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控制混沌振动的局部逆系统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用局部逆系统方法控制混沌。将逆系统控制律局部线性化建立了局部逆系统控制律关分析了在控制混沌振动中的适用性,通过数值算例与逆系统方法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控制方案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特征值反问题求解的逆摄动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特征值反问题的求解方法,根据广义特征值反问题理论和有限元法的特点,以转子系统平面梁单元有限元模型结构分析的特征值反问题求解为例,给出一种新的逆摄动方法,给出了本逆摄动法较完整的理论基础,给出了其逆摄动参数的显式计算公式及相应的取值方法,本逆摄动法也可推广到其他单元类型的有限元模型特征值反问题的求解。  相似文献   

3.
压电结构的热弹性比拟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逆压电效应本构方程和热弹性本构方程,在线性范围内建立逆压电效应和热弹性效应的比拟关系:将驱动电压比拟为温度载荷,压电应变系数比拟为热膨胀系数,用热弹性有限元方法分析逆压电效应,并采用热弹性比拟方法求解基于长度伸缩逆压电效应和厚度剪切逆压电效应的驱动器问题,给出了平面结构“热-机-电”耦合问题的热弹性比拟求解方法。热弹性比拟方法为快速建立复杂压电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可缩短复杂压电主动结构的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最后给出数值算例说明文中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一种有限元模型动力缩聚移频迭代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提出了一种基于矩阵广义逆的有限元模型动力缩聚移频迭代方法,该方法首先直接从原系统特征方程出发,导出反映系统主,副自由度之间位移关系的动力缩聚矩阵的控制方程,然后给出了相应的迭代求解方法和收敛准则。为了减少求矩阵广义逆的计算工作量,本文给出了一种替代方法,把对一个高阶满阵求逆转化为对一个同阶高度稀疏矩阵求逆。与已有的动力缩聚迭代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两个显著的优点:其一是迭代收敛速度高,其二是通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用自适应LMS滤波器离线辨识六面体单元柔性结构模型和逆模型的方法。文中论述了自适应滤波理论和自适应逆控制之间的关系,讨论了LMS算法,并以实验法测得的六面体单元柔性结构随机振动数据为基础对其模型和逆模型进行了辨识,为进一步开展该结构的自适应逆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LS-SVM在随机振动在线自适应逆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随机振动试验中波形再现实现中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自适应逆控制方法.首先根据试验样本数据利用模糊贝叶斯推断确定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参数,然后给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自适应逆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最后给出了随机振动在线自适应逆控制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柔性机械臂的两种逆动力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柔性机械臂运动控制和振动抑制的两种有效的开环控制方法——两点边值逆动力学方法和轨迹规划逆动力学方法。两种逆动力学方法所设计的开环输入不仅可以实现柔性机械臂的点位运动或跟踪优化轨迹,而且同时显著降低或消除了结构柔性对其精确定位的影响。数值模拟和实验证实了理论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稳定温度分层湍流中的结构特性、输运特性,以及热量、动量逆梯度输运现象的尺度效应及其参数演化.首先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稳定分层湍流中的结构特性和输运特性进行了分析,将逆梯度输运发生的时间尺度作为已知条件,结合关联量分析方法在波数空间中的解析解,对逆梯度输运现象的尺度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稳定分层强度较大的流动中发生垂向热量及动量逆梯度输运现象,发生的结构尺度与关联分析所发现垂向热量、动量逆梯度输运的波数形成了呼应.随着分层强度增加,热量、动量的输运强度均受抑制,与逆梯度输运关联的流场结构尺度减小,同样的效应也发生在流场结构向下游演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静电陀螺的支承控制系统中由于不可避免地存在建模不准确及对象扰动,传统的控制器设计只能在系统动态控制与对象扰动消除之间折衷。根据自适应逆控制的结构,利用模糊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进行对象建模、逆对象建模和扰动消除建模,设计了带扰动消除的自适应逆控制的八电极静电陀螺支承控制器。仿真表明,该控制器可以同时提高控制的精度和鲁棒性,在保证支承系统动态性能的同时,大大抵消对象扰动的影响,克服传统控制方法的折衷缺陷,对静电陀螺的自适应逆控制器的工程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书架     
北京理工大学梅凤翔教授所著《动力学逆问题》一书已于2009年5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有限自由度力学系统的动力学逆问题,包括动力学逆问题的基本提法和解法,分析动力学中的逆问题,运动控制理论中的逆问题,刚体动力学中的逆问题,变质量动力学中的逆问题,非完整动力学中的逆问题,Birkhoff  相似文献   

11.
残余力向量法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博  何伟  李静斌 《实验力学》2010,25(1):47-54
工程结构的损伤识别技术对于把握结构工作状态及评估结构的安全性与正常使用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基于残余力向量法的损伤识别技术受到了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章从基于残余力向量法的损伤识别技术、残余力向量法和灵敏度分析方法相结合、残余力向量法的改进、残余力向量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结合、残余力向量法和智能算法的融合等5个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基于残余力向量法进行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的成果。并根据残余力向量法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应用残余力向量法进行结构损伤识别时在如何减小误差;如何克服测试信息不完备的影响;如何进行实际工程损伤识别的研究以及残余力向量法的改进以及残余力向量法和智能算法结合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李国庆  罗帅  张丽 《力学季刊》2020,41(3):554-561
为了提高结构在模型自由度缩聚情况下的损伤识别结果的精度,本文推导了基于改进Guyan 缩聚法的结构振动方程式.通过求解振动特征方程,利用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构建结构缩聚后的柔度矩阵表达式,并引入结构缩聚后的柔度曲率矩阵差和柔度曲率矩阵变化率两个损伤指标,将引入的新损伤指标应用于平面桁架的损伤识别.研究表明:不管是单损伤还是多损伤,仅仅需要一阶模态参数,利用其引入的新损伤指标就可以精确地识别出损伤杆单元位置.即使在高强度噪音的影响下,也保证了其损伤识别结果的精确性.验证了本文基于改进的Guyan 缩聚法推导出的损伤指标具有较好的损伤定位性能和较高的抗噪性能.  相似文献   

13.
模态参数不确定性分析的贝叶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结构损伤诊断和参数识别中,实测结构模态参数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本文将模态参数视为随机变量,采用贝叶斯方法对模态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分析中选用高斯联合概率密度函数作为先验密度函数,通过多次独立的模态参数测试,得到传递函数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和模态参数的后验估计表达式,再利用拉普拉斯渐近方法求解边缘概率密度函数,得到模态参数的最大后验估计。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模态试验中,利用本文方法给出了结构模态参数的估计值,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14.
残余力向量法是结构损伤识别中常用的方法,复杂结构中单元数量较多而损伤位置较少,容易造成无关变量增多,进而导致计算量过大的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残余力向量法用于结构的损伤识别。该方法利用刚度联系向量与残余力向量之间线性相关的特性,以向量投影值作为损伤定位的影响系数,初步筛选出结构可能出现损伤的单元范围。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残余力向量对应的线性方程组,根据顺序主子式不为零的条件,对线性方程组进行行初等变换,再根据单元的数量保留前n维线性方程,通过求解该方程组的代数解可得到该结构单元的刚度损伤参数。以简支梁为例的数值模拟表明,本文方法可减少无关单元变量的计算,降低残余力向量的维度并且具有较好的抗噪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地提取梁式桥的损伤特征,提出了一种将提升小波变换与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相结合的损伤识别的方法。首先利用提升小波变换将车载作用下梁桥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分解到单阶模态上,再对提升重构后得到的第一阶响应进行互相关处理,利用提出的损伤指标来进行损伤定位。通过数值仿真和模拟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讨论了噪声及测点稀疏对识别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噪声鲁棒性。另外,在综合考虑经济性和识别结果准确性的情况下,给出了合理的测点布置方式。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 robust damage assessment technique for the nondestructive detection and size estimation of open cracks in beams. The damage detection, based on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 error updating method, is us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ack's location and size in a simply-supported beam. The transverse open crack is model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lexibility due to the presence of the crack, i.e. by reducing the second moment of area of the element at the crack's location.This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is illustrated through numerical examples involving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sizes of a transverse open crack. We show that the detection of damage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ack's size and position can be achieved with satisfactory precision, even if 20% noise has been added to the simulations and less than 5% of all displacements have been measured.  相似文献   

17.
Mode shape-based structural damage identification has been a research focus during the last couple of decades. Most of the existing methods need a numerical or measured baseline mode shape serving as a reference to identify damage, and this requirement extremely limits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methods. Recently, waveform fractal dimension such as Katz’s waveform fractal dimension (KWD) has been explored and applied to mode shape for crack identification without a baseline requirement. In this study, different from the popular KWD, an approximate waveform capacity dimension (AWCD) is formulated first, from which an AWCD-based modal abnormality algorithm (AWCD-MAA) is systematically established. The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WCD-MAA on abnormality detection of mode shapes, e.g., crack localization, crack quantification, noise immunity, etc.,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an analytical crack model of cantilever beams using linear elastic fracture mechanics. In particul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somorphism, a mathematical solution on the use of applying waveform fractal dimension to higher mode shapes for crack identification is originally proposed, from which the inherent deficiency of waveform fractal dimension to identify crack when implemented to higher mode shapes is overcome. The applic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AWCD-MAA is validated by an experimental program on damage identification of a cracked composite cantilever beam using smart piezoelectric sensors/actuators (i.e., Piezoelectric lead–zirconate–titanate (PZT) and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DF)). The proposed AWCD-MAA provides a novel, viable method for crack identification of beam-type structures without baseline requirement, and it largely expands the scope of fractal i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8.
结构损伤诊断的改进灵敏度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改进的灵敏度方法用于工程结构损伤检测中.通过在迭代算法中引入一个“加速”公式来迅速获得足够精确的识别结果,避免了多次迭代,可以大大减少计算花费.用文献[8]和文献[10]中的两个数值算例对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并把结果和原文中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方法一般只需经过一次计算即可获得精度更高的识别结果,避免了多次迭代,显著减少了计算花费,显示了改进方法突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柔度矩阵可以由结构的低价模态近似计算获得,因此被广泛用于结构的模型修正和损伤识别中。由普通柔度派生而来的广义柔度,可以由低价模态数据更加精确的获得,且随着广义柔度次数的增高其精度越高,往往只需要第一或二阶模态数据即可获得很准确的高次广义柔度。因此,广义柔度灵敏度方法自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详细研究了基于高次广义柔度灵敏度的损伤识别计算方法,研究中发现,利用广义柔度灵敏度进行损伤识别计算时,并非越高次的广义柔度其识别结果越准确,随着广义柔度次数的增加,损伤识别结果精度呈现出先提高但随后显著降低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虽然随着广义柔度次数的增加,广义柔度本身的精度更高,但与之相应的灵敏度方程组系数矩阵的条件数却也显著增大了,即方程组的病态性反而更加严重了,这导致了基于高次广义柔度计算所得的损伤参数的精度反而不如低次广义柔度的情况。因此,本文的研究表明,工程中利用广义柔度进行模型修正或损伤识别时,一般采用一次广义柔度或二次广义柔度即可,且计算中为了克服方程组的病态性和数据噪声的不利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反馈奇异值截断法,能够明显提高计算精度,获得较准确的识别结果。  相似文献   

20.
结构动态特性的变化则预示结构出现损伤,基于Ritz线性近似,文中提出一种裂缝损伤识别的方法,用以识别结构裂缝损伤位置及损伤程度。该方法分两步:首先用模态子空间近似关系.消去模态应变能表达式中的整体刚度矩阵和整体质量矩阵,避免模型误差对识别结果的影响。再采用计算向量空间夹角的方法分离损伤位置与损伤程度的耦合影响,进而识别出单元裂缝损伤位置;其次,识别损伤程度采用二次线性规划方法,不再计算特征值灵敏度。线性约束条件保证了二次规划问题的解是唯一的。模拟筒支梁几种裂缝损伤情况进行数值计算与模态试验,利用所得模态参数对该算法程序进行了验证,识别出了裂缝损伤的确切位置及损伤程度,并进行了误差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由于不用整体结构的数值模型,从而避免了边界条件、连接条件及材料特性参数等因素对识别结果的干扰,识别精度得到提高,将其用于结构损伤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