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艳文 《物理通报》2005,(12):22-23
我校(初中)在这两年开展了“学生自主实验”.这是因为新的物理课程,要求教师尽快地从“为考试而教”转变为“为创造而教”,不再是“教参~教材一学生”的教学程序和模式,而要变成“学生一活动一教材”的物理教学新模式,从而进入到教育创新的广阔天地.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我校“学生自主实验”区别于课堂上的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主质疑,应用学校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及化学药品(仪器及药品目录挂在实验室外墙上,学生可以随时查阅),自拟探究课题,或选择实验室提供的课题(课题也在实验室外墙上),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沪科粤教版新教材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一本全新的教材。第十五章“电动机与发电机”的特点是学生活动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通观整章教材,学生活动贯穿始终,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建立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既体现了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活动的的作用和价值.本章没有繁琐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学生普遍乐学好学。可以说,学生的实验活动在本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度,本文从实验的角度谈一谈“电动机与发电机”一章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1原教材中实验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可通过实验现象笼统地来说明,如砂轮打磨物体产生的火星、飞出的链球、由转动的雨伞边缘飞出的雨滴,等等.如何通过实验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按照人教版教材“演示”的实验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多用“管”作轨道进行实验设计,有两种常见情况.一是软管喷墨实验,把弯曲的软管置于水平面内,用注射器使墨水沿软管做曲线运动,并从管口喷出,喷出的墨迹显示出喷出点瞬时速度方向;  相似文献   

4.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一节课,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带电粒子,教师常常只讲一讲实验原理与结论,学生很难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过程,这与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背道而驰.“安培力、磁感应强度”一节课,将一根直导线悬挂在磁铁的两极间,改变导线长度和电流强度,通过观察导线在空间偏转角度的大小来研究影响安培力大小的两个因素,由于铜导线较重,偏角较小,且导线很难静止在空间某一位置,因此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显然,理想的带电粒子和理想的通电直导线是做好实验的关键.笔者巧用铝箔纸,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取香烟盒中的铝箔,用软纸将铝箔表面轻轻擦平,取一个乒乓球,用铝箔包住乒乓球,并用塑料胶带粘住接口,这就是一个质量小且能带较多电量的理想“带电粒子”.再取一支铅笔(或其他粗细合适的圆柱体),将铝箔卷在铅笔上,先卷紧后松开,退出铅笔即成一圆管(也可在退出铅笔前在圆管的两端和中间用塑料胶带各粘一圈).这一铝箔圆管就是一根非常轻的理想“直导线”.下面简要说明文献中两个实验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5.
杨振宁先生给清华大学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有3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批判地使用教材;其二是“双语”教学不超过50%的外语讲授;其三是把自己对物理的感觉教给了学生.这些特点对中国大学教师的启示就是:(1)大学教师首先要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然后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2)不能把课程讲成封闭系统,研究不能与现实脱节;(3)“双语”教学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6.
“光的色散现象”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常一笔带过,并未像“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知识浓墨重彩.但是就这一个简单的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哲学系教授柯里兹邀请当今物理学家评选出“十大最美的物理实验”,牛顿用棱镜做的光的色散现象位列第四.看起来简单异常的实验为何被当选?物理学界一直崇尚“简单就是美”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线性问题为基础,根本不涉及或者回避非线性问题,即使碰到非线性问题,我们也常常把它简化为线性问题来处理,由此学生往往认为事物的运动具有确定性,而现实生活中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是普遍现象.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在“恒定电流”一章提出了“非线性元件”,并且在学生实验中增加了“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初步接触了非线性现象.在近几年高考中,“非线性”类试题已成为考试的热点,因它在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功效.然而,由解决线性问题形成的传统观念却柬缚了学生的思维,以至遇到非线性问题总用僵化的方法去思考,导致结果不正确.笔者想通过对有关“非线性”高考题的分析和讨论,来揭示这类考题的命题特点,形成应对这类考题的教学策略,达到提高高三物理复习教学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水波的干涉”、“布朗运动”和“静电实验”是三个较难做好的演示实验.“水波的干涉”实验的主要问题是看不到明显而规则的强弱条纹;“布朗运动”实验的主要问题是要么显微镜中看到的是黑洞洞的一片,要么镜头被沾湿弄脏;“静电实验”的主要问题是漏电,一漏电什么也做不成.这三个实验其实都有诀窍,如果我们能像刑警“破案”一样仔细分析每个实验做不成的原因,问题就可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李绍森 《物理通报》2004,(11):42-43
在初中物理“滑轮”一节的教学中,学生最难理解的问题就是:滑轮是杠杆的变形.通常学生认为杠杆大都是线条形的,可是滑轮是圆形的,这就是他们理解困难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标》)关于教科书编写的建议的第三部分有这样一段话:“教科书本身就是一个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范例.”这就要求教材的编写应当以问题为主线,呈现教学内容,展示教学过程.笔者参加物理通报主持编写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高中物理必修1》(简称《必修1》),在编写过程中就十分重视《课标》的这个精神,教材的每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