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种加工YVO4晶体薄片的新工艺。采用这一工艺,一次加工36片YVO4晶体薄片,成品率达到96%。在确保晶体加工质量的前提下,明显提高了加工效率。经过二年多的实际应用,这个新工艺很适用批量加工。  相似文献   

2.
3.
超声变幅杆的超声精密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超声变幅杆的精密加工.作者研制了双刀反间进给超声车削装置和单刀正向进给超声车削装置,采用了具有频率跟踪系统的晶体营型超声波发生器.超声车削设备连续140min工作时,频率漂移量只有29HZ,最高温度只有38℃.试验结果表明,加工精度可达IT7-ITS,表面粗糙度几可达0.4-0.8m,加工效率提高15倍,有效地解决了超声变幅杆的精密加工难题.  相似文献   

4.
螺纹加工方法最常见的是数控车削加工。探讨数控车削加工时根据不同的加工精度、不同的加工材料,分别选取不同的编程指令、不同的工件装夹方式、不同的加工刀具、不同的切削参数等,在实际螺纹数控车削加工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陈辉 《教学与科技》2003,16(1):31-34
本文以一种典型结构的密封圈硫化模为例,说明为保证此类橡胶硫化模的加工质量应注意的工艺问题,并从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两方面分析了问题原因,提出了改进问题的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王宪民  李克敏 《光学技术》2001,27(6):503-504
就光学仪器中的大口径透镜的新式加工方法及工艺特征作了阐述。在给出了适当的工艺方法后又提出了简明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朱武  金长善  孙丽威 《应用声学》1998,17(2):40-43,25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超声波电火花复合加工的超声发生器,它以功率VMOS场效应管作开关元件,以单片集成电路TL494作为信号源控制核心。发在具有工作稳定可行以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言语知觉是心理学的一个领域,其发展与语音学、语音工程和人工智能等许多学科有关.本文简要介绍了在认知心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推动下,言语知觉发展的主线、当前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超声在玉石加工业中的应用及在生产中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超声加工中的技术与工艺问题,并认为这是保障超声加工能高效率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偏硼酸钡(BBO)晶体加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地介绍BBO晶体的特性,叙述了加工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简单地叙述了锥体棱镜两种加工工艺。重点介绍直接成型法加工中对角度误差~1″的控制。并提出了角度超差零件返修时的光胶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电火花加工是基于工具与工件间脉冲性火花放电产生的电腐蚀现象来加工工件的,特别适用于复杂形状、特殊要求零件和难加工材料的加工。但是电火花加工r机理极其复杂,加工参数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由于操作者的经验和知识所限,往往使电加工机床的性能和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达不到加工要求。电火花加工所选取的工艺参数直接决定工艺效果,而工艺参数和工艺效果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解决工艺参数选择难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电火花加工选择模型,进而实现工艺参数的自动优化选取。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主要包括KDP晶体单点金刚石车削加工和是非球面透镜数控抛光技术。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对应力加工方法的原理、算法及玻璃薄板对复杂面型的模拟进行了研究。在球面镜周边分布力和力矩的状态下对球面变形为轴对称非球面进行了分析,以抛物面镜为例,采用有限元法对玻璃薄板周边施加均布弯矩后产生的变形量和最大应力进行了模拟、分析和仿真计算,得出的仿真结果与球面和抛物面之间的理想变形量进行比较,验证了基于弹性力学的应力加工方法加工旋转对称非球面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微细加工新方法——LIGA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一种微细加工新方法 LIGA(in German LIthograhy,GalvanoformungAbformung)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同时还简单说明了这种方法的技术要求.报道了国内外在这方面开展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及当时合作者在《应用声学》的创刊号中报道了超声振动系统中“局部共振”现象的发现及其一项应用。20年来,国内一些作者或者分别介绍了本现象在不同场合的应用,或者分别分析了这个现象的机理。值此《应用声学》庆祝创刊20周年之际,西文回顾了这些前期工作,提出了自己的一种关于机理的观点,并对“局部共振”现象的实用意义作了新的评价,希望能进一步促进这个现象的应用和对它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