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使用Monte-Carlo模拟计算了垒下16O+232Th系统转移裂变和复合核裂变碎片角分布及角关联.转移过程、熔合过程和裂变过程分别用半经典模型、耦合道模型及鞍点过渡态统计模型进行模拟.考虑了各物理量分布产生的运动学效应及裂前中子发射和裂后碎片粒子蒸发对碎片角分布及角关联的影响.模拟结果和实验测量的分布相一致.使用折叠角技术借助Monte-Carlo模拟区分转移裂变和复合核裂变是可能的.考虑了转移裂变和裂前中子发射的影响,复合核裂变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异常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对核参数敏感度和不确定性分析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探讨,在敏感度系数的基础上所定义的积分指标Esum能定量地表示出两个不同核裂变装置的相似性,即可用于定量地比较一个基准核裂变实验装置与一个欲评估核裂变装置的相似程度。不确定性的分析提供了一个计算核裂变系统中由于截面数据方差而导致系统中七疆方差的方法,并且也提供了一个计算不同核裂变系统中Keff协方差的方法。不确定性的分析方法是将截面数据的方差信息通过与能量有关的敏感度系数传播给Keff行。某一材料截面数据的方差可以传播给所有含有该材料的临界装置。有着相同材料的临界装置将产生关联。  相似文献   

3.
使用两块大面积位置灵敏双栅雪崩计数器,测量了84.0MeV16O轰击238U核的裂变碎片角关联及角分布.用裂变碎片折叠角技术区分了熔合裂变反应中的复合核裂变和转移裂变的两种成份.在总裂变截面中,转移裂变的贡献约为10%.由于转移裂变碎片角分布的各向异性较小,扣除转移裂变贡献后,纯复合核裂变碎片各向异性提高5%左右.裂变碎片异性异常不可能仅仅来源于转移裂变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钟云霄  胡济民 《中国物理 C》1994,18(10):949-954
本文研究了鞍点附近多维的位能曲面及鞍点所在位置;并用Werner Wheeler及无旋液体等两种方法计算了多维的质量系数与粘滞系数,然后用多维Kramers公式计算了裂变速率.发现裂变速率随着维数的增加而适当增大.不同的形变参量以及不同的计算质量和粘滞系数方法对计算核裂变速率影响不大.从结果看,采用三维计算裂变几率已足够准确.  相似文献   

5.
基于放射性气体源体积的虚拟源刻度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中放射性气体氙同位素的活度浓度值是判断核裂变反应的关键数据, 长期以来其准确测量一直是个难题. 针对该问题, 本文提出和定义了虚拟点源的概念, 并使用LabSOCS软件模拟了不同尺寸气体体源和不同高度点源的探测效率, 根据计算的数据建立了气体源体积和虚拟点源位置的函数关系. 理论上证实了气体源体积和虚拟点位置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在理论上为解决虚拟源刻度技术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利用导电微晶静电场描绘仪模拟静电场分布时,先利用单臂测试探针找到等势点,然后通过数条纹格数的方法确定该等势点的位置,该方法导致实验效率低和测量精度低.为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圆规的工作原理,研制了两臂式静电场测试笔.该测试笔一臂为测量臂,另一臂为定位臂.试验时,利用测量臂测出等势点的位置,再利用两臂之间的距离确定等势点的位置,最后利用圆规式定位法确定该等势点在坐标纸上的位置.该测试笔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测量精度和实验效率,而且还具有适用范围广、试验成本低和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数值方法严格求解二维福克-普朗克(Fokker-Planck)方程,研究在鞍点上的速度分布、坐标和速度的二次矩以及核裂变速率随时间的演变.在相当大的粘滞性范围内,研究核裂变速率与粘滞性的依赖关系,观察到在一定粘滞性下出现裂变速率极大值的现象.对计算的各种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秦克诚 《大学物理》2002,21(11):46-48
核裂变链式反应首先用于军事用途:制造原子弹. 发现核裂变时,欧洲正处于二战前夕.许多犹太科学家受纳粹迫害,从德国、意大利流亡到英国和美国.这些人对法西斯的凶残有切身的体验,他们了解独裁国家的体制和组织效率,知道在德国一切科学研究都被纳入战争努力.他们对德国可能把核裂变用于军事用途无不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9.
钟云霄 《中国物理 C》1989,13(5):451-454
本文应用核裂变的布朗运动模型,借助于计算机产生的无规力,直接解朗之万方程,得到核裂变的一系列暂态规律,与Weidenmuller等解Fokker-planck方程所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核裂变的布朗运动模型,借助于计算机产生的无规力,直接解朗之万方程,得到核裂变的一系列暂态规律,与Weidenmuller等解Fokker-planck方程所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贾莹  刘玲  包景东 《中国物理 C》2003,27(7):610-614
在核裂变的动力学描述中,考虑到质量随坐标的连续变化,提出了自由能有效势,导出了一个新的裂变速率公式.改进后的公式对于核温度与势能位垒高度相当的热核裂变同样适用,其结果比Kramers公式更接近于断点裂变速率的朗之万模拟值.  相似文献   

12.
钟云霄 《中国物理 C》1985,9(1):108-115
本文用Reichl解Smoluchowski方程的方法, 计算了布朗粒子越过位垒的逃逸速率. 并模拟了复合核的一维裂变位能曲线, 计算了核裂变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并与其它方法计算的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通过测量重核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方法,对围绕Z=56、N=88丰中子核区高自旋态八极形变的研究,并对Xe、Ba、Ce和La等丰中子核链的八极形变特性进行了讨Through study of the prompt γ rays in spontaneous fission, the octupole deformation in neutron rich Xe, Ba, Ce and La isotopes around Z =56, N =88 region was assigned. The properties of the octupole deformation in these nuclei were also discussed. 论.  相似文献   

14.
牛顿环实验中确定最佳测量环数是实验和计算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首先确定实验要求的相对误差,然后运用误差理论得到最佳测量环数,其结果与文献采用的方法相一致。该方法的结果是简化测量和计算工作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介绍核裂变的发现及意义、核裂变后现象及其模型理论研究现状,为众多物理学专业、甚至文史类专业的大学生揭开了核裂变这层神秘的面纱,为从事核物理的科学研究、课堂教学以及与大众化的科普活动相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核裂变是自然科学史上一件重大事件.核裂变导致原子核能的应用,使人类掌握了新的重要能源;同时由于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意图,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四十余年全世界人民经常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中.因此,核裂变不但是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同时也是对保卫世界和平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现在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裂变发现前后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用镭和它的子体放出的最快的α射线去打击较轻的元素氮,发现氮能变成氧,放出质子,成功地打开了人工改迭原子核的大门.这个现象叫做原子核的“人工嬗变”,是1919年发现的. 从1930-1932…  相似文献   

17.
曾智  陶宁  冯立春  张存林 《物理学报》2013,62(13):138701-138701
本文提出了一种反射式脉冲红外热波技术中采用对数温度-对数时间二 阶微分极小峰值时间作为特征时间进行缺陷深度定量测量的方法. 首先, 介绍了反射式脉冲红外热波技术的基本原理, 在半无限厚平板解的基础上得到了对数温度-对数时间二阶微分极小峰值时间与缺陷深度平方的关系式. 其次, 利用不锈钢和铝材料制作平底洞试件并得到红外热图序列, 提取对数二阶微分极小峰值时间. 该特征时间与缺陷深度平方实验结果显示其具有很好线性关系, 该线性关系可用于实际缺陷深度定量测量, 并讨论了与应用广泛的对数二阶微分极大峰值法相比的优缺点. 关键词: 红外热波 定量测量 缺陷深度 极小峰值  相似文献   

18.
基于梯度的数字体图像相关方法测量物体内部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体图像相关方法通过分析两幅以体素为单位的三维体图像获得物体内部的三维变形信息.在利用数字体图像相关方法测量物体内部变形的过程中,整体素的位移场可以通过简单的空域搜索获得,因此如何计算亚体素位移是提高该方法位移测量精度的关键.介绍了一种基于空间灰度梯度的亚体素位移测量算法,并用计算机模拟生成的可精确控制位移的三维散斑...  相似文献   

19.
对大学新生来说,很难在天文学中找到既能阐明科学方法又能为他们所理解的基础的研究课题.我认为,用低瓦数灯泡的灯光比较法测算月球的亮度,正是这样一个课题.该课题说明:在天文学中,许多测量都是用两物体相比较的方法进行的,而且基本测量须涉及与地球上标准数据的比较.本文提出两种测量月球亮度的比较法,测量宜在  相似文献   

20.
核能应用与核电事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著名化学家哈恩早年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在矿物分离等研究过程中,出人意料地发现了放射性钍Th、锕Ac及镤91234Pa等;1938年,哈恩、斯特拉斯曼和梅特纳,在费米、伊仑·居里等人用中子轰击铀核的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分析,提出了中子打进铀核,引起铀核剧烈振荡,使铀核发生形变,最后分裂成两个原子核.铀核裂变既放出巨大能量,又释放出中子.每一个铀核裂变,将放出200MeV的能量,并且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被另外的铀核分别吸收,又再引起铀核裂变,如此继续下去,形成链式反应.1942年费米利用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控的链式反应装置--核反应堆,揭开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篇章.原子能首先在军事上应用.1945年美国最先安装了核爆炸装置,制造和爆炸了原子弹,1949年苏联也研制成功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英国于1952年、法国于1960年相继试爆原子弹成功.我国也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