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学生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以后,往往感到,对某些物质相遇能否反应,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不易判断。我们认为,对高中学生可以向他们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是:强氧化型_1+强还原型_2→弱还原型_1+弱氧化型_2需指出:这里的“强”、“弱”是相对的。例如:Cu~(2+)+Zn→Cu+Zn~(2+)在反应中,对铜元素而言 Cu~(2+)为氧化型,其氧化能力比 Zn~(2+)强,因此 Cu~(2+)是强氧化型,对锌元素而言锌单质的还原能力比铜单质强,因此  相似文献   

2.
Y-Ba-Cu-O超导体中铜的价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提出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碘量法测定Y-Ba-Cu-O超导体中总铜与Cu~(3+)/Cu~(2+)或Cu~+/Cu~(2+)比值的方法,采用冰乙酸溶样和控制滴定溶液酸度测定总铜,终点明确;在1.2mcl/LKI/0.6mcl/LHCI中快速溶样测定Cu~(3+)和Cu~(2+)合量或Cu~+存在下测定Cu~(2+),中和后以乙酸调节溶液的酸度,同总铜进行滴定。计算Cu~(3+)/Cu~(2+)或Cu~+/Cu~(2+)的比值,并由此比值用图解法得到氧含量(原子数),其误差极限为±0.02。分析单个样品的时间约为30分钟。  相似文献   

3.
王宗说  唐威林 《分子催化》1989,3(3):230-234
用ESR表征了几种Cu(Ⅱ)-A沸石中Cu~(2+)离子物种,发现在铜含量较高(5.20wt%)的样品中,偶极-偶合的Cu~(2+)离子对占压倒优势,而孤立的Cu~(2+)离子则很少.样品还原后的ESR结果表明,偶极-偶合的Cu~(2+)离子对至少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物种.结合ESR、XPS和XRD方法,研究了Cu(Ⅱ)-A沸石中共存阳离了Mn~(2+)的效应,并讨论了Cu~(2+)和Mn~(2+)两种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4.
噻唑偶氮对苯二酚改性硅胶富集和测定痕量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分批法和柱富集法研究了噻唑偶氮对苯二酚富集水中痕量Cu~(2+)。介绍了载带有TAH的硅胶的制备和它的性质、富集Cu~(2+)的条件及吸附容量等工作。用载带TAH的改性硅胶富集后,用TAH光度法测定痕量铜的下限可达ppb数量级。  相似文献   

5.
利用铜离子(Cu~(2+))可与DNA分子中的碱基相互作用形成络合物的性质,将Cu~(2+)富集在DNA修饰电极表面,进而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DPV)实现了铜离子的检测.此外,由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Cu~(2+)具有更强的络合能力,富集于DNA修饰电极表面的Cu~(2+)很容易被洗脱液中的EDTA络合,从而实现修饰电极的再生和重复利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Cu~(2+)浓度在2.0×10-6~1.0×10-5mol/L和2.0×10-5~1.0×10-4mol/L范围内与其相对还原峰电流强度(I-I0)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该传感器简单、稳定,可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6.
复合纤维素固定化脲酶对铜离子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脲酶对重金属离子极为敏感。由复合纤维素(CC)固定化脲酸对铜离子的吸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脲酶吸附的Cu~(2+)总量与其活性没有定量关系,而是与固酶重量成比例。从而可以认为,重金属离子不是直接作用于脲酶活性部位使其中毒的,很可能是作用于脲酶大分子其他部位,使分子构象变形后导致脲酶失活的。由于CC固酶对Cu~(2+)有吸附作用,且又不污染系统,所以可用其除去食品、药物及水中的Cu~(2+)离子。  相似文献   

7.
<正> 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乙烯类单体自由基聚合过程中,氧化剂或还原剂浓度的变化可能引起聚合机理的改变,Reddy等研究“铜(Ⅱ)——维生素C-氧”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自由基聚合时,发现随着Cu~(2+)离子浓度增加,聚合速度由上升至下降;单体反应级数从3/2增至2.0,我们在空气气氛下,对Cu~(2+)-Na_2SO_3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进行了研究,亦发现Cu~(2+)离子浓度对聚合速度和聚合机理有很大影响,在较低的Cu~(2+)离子浓  相似文献   

8.
以香豆素为荧光团,设计合成了一种反应型铜离子荧光探针Cou-P。Cou-P对Cu~(2+)表现出高选择性、荧光增强性识别。分别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质谱等方法研究了Cou-P识别Cu~(2+)机理,结果表明Cou-P先形成Cou-P/Cu~(2+)(1∶1)配合物,Cou-P/Cu~(2+)配合物进一步被过量的Cu~(2+)催化水解为3-(carboxylic acid)-7-(diethylamino)-coumarin (Cou-COOH)。另外,Cou-P表现出低细胞毒性、良好的过膜性能,成功地用于MCF-7细胞中Cu~(2+)检测。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八种氨基(β 羟基)甲酸酯树脂与氨基(β-羟基)亚磺酸酯树脂。探讨了溶剂、试剂摩尔比、反应温度与时间对制得的树脂功能基含量、吸附容量的影响.在一定的pH及酸度范围内,在杂质离子Ni~(2+)、Cu~(2+)、Zn~(2+)、Mn~(2+)、Cd~(2+)存在下,树脂5高选择性地定量吸附Au(Ⅲ);树脂对Au(Ⅲ)、Pt(Ⅳ)、Pd(Ⅱ)有选择吸附性。  相似文献   

10.
秋兰姆二硫化大孔型螯合树脂含有—C—S—S—C—螯合基团,在pH5-10时能定量吸附Cu~(2+)、Pb~(2+)、Cd~(2+)离子,用5N硝酸能从树脂上定量解脱下来。当大量存在Ca~(2+)、Mg~(2+)、Fe~(3+)、Al~(3+)、SO_4~(2-)、NO_3~-、Cl~-时不影响对Cu~(2+)、Pb~(2+)、Cd~(2+)的定量吸附。对Cu~(2+)、Pb~(2+)、Cd~(2+)回收率分别为96-105%,95-105%,94-105%。测定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Cu~(2+)、Pb~(2+)、Cd~(2+)分别为±2.8%,±3.2%,±3.4%。  相似文献   

11.
由聚环硫氟丙烷与多乙烯多胺反应制得的聚合物(PB)再与环硫丙烷反应,合成了四种以聚硫醚为主链的异丙巯基胺树脂(PBM_1-4)。树脂对Au~(3+)、Pd~(2+)、Pt~(4+)、Ag~+和Hg~(2+)等离子具有强的吸附能力,对Cu~(2+)次之,对Zn~(2+)和Pb~(2+)很弱。树脂对贵金属具有高的选择性,能从含Au~(3+)、Cr~(3+)、Co~(2+)、Ni~(2+)、Cu~(2+)、Mn~(2+)、Zn~(2+)和Fe~(3+)的溶液中定量吸附Au~(3+)而不吸附其它离子。  相似文献   

12.
有关铜的催化显色反应已有不少研究,Cu~(2+)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多元酚的反应也有报导,但卤阴离子和Al~(3+)对该反应的活化作用是最近才发现的。本文研究了Cu~(2+)-没食子酸(GA)-H_2O_2催化显色体系,发现F~-、Cl~-、Br~-对该体系具有活化作用,适宜浓度的Cl~-可使该反应灵敏度提高十倍,若再加入Al~(3+),还可以大大加快反应速度。没食子酸与邻苯二酚相比性质较稳定,水中溶解度颇大,易于配制和保存。基于该反应拟订了测定铜的催化光度法,用于测定血清和纯锌样品中的痕量铜,结果尚好。  相似文献   

13.
二苯卡巴腙可以用作Cu~(2+)等金属离子的络合滴定指示剂,而且它与铜形成的螯合物沉淀,具有不溶于水、生成快速和容易过滤等特点。此沉淀又易溶于强酸的丙酮溶液,调节pH后可直接进行络合滴定。二苯卡巴腙是一通用试剂,作者等曾通过试验证明,它与Cu~(2+)、Cu~+、Fe~(8+)、Fe~(2+)、Co~(2+)、Cd~(2+)、Hg~(2+)、Ni~(2+)、Mn~(2+)、Bi~(3+)、Mo(Ⅵ)、Pb~(2+)、Pd~(2+)、V(V)、Sn~(2+)、Zn~(2+)、Ag~+等金属离子皆有不同程度的显色反应,而与另一些离子如Al~(8+)、Cr~(3+)、U(Ⅵ)、U(Ⅳ)、  相似文献   

14.
焦磷酸镀铜清洗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络合态铜离子,本文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树脂对焦磷酸-铜络合体系中Cu~(2+)的去除性能,发现自合成多胺树脂PAMC在相关pH范围内对Cu~(2+)的吸附量远超商业离子交换树脂和螯合树脂32%~2个数量级。Cu~(2+)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模型,焦磷酸根与Cu~(2+)的摩尔浓度比从4增大到25,Cu~(2+)的吸附量下降了27%。通过形态分析、动力学研究以及XPS表征分析发现,99%的Cu~(2+)是以Cu(P_2O_7)_2~(6-)和Cu(HP_2O_7)_2~(4-)形式存在,PAMC树脂对[Cu-P]络合物组分的吸附亲和力远高于自由态焦磷酸根离子,其主导机制可能为是络合态铜离子通过配位作用和静电作用分别与树脂表面的中性氨基和质子化氨基结合。实际废水动态吸附实验表明,在1BV/h的流速下,前80BV出水中Cu~(2+)浓度低于0.3mg/L,1BV 12%的硫酸和4BV水可完全再生树脂,再生液中Cu~(2+)最大浓度为22g/L。结果表明,PAMC树脂适用于焦磷酸镀铜清洗废水中Cu~(2+)的深度去除和资源回收。  相似文献   

15.
以乙酰化聚苯乙烯树脂为母体,与二乙烯三胺缩合制备了席夫碱型聚苯乙烯多胺树脂,分别研究了溶剂、催化剂、物料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反应的影响,并对树脂进行了结构表征,初步探索了树脂对Cu~(2+)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偏三甲苯中,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160℃下反应16h,所得多胺树脂的全交换容量为3.99mmol/g,对Cu~(2+)的吸附量为63.5mg/g。  相似文献   

16.
研究利用离子印迹技术,以离子交换树脂为支撑体,Cu~(2+)为模版离子,聚乙烯亚胺(PEI)为改性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成功制得Cu~(2+)印迹树脂,并应用于水中Cu~(2+)的吸附。在吸附溶液pH值为5.5,温度为25℃时,印迹树脂对Cu~(2+)的吸附量达85.7mg·g~(-1),表现出对Cu~(2+)较好的吸附性能。印迹树脂对Cu~(2+)的吸附符合Lagergren准2级动力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说明吸附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且吸附过程仅发生在表层,为单分子层吸附行为。当Cu~(2+)分别与Zn~(2+)、Pb~(2+)和Cd~(2+)共存时,印迹树脂能够选择性吸附Cu~(2+),其中吸附80min后Cu/Zn高达2.31。对印迹树脂经过4次洗脱后吸附容量不再降低,表明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吸附性。  相似文献   

17.
在大一无机化学教材中,讨论到铜族元素时,通常都会涉及Cu~+与Cu~(2+)的稳定性和相互转化的问题.有的教材仅简单提及Cu~+在水中会歧化,歧化反应的K=[Cu~(2+)]/[Cu~+]=1.6×10~6;有的是从元素电位图上看,指出ρ_(Cu~+/(Cu))~0>ρ_(Cu~(2+)/(Cu~+))~0,从而推断在溶液中Cu~+(aq)能歧化为Cu~(2+)(aq)和  相似文献   

18.
《分析试验室》2021,40(10):1135-1139
制备了聚乙烯亚胺修饰的磁性羧甲基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PEI-MCMC),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探究了该材料在不同p H和时间、不同离子浓度下对铜离子(Cu~(2+))和镉离子(Cd~(2+))的吸附量。结果表明,PEI-CMC对Cu~(2+)和Cd~(2+)的吸附过程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化学吸附的过程。该材料在pH 5~6条件下,Cu~(2+)和Cd~(2+)分别在10和25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平衡时的理论吸附量分别为32.24和83.33 mg/g。该吸附材料对Cu~(2+)和Cd~(2+)的吸附速度快,适用条件广,便于分离,为含Cu、Cd的废液处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 Cu~(2+)对三价铁离子与硫代硫酸盐反应生成深紫蓝色物质的褪色反应的催化作用采用流动注射合并带技术,建立了痕量铜(Ⅱ)的快速分析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在0~350μg/L 检出限为10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1.68%,进样频率可达100样次/小时,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王娇娇  杨霞霞  刘晓燕  张海霞 《色谱》2017,35(3):255-259
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了具有高比表面积的介孔硅(PPOSS),并对其表面进行修饰和铜离子(Cu~(2+))的固定,最终得到功能化介孔硅材料(PPOSS-IDA-Cu~(2+)),然后利用PPOSS-IDA-Cu~(2+)中的Cu~(2+)与蛋白质裸露组氨酸的螯合作用,选择性吸附富含裸露组氨酸的蛋白质。对牛血红蛋白、牛血清白蛋白、肌红蛋白和溶菌酶的吸附结果表明,所合成的PPOSS-IDA-Cu~(2+)材料对富含组氨酸的牛血红蛋白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和较大的吸附容量(3 150mg/g),并且有望与其他材料联合使用,以检测到更多相对丰度较低的蛋白质,丰富人类蛋白质组学信息,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病理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