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荧光光谱法研究Hg(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pH为7.15、离子强度为0.15mol/L的NaCl溶液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Hg(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Hg(Ⅱ)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猝灭机理是一种静态猝灭,且Hg2+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位点数为2,表观络合常数(K)为2.468×10^10L^2·mol^-2。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圆二色光谱法并结合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黄酸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大黄酸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为静态猝灭,并计算得出不同温度下其结合常数(KA)与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3.67×105,0.95(298 K);2.60×104,0.83(309 K)。由热力学参数确定它们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引力,并依据F rster能量转移理论求得其结合距离为3.28 nm,同步荧光光谱及圆二色谱表明大黄酸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碳纳米管对牛血清白蛋白和加替沙星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以及有无碳纳米管共存时加替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替沙星和碳纳米管都可以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静态猝灭.在碳纳米管的存在下,加替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有所减弱.Stern-Volmer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4.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胆红素BR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胆红素BR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两者形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发生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根据荧光猝灭法得到胆红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Foster非辐射能量传递理论确定了胆红素BR和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结合距离。此外,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胆红素BR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吲哚美辛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应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生理条件下吲哚美辛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理,确定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吲哚美辛对BSA荧光猝灭的两大原因。利用荧光猝灭反应求得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依据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二者相互结合时给体-受体间的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结合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 探讨了吲哚美辛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荧光猝灭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L-半胱氨酸修饰的金纳米粒子(Cys-GNP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根据荧光猝灭相关方程计算了Cys-GNPs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探讨了其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并且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二者间的作用力类型,推断出Cys-GNPs和BSA间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同步荧光光谱表明,二者的相互作用没有导致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及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酸度对氧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血清白蛋白在不同pH的溶液中存在N(pH ~7.0),B(pH ~9.0)和E(pH 3.5以下)等几种同分异构形态。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酸度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构以及对不同结构的BSA和氧氟沙星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应用荧光猝灭现象和Frster理论,求出了4个不同pH下两者结合的猝灭常数、 能量转移效率和结合距离等参数。结果显示,氧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在pH 4.9时结合常数最大(1.928 1×105 L·mol-1),结合距离小(r=2.55 nm),猝灭效应最好(8.63×104 L·mol-1);氧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过程中,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的原因;中性、 弱酸和弱碱性环境对两者的结合没有太大的影响,静电作用不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力。使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氧氟沙星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芬布芬对牛血清白蛋白,铜(Ⅱ)对牛血清白蛋白以及铜(Ⅱ)对芬布芬和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铜(Ⅱ)和芬布芬均可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静态猝灭,并且在铜(Ⅱ)存在下,芬布芬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芬布芬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为8.44×104,结合位点数为0.97.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的结果表明,芬布芬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均随铜(Ⅱ)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很据三者结合反应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芬布芬、铜(Ⅱ)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马明明  同帜 《光谱实验室》2011,28(5):2188-2193
采用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与胭脂红相互作用的发射光谱特征,计算了不同温度下二者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热力学参数ΔGΘ、ΔSΘ、ΔHΘ及室温下牛血清白蛋白与胭脂红的能量转移距离。结果显示,胭脂红有效猝灭牛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是通过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使牛血清白蛋白分子与胭脂红分子结合为配合物造成的;4种氨基酸(脯氨酸、精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的存在均能使二者结合常数下降。应用同步荧光、瑞利共振散射光谱技术表征,发现牛血清白蛋白与胭脂红相互作用后牛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位于疏水性比较弱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
一维CdTe纳米线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光谱法研究了CdTe纳米线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Stern-volmer方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dTe纳米线比CdTe量子点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具有更强烈的猝灭作用;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热力学数据及拉曼光谱等研究证明了CdTe纳米线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存在配位作用力和静电作用力。  相似文献   

11.
荧光光谱法研究头孢呋辛酯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头孢呋辛酯(Cefuroximeaxeti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人体生理条件下头孢呋辛酯对牛血清白蛋白具有荧光猝灭作用且为动态猝灭过程,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出了两者的猝灭常数,并依据Foster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药物与蛋白的结合距离。  相似文献   

12.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黄芩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生理条件下(pH 7.4)的相互作用机制;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黄芩苷对BSA酪氨酸残基硝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黄芩苷对BSA的荧光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T=287K和T=310K时,二者的结合常数Kn分别为1.02103×108L·mol-1和8.75709×107L·mol-1;二者的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62463和1.62899。由热力学参数确定黄芩苷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力。采用同步荧光技术确定了黄芩苷对BSA构象的影响。结合黄芩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理,讨论了黄芩苷抑制蛋白质酪氨酸硝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The three flavonoids including naringenin, hesperetin and apigenin binding to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at pH 7.4 was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quenching,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and UV–vis absorption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The results obtained revealed that naringenin, hesperetin and apigenin strongly quenched the intrinsic fluorescence of BSA. The Stern–Volmer curves suggested that these quenching processes were all static quenching processes. At 291 K, the value and the order of the binding constant were KA (naringenin)=4.08×104<KA (hesperetin)=5.40×104KA (apigenin)=5.32×104 L mol?1. The main binding force between the flavonoid and BSA was hydrophobic and electrostatic force. According to the Förster theory of non-radiation energy transfer, the binding distances (r0) were obtained as 3.36, 3.47 and 3.30 nm for naringenin–BSA, hesperetin–BSA and apigenin–BSA, respectively. The effect of some common ions such as Fe3+, Cu2+, Mg2+, Mn2+, Zn2+ and Ca2+ on the binding was also studied in detail. The competition binding was also performed. The apparent binding constant (KA) obtained suggested that one flavonoid had an obvious effect on the binding of another flavonoid to protein when they coexisted in BSA solution.  相似文献   

14.
碱性介质中茜素黄R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碱性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茜素黄R(alizarin yellow R, AYR)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特征。研究表明,pH 11.00,激发波长为393 nm时,BSA的发射峰位于641 nm,且AYR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AYR在BSA分子上荧光敏感部位有五个结合位点;由温度对AYR-BSA体系荧光猝灭速率的影响和动态猝灭常数KSV以及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LB的计算得出,AYR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BSA-AYR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荧光猝灭常数为1.6×104 L·mol-1;由反应前后热力学函数ΔHθ<0,ΔSθ<0以及AYR对BSA-CBBG(CBBG-考马斯亮蓝G)体系具有荧光猝灭作用推出,茜素黄R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15.
崔艳  陈建秋  严拯宇 《光谱实验室》2010,27(3):1064-1069
采用同步荧光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pH7.40的Tris-HCl缓冲体系下,盐酸土霉素(Oxytetracycline HCl)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盐酸土霉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根据不同的药物浓度、温度及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判断其猝灭方式可能为静态猝灭,同时考察了不同离子存在条件下盐酸土霉素对BSA荧光猝灭的影响。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反应的结合常数KD分别为4.167×10-5mol·L-1(25℃)、3.6×10-3mol·L-1(37℃),盐酸土霉素与BSA按1∶1的比例结合;根据反应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为疏水作用力;采用同步荧光考察了盐酸土霉素对BSA构象的影响,发现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色氨酸残基的最大发射波长不变,而酪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改变,从而导致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pH值条件下氨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氨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该猝灭属于同时具有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特征的联合猝灭,但以静态猝灭为主.根据猝灭结果求得了不同温度下氨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及反应热力学参数,并据此推测它们之间主要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17.
用光谱法研究头孢噻肟钠(CS)和牛血清蛋白(BSA)在模拟生命体生理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特征.结果表明CS主要以静态猝灭方式使BSA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利用同步荧光法研究了CS和BSA作用后牛血清蛋白的构象发生了变化;求得不同温度下二者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探讨了微量金属离子对实验体系结合常数的影响,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CS和BSA之间主要依靠静电力结合.根据Froe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测定了CS与BSA相互结合时的作用距离2.56nm,表明BSA与CS之间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18.
在模拟生理pH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法研究木犀草素及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的异同.结果确定木犀草素及槲皮素对BSA的荧光猝灭是以静态猝灭为主,同时伴随非辐射能量转移猝灭.木犀草素结合BSA的位点与荧光发射基团的距离比槲皮素的小.结合常数Ka表明二者与BSA的结合都属于强的非共价键结合,且结合位点数都约为1.二者均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BSA作用.二者都能影响BSA的酪氨酸残基附近环境的极性,且高浓度下能够引起BSA构象轻微地改变.结果表明黄酮C环上3位羟基的引入会降低其对BSA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9.
荧光法对姜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pH7.4)姜黄素(Curcumi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姜黄素对BSA产生荧光猝灭作用,其机理属于静态猝灭过程。T=310K时,其猝灭常数为1.388×1012L.mol-1.s-1,表观结合常数为2.387×104L.mol-1。根据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测得姜黄素在BSA中的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4.43nm。探讨了姜黄素对BSA构象的影响及结合机理,考察了体内某些共存金属离子对姜黄素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