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共振散射光强度与金粒子粒径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金粒子,并研究了金粒子的共振散射光谱.结果表明,金粒子在粒径10~95nm范围内呈红色,最大吸收波长在517.8~553.3nm范围内.随着金粒子粒径增大,吸收峰红移.粒径为10~95nm金粒子的最强共振散射峰位于580nm处,此波长处的共振散射光强度3√I与金粒子粒径d成正比.  相似文献   

2.
金纳米粒子的非线性共振散射及光强度函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液相金纳米粒子在320nm、470nm、580nm720nm处产生四个共振散射峰。它是一种非线性光学介质,当入射光的频率v不同时可获得金纳米粒子的2v倍频、v/2分频、v/3分频、2v/3 分频、3v/2分频散射峰。探讨了影响液相金纳米粒子散射光信号强度I(λ)的主要因素即散射光能量分布、粒径d、△λ(λem-λex)和散射光辐射度Rλex。给出了共振散射光强度与△λ之间的高斯分布函数。建立了一个合理的金纳米粒子的共振散射光强度函数。  相似文献   

3.
Au-Ag合金纳米粒子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首先采用柠檬酸钠法制得Au-Ag合金纳米种子, 然后采用盐酸羟胺生长法得到不同组成的Au-Ag合金纳米粒子. 在其UV-Vis光谱中只观察到一个位于单金属银和金之间的等离子体共振峰, 表明Au-Ag合金纳米粒子已经形成. TEM结果表明, 合金纳米粒子的粒径约为60 nm, 且颜色均一, 没有明显的核壳结构. 用苯硫酚(TP)作为探针分子研究了合金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结果表明, SERS强度与合金纳米粒子的组成和尺寸有关. 当纳米粒子粒径一定时, 除Au25Ag75外, 随着金的增加SERS强度增强. Au25Ag75的粒径比Ag小, 导致SERS强度比Ag低. Au50Ag50和Au75Ag25加入TP分子后, 其聚集方式与Au相似, 等离子体共振峰逐渐靠近1064 nm, 金含量较高时, TP的SERS归于聚集体的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免疫纳米金共振散射光谱探针检测痕量免疫球蛋白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治良  王娜  梁爱惠 《化学学报》2008,66(9):1047-1052
将纳米金的共振散射效应和纳米金标记免疫反应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测定免疫球蛋白A的新方法. 采用柠檬酸三钠改良法制备了粒径约为10 nm的纳米金, 用于标记羊抗人免疫球蛋白A获得了免疫球蛋白A (IgA)的免疫共振散射光谱探针. 在pH 5.6的Na2HPO4-C6H8O7缓冲溶液和PEG 6000存在下, 金标羊抗人免疫球蛋白A与IgA产生特异性结合, 引起金纳米粒子聚集, 导致金纳米粒子580 nm处的共振散射峰增强. 对免疫分析的条件进行了优化, IgA浓度在0.0054~1.35 μg•mL-1范围内与580 nm处的共振散射强度呈线性关系, 方法的检测限(3σ)为2.0 ng•mL-1, 相关系数为0.9983. 用于定量分析人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A,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液相金纳米粒子非线性光散射方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激励光与液相金纳米粒子相互作用的运动方程表达为朗之万方程,对金纳米粒子的共振散射、2/3分频共振散射和2倍频共振散射进行了分析,较好地解释了液相金纳米粒子产生的一些非线性散射现象。  相似文献   

6.
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了水溶性金纳米粒子, 粒子的平均粒径为4.5 nm, 它与胱氨酸作用后, 胱氨酸利用双硫键在其表面成功地进行了自组装, 获得了金纳米粒子-胱氨酸的三维网状结构. 用紫外-可见光谱、光散射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胱氨酸组装前后的金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 结果显示, 粒子与粒子之间, 通过静电引力形成了离子键, 吸收光谱变化明显, 金纳米粒子特征吸收峰由组装前518 nm红移到670 nm, 溶液颜色也相应由酒红色变为蓝紫色, 求出了金纳米粒子-胱氨酸三维网状结构形成过程中胱氨酸的最佳量, 金与胱氨酸的物质的量比为1∶1. 对于4.5 nm的金纳米粒子, 只有14%左右的胱氨酸在金纳米粒子的表面进行了自组装, 而多余的86%的胱氨酸未与金纳米粒子作用; 其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该研究对以金纳米粒子为基础的新材料制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张大峰  刁鹏  刘鹏  王静懿  项民  张琦 《化学学报》2007,65(21):2370-2376
研究了组装在Au, Pt电极表面的金纳米粒子对CO的电化学催化氧化行为, 首次在实验上观察到较大粒径金纳米粒子(粒径>10 nm)对CO的电催化氧化活性. 考察了金粒子表面金氧化物对粒子电催化活性的影响, 发现表面金氧化物的形成是金纳米粒子对CO具有电催化氧化活性的前提. 对于相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 随着粒子表面金氧化物量的增加,催化活性增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以金纳米粒子为表面晶种和壳生长的方法制备了金纳米壳包覆二氧化硅的复合纳米粒子。采用TEM 和UV-Vis对复合粒子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复合粒子粒径均匀、金纳米壳光滑完整,且壳厚度可通过反应物的用量来控制。当核半径与壳厚度之比在4到13之间变化时,复合粒子的光学共振峰在可见光区到近红外光区范围内可发生大于500 nm波长的移动。  相似文献   

9.
聚丙烯酰胺存在下微波高压合成银纳米粒子及其光谱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覃爱苗  蒋治良  刘庆业  廖雷  蒋毅民 《分析化学》2002,30(10):1254-1256
以聚丙烯酰胺为还原剂和稳定剂 ,采用微波高压液相合成法制备了黄色银纳米粒子。用吸收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研究了其制备条件的影响。在 4 2 1.6nm处产生最大吸收峰 ,在 4 70nm处产生一个最强共振散射峰。实验表明 :该法制备的银纳米粒子粒径均匀 ,平均粒径为 6 6nm ,其稳定性和分散性较好 ,合成方法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10.
金纳米粒子共振散射与共振吸收的关系;金纳米粒子;共振散射;共振吸收  相似文献   

11.
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了水相金纳米粒子, 通过巯基的自组装, 成功获得了巯基十一烷醇(MUN)单分子层保护的金纳米粒子. 用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散射粒度分析、同步散射光谱和发射光谱等手段对组装前后的金纳米粒子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制备的金纳米粒子最大吸收波长518 nm, 形状规则, 粒度均匀, 平均粒径为14.6 nm, 每个粒子含有约9.64×104原子; 组装之后的金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红移17.0 nm, 平均粒径增大为20.2 nm, 组装层的平均厚度2.8 nm, 与MUN分子长度相当, 结合量实验证明每一个金纳米粒子可以结合约7.52×103个MUN, 表面覆盖率为83.6%, 粒子分散均匀, 稳定性增强可长期保存; 同步散射光谱变化和发射光谱中分频、差频和倍频峰的存在证明, 金纳米粒子组装前后均具有非线性光学特性.  相似文献   

12.
小粒径的金和免疫金纳米粒子对氯金酸-盐酸羟胺这一反应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其产物在580 nm处有一共振散射峰。以半抗原青霉素G为模型,用粒径为9 nm的金纳米微粒标记羊抗兔青霉素噻唑蛋白抗体制备了青霉素G的免疫纳米金共振散射光谱探针。在pH5.4的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溶液中,青霉素G与金标兔抗青霉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生成胶体金免疫复合物,离心分离。取适量金标羊抗兔青霉素的上层清液做催化剂,在pH3.36盐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40μg/mL氯金酸-21.6μg/mL的盐酸羟胺条件下,进行催化反应后金纳米粒径增大,在580nm共振散射强度处增强。随着青霉素G浓度c增大,上层清液中免疫金纳米微粒数量降低,I580nm值降低。其降低值△I580nm与c在0.15-225 ng/mL范围内成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I580nm=0.28c+5.16,检出限为0. 05 ng/mL。该法用于牛奶中青霉素G的检测,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湿化学镀SPR金基底及其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种由单一水相操作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SPR)制备金基底.即:在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修饰的玻璃片上自组装一层细小的金胶纳米粒子,以此为催化模板,利用化学镀技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控制金膜的均匀增长,获得优异SPR信号响应所需要的金膜形貌和厚度.紫外光谱(UV-vis),透射电镜(TEM)观测表明,纳米金膜催化模板粒径约为2.5 nm.扫描电镜(SEM)观察湿化学镀SPR金基底均匀分布,粒径约为40 nm.与商品化真空镀金基底相比,湿化学镀金基底对乙醇的SPR响应强度相当,且可调控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共振散射相关光谱一种新的单颗粒探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共焦构型构建了共振散射相关光谱新方法, 阐明了共振散射相关光谱的原理, 并利用纳米金的共振散射特性, 将纳米金标记到生物分子上. 考察了该系统的重现性以及溶液粘度、粒径、浓度和激光能量对金纳米粒子在溶液中扩散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共振散射相关光谱可以替代荧光相关光谱, 应用于生物分析和某些生物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5.
钯纳米微粒的微波高压液相合成及共振散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柠檬酸钠作为制备钯纳米微粒晶种的还原剂,聚丙烯酰胺作为晶种生长的还原剂和稳定剂,采用微波高压液相合成法制备液相钯纳米粒子。TEM表明,钯纳米粒子呈球形,通过改变柠檬酸钠浓度可获得粒径为6-76nm的钯纳米粒子。柠檬酸在216nm处有一个吸收峰。聚丙烯酰胺在205nm处有一个吸收峰。钯纳米粒子体系在紫外可见光波长范围内无吸收峰,随着波长的降低其吸收增大。粒径为6-76nm的低浓度钯纳米粒子均在470nm、510nm、400nm、800nm和940nm产生五个共振散射峰。  相似文献   

16.
用粒径为10nm的金纳米粒子标记羊抗人IgG抗体获得纳米金标记羊抗人IgG抗体(AuGIgG).在pH2.27的柠檬酸钠-盐酸缓冲溶液中,AuGIgG对氯金酸-盐酸羟胺生成较大粒径金颗粒这一慢反应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该金颗粒在796nm处有一个较强的共振散射峰.在一定条件下,AuGIgG与IgG发生特异性结合生成纳米金免疫复合物,以16000r·min^-1速度离心分离获得未反应的AuGIgG,以它作催化剂催化氯金酸-盐酸羟胺反应生成较大粒径金颗粒,用共振散射光谱做检测技术,建立了测定IgG的免疫共振散射光谱新方法.结果表明,随着IgG浓度增大,离心溶液中AuGIgG浓度降低,I796mn线性降低,其降低值△I796mn与IgG浓度在0.08-16.0n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2ng·mL^-1.本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和快速等特点,用于定量分析人血清IgG,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在pH 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氯金酸被3,5-二羟基苯甲酸(DBA)还原生成的金纳米粒子在610nm处产生一个较强的共振散射峰;当有三聚氰胺(MA)存在时,DBA与MA形成多氢键化合物而不能还原氯金酸,导致610 nm处共振散射峰的强度降低.三聚氰胺的浓度在5.0×10 -6~4.0×10-5 mol·L-1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二苯胺磺酸钠还原四氯合金酸的方法,在室温条件下,用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D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表面活性剂,成功地合成了金纳米粒子.分别讨论了还原剂二苯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SDS、SDBS)及四氯台金酸的浓度等对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和形貌的影响.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合成出平均粒径大约为10、14、30、36nm的金纳米粒子.利用透射电镜(TEN)、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对金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SDS或SDBS/HAuCl4的摩尔比,对金纳米粒子的尺寸大小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全甲基化环糊精和卟啉之间的"Click"反应,合成了一种不对称环糊精修饰的卟啉衍生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化合物与氯金酸作用可以形成平均粒径为5 nm的水溶性金纳米粒子,该金纳米粒子进一步与C60作用形成网状纳米聚集体,并通过紫外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验证了聚集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利用纳米金的比色效应研究了二硫苏糖醇(DTT)对12 nm粒径的纳米金溶液诱导产生的聚集作用。结果表明:DTT诱导聚集纳米金的作用与大分子溶液对胶体溶液的絮凝作用和稳定作用相似;当DTT分子与纳米金粒子的比值达到(1500±500):1时,DTT可迅速桥联纳米金粒子使其聚集,致使溶液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降低纳米金溶液浓度可有效缓解DTT的聚集作用。为基于纳米金比色反应的检测方法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对纳米金粒子和DTT在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