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物理问题中的条件并不明确,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或者是图象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物理情境、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因为题目的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被隐含的可能是研究对象,也可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从太阳、地球和“地球一卫星”系统的质心这三个参照系,来分析哪些守恒定律对“地球-卫星”系统是成立的。 “地球-卫星”系统是处在太阳的引力场中的,这是本文始终在考虑着的一个关键问题。 让我们先计算一下太阳对地球和卫星的吸引力(这是外力),以及地球与卫星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这是内力): 万有引力常数(米2/秒2·千克) 太阳的质量(千克) 太阳中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 R=1.496× 1011(米) 地球的质量m=5.98×1024(千克) 地球的半径r=6.37×106(米) 卫星的质量产为10’(千克)的数量级 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为 太阳对卫星的引力为 (这里,取…  相似文献   

3.
韩玉超  王均英 《物理通报》2020,(3):66-72,84
隐含条件的挖掘和准确把握,在很多时候对于物理问题的快速解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审题过程中能快速找出隐含条件,并利用隐含条件解题更是在考试过程中准确高效解题的最好方法.本文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Ⅱ卷、Ⅲ卷选择题为例详细分类探讨了物理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这一问题,希望对于学生如何在题目中快速找出隐含条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审题能力与构建能力是物理高考中考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要求考生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能静下心来审题,找到题目所设定的特殊已知条件,从而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以2012年江苏高考物理卷第14题为例分析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建立模型.  相似文献   

5.
在太阳核心的条件下 ,7Be原子被完全电离 .所以 ,重新计算的7Be和8B太阳中微子流强分别约为 4 0 0× 1 0 9cm- 2 ·s- 1和 6 1 8× 1 0 6 cm- 2 ·s- 1,而标准太阳模型预言的7Be和8B太阳中微子流强则分别是 4 80× 1 0 9cm- 2 ·s- 1和 5 1 5×1 0 6 cm- 2 ·s- 1.这将进一步增大在SuperKamiokande太阳中微子实验上中微子流强的实验测量值与理论预计值之间的差异 .  相似文献   

6.
 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离我们最近,并且光很强,使人们能够对其细节进行观测研究。太阳又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其核心温度高达一千五百万度,在表面也有六千度,因而可把它看作巨大的天体物理实验室。它的温度,密度,磁场和很大的特征尺度相结合,所提供的物理条件是地球实验室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7.
 第1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有一道估算太阳中微子通量的预赛题.为了更接近实际,特将题目改写如下:已知太阳常数为1370焦/(秒·米2)并假设  相似文献   

8.
徐烨 《物理》2006,35(8):623-625
以地球轨道半径为基线,借助目前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甚长基线干涉阵(VLBA),通过测量英仙臂中大质量恒星形成区W3OH的三角视差,得到了银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英仙臂的距离为1.95±0.04千秒差距(5.86×1016km).这个工作解决了天文学中关于英仙臂距离的长期争论,说明英仙臂显示强的运动学反常.  相似文献   

9.
实验研究了1.0×1011—1.0×1017p/cm2通量范围内110keV质子辐照引起的温控涂层热光性能的变化. 实验表明, 在1.0×1011p/cm2通量辐照下6种温控涂层材料的相对光反射率基本没有变化,当辐射通量在1.0×1012—1.0×1016p/cm2范围变化时,某些低吸收率的温控涂层的太阳吸收率随着辐射通量增加先变小而后又增大.这一特性对于制备更低太阳吸收率的温控涂层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飞秒(fs)=10~(-15)秒(s):它是这样一种概念,光每秒行进3×10~5km,等于从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的3/4,在1fs内,光行进300nm,小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1%。  相似文献   

11.
王修权 《物理通报》2011,40(7):100-101
1问题的提出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部分教师对2009年高考浙江卷物理第19题中的数据产生了怀疑.【原题】在讨论地球潮汐成因时,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和月球绕地球运行轨道可视为圆轨道.已知太阳的质量约为月球质量的2.7×107倍,地球绕太  相似文献   

12.
一般的物理习题都是命题者根据自己头脑中的一个理想化物理模型,结合某些问题情境和物理条件而拟定出来的.解题过程就是还原命题者物理模型的过程,也就是把实际问题模型化,把具体问题抽象成熟悉的典型物理问题.模型化是物理解题中的一种普遍方法.  相似文献   

13.
N × N集成光开关阵列模型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王章涛  余金中 《光子学报》2003,32(7):773-776
报道了由2N个1 × N 多模干涉马赫-曾德尔光开关组成的N × N光开关阵列结构,分析了这种结构的开关阵列优势和局限性.用场传输矩阵方法建立了1 × N多模干涉光开关的光场传输方程.给出了光开关阵列从任一输入端输入、从任一输出端输出时阵列开关的工作条件.在上述原理及理论基础上分析了4×4光开关阵列的结构和工作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举世闻名的普朗克常数“h”是由叶企孙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W.Duane教授指导下测出,h=(6.556±0.009)× 10-27尔格·秒.(1986年宣布标准值h=6.26075(40)× 10-27尔格·秒),其后叶先生转到P.W.Bridgman教授指导下,作出了博士论文. 下面介绍 其次是叶先生培养中国科学人才的故事. 当我在原南京的中央大学物理系四年级作学生的时候,叶先生刚好来中央大学物理系讲学,题目是《光与物质》.内容说,大家知道光是光波,但光电效应发现光也是粒子.大家都知道电子是物质基础之一种,是粒子,但最近发现电子又是波.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一圈,其一圈之长是一个…  相似文献   

15.
太阳简说     
为了阐明太阳风、黑子、耀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太阳的基本情况。 一、太阳的大小、质量 太阳是银河系一千多亿颗恒星中的一颗,它位于银河系对称平面稍靠边缘的地方。太阳以及围绕它旋转运行的九大行星和数以万计的小行星、彗星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太阳系。太阳离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平均约有1.5亿公里远,太阳的半径约为696000公里,相当于地球半径的109倍。我们不难算出,太阳这个巨大的星球足有130万个地球那么大。太阳质量约为1.99×10~(33)克,是地球质量的33.3万倍。太阳的平均密度为1.41克/厘米~3,是地球平均密度的1/4。太阳中心密度为160克/厘米~3,中心压强相当于3000亿个大气压。 二、太阳的能量、温度 太阳是一颗时刻在进行热核反应的巨大火球。太阳每秒钟发出的能量(也称太阳的功率)约为3.83×10~(23)千瓦。若消除地球大气对阳光的吸收减弱作用,地面上同太阳光垂直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每分钟获得太阳能(也称太阳常数)约为1.95卡。地球从太阳发  相似文献   

16.
《现代物理知识》2014,(3):30-30
<正>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比冥王星遥远两倍的矮行星(小图),距离太阳120亿千米,相当于83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等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科学家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做了报告,该行星是已知首个轨道类似赛德娜(一颗从不接近海王星路径的遥远天体)的天体。赛德娜和这颗命名为2012 VP113的新行星不同于冥王星和位于海王星轨道以外的柯伊伯带其他成员。这颗行星的运  相似文献   

17.
在太阳核心的条件下,7Be原子被完全电离.所以,重新计算的7Be和8B太阳中微子流强分别约为4.00×109cm-2·s-1和6.18×106cm-2·s-1,而标准太阳模型预言的7Be和8B太阳中微子流强则分别是4.80×109cm-2·s-1和5.15×106cm-2·s-1.这将进一步增大在Super Kamiokande太阳中微子实验上中微子流强的实验测量值与理论预计值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物理解题的一般情况是:题给若干个已知的物理量,解答者依据物理规律,求出未知量。本文试图从另一种角度构作物理题目,其特点为:似乎没有什么已知量,只是给出物体运动规律的一些抽象的物质,让解答者自己去研究。这不失为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新颖的方法。为此,引  相似文献   

19.
原子核物理一题解解由已知条件知,真空管的内直径为1m,所以真空管的内截面积=π(1m)2/4,环的圆周长=3π(m),构成环的真空管的容积=3π2/4=7.4(m3),压强p=10-5mHg=10-5×13.6×103×9.81=1.34Pa.由气体...  相似文献   

20.
叶企孙先生于1921年在哈佛大学W,Du- ane教授指导下测定普朗克常数值h,测得的h 值为 6.556±0.009 × 10-27尔格·秒[1986年 标准 h值为6.6260755(40)× 10-27尔格·秒]. 其后叶先生在P.W.Bridgman教授指导下做 博士论文2),论文题目是:“The Effect of Hyd- rostatic Pressure onthe MagneticPermeabi- lity of Iron,Cobalt and Nickel”.该文于 1925 年发表在“Proc.American Academy”第 60卷 第 503页上. 叶先生1923年离开美国,1924年回国, 1925年创办清华大学物理系.我于1925年至 1926 年间在梅贻琦先生班里攻读物理,未能受 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