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莱德曼和一大学生的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美国实验物理学家莱德曼(L.M.Lederman)和他的同事施瓦茨与斯坦博格,以表彰他们26年前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的一项导致发现两种中微子的实验。 26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们当年为高能物理学的发展所做的奠基性工作。 莱德曼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开玩笑地说:“我没有更早得到诺贝尔奖,是因为他们不能决定为了什么发现而授予我诺贝尔奖”。 莱德曼以毕生精力从事高能物理实验,做出了多项发现,许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直到此时,他已经66岁了,还活跃在实验研究的前沿上,担任著名实验研究基地——美国费米加速器实验室(FNAL)所长。应该说,在他众多的发现中,任选一项都可以使他有资格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例如:1956年发现中性K介子;1965年发现反氘核;1977年发现γ粒子;他研究强子碰撞中轻子对的产生,开创了实验高能物理学的新方向;他最早在π-μ-e衰变过程中对李、杨宇称不守恒原理做出实验检验,和吴健雄的钴60实验同  相似文献   

2.
《现代物理知识》2017,29(5):5-8
<正>1967美国国家加速器实验室获批1972主环实现200 GeV设计能量观测到高能中微子相互作用(促成技术:中微子束流产生;大规模探测器)1977 E288发现b夸克(400 GeV高亮度加速器)1977年,费米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利德曼(L.Ledeman)首次提出了底夸克存在的证据,这是被称之为标准模型的理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组采用固定靶实验观测到一种粒子并将其命  相似文献   

3.
书面座谈     
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使中国人对诺贝尔奖一直可望而不可及。尽管一大批学于成了知识渊博的教授、博士,但只能在科学上(特别是基础科学)以量的发展,很少有人能打开质的大门。乃至在今天,还无人能走上诺贝尔奖坛。“高分低能”喊了好长时间,效果究竟如何?还不是像以前一样,老师呕尽心血、把一批又一批学生扶进校门,走向社会;以后,谁再来扶这些学子?  相似文献   

4.
一、完备测量并不完备 我们知道,在量子力学中,系统的态是由波函数 表征的.如知道系统的哈密顿算符,可以通过求解相应的薛定谔方程,便可得到该系统的波函数.或者根据量子力学的测量理论,通过所谓的完备力学量组的测量来确定波函数[1].例如,对完备组{A,B,…}的测量,设其本征函数为|a>(其中a为本征值指标),而相应的测量几率为 .这样,波函数 可表示为如下形式(为简便起见,只考虑分立谱): 由于现有的测量理论只能确定因而在(1)式中的每个C(a)可以有一个与a有关的相因子。,xp[is(a)]不能确定.因此就允许存在着许多个相因子不同的波函数,例如…  相似文献   

5.
今年(1980年)诺贝尔奖金委员会给两位著名的美国实验物理学家菲奇(V.Fitch)和克罗宁(J·Cronin)颁发了诺贝尔奖金.这是由于他们在1964年,在美国布鲁克海文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的33 GeV质子同步加速器上做了一个当时轰动世界的实验,即他们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下,CP是不守恒的. 大家知道,物理学中,不可观察量、对称性和守恒定律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先生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p不守恒,即在弱相互作用中,微观世界关于空间反演对称性破坏了.这一理论被吴健雄教授等的极化Co~(60)β衰变实验所证实,即p不守…  相似文献   

6.
 在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又有一名华裔科学家获此殊荣,他就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的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崔琦.  相似文献   

7.
赵秀娥  梁国钊 《大学物理》2005,24(10):44-49
约里奥.居里夫妇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而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但他们也一度错失了发现中子和正电子的良机.从约里奥.居里夫妇获诺贝尔奖的道路中,可以获得很多方法论意义上的启示:注重理论思维,重视学术交流的作用,对传统观念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验的关系,重视实验手段的作用和有准备捕捉机遇的头脑.  相似文献   

8.
1998年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崔琦因其在八十年代初关于电流在强磁场中的量子效应的重大发现 ,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已是自 1 95 7年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由于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得诺贝尔奖以来 ,第六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了。其中 ,杨振宁、李振道在获诺贝尔奖时 ,尚未加入美国籍 ,所以至今诺贝尔基金会的记录仍然表明 ,有两位中国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奖这一事实不能不说是全体中国人 ,包括海外华人的极大骄傲 ,并引为自豪。因为他们的成功 ,终归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传…  相似文献   

9.
1990年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里查孙(Owen W.Richardson,1879-1959)诞生111周年,也是他逝世 41周年.他是热离子学(the-rmionics)的创始人之一,以发现热电子发射定律即里查孙定律而闻名于世.由于这一贡献,他获得了1928年诺贝尔奖金物理学奖. 一、历史概述 热离子现象可以溯源到二百多年前,那时人们已经知道,灼热物体附近的空气会失去绝缘性能而导电.1725年,Du Fay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后经Du Tour(1745年),Watson(1746年)、J.Priestley(1767 年),Cavallo(1785 年)不断进行观察,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资料.1853年A.C.Becquerel证明,白热状态下…  相似文献   

10.
引言金属和合金的弹性模量是金属和合金中最重要的物理常数之一。根据胡克定律,金属与合金在弹性范围内,胁强(应力)与胁变(应变)成正比,并可以用下面关系式来表示: σ=Eε. (1) 式中σ——胁强;ε——胁变;E——弹性模量。弹性模量是表示材料物理力学的一个最重要特性之一,例如确定合金钢锻件和钢锭容许的加热速度,设计高温下工作仪器及零件,均要求知道材料的弹性模量。同时精确地进行测量高温时金属和合金的弹性模量的变化,可以用来研究金属和合金原子间的作用力关系、相变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13,(3):1031
若在100天内不与本刊联系,视为放弃出版或和放弃赠书(刊)的权利1.本刊到帐的版面费,现有多笔不知道是谁的,因为没有收到作者的《版面费已经汇出的通知》。不知道是谁交的版面费,就无法使这些作者的稿件进入编辑出版程序,从而影响论文出版。因此,请没有发出《版面  相似文献   

12.
 一、总的介绍每年11月,全球学术界的目光都注视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看今年的诺贝尔奖将颁给哪些人.诺贝尔奖现在已成为有关学科的国际最高荣誉奖.虽然也存在一些争议,特别是在和平奖和文学奖的授予上,但是在自然科学的几个奖项(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上,争议是比较少的(不是没有,我们下面会讲到).就物理奖而言,每年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基本上反映了过去一些年里物理学领域内的最高水平;而历年的诺贝尔奖得奖名单,连起来就是一部近代物理学史.例如,19世纪末的三大发现,上一个世纪之交时的“两朵乌云”和它们带来的相对论和量子论两大革命理论的建立,在诺贝尔奖的得奖名单上都得到了反映.  相似文献   

13.
 闻名于世的“诺贝尔奖”,每年一次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工作者,至今已整整100年了。以天文学研究成果为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是从1970年为起点。在5个年度中,有9位天文学家荣获了7项物理学奖。事实上,还有不少天文学家的成就也可以与获得诺贝尔奖的项目相媲美,如发现赫罗图的赫茨普龙(Hertzaprung)和罗素(Russell),发现哈勃定律的哈勃(Hubble)。可惜,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无缘得此殊荣。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天体物理学与物理学各个分支之间的渗透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封面说明     
<正>汤川秀树(Hideki Yukawa,1907年1月23日—1981年9月8日)是日本理论物理学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1935年汤川秀树提出介子学说,以解释将质子和中子束缚在原子核中的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可以看作是在荷电粒子之间交换光子类比,汤川秀树把原子核中的强相互作用设想为交换所谓U量子,后  相似文献   

15.
 W.维恩(Wi-lhelm Wien),德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关于热辐射定律而荣获1911年诺贝尔物理奖.劳厄评论他的“不朽业绩”在于“引导我们走到了量子物理学的大门口”.这里选择的短文摘自W.维恩1911年12月11日荣获诺贝尔奖演讲,题目为编者所加.研究工作面临着特殊的困难,我们不知道何时和怎样克服这些困难.在科学上,新的概念往往来自完全不同的方面,在完全不同的领域中进行研究,常常为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带来希望.我们寄希望于未来.  相似文献   

16.
树华 《物理》2004,33(9):656-656
宇宙膨胀的加速是由一种排斥力引起的 .虽然这种所谓的“暗能”被认为占宇宙的 2 / 3左右 ,但是一开始谁也不知道暗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爱因斯坦在 1917年所预言的不随时间变化的“宇宙常数”是对暗能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对暗能还有一些更奇特的解释 ,例如quintessence理论、包括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朱棣文与另外两名物理学家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五位美籍华人科学家.国际科技界称此项成就是"激光致冷及原子捕捉"(laser cooling trapping)技术的重大突破.笔者查阅并整理了有关资料,对此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勒纳和光电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邺  庄国策 《物理》1992,21(5):301-306
我们知道,爱因斯坦(A. Einstein)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因是“因为对理论物理学所作的贡献,特别是因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诺贝尔奖金评选委员会的这一决定,使德国另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勒纳(P. Lenard,1862—1947)大为恼火,因为正是他对光电效应作了系统而有成就的研究.他不仅和汤姆孙(J.J.Thomson)同时证明光电效应是由下述事实造成,即从金属表面发射了带负电的微粒(即电子),而且他还在一篇较长的论文中,报道了他在光电效应研究中得出的两个重要发现。劳厄(M.von Laue)曾称这两个重要发现为“两个惊人的规律”.勒纳一直坚持认为…  相似文献   

19.
贺丽 《大学物理》2012,31(1):43-46
2011年是超导电性发现100周年.本文介绍了除诺贝尔奖之外,专门在超导研究领域设立的3个物理学奖项:马梯亚斯奖、巴丁奖和昂纳斯奖.这3个奖项分别奖励在超导材料、超导理论和超导实验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物理学家.迄今为止,已有35位著名物理学家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20.
一、总的介绍 每年11月,全球学术界的目光都注视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看今年的诺贝尔奖将颁给哪些人.诺贝尔奖现在已成为有关学科的国际最高荣誉奖.虽然也存在一些争议,特别是在和平奖和文学奖的授予上,但是在自然科学的几个奖项(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上,争议是比较少的(不是没有,我们下面会讲到).就物理奖而言,每年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基本上反映了过去一些年里物理学领域内的最高水平;而历年的诺贝尔奖得奖名单,连起来就是一部近代物理学史.例如,19世纪末的三大发现,上一个世纪之交时的“两朵乌云”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