据最可几孔径计算出南桐烟煤胶态分子团结构模型中基本结构单元的粒径在3.5 nm左右,证实了煤分子胶态团结构模型的假设。  相似文献   

2.
分子烙印聚合物作超临界流体萃取后处理用固体吸附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离线超临界流体萃取与高效毛细管电泳相结合,分析了标准添加样品中的除草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探讨了温度、压力和改性剂对萃取的影响,考察了在不同条件下合成的2,4-D为烙印分子的子烙印聚合物对2,4-D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吸附能力,并将分子烙印聚合物作为超临界流流体萃取后处理用固体吸附剂,结果表明,在甲醇和水的混合极性溶剂中制备的分子烙印聚合物对提高分析选择性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分别以苯、联苯和1,3,5-三苯基苯为反应单体,二甲氧基甲烷(FDA)为交联剂,1,2-二氯乙烷为反应溶剂,通过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比表面积大的多孔芳香交联聚合物(HCP-PhH-3、HCP-PhH2-3、HCP-PhH3-3)。通过氮气吸脱附分析、热失重和红外光谱对交联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的孔结构丰富,HCP-PhH-3的比表面积可达901.50 m2/g,另外该类聚合物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对色氨酸的吸附研究表明,三种聚合物吸附色氨酸的吸附量顺序为HCP-PhH-3> HCP-PhH2-3> HCP-PhH3-3。经过多种溶剂的浸泡后,该类聚合物对色氨酸都表现出较好的吸附效果。HCP-PhH2-3和HCP-PhH3-3吸附色氨酸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拟合曲线表明,该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反应速率控制的多层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4.
采用缩聚反应合成了两种未见报道的含三芳胺聚西夫碱空穴输送材料(PC-1,PC-2),该材料具有非晶态结构、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空穴传输性,用IR,UV-Vis,^1H NMR对所合成的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用XRD技术对在不同溶剂中得到的聚合物的结晶现象进行了研究;用热重分析(TG)和差热分析(DTA)技术对材料在氮气中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对电离热(Ip)和前线轨道能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用二甲苯为溶剂得到的聚合物无结晶现象,PC-1,PC-2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空穴传输性。  相似文献   

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香豆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捷  胡国昌 《色谱》1999,17(2):203-205
介绍了用反相高效波相色谱(RP-HPLC)测定食品中香豆素含量的方法。样品用无水乙醚萃取,在40℃水浴上用氮气吹干,残留物用V(甲醇):V(水)=9:1反萃取,用RP-HPLC定量分析。方法最小检出限为0.015mg/L,在2~10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准确、重现性好,回收率为97.6%~100.8%,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6.
煤中含有以非共价键结合的可萃取物,煤的萃取物和萃余物热解反应性不同。本研究首先用醋酸消除煤中静电作用力,再以吡啶萃取消除氢键作用力,通过热重和固定床研究了煤萃取物和萃余物的热解特性。相对于原煤,萃取物(E1)的H/C原子比较高,而萃余物(R1)比原煤的孔径有所增大。热重实验表明,萃取物热分解温度低,失重率大;萃余物在485℃之前失重大于原煤,温度高于485℃小于原煤。固定床氮气热解表明,萃取物(E1)的焦油产率和气体比原煤高;萃余物(R1)的焦油产率低于原煤焦油产率。而氢气气氛下,萃取残渣的焦油产率明显高于原煤,这是由于吡啶萃余物具有更开放的孔结构,有利于加氢热解过程氢向孔内扩散,减少了缩聚反应。  相似文献   

7.
以2-异戊基环戊酮为虚拟模板,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粒径20~50 μm的分子印迹微球。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分子印迹微球的表面化学特征及粒径分布,测试了印迹聚合物对玫瑰醚的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性能及吸附选择性。 考察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玫瑰醚的应用效能。 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对玫瑰醚的吸附可在25 min达到平衡,具有较快的吸附动力学,一级动力学模型更适合描述其吸附动力学行为。 Freundlich模型最适合描述MIPs对玫瑰醚的等温吸附行为,聚合物材料最大的印迹位点数目为149.3 μmol/g。 聚合物对玫瑰醚的平均吸附能为166 kJ/mol,表明主要为化学吸附。 虚拟模板印迹聚合物对玫瑰醚的选择因子相对于香叶醇和香茅醇分别为3.710和5.636,且对含玫瑰醚的混合物中的目标化合物仍具有较高的选择吸附能力(竞争吸附量为18.02 mg/g)。 在优化洗涤(1 mL乙腈+1 mL乙腈和水混合溶剂(体积比9.5:0.5)+2 mL乙腈、甲醇和水混合溶剂(体积比8:1:2)和洗脱(3 mL甲醇和醋酸混合溶剂(体积比9:1))条件下,通过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可实现玫瑰醚的有效分离和富集,回收率为96.23%。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煤中小分子对煤的瓦斯吸附及流动特性的影响,采用四氢呋喃溶剂萃取煤中可溶有机小分子,得到萃取后煤样(残煤)。对原煤和残煤分别进行甲烷等温吸附、解吸实验和径向渗流实验;同时,采用氮气吸附法测试了它们的孔隙结构参数。结果表明,残煤的饱和吸附量a值低于原煤,吸附常数b值增大,萃取小分子降低了煤对甲烷的吸附能力,提高了低压段(<4 MPa)煤对甲烷的解吸速率;原煤的孔体积和平均孔径高于残煤,比表面积和微孔孔体积却减少;萃取后,煤粒表面传质阻力和扩散阻力均减小,残煤甲烷解吸速率和解吸量均高于原煤;同一渗流条件下,残煤的渗透率明显高于原煤。分析认为,煤中部分小分子被溶解后,煤孔隙结构的改变,降低了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减小了甲烷在煤粒中的内外扩散阻力,扩大了瓦斯在煤中的流动通道,改变了煤层储运特性,为煤储层的化学增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3,6-二氧杂-1,8-辛二硫醇(H2L)和HgCl2反应,得到组成为Hg3L2Cl2的配合物。制备了Hg3L2Cl2修饰的碳糊电极,研究了在1mol/L KCl水溶液中的循环伏安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1mol/L KCl介质中,在0.3~-0.8V(vs.SCE)范围内出现Hg3L2Cl2的还原和L^2-在汞膜表面的吸附,在一0.30—0.30V范围内出现汞膜的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10.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水中异味化合物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李林  宋立荣  甘南琴  陈伟 《分析化学》2005,33(8):1058-106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盐/质谱联用测定了水中常见的3种异味化合物,即2-甲基异茨醇、土腥素和β-柠檬醛。研究并讨论了纤维头的类型、盐的种类和浓度、温度、萃取时间、搅拌和解吸时间等因素对异味化合物萃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样中加入30%(W/V)的NaCl溶液,采用65μm PDMS/DVB纤维头,在搅拌的条件下,于60℃顶空萃取40min为异味化合物固相微萃取的最佳条件。在优化的条件下,使异味化合物吸附于纤维涂层后,将其在250℃高温下解吸,再用GC—MS分析。土腥素、β-柠檬醛、2-甲基异茨醇的检出限依次为1.0、1.3和1.7ng/L;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9%、8.4%和6.2%:3种异味化合物在5~1000n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因此,用该方法分析水中痕量(ng/L级)的异味化合物,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根据煤中氮的存在形式,提炼出11种具有不同杂化方式及含氮量的有机环状化合物.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方法对甲烷在这11种含氮化合物上的吸附模型进行结构优化,并结合吸附能、电荷分布及静电势能面的分析,从微观角度考察了甲烷与这些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甲烷与含氮化合物的相互作用能在3.81-6.82kJ·mol-1范围内,且通过氢键和静电力相互作用;当化合物中氮的杂化方式为sp2时,其与甲烷的作用能大于sp3杂化方式的;当化合物中的氮含量增加时,可以提供更多的甲烷吸附位点.  相似文献   

12.
基于原煤和有机溶剂抽余物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溶剂极性与其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变化关系,探讨抽提溶剂极性差异对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控制的地球化学机理。结果表明,煤溶剂抽余物等温吸附甲烷曲线都遵循Langmuir方程,且二硫化碳(CS2)和苯(C6H6)溶剂抽提作用增大了煤吸附甲烷量,四氢呋喃(THF)和丙酮溶剂抽提作用减小了煤吸附甲烷量。实验发现,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变化与抽提溶剂极性成负相关关系,该现象可用相似相容原理解释:CS2和C6H6溶剂极性较弱,抽提出较多具有非极性结构(-CH3和-CH2-)的烷烃和芳烃,为甲烷在煤表面吸附增多了吸附位而增强了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THF和丙酮溶剂极性较强,抽提出较多具有极性结构(-CHO、-OH、和-COOH)的非烃和沥青质,减少了吸附位而降低煤抽余物的甲烷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煤中可溶有机质对煤的孔隙结构及甲烷吸附特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氢呋喃对临涣7煤和祁南3煤进行微波辅助抽提,进行了原煤和残煤等温吸附实验和低温氮气吸附测试,对比分析了抽提前后原煤和残煤的甲烷吸附量和比表面积、孔分布情况,并理论测算煤中可溶有机质吸附溶解甲烷量.结果表明,残煤的甲烷吸附能力低于原煤;抽提后,煤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增大,平均孔径减少,影响煤吸附气体能力的主要孔径为1.7~5.0 nm,且该范围内的孔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压力为0.1~5.0 MPa时,两煤样中可溶有机质吸附溶解的甲烷量分别为0.45~4.22 mL/g、0.69~4.99 mL/g,最大吸附量分别占到原煤最大吸附量的30%和38%.分析认为,煤中可溶有机质占据部分煤中孔隙,影响煤孔隙结构,同时,在压力的作用下,甲烷可以溶解和吸附煤中可溶有机质.  相似文献   

14.
Supported coupling catalysts for CS2 removal were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activated carbons originated from wood,coconut shell and coal as supports,and their catalytic activities for CS2 removal were tested at ambient temperature.The textural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activated carb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nitrogen adsorption,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TPD)and Boehm titration.The activated carbon support with meso-and macropores,and oxygen-functional groups performs higher CS2 removal ability at ambient temperature.The effects of flow rate,CS2 inlet concentration,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n CS2 removal were also investigated.High efficient removal is obtained at temperature of 50-C,space velocity of 2000 h-1,inlet CS2 concentration of 500 mgS/m3 and relative humidity of 20%with the breakthrough sulfur capacity up to 4.3 gS/gCat and working sulfur capacity up to 7 gS/gCat.  相似文献   

15.
低煤化度煤低温热解脱氧后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低温热解脱氧方法对低煤化度煤中含氧官能团化学活性进行了系列研究,测定了FTIR、1H-NMR、13C-NMR及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得出了煤中含氧官能团的化学活性顺序,并发现低温热解脱氧的同时,煤分子中的O重新分布,H分布、C分布及孔径分布的变化,是低温热解导致煤分子改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滕庭庭  卢新卫 《合成化学》2017,25(9):763-768
以固体废物煤矸石为原料,采用“高温焙烧活化 碱熔融 碱溶 陈化 晶化”水热反应体系,根据Y型沸石相应的结构特征,通过对各阶段反应条件的探究及对SiO2/Al2O3的摩尔比的控制,合成Y型沸石,其结构、形貌和性能经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ourier红外光谱和氮吸附仪分析表征。并将Y型沸石应用于氨氮废水的处理,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活化温度800 ℃,碱熔融温度850 ℃,碱熔融质量比(Na2CO3/煤矸石)为1.0,碱溶NaOH溶液浓度为3 mol·L-1,于60 ℃陈化12 h,晶化温度105 ℃,晶化时间6 h条件下,硅铝比为6~8,制得的Y型沸石结晶度最高(93%),对氨氮废水的去除率在40 min内达到88.2%。  相似文献   

17.
煤在含有吡啶的二元溶液中吸附和溶胀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采用WK11模型化合物及ND褐煤和IL烟煤,在含有吡啶的水、环己烷、甲苯双溶液系统中研究其吸附和溶胀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在稀溶液条件下吡啶吸附量和溶胀率都很低,而且即使在很长的反应时间内溶液中的吡啶也不能被全部吸附。这表明虽然由于热力学有利的熵变,吡啶可以断开煤中所有的氢键交联结构而形成新的氢键,但溶剂环境的影响和孔径等因素的扩散限制,也显著影响煤的吡啶吸附量和溶胀行为。在低吡啶浓度时,煤的溶胀率与吸附量无线性关系。在高吡啶浓度时,溶胀率随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吡啶浓度超过一定值时,由于吡啶的强抽提作用,一定反应时间后煤和溶剂界面消失。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四种标准煤样和模型化合物(WK11离子交换树脂及其Na和Ca类型),在30℃~60℃对比研究煤的吡啶气相吸附等温线和影响其吸附行为的因素。模型化合物结果表明:吡啶能断开WK11中的固有氢键,形成更强的吡啶-羧基官能团氢键,Na或Ca型WK11由于无法与吡啶形成氢键,因此吸附量很小,并几乎无溶胀现象。四种煤样的吡啶吸附结果表明:由于煤化程度和结构的不同,至少有两种类型的吡啶吸附等温线。同时,煤的吡啶吸附总量并不仅取决于在吸附过程中形成的氢键数量,而且也受其它特殊作用力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高阶煤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