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对这节课后的感受,肯定会比课前备课的感受更为深刻,更能从中体会该课教学中的“得与失”、“成与败”.因此,教师课后反思自己的备课与课堂教学,记录自己的感受、体会,评价及修订课前的设计,对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谈谈笔者对课后反思的看法与做法.  相似文献   

2.
易其顺 《物理通报》2009,(10):41-43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因此本案例采用探究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贲贵山 《物理通报》2012,(11):67-69
1设计思路本节课从微观角度说明为什么涉及热运动的宏观过程会具有方向性,概念性较强,学生普遍认为深奥、难理解.本节课设计由生活现象引入,对深奥的物理规律进行思考,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从而对熵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2教学重点难点2.1重点及教学策略(1)有序和无序概念的形成.策略:用生活经验引领,通过排列组合知识的具体运算加以说明有序  相似文献   

4.
魏华 《物理通报》2012,(10):58-59
1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电动势”是必修3—1“恒定电流”一章中的第2节,本节课是高中物理学中一节重要的物理概念课.  相似文献   

5.
陈维斌 《物理通报》2006,(11):28-29
高中物理课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该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探索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的方法很多,经过几年的反复实践和改进,发现采用“课题研究式教学法”进行物理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好方法.现就一节“课题研究法”教学过程与同仁们商榷.  相似文献   

6.
1设计思想 全国中等农业物理教材中,“电容器”这节课若从理论上讲授电容器及电容的内容,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层次差异较大,有些学生不易接受.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探究实验来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从中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7.
1初高中教材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节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本节教科书的重点是速度.比较初高中对速度的定义会发现,由于“位移”和“路程”不相同,高中与初中所学习的速度是不相同的.提醒学生注意这个不同点,有利于学生对矢量的学习.”如何“提醒学生注意”,这就对教师处理教材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8.
实践性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完善实践教学,传授就业技能,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实践教学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外实习等.如何上好实验课,确保教学质量应做到四忌.1忌不认真备课 有教师认为理论教学必须认真备课,而实验教学不需认真备课.实验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重要的一环,必须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认真备课.备课包括:教师先预做、写教案(含目的内容、步骤及时间、分析研究学生实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以及如何解决等)、指导学生预习实验等.只有认真备课才能对实验各个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对和解决.  相似文献   

9.
一、当前中学物理教学目标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理教师对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混淆不清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由于物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用的尊重,所以他们在备课时总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经验决定应该如何上一堂课、如何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已经习惯于在教案本上列出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并武断地用教学目的取代了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物理教师的教案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格式,其中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在备课时必须明确写出来的.有些教师在写教案时将"重点"和"难点"合二为一,即写成"重点难点:……",使人觉得重点就是难点,难点就是重点;也有教师虽分开写,但两者的内容基本一致.这些写法是否恰当?重点和难点有无区别呢?  相似文献   

11.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对该节课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学生接受及掌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授课后的感受进行记录与反省,并对教学设计及实施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以利于日后教学借鉴,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从而推进自身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校是一所新建的从小学至高中的大型民办学校,师生员工8000余人.为打造品牌,学校严格规定节假日不补课,各年级均按教学大纲开课,初中物理每周3节课.本届初三物理从结束新课到中考仅5周时间,除去必要考试,可供复习的时间约12课时.内容为4册书共25章.课时少,任务重,如果方法上没有创新,物理中考复习将会“走麦城”.笔者凭仗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所积累的经验,琢磨出几套复习方案且一一在同学中尝试,效果最好、最受学生欢迎的当数“三步法”.现将“三步法”阐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杨振宁先生给清华大学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有3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批判地使用教材;其二是“双语”教学不超过50%的外语讲授;其三是把自己对物理的感觉教给了学生.这些特点对中国大学教师的启示就是:(1)大学教师首先要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然后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2)不能把课程讲成封闭系统,研究不能与现实脱节;(3)“双语”教学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4.
物理插图能起到形象地再现物理情景,辅助解释物理原理的作用.现行人教版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章“机械波”第一节的知识“波的形成和传播”是该章的重点,本节插图10-5“横波的形成”又是该节的教学重点.这幅插图用得好,直接为后面的波的图像教学及用图像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唐洋 《物理通报》2022,(8):45-48
公开课为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通过一节区级公开课的教后反思.梳理了经过专家指导后受到的启迪,分别从“教学目标的升华”“深度备课的提出”“课堂重点的转移”3个角度分析了磨课过程中获得启示,并为之后的日常教学改进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汪明 《物理通报》2009,(10):24-27
1问题的提出 “三点一线”教学法:第一点,明晰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第二点,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与学生心理特点;第三点,了解学生思维兴奋点和能力创新点;“一线”则强调教学需按照“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一流程线来组织教学,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结构主线安排井然有序,思维主线发展层次分明,即使简单的物理问题也不简约其研究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优秀的研究品质.2008年12月,笔者应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之邀,示范执教了普通高中《物理·选修3—2》中“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下面即以此节教学研究课为例,来阐述其核心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刘凤英 《物理与工程》2004,14(4):35-40,41
自 2 0 0 4年第 4期起 ,本刊拟增加一个新栏目 :特色教案选登 .开辟这个栏目的目的是想进一步加强物理教师间的交流 ,不仅通过教学研究文章交流 ,而且通过教学中实用的教案进行交流 .我们相信 ,不管是谁的教案 ,它总有自己的特色和“闪光点”值得同行们借鉴、学习或引起有益的讨论 .因此 ,我们恳请广大读者关注这个新的栏目 ,提出你的建议和意见 .我们特别欢迎全国各高校的老师们 ,把您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理课程的教案向本栏投稿 ,绪论课、讲课、辅导课、讨论课、总结课、实验课等各种类型的教案我们都欢迎 .教案拟采用原讲稿的版式 (powerpoint版式或word版式等 )刊登 ,这样做也可以节省投稿者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83页“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节内容中有运动的合成演示实验.做该实验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是手动,移动玻璃管时不能保证匀速;(2)演示时连贯性、对比性差;(3)蜡块运动径迹不能显示.为此,很多教师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大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实验,显然这样做是不可取的.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根据实验要求,大胆创新,较完美地制作出运动的合成演示仪.该演示仪操作方便,演示效果理想.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9.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在全国高校普遍推广,并日益发挥其作用.为此,我们配合马文蔚改编的《物理学》(第四版)教材的使用,制作了配套的电子教案,在教学中边制作边使用.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广泛听取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并借鉴了兄弟院校制作课件的经验,不断修改,目前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此电子教案有如下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周长春 《物理通报》2010,(9):45-47,95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是课程标准针对“牛顿运动定律”提出的内容标准.粤教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节探究课,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使物理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凸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常识走向科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