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合成了纳米MnO2,考察了在碱性条件下将纳米MnO2添加到溶液体系中以及用溶胶-凝胶法修饰在铂电极上对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ECL)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纳米MnO2在溶液体系中和修饰在铂片电极上对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都有明显的增强作用.进一步研究了在纳米MnO2存在下,鲁米诺在铂片电极表面的固定,并制得电化学发光电极,获得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普鲁士蓝(PB)/壳聚糖(CS)/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修饰的玻碳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CV),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技术对修饰电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B纳米成功的修饰到电极表面,膜结构较均一,修饰量大,具有较强的空间结构性.此外,研究了不同pH值和不同扫描速率条件下PB/CS/MWCNTs修饰电极在0.1mol/L磷酸缓冲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质,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一步电沉积制备了石墨烯-金纳米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并以此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采用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环境水中痕量汞. 这种纳米复合膜结合了金纳米粒子和石墨烯两者的优势,能够增加异相电子转移速度和修饰电极对汞的富集能力,从而显著提高了电极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这种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Hg(II)的分析曲线覆盖了0.2~5.0和5.0~30 μg/L两个线性范围,Hg(II)检测限(S/N=3)为0.030 μg/L. 此外,该修饰电极还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还被成功地应用于实际水样中Hg(II)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修饰了银纳米颗粒的银电极作为基底,获得了高质量的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在1100~1500 cm-1范围内观测到了一组表征SWCNTs结构的新峰。修饰在银电极上的银纳米颗粒不仅可以保证SWCNTs在这一体系中吸附的紧密性,而且通过变面等离子体共振起到了电磁放大的作用。通过对银纳米颗粒修饰银电极表面SWCNTs的SERS光谱及其随电位变化的SERS光谱的研究,我们可以研究这一过程中的SERS机制。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银纳米颗粒修饰银电极上单壁碳纳米管的SERS很有潜力成为一种检测单壁碳纳米管合成质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金(核)铂(壳)结构纳米粒子(Au@Pt-NPs)及其Au@Pt-NPs/PVP膜修饰电极,考察该修饰电极在酸性介质中对甲醛的电催化氧化行为,研究表明金和铂之闻存在协同催化作用.使Au@Pt纳米粒子比单独铂和金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循环伏安行为显示修饰电极的氧化峰电流与溶液中甲醛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1-0.4mg/g、检出限为4ug/g,可作为甲醛的一种灵敏而快速的电化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分别在粗糙银电极和银纳米颗粒修饰银电极上得到了哌啶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SERS)光谱.哌啶在银电极与银纳米颗粒修饰的银电极上的SERS谱有很大的区别,分析认为是由于哌啶在不同基底上的吸附方式不同所引起的,据此建立了哌啶吸附在银颗粒表面的两种模型,用DFT-B3PW91-lanl2dz方法计算了两种模型的拉曼频移,通过与实验结果比较说明了哌啶分子主要通过N原子的孤对电子竖直吸附在粗糙银电极表面,而在银纳米颗粒修饰的银电极上则以平行吸附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7.
刘秀  魏文娟  周群 《光谱实验室》2011,28(3):1162-1164
利用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一种金纳米粒子修饰的ITO导电玻璃电极,采用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光谱对该电极进行表征,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电极对多巴胺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得到该修饰电极能分开多巴胺和抗坏血酸的氧化峰.  相似文献   

8.
表面修饰纳米TiO2的贮氢合金电极的光充电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解-沉淀法制备了锐钛矿结构的纳米级TiO2,研究了表面修饰TiO2的贮氢合金电极的光充电、循环伏安及交流阻抗特性.结果表明,表面未修饰TiO2的贮氢合金电极在光照下电极电位基本无变化,而表面修饰TiO2的贮氢合金电极在光照下,电极电位向负方向偏移,可达-0.835V,表明在光照射条件下电极表面有氢原子形成.电化学阻抗谱的结果也表明,表面修饰电极在光照时表面有吸附氢存在,并存在氢原子向贮氢合金内部的扩散过程.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表面修饰TiO2的贮氢合金电极在光充电后产生的氢原子被贮氢合金吸收引起膨胀,导致表面出现大量微裂纹.  相似文献   

9.
《发光学报》2006,27(6):916-916
由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承办,海南大学理工学院协办的第1届掺杂纳米材料发光性质学术会议于2006年11月5~7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这是国内外举办的首次掺杂纳米发光材料方面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0个省市49个单位、香港地区(3人)以及美国(2人)、荷兰(1人)的专家学者总计10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共收录论文摘要101篇,其中大会邀请报告8篇、分会邀请报告12篇、口头报告36篇、张贴报告45篇。内容涉及到:新型纳米发光材料与新的纳米合成、组装技术;纳米材料发光中的激发态过程;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纳米材料中的限域效应、表面效应及其诱导的新现象;表面修饰与核壳结构的纳米材料;一维纳米材料线、管及纳米薄膜的结构与发光性质;掺杂纳米材料发光中的新概念、新理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相同掺杂浓度但不同颗粒尺寸的Eu:Y2O3纳米晶,和相同颗粒尺寸但掺杂浓度不同的纳米晶的发光衰减曲线研究了表面态和限域作用对能量传递的影响.纳米晶与体材料相比,有更高的猝灭浓度,分析了纳米材料中发光中心的猝灭浓度提高的原因.由于纳米材料与体材料相比,纳米晶中的缺陷密度很小,纳米晶中有较少的体猝灭中心.选择合适的颗粒尺寸并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将获得较高发光效率和较高的猝灭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