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格拉索(Sheldon LeeGlashow),美国物理学家.1950年在布朗克斯高等理科学校毕业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1954年毕业后进哈佛大学深造.1977年荣获奥本海默纪念奖.50年代后期,首先提出弱电统一理论,因而与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和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萨拉姆同获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  相似文献   

2.
 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分别授予亨利·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1852-1908)和居里夫妇.贝克勒尔的贡献是发现了放射性.1895年底,伦琴将他的初步通信:《一种新射线》和一些X射线照片分别寄给各国著名物理学家,其中包括法国的彭加勒(H.Poincaré).彭加勒是一位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当时任法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3.
喇曼效应     
钱德拉塞哈拉·文卡塔·喇曼(C.V.Raman,1888—1970)是印度著名物理学家,由于“光散射方面的工作以及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效应的发现”,荣获了1930年诺贝尔物理奖。他的发现,开辟了人们认识物质  相似文献   

4.
 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于1932年发现了中子,中子的发现打开了原子核的大门,使原子核物理学有了划时代的进展,他因此荣获了1935年诺贝尔物理奖.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由于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为高能物  相似文献   

5.
1997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朱棣文与另外两名物理学家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五位美籍华人科学家.国际科技界称此项成就是"激光致冷及原子捕捉"(laser cooling trapping)技术的重大突破.笔者查阅并整理了有关资料,对此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諾贝尔物理奖金是一种国际性的科学奖金,每年由瑞典科学院评了一次,獎給世界上有杰出成就的物理学家。从1901年开始,到1958年,共发奖五十二次(其间1916、1931、1934、1940、1941、1942年未发),获得奖金的物理学家共有七十一人。1957年授与我国留美两位物理学家,1958年授与苏联三位物理学家。这里就历届诺贝尔物理奖金的获得者及其得獎的主要学术成就作一简略的介绍,至于他們的簡要生平和在物理工作上所作贡献的主要内容,將俟以后分别  相似文献   

7.
20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低温物理领域的三位物理学家,他们是Alexei A、Abrikosov(阿布里柯索夫),Vitaly L.Ginzburg(京茨堡)以及Anthony J.Leggett(莱格特),此奖用以表彰前两者在超导电性方面的贡献,后者为在超流方面作出的贡献.大家知道,自然界中的微观粒子服从量子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8.
法国物理学家G.夏帕克(Georges Charpak)由于发明和发展粒子探测器,特别是研制成功多丝正比室,而获得1992年诺贝尔物理奖。图1为他的近照。  相似文献   

9.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YuKawa Heidiki.1907~1981),因在1935年提出介子场理论而对核物理作出的贡献,被授予194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成为日本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的成功,轰动了日本,同时吸引了大批青年学生热爱物理并投入这一研究领域,为物理学在日本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荷兰物理学家塞曼(PieterLeeman,1865-1943)由于发现光谱的磁致分裂现象,与洛仑兹(H.A.Lorentz,1853-1928)共获1902年诺贝尔物理奖.塞曼坚持研究磁光效应是由于受到了法拉第的启示,因此我们首先介绍一下法拉第的工作.一、法拉第效应的发现大家都知道,法拉第是一位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的一生对人类作了许多贡献,最重要的应该是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他本着自然力的统一性这一信念,坚持探索电与磁的联系,经过十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一系列电磁感应现象,并且进一步总结得出了这些现象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1.
著名物理学家巴丁教授来我国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巴丁(J·Bardeen)教授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的邀请于1980年5月来我国讲学.巴丁教授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桨金物理奖.第一次是在1956年与勃拉丁(Brattain)和肖克莱(Schockley)合得的,得奖是由于其半导体理论导致晶体管的发明.第二次是在1972年由于他和年轻的物理学家库珀(Cooper)、施里弗(Schrieffer)一起创立了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现通称为BCS理论). 巴丁教授在北京大学讲学期间,作了有关“超导问题的发展与近况”、“超导计算机发展近况”、“量子阶异质结激光器”等方面内容的报告共7次.对近年来在…  相似文献   

12.
 1995年物理学界有四颗明星相继陨落。他们是1951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瓦尔顿(E.T.S.Walton)、197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阿尔文(Hannes Alfven)、198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钱德拉塞卡尔(S.Chandrasekhar)和福勒(William A.Fowler)。  相似文献   

13.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威尔孙(Kenneth G.Wilson)教授因建立相变的临界现象理论荣获1982年度诺贝尔物理奖。相变现象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艰难的领域.1869年安德留斯发现气液相变临界点.1873年范德瓦尔斯提出的非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是解释相变现象最早的热力学理论.但是,如何从物质的微  相似文献   

14.
派格斯著《宇宙秘码-作为自然界语言的量子物理》一书,不是一部科学幻想作品,它是一本基本上无数学公式的严肃的物理学.作者写书的动机受到本世纪伟大实验物理学家之一、1944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拉比教授的启发.拉比教授在一次纪念他的卓越学术贡献和科学活动的学术会议上,曾埋怨物理学家们没有能把物理学上激动人心的成就,传播给社会大众.他说,物理学家们与科学幻想小说的作者相比,为传播科学精神所做的工作太少了.于是作者开始筹划写这本书.他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希望广大读者,包括不熟悉物理学而从事其他事业的人,如从事社会科学、文学艺…  相似文献   

15.
迈克耳孙是美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获得了190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目睹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但是作为一位常规科学家他对经典物理学情有独钟.他的学术生涯有些与众不同,他获得诺贝尔奖不无争议,他是漠视理论类实验物理学家的代表人物.研究他的诸多方面有助于加强对科学革命过程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6.
陈徐宗  周小计  陈帅  王义遒 《物理》2002,31(3):141-145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的Eric A.Cornell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Wolfgang Ketterle教授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Car E.Wieman教授由于“在稀薄的碱金属气体中成功地获得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并且对凝聚体特性进行的早期基础性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2001年诺贝尔物理奖,文章介绍了该研究的背景,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贡献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阿布里科索夫(Alexei Abrikosov)、金茨堡(Vitaly Ginzburg)和莱格特(Anthony Leggett)三人,基于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的研究贡献,共同分享了2003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在颁奖消息发布后,一位在剑桥大学工作的物理教授对记者评论道:莱格特是一个具有机敏物理直觉的思想家,阿布里科索夫是高超的正统数学物理学家,而金茨堡则兼具上述两方面的特质。金茨堡于2009 年11 月8 日去逝,享年93 岁。在这篇纪念文章中,作者将在生平介绍的基础上,写下一些关于金茨堡研究成果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8.
 W.维恩(Wi-lhelm Wien),德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关于热辐射定律而荣获1911年诺贝尔物理奖.劳厄评论他的“不朽业绩”在于“引导我们走到了量子物理学的大门口”.这里选择的短文摘自W.维恩1911年12月11日荣获诺贝尔奖演讲,题目为编者所加.研究工作面临着特殊的困难,我们不知道何时和怎样克服这些困难.在科学上,新的概念往往来自完全不同的方面,在完全不同的领域中进行研究,常常为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带来希望.我们寄希望于未来.  相似文献   

19.
王丽生 《应用声学》1989,8(6):43-43
L.M.Lederman,M.Schwartz和J.Steinberger三位科学家,由于1961年和1962年曾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利用质子加速器进行了出色的实验而荣获1988年诺贝尔物理奖。他们的实验证明了第二类中微子的存在,并首先在实验室内产生和利用了中微子束。Lederman现在是芝加哥附近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主任。Schwartz现任加利福尼亚州DigitalPathways公司的主席。Steinberger现为瑞士日内瓦CERN实验室的实验物理学家。但在进行获奖实验时他们都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相似文献   

20.
 伦琴(Wilhelm Konrad R(?)-ntgen 1845—1923),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895年11月8日,他琴在进行阴极射线实验时,首次注意到射线管附近氰亚铂酸钡小屏上发出微光.1896年1月23日,他用X射线拍摄克利克尔一只手的照片.他因此获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奖.物理是一门必须用老老实实的努力来证实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