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油基钻井液具有润滑性好、抑制性强等特点,有利于井壁稳定和油气层保护,在非常规油气水平井及深井、超深井中广泛使用.但是,油基钻井液具有较强的荧光背景和全烃基值,岩屑难以洗出本色,地层油与钻井液的基础油融合,给油层的识别和评价带来了严重影响.为此,创新采用高分辨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随钻监测钻井液含油率及含油性的变化.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油基钻井液不同于混油钻井液,后者属于水包油体系,钻遇油层后,在钻井液T2谱上出现新峰;而前者属于油包水体系,钻遇油层后,在钻井液T2谱上不出现新峰,但可通过含油性的变化识别重质油层,通过含油率的变化识别轻-中质油层,并在S903H井全油基钻井液及极端的地质条件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证明了钻井液核磁共振是油基钻井液条件下一项有效的油层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2.
含油气的岩层被钻开以后,其中的油气一部分保留在岩样中,另一部分则进入钻井液,岩样中的油、气及钻井液中的气都有相应的录井方法来检测,唯独钻井液中的油一直是录井检测的空白.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加深及钻井工艺技术的发展,岩屑含油级别低甚至无显示、气测异常幅度低甚至无异常的油井是越来越多,导致油气层的发现与评价变得十分困难. 因此,急需对钻井液中的含油量进行随钻检测. 通过对不同油质、 不同含油量的钻井液进行磁共振试验,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核磁共振一维谱(T2谱)实现轻~中质油的含油量分析,通过二维谱(T2-D谱)以实现对重质油的含油量分析. 该项研究对于完善录井技术系列、提高油层发现率和评价准确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长距离原油输送过程中混油产生的损失, 需定时检测管线原油成分以确定是否出现混油事故。常规检测输油管线原油成分需从现场管线中取样后, 再进行室内检测, 该类技术操作复杂且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未能实时反映管道混油后油品成分变化。文中应用激光拉曼光谱对原油识别检测进行了实验研究, 试验选取辽河油田不同区块2种原油, 通过特征峰及图谱分析, 实现不同类型原油的识别。结果表明, 2 800 cm-1~3 000 cm-1区域特征峰是激光拉曼证明烷烃存在的重要标志, 该段拉曼谱图特征峰的不同代表了烷烃组分的差异性, 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原油。该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有望形成一套油品快速、实时检测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钻井液中的烃能够显示出地层的含油气情况,地层含油气浓度的检测对识别真假油气显示,特别是准确解释和评价油气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具有连续、快速、直接检测样品的独特优势,开展了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应用于钻井液中含烃浓度定量识别的研究。实验室条件下搭建的激光拉曼在线检测系统对C7~C14正构烷烃及苯进行了检测与振动模式指认,在水基钻井液中优选正辛烷作为标志烃,基于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水基钻井液中正辛烷不同特征峰数学模型,在1 298 cm-1频移处振动强度与正辛烷含量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柴油基钻井液中优选苯作为标志烃,基于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油基钻井液中苯的不同特征峰数学模型,在986 m-1频移处振动强度与添加苯含量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可用于钻井液中含烃浓度的检测,为反演地层含油气浓度,提高油气层判识精度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产水率是划分水淹级别的关键参数,如何通过含水饱和度计算产水率是进行水淹层评价工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测定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注水实验制备出不同产水率的岩样,分析并研究不同产水率下的磁共振录井谱图特征和分析参数响应特征,可探讨利用磁共振录井资料评价水淹级别的可行性. 该工作根据密闭取心井的试油资料和相渗曲线,提出了利用磁共振含水饱和度计算地层产水率经验公式的方法, 并进行了生产应用. 结果表明,利用磁共振录井技术评价水淹层的符合率达到了86%,证明了该项技术在快速、定量评价水淹层和划分水淹级别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显微荧光光谱已经成为流体包裹体系统测试分析中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可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原油与油包裹体,从而为研究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成藏历史提供重要依据。不同来源的原油在运聚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为了有效识别这一类地质过程,基于不同比例的原油配比混合实验,研究原油混合后的显微荧光光谱的具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原油混源使得显微荧光光谱参数λmax,QF-535和CIE-XY发生了非线性变化,具体表现为混源后原油的荧光光谱参数均介于两个端元油之间,混源油中某一端元油的比例越大,其荧光光谱参数越靠近这一端元油。在CIE-XY色品图中主要表现为非线性渐变的荧光颜色特征。光谱谱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谱形由“单峰型”变为“双峰型”和“三峰型”,同时主峰波长和次峰波长保留了两个端元油的信息;QF-535与混源比例可建立曲线用来定量计算两端元油的相对贡献度。综合上述荧光光谱参数和谱形的变化特征,利用原油和油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分析,识别出东海盆地西湖凹陷A气田有三种不同类型原油充注,中间还发生了一次原油混源作用,即蓝绿色荧光原油和黄色荧光原油发生了混合,定量计算其混源程度为介于47%~55%。  相似文献   

7.
显微荧光光谱已经成为流体包裹体系统测试分析中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可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原油与油包裹体,从而为研究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成藏历史提供重要依据。不同来源的原油在运聚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为了有效识别这一类地质过程,基于不同比例的原油配比混合实验,研究原油混合后的显微荧光光谱的具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原油混源使得显微荧光光谱参数λmax,QF-535和CIE-XY发生了非线性变化,具体表现为混源后原油的荧光光谱参数均介于两个端元油之间,混源油中某一端元油的比例越大,其荧光光谱参数越靠近这一端元油。在CIE-XY色品图中主要表现为非线性渐变的荧光颜色特征。光谱谱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谱形由"单峰型"变为"双峰型"和"三峰型",同时主峰波长和次峰波长保留了两个端元油的信息;QF-535与混源比例可建立曲线用来定量计算两端元油的相对贡献度。综合上述荧光光谱参数和谱形的变化特征,利用原油和油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分析,识别出东海盆地西湖凹陷A气田有三种不同类型原油充注,中间还发生了一次原油混源作用,即蓝绿色荧光原油和黄色荧光原油发生了混合,定量计算其混源程度为介于47%~55%。  相似文献   

8.
利用传统的超声脉冲-回波与电谐振技术定征压电材料全矩阵材料参数,必须采用多块尺寸差异显著的样品,故很可能导致定征结果不自洽.超声谐振谱(RUS)技术仅需一块样品即可对压电材料全矩阵材料参数进行定征,故可确保定征结果的自洽.由于实际测量谐振谱中模式混叠与遗漏现象不可避免,使得谐振谱中谐振模式的准确识别成为RUS技术顺利实施的最大难点.本文提出一种谐振模式的变温识别技术.温度变化可导致压电体材料参数发生变化,材料参数的改变可影响各谐振模式的振动频率,且对不同谐振模式影响不一致,因此改变测量环境温度,有可能使得所测量超声谐振谱中某些原本混叠的模式分开或使得某些原本遗漏的模式出现.压电陶瓷(PZT-8)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提高谐振谱中谐振模式识别准确率,从而保证了RUS反演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复杂背景目标自动识别谱面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光电混合联合变换相关器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时,由于实际拍摄的图像背景非常复杂,对比度较低,亮度不足等原因,使得相关峰很弱甚至根本得不到相关峰,不能达到探测和识别的目的.为此提出在光电混合联合变换相关器的功率谱面应用小波变换处理技术,有效地抑制了联合变换功率谱中的噪声干扰,提高了有用信息衍射光的能量,从而增强了应用光电混合联合变换相关器对复杂背景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能力.实验证明利用经过小波变换处理后的联合变换功率谱所获得相关峰的对比度,较处理前由联合变换功率谱所获得相关峰的对比度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增强效果.作为实例文中给出了湖中小船处理前后的光学实验结果,从实验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此种处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差分偏振光谱法在3~5μm波段对水面溢油污染物进行被动遥感时,所测差分偏振光谱是含有强大气吸收光谱信号与油污染物目标弱光谱信号的混合谱,这给油污染物光谱特征识别带来了困难。另外,受环境因素以及油膜自身张力影响,水面油膜厚度分布以及油膜表面粗糙度在测量过程中发生变化,从而使得连续测量的差分偏振光谱中油污染物光谱信息含量存在不同。利用这一特点,基于固定点迭代的快速主成分分析算法FastPCA设计了水面溢油污染物差分偏振光谱信号预处理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地将水面油污染物目标光谱特征信息从具有强大气吸收的混合差分偏振光谱信号中提取出来,通过光谱重构得到油污染物光谱特征信号,可用于进一步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大型柴油机曲轴箱内的润滑油油雾浓度过高,有可能引起爆炸事故。为了实现对油雾浓度的准确、实时监控,研制了一种基于单光路光散射法的油雾探测器。介绍了油雾探测器光机电系统的设计原理、温度补偿措施和信号处理技术。探测器响应时间≤1s,引用误差≤10%,具有相应的声光报警、减速及停机等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探测器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12.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ome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 (POC) model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oil spills and soil. By studying the sorption behavior of pure compounds, it was possible to examin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layer model to the prediction of crude oil isotherm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experimental oil isotherms was only 13%, which indicat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 Th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Kd, of soil samples containing oil residuals of different ages, were also determined using methanol as a co‐solvent. Desorptio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y are a function of the polarity of the liquid phases; the Kds, calculated by applying a model derived from the solvophobic theory,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age. On the other hand, the natural attenuation of oil spills was studied by using GC and 1H NMR techniques. Signals for four types of aliphatic and for the aromatic protons were clearly assigned; signals for alcohol (OH) and carboxylic (COOH) protons were also observed; compounds exhibiting these polar groups are usually not detected in the GC–FID conventional analysi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of Kd, and the parameters determined by GC and NMR, showed that the first and second PC,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95 and 81% of variance, for NMR and GC parameters, respectively. The detailed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1H NMR data would be more useful than GCs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s that oil spills undergo in Patagonian soils. Nevertheless, direct extrapolation of the present results to other environments is not possible because the changes depend strongly on the original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rude oil and the variable exposure conditions along the time.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密立根油滴法测定电子电荷的实验分析了原仪器在喷射油雾的操作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work evaluates the benefit of using ultrasonic pre-irradiation before extracting oil from almond and apricot seeds by aqueous enzymatic oil extraction (AEOE) process. The use of a commercial preparation which is a mixture of three proteases in AEOE gave 75% w/w oil yield from almonds at pH 4.0 in 18 h at 40 °C. The ultrasonic pre-irradiation at 70 W for 2 min increased the yield to 95%, w/w and reduced the extraction time to 6 h. The effect of ultrasonic pre-irradiation on meal morphology could be visually seen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It indicates development of of microfractures and disruption of cell walls in almond powder. With apricot, also, ultrasonic pre-irradiation also marginally increased the oil yield obtained by AEOE to 77% w/w and reduced the extraction time to 6 h. Thus, ultrasonic pre-irradiation step may reduce time required to extract oil from edible oils from plant sources and hence can improve through put in commercial oil produc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5.
无污染物理采油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斌  关继腾 《物理》2002,31(4):235-239
无污染物理采油技术是继化学采油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油层处理新技术,具有化学采油方法所有具备的许多优点。文章介绍了目前物理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状况,论述了各种物理采油技术的作用机制和工作原理,并对目前该项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红外光谱法测定聚醚硅油中含氢硅油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含氢硅油为原料,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甲苯作溶剂,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聚醚硅油。用红外光谱法对合成样品中残留的含氢硅油进行定量分析,利用含氢硅油中Si—H键在2 167 cm-1处的吸收峰,选择司班-60作为内标物,以朗伯-比尔定律为理论依据,推导出样品和内标物的吸光度比(Y)与质量比(X)的线性关系式为Y=kX(k为常数),从而建立了直接红外光谱法测定聚醚硅油中含氢硅油含量的方法。实验测定内标工作曲线为Y=2.072 1X+0.296 3,相关系数r2=0.998 9,通过对方法重现性和回收率的测定,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该法是确定合成聚醚硅油产品的反应程度和控制产品质量的一种必要手段,同时为调整聚醚硅油的性能提供了依据;从而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路线及工艺条件。将合成的聚合物经处理后进行了应用实验,该聚合物对醇系和苯系化合物的萃取效果很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替代能源,以其良好的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同时燃料中铅污染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测定生物柴油及其原料菜籽油中铅的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了微乳液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油样中铅含量的新方法.以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为乳化剂,正丁醇为助乳化剂,NH4H2PO4为基体改进剂,研究了微乳液的稳定性和微乳化剂配比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优化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条件.研究表明,当2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正丁醇:油样:水相:0.1:8.9:0.5.0.5(ψ)时,体系能形成稳定的微乳液.本方法的检出限为126.2μg·L-1,样品平均回收率在81.8%~109.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5.84%.该法用于实际油样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周剑宏  童宝宏  王伟  苏家磊 《物理学报》2018,67(11):114701-114701
旋转工作的机械零部件和机械设备的润滑系统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油滴和油膜的碰撞行为,这一行为易引起气泡夹带现象.气泡将对油滴撞击油膜时的运动过程和附壁油膜层的形成质量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耦合的水平集-体积分数方法,对油滴撞击含气泡油膜的行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考察油膜层内气泡的变形运动过程,分析气泡大小和位置等因素对撞击过程中气泡变形特征参数的影响规律,并探讨气泡破裂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随着气泡直径的增大,油滴撞击含气泡油膜后气泡会依次出现自由表面破裂、稳定变形以及油膜内部破裂等现象;直径d=20μm的气泡能较稳定地存在于油膜层内,同时该值也是气泡发生自由表面破裂和油膜内部破裂的临界值.此外,气泡所在位置同样对气泡变形历程有一定影响,气泡越接近油膜表面,其变形量越大;位于油膜底层的气泡会附着在壁面上.在自由表面破裂和油膜内部破裂过程中,气泡破裂是由气-液界面不稳定引起的,表面张力对这两种现象起重要作用;而黏性剪切力对油膜内部破裂现象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木材正辛醇液化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剂溶解技术是生物质液化的重要过程之一。为了在温和条件下从生物质中生产高质量的液体燃料,有必要开发新型液化溶剂。而对液化产物的分析则是评价溶剂液化效果的主要途径。在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杨木粉在酸化正辛醇中的液化反应,对液化产物先后用丙酮,正己烷萃取,得到液化残渣、重质油和轻质油。通过对液化残渣、重质油和轻质油的红外光谱分析考察了木材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液化规律和转化机理。结果表明,木材液化油品是复杂的混合物,含有羟基、羰基、甲氧基、芳基和醚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比木质素更容易液化。纤维素/半纤维素主要转化为轻质油,而木质素液化产物主要是重质油。在150 ℃木质素液化降解生成小分子芳烃,继续升高液化温度导致小分子芳烃重聚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