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储存环加速器调试运行期间周围环境、工作区域各监测点的平均辐射剂量率水平.给出了电子环调试、正电子环调试、正负电子双环对撞调试、同步辐射光用户实验及不同束流频率下的典型剂量率水平曲线图,并提出了防护建议.总体监测数据表明,储存环调试运行期间,主体屏蔽及局部防护措施满足了储存环加速器调试运行需要,达到了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2.
 50多年前,人类在储存环加速器上第一次观测到了正负电子对撞。  相似文献   

3.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改进工程—BEPCⅡ, 已经完成其设计阶段, 并处于建造过程中. 系统回顾了BEPCⅡ储存环的设计, 系统总结了设计中的加速器物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叙述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工程(BEPCⅡ)直线加速器的调束过程. 针对调束目标和束流物理特性, 提出了调束方法,并对调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给出了初步调束结果,为今后的进一步调试和稳定运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现代物理知识》2008,(4):51-51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于7月22曰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取得重要进展——加速器与北京谱仪联合调试对撞成功,并观察到了正负电子对撞产生的物理事例,各种设备工作正常。这是BEPCII工程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BEPCII高质量、按计划地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  相似文献   

6.
<正>50多年前,人类在储存环加速器上第一次观测到了正负电子对撞。世界上第一个正负电子储存环,名字叫"安妮罗的累积器"(Anello di Accumulazione)——简称Ad A,这一切开始于意大利核物理研究院(INFN)的弗拉斯卡蒂(Frascati)国家实验室(INFN-LNF)。布鲁诺·托歇克(Bruno Touschek)负责这一机器的建造,并于1961年2月实现束流积累。一年后,它被  相似文献   

7.
《现代物理知识》2012,(4):68-69
对撞机是一种把两束相向运动的带电粒子加速到高能量,并使之在其中进行对撞的加速器,是探索物质微观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由四大部分构成:注入器与束流输运线、储存环、北京谱仪和同步辐射装置。直线加速器产生的正负电子束分别由两支束流输运线注入到储存环。正负电子束流在储存环中积累并达到所需要的流强和能量时,在对撞点交叉、对撞。安放在对撞点的北京  相似文献   

8.
针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工程(BEPCⅡ)原束团流强测量系统(BCM)不能稳定运行的问题,对系统进行了升级。利用高速ADC对束流位置探头(BPM)信号直接采样,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内进行实时数字信号处理,进而得到加速器储存环内的束团流强值。基于反射内存网络,系统可以实现测量结果高速共享、实时显示。升级后系统实现了更高精度的测量,实时显示精度到0.1mA,最佳测量精度达到10μA。通过对系统的触发时钟和算法结构调整,系统实现了长时间的稳定工作,正负电子储存环均实现了对束团流强的均匀性控制,提高了加速器的对撞亮度。  相似文献   

9.
皮秒微脉冲电子束团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一种基于皮秒扫描相机的微脉冲电子束团诊断系统和实验方法。该系统具有很高的灵敏度、皮秒的时间分辨能力和机动灵活的特点,满足射频直线加速器和储存环上电子束团诊断的要求。在我国,我们首次利用该类系统测量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储存环中脉冲电子束团的波形和初步测量了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射频直线加速器的微脉冲电子束团的时间分布。  相似文献   

10.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是中国第一台第四代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其加速器由直线加速器、增强器、储存环及输运线组成。报道了HEPS直线加速器的初期束流调试重要进展。HEPS直线加速器是一台500 MeV S波段常温直线加速器,由热阴极电子枪、聚束系统、主直线加速器构成。在按时完成设备加工、安装和老练的基础上,于2023年3月9日启动束流调试,当天实现束流全线贯通。3月14日束流能量达到500 MeV,束团电荷量达到2.5 nC。经过测量,直线加速器出口束流能散0.4%,能量稳定度0.06%,水平和垂直几何发射度分别为233 nm和145 nm。目前直线加速器束团电荷量可达到7.0 nC,相关束流调试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1.
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储存环弯转磁铁光源的辐射特性入手, 分析了BSRF-3B3光源及其光束线光学系统的输出特性, 分别给出各光学元件的传输效率和采用不同单色器晶体在样品处的计算结果. 为光束线设计、调试及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也为弯转磁铁光源光束线的输出特性的计算, 提供了一个模式.  相似文献   

12.
谢家麟 《中国物理 C》1985,9(5):577-585
本文从正电子产生能量的角度研究了如何优化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平均亮度的问题. 文中指出: 当注入能量低于储存环最高工作能量时, 在固定的直线加速器总能量下, 存在着能给出最大平均亮度的正电子产生能量. 讨论了两种典型情况: 一是理想的, 储存环中无单束不稳定性; 一是较现实的, 存在快头尾不稳定性. 分析的结果说明: 注入时间对正电子产生能量存在最小值, 但此值并不相应于现实情况的最大平均亮度. 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而言, 相应于最大平均亮度的正电子产生能量是在注入器总能量的1/10附近.  相似文献   

13.
《现代物理知识》2008,(1):63-63
BEPCⅡ直线加速器的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设计指标已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并实现了长时间稳定运行,目前保证了对储存环调试的供束。  相似文献   

14.
李云  王光伟 《中国物理 C》1996,20(10):950-956
采用多粒子模拟方法,分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储存环纵向不稳定性,给出了BEPC储存环束团长度与单束流强的关系,得出了阈值流强.模拟结果与BEPC95年4月实测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良欣 《物理》1990,19(2):119-120
1989年4月12 日,在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人们为高能物理发展的又一大喜事——在建成世界上第一台这类直线对撞机SLC两年后,首次产生了Z0粒子而沉浸在喜悦之中. 由B.里克特教授主持兴建的SLC工程于1983年正式开工.其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发展加速器技术,使建成的新型正负电子对撞机相对于电子储存环对撞机而言,在大幅度提高束流能量时并不需要大大增加经费,为正负电子对撞机向更高能发展开创新途径.二是寻找理论家们预言的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玻色子Z0,并且可以做许多物理研究工作. 西欧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LEP是当今世…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中,正负电子束团的长度及其拉伸是束流性能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到物理实验的效率,对BEPC的改进和性能进一步提高也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用条纹相机测束团长度,具有精度高,且直观的特点,因此,近年来条纹相机在加速器束团测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介绍用条纹相机测量BEPC储存环束团长度的原理、方法、系统配置、误差分析及一些典型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1.1/1.4GeV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安装阶段,对起始的250MeV段共安排了四次调束试验,1987年5月达到电子束脉冲流强760mA,能量为250MeV;以150MeV、785mA电子束打转换靶,获得能量99MeV、脉冲流强2.5mA的正电子.检验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设计要求,达到国外同类加速器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应相关建设安评、环评、稳评以及职业健康评估的要求,电子加速器设计过程中即应对其辐射情况进行分析。针对电子能量为40~95 MeV可调的光阴极微波电子枪直线加速器,对其辐射源项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可能的辐射防护措施的效果。采用蒙特卡罗软件FLUKA对电子束流和加速器进行建模,通过模拟计算发现,加速器产生的等效剂量分布主要位于废束桶中,废束桶以外辐射剂量迅速下降,在电子加速器实验大厅四周设置混凝土墙体的情况下辐射等效剂量率将随墙体厚度迅速下降。若混凝土墙体厚度设置为1 m,则墙体外工作人员所在区域辐射等效剂量率不高于1 μSv/h量级,能够有效屏蔽加速器产生的电离辐射,给工作人员提供有效防护。研究方法及结果对同能区同类型加速器建设中的辐射分析及辐射防护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超长周期慢引出主环磁铁电源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超长周期慢引出主环(CSRm)磁铁电源控制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采用基于高速以太网的分布式控制系统,选用了ARM+DSP结构的前端智能控制器,对整个运行周期的控制采用了分段处理的机制,解决了波形数据量过大而无法在前端控制器进行全波形存储的问题。该系统已经在加速器冷却储存环中通过了调试,满足了物理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4月3日至今,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亮度屡创新高。在对撞机各硬件系统保持良好稳定的性能上,中科院高能所加速器中心调束与运行人员再接再厉、全体动员不分昼夜的调试对撞,八年磨一剑,终于在4月5日22:29实现对撞亮度1×10~(33)cm~(–2)s~(–1),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