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液/液界面电分析化学近年来的进展进行了综述,特别是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对探讨液/液界面微观结构和构筑新型液/液界面方面的进展进行了重点介绍。目前通过理论模拟和各种实验技术的应用,液/液界面微观结构已初具轮廓;可供选择的有机相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展。这些进展为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根据联通管原理,作者设计了一套固液,液液连续萃取装置(图1)。可封闭,可开放;可热萃,亦可冷萃,还可用磁力搅拌器搅拌。装置说明:图1的装置由两个三颈瓶A、B组成。“1”、“2”为温度计,若不需控温可改为磨口塞。“3”为冷凝管。“4”为带三通活塞的联通管。在固液萃取及萃取剂比重大的液液  相似文献   

3.
分立式悬液四电极微液/液界面电解池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一种适用于液/液界面电化学研究的悬液电解池及其性能,它能产生3~20mm~2的球形界面和0.025mm~2的微盘界面。通过微量注射器调节,界面易更新,且液滴稳定时间长达1h。介绍了一种耐强极性有机溶剂接触的玻璃表面疏水处理方法,经处理后的电解池可连续使用14天。以典型的四乙基铵离子的转移特征来验证本电解池的性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区域熔炼原理及液-液萃取技术的探讨,发展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基于冷冻熔炼的液-液萃取样品富集新技术.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了冷冻熔炼、常温液-液萃取以及冷冻熔炼液-液萃取中溶质浓度的分布特征,通过富集效率的探讨证明冷冻熔炼液-液萃取技术是液-液萃取与区域熔炼技术的结合.通过葡萄汁样品的分析,对该技术进行了评价.理论计算求得冷冻熔炼液-液萃取中相应组分的富集效率为4.5,而试验测得富集效率为4.8,两者结果一致,说明冷冻熔炼液-液萃取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样品富集技术.  相似文献   

5.
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散液液微萃取是一种基于传统液液萃取的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该文以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中萃取剂的筛选为出发点,综述了低密度萃取剂、辅助萃取剂、反萃取剂和离子液体等低毒性萃取剂在该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应用自制装置、溶剂去乳化、悬浮萃取剂固化,辅助萃取,反萃取和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等萃取模式;并简要评述了该技术与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分散固相萃取、基质固相分散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声辅助萃取等其他样品前处理技术的联用特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溴化1-丁基-3-甲基咪唑离子液体/碳酸钠溶液双水相体系,实现了多相层流液液萃取.以具有较高折射率的离子液体为液芯,较低折射率的盐溶液为包层,实现了液液波导吸光度检测.据此建立了一种液液萃取与液液波导检测集成化的微流控分析系统.该系统对甲酚红试样的萃取率在93%以上,对甲酚红试样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1~0.40 mg/m L,相对标准偏差为3.4%(n=11),检出限为3.8μg/m L(3σ).该系统将萃取分离与液液波导长光程吸光度检测集成在一起,为拓展吸光度检测在微流控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茂金属聚乙烯共混体系液液相分离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茂金属催化的高密度聚乙烯 (mPEO)和传统工艺生产的低密度聚乙烯 (LDPE)共混体系液 液相分离行为 .用DSC测试了共混体系在两种聚乙烯熔点之间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发现共混体系经过 15 0℃培养 ,其等温结晶速率明显增快 .在排除成核作用和共结晶的影响后 ,表明上述结果是由于聚乙烯共混体系在熔融态发生了液 液相分离引起的 .从而为聚乙烯共混体系液 液相分离的存在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8.
测制了xCH~3CN+(1-x)H~2O的液液、固液平衡相图, 此系液液分层的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类相图。低共熔点温度为227.44K, 组成x=0.955。最高临界溶解温度为271.0K, 临界组成x=0.35, 临界指数n=2.64。两液相与冰的平衡温度为263.07K。计算出体系在263.07K的过量Gibbs自由能G~m^E, 液液分层时G~m^E的最大值为1174J·mol^-^1。  相似文献   

9.
液液相变中的盐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完全互溶的双液系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变而成为部分互溶体系.六十年代,李俊甫等曾研究过盐的加入对相变条件的影响,提出了线性方程:T=T_0+Kx_x。(T_0,T分别为双液比固定时加盐前后体系的相变温度,x_s为盐的摩尔分数,K为常数).但至今尚无人从理论上证明其存在并加以计算.本文试从微扰理论出发证明该线性方程成立,并对部分体系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液-液-液微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快速分析尿样中美沙酮的方法.对有机溶剂种类、体积、样品溶液的pH值、萃取时间、搅拌速度进行了优化.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5~10 mg/L,检出限为0.025 mg/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  相似文献   

11.
聚乙烯共混物的相容性及液-液相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聚乙共混物的相容性及液-液相分离行为,介绍了关于液-液相分离研究两派不同观点的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和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三相电极法作为研究液/液界面离子转移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经济的特点。文章回顾了液/液界面离子转移的发展历史,介绍了三相电极法的实验原理,并对其在电化学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评述,引用文献48篇。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小分子亲水有机溶剂液-液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并对小分子亲水有机溶剂液-液萃取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20篇.  相似文献   

14.
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分散液液微萃取作为一种新型液相微萃取(LPME)技术受到广泛关注。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有机溶剂用量少、富集倍数高等显著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各类样品基质中无机和有机分析物的提取。但由于传统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的萃取剂以高毒性有机溶剂为主,且选择性差,从而严重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为此,最近几年发展了许多操作模式,如低密度萃取剂分散液液微萃取、悬浮固化分散液液微萃取、调节萃取剂密度的分散液液微萃取、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水溶液作为萃取剂的反相分散液液微萃取等。该文综述了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原理、萃取过程和影响因素(如萃取剂与分散剂种类和体积、p H值、离子强度、萃取时间等),并对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5.
叶非 《大学化学》1997,12(4):47-48
本文讨论了液液萃取中分配系数K对萃取效率的影响与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理论上推导了在线性电流扫描过程中,离子在液/液界面转移的电位-电流方程。提出了利用线性电流扫描方法获取离子转移动力学参数的方法。并对液/液界面电化学中常用的基本电解质离子(TPAs~+)在水/硝基苯界面的转移进行了实际研究。  相似文献   

17.
液-液(油-水)界面合成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备纳米材料的有效方法,具有温和、低廉、操作简便且不需要模板等特点。 液-液界面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制备纳米材料和薄膜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主要就近几年应用液-液界面进行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所制备的纳米材料包括金属单质、氧化物、硫族化物、聚合物、异质二聚体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 并特别对新发展的离子液体-水界面可控合成技术进行了评述。 最后,对液-液界面合成在纳米材料制备方面的优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析相液—液萃取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析相液—液萃取法是基于胶束水溶液中的析相(Phase Separation)法,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报告发表,本文就此题作论述,以了解其发展的概貌及趋向。 析相液—液萃取法有形成凝聚体的析相法和“浊点”析相法两种。 1 形成凝聚体的析相法 形成凝聚体的作用,发生于某些物质的离子在带电荷的表面活性剂(如季铵盐阳离子)或其它物质的水溶液。开始时,这种物质的离子与胶束聚合成业微观的晶簇,接着聚合成显微滴,再进一步凝聚。这些显微滴能以富含表面活性剂的连续相析出,因此,形成两个明显的相。当再加入适当电解质时,富含表面活性剂的相能沉淀或絮凝析出。除了阳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外,蛋白质、高聚物和微乳液也有形成凝聚体的行为。Dubin等根据表面电荷的不同,用来分离血红蛋白质,较详细研究了牛血清蛋白或核糖核酸酶与阳  相似文献   

19.
聂丽  王方阔  黄磊  郑蕾 《化学教育》2016,37(6):36-38
从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出发,以"液-液萃取"实验内容为例,对较为常见的教学内容"乙醚萃取醋酸水溶液中醋酸"和"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碘"进行比较,提出选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碘"作为"液-液萃取"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四氯化碳回收"和"碘水中碘的含量测定"为拓展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表明:重组的"液-液萃取"项目,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实验项目的趣味性和综合性,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课堂动手训练机会,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素养、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主探究学习精神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正虹  李竟庆  崔志娱 《色谱》1993,11(6):330-332
〕本文自行设计安装一套以减压法采样的液上采样装置,选择出在与气相色谱仪配套使用中的合适操作条件。并用两组文献中的气-液平衡数据检验了自制液上采样系统的可靠性。讨论了用液上气相色谱法测定溶液平衡总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