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球科学观测10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气球及早期科学观测气球是利用浮力原理升空的飞行器,中国古代的孔明灯是热气球的早期雏形,用松脂等燃料维持灯笼内空气的较高温度和较低密度,在重力场下的大气中就产生了浮力,被用于节庆活动和传递军事信号。1783年9月,作为造纸工匠的法国蒙特哥菲尔兄弟(mongolfiere)在凡尔赛宫广场向王室和公众演示了热气球飞行,两个月后又完成了人类首次载人飞行,由此法国被认为是气球的故乡。之后用浮力大的氢气作为浮升气体、涂覆橡胶织物做气囊的气球、飞艇等发展起来,一度在军事、运输、科研中广泛应用,后因著名的齐柏林越洋客运飞艇因静电引起氢气燃爆失事而衰落;而热气球延续至今,成为有众多拥趸的运动和娱乐项目。  相似文献   

2.
对孔明灯上升过程建立动力学模型,分析得到影响用时的相关因素,从实验角度出发,合理选择制作材料,提出可兼顾多重影响因素的等效合力法选择燃料,给出形状优化方案并验证,以达到缩短孔明灯从点燃起上升至2.5 m竖直高度用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王欣欣 《物理通报》2023,(5):51-52+55
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线上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驱力,将会极大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以初中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课为例,从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转变学习方式、调整评价方法、活跃课堂氛围4个方面,阐述了线上教学中学生内驱力的激发和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4.
浮沉子是与浮力相关的趣味装置,浮沉子的不可逆现象是研究其运动机制的关键问题.设计了参量可控的浮沉子实验装置,研究了浮沉子的运动过程,利用夹逼的方法获得了浮沉子不可逆现象的临界深度,并且研究了影响临界深度的参量,验证了基础的理论模型和修正后的理论模型的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浮沉子的初始气柱越长,临界深度越深,二者基本呈线性关系;浮沉子的长度越小,临界深度越深;浮沉子的截面积越大,临界深度越深.  相似文献   

5.
浮沉子是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有趣且引人深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制作浮沉子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本文介绍了以吸管与回形针为主要材料制作浮沉子(包括旋转浮沉子)的各种方法,同时简单介绍其在探究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陈特年 《物理实验》1991,11(1):10-10
用“浮沉子”来说明潜水艇的浮潜原理时,一般是把浮沉子与水都密封在同一容器(量简)里。实验后学生往往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1.整个海水与潜艇不可能密封在某一容器中,因此上述实验与实际不相符。  相似文献   

7.
本章教材只讲了一个概念——浮力、一个定律——一阿基米德定律、两个条件——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全章内容紧紧围绕浮力产生的原因、规律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展述,并与前面几章知识紧密联系,如浮力的引出涉及到力的基本概念,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用到压强、压力知识;阿基米德定律则把浮力、重力、密度和体积连在一起,判断物体的浮沉用到平衡力的知识等。因此,本章是前面几章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全章所讲的四个内容  相似文献   

8.
《初中物理》第一册,在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时说:“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如果浮力等于它的重量,物体就可以停留在液体里任何深度的地方(即悬浮)”.做好该实验,对学生确信这一物理现象的存在,和对阿基米德定律的加深理解非常重要.因为初中学生往往对物体在水中上浮或下沉的现象见得较多,而对物体停留在液体中的现象较为稀见.然而做好这一  相似文献   

9.
物理小实验是指那些材料易得(多是日常用品)、简便易做、趣味性浓、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的物理实验。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我体会如下: 一、物理小实验能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物理小实验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安排的较多,第一册就安排了十个。如在学生分组实验“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之后,安排了一个“鸡蛋浮沉”的小实验。学生在课后都有条件做这个实验。学生如果做了这个小实验,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加深了对物体浮沉原理的理解,因为这个小实验是从另一个角度(即从液体的密度改变的情况下)来研究“物体浮在  相似文献   

10.
郎和  孟菲菲 《物理通报》2016,35(5):63-66
本文以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为依据, 遵循思维互动的核心思想, 探讨了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 发挥思维的效能、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为目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程序, 并将其应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 物体的 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设计中  相似文献   

11.
付艳平 《物理通报》2022,(7):101-105
围绕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粤沪版“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为例,浅探基于传统文化的探究式教学设计方案,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学科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本着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参与"中悟的思想,设计了一套课外活动实施方案,旨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亲自体验物理学的微妙与美.  相似文献   

13.
正在20世纪众多令人惊叹并且难以忘怀的科学发现中,有一个就是探测到来自外太空的辐射,即现在称之为"宇宙线"的高能基本粒子流。这种辐射来自外太空的第一个证据是由赫斯(V. Hess)通过七次不同高度的热气球飞行实验中测量得到的(1912年)。其中最后一次的飞行高度达到5350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力的合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物理教学离不开理想化模型的建构,简化的理想模型能够帮助中学生在现有知识层面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并解决问题.但是在实际物理问题中,如果不充分考虑理想化条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容易产生认知矛盾,不知所措.以一个有趣的静电场问题为例,揭示理想化模型的局限性,强调"去理想化"思维习惯的重要性.探讨分析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让其对已掌握的物理知识活学活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6.
物理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或创造是科学家们在"反常"实验中发现的,教师通过列举"反常"实验进行教学的做法是一种新事物.在课堂上教师应抓住机会向学生讲授这些科学探索过程中的"反常"实验现象,让学生感知"反常"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结合物理"反常"实验的教学功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并探究这些从反常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创新思维教育和科学方法启迪目的.  相似文献   

17.
旋转浮沉子     
张颖 《物理实验》2000,20(3):34
趣味科技制作韩长明主持 利用废旧物品和容易找来的材料可以制作一个能够演示物体浮沉和旋转现象的“小玩具”.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操作演示和观察思考.这也是学好物理的一种好方法. 旋转浮沉子的构造如图1所示. 如图2所示.用内孔为4mm的打孔器,从胶塞的小头端面沿胶塞的轴线上打一半孔,孔的深度约为 17mm.在距胶塞小头端面 15mm处,垂直轴线的方向上,用直径2mm的钻头和手电钻打一通孔. 弯形塑料管的制作方 法:1)把酒精灯点着; 2)将塑料管(Φ2mm的饮 料吸管)的一部分放在酒 精灯火焰上加热,注意…  相似文献   

18.
何艳阳 《物理通报》2011,40(9):43-44
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去体验物理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快感,这一直是笔者在教学设计中追求的目标.学习完"声学"后,复习时,笔者采用了别具特色的复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  相似文献   

19.
查理(Jacques Alexandre César Charles)是法国著名的发明家、科学家和热气球驾驶员,是热气球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盖·吕萨克(Joseph Louis Gay-Lussac)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与查理一样,是热气球和气体定律发展的先驱。两人都为气体定律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以两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这两条定律却总是被混淆。本文通过介绍查理定律与盖·吕萨克定律的发展由来、命名原因以及实验过程来理清历史脉络,去伪存真。  相似文献   

20.
夏艳平 《物理通报》2001,(9):27-28,46
古人以"苦"治学,"学海无涯苦作舟"不无道理.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是否有本领让学生"乐作舟"呢?启示是有的:学生上网通霄达旦也不累,为什么?因为喜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