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1995年沙等在静态池实验中观测到了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且测量到了决定跃迁截面幅值的积分干涉角(J .Chem.Phys.,1995,102 ,2772).同时,孙等在理论上计算了CO A1Π(v=0)~e3∑-(v=1)与He,Ne以及其它碰撞伴的碰撞体系的积分干涉角,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然而,以前的研究都局限在碰撞伴通常被认为是没有结构的粒子,但是在碰撞过程中相互碰撞的两个粒子都有内部角动量,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又对反应速率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影响反应势垒的高度,因此这种近似忽略了碰撞伴原子对整个碰撞体系得影响.基于这种考虑,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理论上研究AB(~1∑,J) C(~sl_j)→AB(~1∑,J′) C(~sl_(j′))的碰撞诱导的电子态和转动态的能量传递,应用一级含时波恩近似、各向异性L-J相互作用势和直线轨迹近似,建立了理论模型.并讨论和比较了在近共振电子态和非共振电子态两种情况下的振动传能的跃迁几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研究在近共振电子态和非共振电子态转动能量传递的跃迁几率,以一阶含时波恩近似、各向异性Lennard-Jones相互作用势和直线轨迹近似为基础,我们建立了AB(1Δ,J)+C(sli)→AB(3∑,J′)+c(slj')的碰撞诱导的电子态和转动态的能量传递模型,通过此模型我们得到了实验温度、转动量子数和折合质量对能量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了进一步在理论上对AB(1∑,J)+C(S1l1i1)→AB(1∑,J')+C(S1l1j1')+C(S2l2j2')的转动传能量子干涉进行研究,提出了理论模型,此模型对理解争进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在舍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推导出衡量干涉程度的干涉角,并讨论完全干涉的情况,得到影响几率比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了进一步在理论上对AB(~1∑,J) C(~(S_1)l_(1i_1))→AB(~1∑,J′) C(~(S_1)l_((1j_1)′)) C(~(S_2)l_((2j_2)′))的转动传能量子干涉进行研究,提出了理论模型,此模型对理解和进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含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推导出衡量干涉程度的干涉角,并讨论完全干涉的情况,得到影响几率比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以前的理论研究中,给出了AB(1∏,J)+C(sli)→AB(1∏,J′)+C(slj′)碰撞诱导电子和转动传能的理论模型.为了进一步在理论上研究AB(1∏,J)+C(s1l1j1)→AB(1∏,J′)+C(s1l1j1′)+C(s2l2j2′)的电子和转动传能的电子量子干涉,以波恩奥本海默近似为基础,考虑各项异性Lennard-Jones相互作用势,给出了其理论模型.得出了衡量干涉程度的干涉角,对完全干涉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得出了决定几率比的因素,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这种类型的实验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以前的理论研究中,给出了AB(1∏,J) C(sli)→AB(1∏,J′) C(slj′)碰撞诱导电子和转动传能的理论模型.为了进一步在理论上研究AB(1∏,J) C(s1l1j1)→AB(1∏,J′) C(s1l1j1′) C(s2l2j2′)的电子和转动传能的电子量子干涉,以波恩奥本海默近似为基础,考虑各项异性Lennard-Jones相互作用势,给出了其理论模型.得出了衡量干涉程度的干涉角,对完全干涉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得出了决定几率比的因素,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这种类型的实验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沙国河及其工作组于1995年发表了CO A1Π(v=0)~e3∑-(v=1)与He1,Ne及其它碰撞伴的碰撞过程中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并得到了积分干涉角,陈等从理论和实验上发现了Na2(A1∑u ,v=8~b3Π0u,v=14)体系与Na(3s)碰撞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孙等计算了其积分干涉角,但是对微分干涉角没有过多的计算.本文作为对原子-双原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在含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和长程相互作用势,计算了单叁混合态的Na2(A1∑u ,v=8-bΠ0u,v=14)体系与Na碰撞的微分干涉角,并得到了微分干涉角与碰撞参数的关系,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从理论上研究碰撞转动传能量子干涉中积分干涉角与散射角之间的关系,在洪德a情况下提出了原子-双原子分子体系积分干涉角.在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了长程相互作用势,提出了双原子分子Λ分裂2∏态洪德a情况下碰撞诱导转动传能的理论模型.在洪德a情况下讨论了干涉程度,并定量地计算了CN(A2∏)在洪德a情况下与碰撞伴He、Ne和Ar的碰撞诱导转动传能的干涉角,进而得到了与积分干涉角有关的各个参量.  相似文献   

9.
沙国河及其工作组于1995年发表了COA^1∏(v=0)~e^3∑^-(v=1)与He,Ne及其它碰撞伴的碰撞过程中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并得到了积分干涉角,陈等从理论和实验上发现了Na2(A^1∑u^+,v=8~b^3∏0u,v=14)体系与Na(3s)碰撞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孙等计算了其积分干涉角,但是对微分干涉角没有过多的计算.本文作为对原子-双原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在含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和长程相互作用势,计算了单叁混合态的Na2(A^1∑u^+,v=8~b^3∏0u,v=14)体系与Na碰撞的微分干涉角,并得到了微分干涉角与碰撞参数的关系,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从理论上解释Sun等在CO(A1 Π ,v =3 )和He碰撞实验中转动传能截面的反常现象 ,考虑一级含时波恩近似、长程相互作用势和直线轨道近似 ,建立了Π态双原子分子由于Λ分裂引起量子干涉的理论模型 .运用这一理论模型 ,成功的解释了实验中碰撞伴为He时转动传能截面的反常现象 :σε→ε′△J =0 <σε→ε′△J =± 1 .首先介绍了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量子干涉效应的研究进展 ,然后建立了Π态双原子分子由于Λ分裂引起量子干涉的理论模型 ,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对原子-双原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 究. 在含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计算了 单-叁重混合态的Na2(A1∑+u,v=8~b3Π0u,v=14)体系与Na碰撞 的微分干涉角(b·?和b??),得到了微分干涉角与碰撞参数的关系,对 其碰撞量子干涉作出了定量准确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原子-双原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的理论研究,在含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和长程相互作用势,计算了单叁混合态的CO A1Ⅱ(v=0)~e3∑-(v=1)和He、Ne、Ar碰撞的微分干涉角,并得到了微分干涉角与碰撞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原子-双原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在含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计算了单-叁重混合态的Na2(A1∑u ,v=8-b 3∏0u,v=14)体系与Na碰撞的微分干涉角(b≤ρ和b≥ρ),得到了微分干涉角与碰撞参数的关系,对其碰撞量子干涉作出了定量准确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干涉角和转动量子数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沙国河等人在CO(A1∏(v=0)~e3∑-(v=1))体系与He,Ne和Ar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首次观测到了量子干涉效应,并测量了干涉度。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原子-双原子分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量子干涉效应与转动量子数以及能量间隔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考虑长程相互作用势,应用一级玻恩近似和直线轨迹近似,分别计算了CO(A1∏(v=0)~e3∑-(v=1))体系和He,Ne,Ar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不同转动量子数以及不同能量间隔下的干涉角,得到了干涉角随转动量子数和能量间隔的变化趋势。这些结果对设计、分析这种类型的实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以前的研究中,已经对Λ分裂引起的CN(X2Π)与惰性气体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讨论了在洪德情况(a)2Π电子态下,微分干涉角.在含时一级波恩近似下,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以及影响干涉角的各个因素(实验温度、碰撞伴、转动量子数等),定量计算了原子-双原子分子系统的微分干涉角.研究了影响微分干涉角的各个因素,讨论了微分干涉角随碰撞伴及速度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Ⅱ态双原子分子∧分裂引起的量子干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从理论上解释Sun等在CO(A^1Ⅱ,ν=3)和He碰撞实验中转动传能截面的反常现象,考虑一级含时波恩近似、长程相互作用势和直线轨道近似,建立了Ⅱ态双原子分子由于∧分裂引起量子干涉的理论模型.运用这一理论模型,成功的解释了实验中碰撞伴为He时转动传能截面的反常现象:σ△J=0^ε→ε‘&lt;σJ=&#177;1^ε→ε‘。首先介绍了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量子干涉效应的研究进展,然后建立了Ⅱ态双原子分子由于∧分裂引起量子干涉的理论模型,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理解原子双原子系统碰撞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本文对NaH(b3Π~A1∑+)-He碰撞系统进行了理论计算.本文利用一阶含时波恩近似和L-J相互作用势,建立了原子-双原子分子碰撞系统转动传能的量子干涉模型.通过本文理论可得出影响碰撞系统积分干涉角的因素,同时也得到了积分干涉角和转动量子数间的关系.此理论模型对于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转动传能的量子干涉效应在静态池实验中发现,并且已测得积分干涉角.为了得到更多关于传能的准确信息,应利用分子束进行实验.本文基于一阶含时波恩近似,模拟了利用分子束实验进行量子干涉效应研究的理论模型.此模型采用了Lennard-Jones相互作用势和直线轨道近似.通过本文建立的模型,研究了影响干涉效应的微分干涉角的因素,并且得到了徽分干涉角和碰撞速度、碰撞参数及碰撞体的关系.此理论模型对于指导分子束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转动传能的量子干涉效应在静态池实验中发现,并且已测得积分干涉角.为了得到更多关于穿能的准确信息,应利用分之束进行实验.本文基于一阶含时波恩近似,模拟了利用分子束实验进行量子干涉效应研究的理论模型.此模型采用了Lennard-Jones 相互作用势和直线轨道近似.通过本文建立的模型,研究了影响干涉效应的微分干涉角的因素,并且得到了微分干涉角和碰撞速度、碰撞参数及碰撞伴间的关系.此理论模型对于对于指导分子束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碰撞转动传能中存在量子干涉效应已经在静态池实验中被观测到,并且积分角也能被测量.但静态池掩盖了大量的实验信息,利用分子束实验可得到转动传能更准确的信息,进而得到影响干涉角的的具体因素.文中运用含时微扰的一级波恩近似理论和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建立了原子-双原子分子(混合态)体系碰撞诱导转动能量传递中的量子干涉效应的理论模型,描述了观察和测量微分干涉角的方法,得到了微分干涉角与碰撞半径和碰撞速度间的关系,同时也得到了实验温度对微分干涉角的影响.此理论模型对于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