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行的物理实验有演示、边讲边做、学生分组实验三种类型,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为主,但是这类实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演示实验学生跟着老师的“表演”走,“观看”的效果如何,还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如现象明显与否,学生与演示台的距离,仪器性能等.学生实验...  相似文献   

2.
客艳文 《物理通报》2005,(12):22-23
我校(初中)在这两年开展了“学生自主实验”.这是因为新的物理课程,要求教师尽快地从“为考试而教”转变为“为创造而教”,不再是“教参~教材一学生”的教学程序和模式,而要变成“学生一活动一教材”的物理教学新模式,从而进入到教育创新的广阔天地.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我校“学生自主实验”区别于课堂上的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主质疑,应用学校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及化学药品(仪器及药品目录挂在实验室外墙上,学生可以随时查阅),自拟探究课题,或选择实验室提供的课题(课题也在实验室外墙上),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新形势下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推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朝新方向、高水平前进,北京科技大学“大学物理实验课反溯教学方法研究”课题组提出了物理实验课反溯教学方法,将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引入课程,对反溯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课题组从实验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反溯基本物理学概念、原理和现象,并相应组织编排物理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欲,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课题组从实验室建设、新教材建设、新实验编排、本科生科技创新、实验课程与最新科研项目结合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化,促进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4.
何永健 《物理通报》2006,(11):35-36
中学物理分组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应用物理实验原理,正确掌握灵活运用各种物理仪器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在物理分组实验中,由于高中学生的思维形式主要是由“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转变,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如果学生经常使用某种同一规格的实验仪器,就可能达不到上述实验目标.笔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实验小组按一定的规律合理地编组,有意将同类不同规格的仪器搭配准备,并指导学生彼此交换使用,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物理仪器使用中的“变式”或原型,丰富r学生的实际感性材料,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现把笔者的做法阐述如下,与各位同仁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鸿 《物理通报》2006,(12):27-28
学生实验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新课标对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考试大纲》强调“学生必须独立、认真做好规定的19个学生实验;正确使用中学常用的13种基本实验仪器;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现行中学物理教材光学部分都只对“泊松亮斑”进行了简单介绍,没有安排演示实验让学生切实观察到“泊松亮斑”,这不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光的衍射概念.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泊松亮斑”的表象,笔者利用中学实验器材自制了“泊松亮斑”演示器,  相似文献   

7.
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能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是实验的考试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主要内容.设计实验与课本上的学生实验是有区别的,课本上的学生实验的特点是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的方法等都作了详细介绍,并且实验课时老师还详细地讲解,  相似文献   

8.
分析学生如何应对与自己观念相冲突的理论和实验证据对于理解学生物理观念的学习非常重要.通过设计有层次性的研究工具,让学生经过“陈述模型”“评价理论”和“评价实验”3个阶段的测评.  相似文献   

9.
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二册“反冲运动”一节开头,通过介绍“反冲式水轮机转轮的原理模型”实验来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反冲运动.在实验教学中,如果再做一个“蒸气式”的反冲运动实验,让学生认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反冲运动,这对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认识反冲运动的本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演示实验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演示实验是教学双边活动的一种实验方式.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电子元件的特点、基本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等,以明显的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电子元件的特点和基本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