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单孔蒸汽射流冲击平板换热的数值研究
|
|
|
|
|
朱强华 吉洪湖《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第5期
|
|
对充分发展的过热蒸汽湍流射流冲击平板的流动和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射流温度和射流雷诺数对蒸汽射流冲击换热的影响,并与空气射流冲击换热进行了比较。通过AKN k-ε、V2F和SST k-ω三种湍流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可知,SSTk-ω模型模拟冲击射流流动和换热的效果最好。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蒸汽的冲击换热能力强于空气;射流温度的变化对空气的冲击换热基本没有影响,但是对蒸汽有较大影响;射流雷诺数越大,则蒸汽冲击射流的换热越强。
|
2.
|
旋转效应下射流冲击速度对换热的影响
|
|
|
|
|
刘波 张靖周 谭晓茗《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年第2期
|
|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磨削工件表面的射流冲击对流换热过程,对不同射流冲击速度,考虑旋转盘诱导的气旋卷吸和射流冲击的耦合作用下,研究分析加热壁面的对流换热效果。在转盘诱导的气旋流动影响下,冲击射流向转盘和加热表面之间区域的侵入能力受到抑制,而射流速度的提高能够加强射流冲击的穿透力;在旋转盘诱导的气旋运动和卷吸作用下,空气射流冲击能有效改善磨削弧区的对流换热,且随着射流速度的增加,其强化对流换热的效果更显著。
|
3.
|
纳米流体射流冲击冷却技术的实验研究
|
|
|
|
|
于峰 李强 宣益民《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第12期
|
|
将高传热性能的Cu-水纳米流体作为换热工质引入射流冲击冷却技术,设计并搭建了射流冲击冷却系统,测试了该系统的换热性能和系统压降,研究了纳米粒子体积份额、入口射流速度以及射流冲击高度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液体中添加纳米粒子、增加射流速度、选取合适的射流冲击高度可以有效提高射流冲击冷却效果,且少量纳米粒子的加入并未引起系统压降的明显变化。
|
4.
|
旋转射流冲击换热液晶显示实验研究 被引次数:6
|
|
|
|
|
陈玉阳 苑中显 马重芳 俞坚 胡云芝《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第24卷第4期
|
|
采用热色液晶测温技术对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稳态射流冲击换热和管内插入扭转带方式的旋转射流冲击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与普通射流相比,旋转射流导致驻点附近区域的换热趋于均匀化。其换热系数在大于某一半径之后高于普通射流,但在驻点附近相对较低。旋转射流对换热的此种影响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弱。
|
5.
|
高效微射流阵列冷却热沉传热特性
|
|
|
|
|
张忠江 夏国栋 马晓雁 齐景智《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第28卷第3期
|
|
微射流阵列冷却热沉是利用射流冲击在驻点区能产生很薄的边界层来提高换热效率,本次研究设计的热沉是5层结构的模块式铜微射流阵列冷却热沉,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对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微射流阵列冷却不仅能通过增加驻点数目来强化换热,而且能有效地降低换热表面的温差.热沉的热阻会随着泵功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泵功的不断提高,热阻变化趋于平缓.
|
6.
|
脉冲流冲击冷却换热的液晶显示实验研究 被引次数:6
|
|
|
|
|
李发军 苑中显 马重芳 吴宗善 卢伟 周志远《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第23卷第2期
|
|
采用热色液晶定量测温技术对稳态及脉冲式空气-氮气圆形浸没射流冲击冷却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脉冲射流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喷嘴直径D=3 mm的情形,无论脉冲频率高低,均无强化换热效果;对于D=I0 mm的情形,在较高Re数时出现个别工况的驻点换热强化.脉冲射流表现出换热系数沿径向分布趋于均匀的特点.
|
7.
|
微尺度平面射流冲击的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陈永昌 马重芳 雷道亨《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第Z1期
|
|
本文以煤油为工质进行了窄缝射流冲击传热实验研究。对射流冲击平板时的局部传热分布做了测定,并发现了局部换热强化现象,这是由于存在壁面射流区边界层流动由层流向湍流的过渡。实验采用宽度为125μm的窄缝喷嘴,射流出口速度为6~14m/s,雷诺数Re范围600~1200。
|
8.
|
微射流阵列冲击恒热流壁面换热数值模拟
|
|
|
|
|
尹冉 王立 淮秀兰 陶毓伽《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第30卷第12期
|
|
微射流冲击作为一种高热流冷却技术,在大功率激光器、微电子芯片等微型高热流器件冷却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对微射流阵列冲击恒热流表面的换热情况进行数值模拟,详细分析了微射流阵列的换热特点,对比了射流孔顺排和叉排方式的冷却性能,得出射流入口雷诺数、射流孔间距、射流高度等因素对冷却特性的影响规律.
|
9.
|
多排圆射流的冲击冷却实验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王宝官 郑际睿《工程热物理学报》,1982年第3期
|
|
本文研究多排圆射流的冲击换热特性,以便模拟透平叶型前缘的冲击冷却,它是在单排圆射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文中分析了射流流态、冲击管的几何参数以及冲击管与凹面的间距等对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特别对射流之间的弦向间距作了初步探讨。最后,整理成无因次准则关系式来表达整个实验结果。
|
10.
|
带有球凹/球凸的旋转通道内流动结构和强化换热的数值研究
|
|
|
|
|
章大海 李国强 谢公南 史桢超《应用数学和力学》,2013年第9期
|
|
对带有凹坑和凸包的内流通道在不同旋转数下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探讨了Coriolis力对通道中流场和换热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旋转数增加,通道前缘呈现出较弱的流动冲击,但存在较大的尾迹和延迟的流动再附着,后缘凹坑内部有一较小旋涡和较强射流使得后缘传热得到强化,最高可达60%.总体Nusselt数随着旋转数的增加先减小而后增大.
|
11.
|
旋转状态半受限冲射流流动和换热特性研究
|
|
|
|
|
毛军逵 白云峰 常海萍《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第27卷第6期
|
|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改变冲击雷诺数Rej(20000-35000)、旋转数Ro(0-0.0117)等参数,分析旋转条件下半受限单孔冲击射流的流动和换热特性,讨论了旋转对冲击射流的流场结构和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射流在离心力和哥氏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弯曲,造成冲击靶面上的冲击斑随着旋转数Ro的增加而不断偏移,显著影响了冲击的冷却效果.冲击靶面的平均Nu数随着冲击雷诺数Rej的增加而增加;当旋转数Ro增加时,冲击靶面的平均Nu数先增加,后减小,然后再增加.计算结果和试验结论基本一致.
|
12.
|
阵列射流冲击冷却局部对流换热特性的数值计算与试验验证 被引次数:1
|
|
|
|
|
李永康 张靖周 谭晓茗 李立国《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第25卷第5期
|
|
本文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具有初始横流的阵列射流在不同的排列方式、冲击间距和横流/射流质量流量比下 的流动换热进行了三维数值研究,并采用热色液晶测试技术对阵列射流冲击的冷却表面温度分布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 每一股射流的冲击冷却局部对流换热系数分布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特征是基本吻合的。
|
13.
|
冲击射流结构中应用粗糙表面的实验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邢云绯 仲峰泉 张新宇 Bernhard Weigand《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第9期
|
|
在单侧开口的冲击射流冷却结构中,逐步增加的横流将影响冲击板上的对流换热效率,本文提出了压窝板和肋片板两种粗糙冲击板构型,增加横流的扰动以减少对冲击流的影响并且增大横流与壁面的对流换热。实验采用瞬态热敏液晶测量方法,可以得到大尺度壁面的二维对流换热系数分布,可以较为系统地分析压窝及肋片周围的局部换热系数分布。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压窝板可以显著增大平均换热系数,而肋片板降低了平均换热系数。
|
14.
|
强化换热通道中扰流元场协同优化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赵丽华 苑中显 张建国 姜明健《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第26卷第2期
|
|
对一种场协同式周期性强化换热通道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考察了折流翅片不同角度、不同间距对通道换热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翅片倾角增大或间距缩小均有利于换热强化。强化效果随Re数的增大而愈加显著。
|
15.
|
两相闭式热虹吸管沸腾换热的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陈向群 张正芳 马同泽《工程热物理学报》,1993年第1期
|
|
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加热段的换热规律及两相流对加热段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流换热区换热的强化是加热段有较高的换热系数的主要原因;加热段长度对加热段的平均换热系数有明显的影响,较短的加热段有较高的换热系数.
|
16.
|
多孔涂层横向抽吸效应强化膜状凝结换热的研究
|
|
|
|
|
马学虎 陈嘉宾 王补宣《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第21卷第4期
|
|
研究多孔涂层界面抽吸效应对强化膜状凝结换热的影响。考察了多孔涂层的特性参数对凝液膜厚度和换热系数的影响。与Nusselt理论预示值对照表明,多孔涂层界面抽吸效应是强化膜状凝结换热的重要因素。
|
17.
|
粗糙表面对非定常冲击射流传热的影响 被引次数:1
|
|
|
|
|
周静伟 王玉刚 耿丽萍《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第30卷第4期
|
|
利用在射流驻点周围设置不同高度的圆环来模拟粗糙表面,进行非定常射流冲击换热的实验研究.非定常射流由一个特殊的质量流量控制装置产生,波形和频率可调.采用高度分别为1 mm,2 mm和3 mm的圆环,研究发现环高h=3 mm时,冲击射流流场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对于流动形态没有发生实质改变的粗糙表面,在稳定射流冲击下,传热特性没有质的变化.然而,非定常射流冲击粗糙表面时,与其冲击光滑平板相比,传热特征有很大不同,传热强化系数总体上是削弱了,随着圆环高度的增加更为明显.
|
18.
|
纵向涡强化换热的M-Z干涉流动显示技术
|
|
|
|
|
刘永 宋耀祖《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第29卷第1期
|
|
本文采用M-Z干涉测量的方法,研究了半三角形翼片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方案对矩形通道内气体流动换热的影响,获得了安装纵向涡发生器前后对流换热温度场的M-Z干涉图像.通过对实验获得的干涉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表明安装纵向涡发生器后,通道内入口段流动的热边界层明显变薄,反映了纵向涡对流动换热的强化作用,验证了将M-Z干涉测量方法应用于纵向涡强化换热研究的可行性.
|
19.
|
磁性液体对射流冲击传热的强化 被引次数:1
|
|
|
|
|
陈永昌 马重芳 苑中显《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第21卷第5期
|
|
本文对磁液应用于射流冲击传热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变压器油和煤油基磁液CI-20B作为工质,把 13×5 mm的康铜金属膜作为加热面和传热面,进行自由表面液体窄缝射流冲击,使用的喷嘴窄缝宽度为 250微米,射流速度变化范围 5.7 m/s~8.5 m/s。分别对附加磁液前后的射流传热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磁液的使用对射流冲击传热具有一定的强化。
|
20.
|
冲击射流的研究概述 被引次数:15
|
|
|
|
|
徐惊雷 徐忠《力学与实践》,1999年第21卷第6期
|
|
冲击射流是一种既有工程应用背景,又有理论研究价值的独特的流动现象.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人们对这种具有很强换热效果的流动的认识不断加深,研究方法也日趋精细,从简单的实验装置发展到先进的测量系统,从单纯的实验研究发展到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并且不断地将其应用于新的工业流动问题,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日益增多.但是对这种流动现象还需作更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在冲击射流的冲击区壁面附近,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对冲击射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