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已广泛渗入到我们生活之中,手机、电脑已悄然走进千家万户,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教材也不再是“教学圣经”,讲台亦不是教师们施展技艺的唯一舞台。我们不仅要有驾驭三尺讲台的硬功,还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增强教师自身业务素养,利用网络资源延伸课堂,拓展教学时空,提高教学效率。在珠心算教学中,我们更应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线下”深耕,“线上”细作,运用多元化模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学教案”之课堂有效提问略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学者德加默也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确实,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随着初中数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思路能否顺利地实施,课堂提问  相似文献   

3.
经常参加听课,往往有种感觉:授课教师为了表现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常对教学过程及每一问题都一一作了精心设计安排,让学生都掉进了教师精心设计的"圈套".无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成了学习的旁观者,课堂民主成了假民主,主体参与成了虚假的被动配合,独立思考成了"牵引着赶路"在2007年4月宁波数学高级研修班上,有幸也参加了此会议,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校长的报告中有一句话:老师,上课时不要表现得太聪明,才能让学生显得更聪明.让我感慨不已:在新课程积极创导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中,老师是否可以抛弃一些虚假的"聪明",放下一点架子,在上课中表现得"愚钝"一些,参与到课堂学生的学习讨论之中呢?  相似文献   

4.
张奠宙教授说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同时也是领导者和示范者。”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主动权、话语权交给学生,将三尺讲台让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完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在提倡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成为一个研究型学者的今天,教师作为反思的主体,通过教学反思,使自身得到了提高.那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否也应该积极反思,成为反思型学习者呢?笔者曾被这样的问题困扰过: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强调过N次了,可还是有不少学生出错,或者听学生诉苦:"老师,你课堂上讲的我都听懂了,作业也会做,怎么考试时就不会了呢?"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反思,原因可能是:(1)学生没有反思意识或不知道如何反思,以致很多学生到了高中甚至大学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反思;(3)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忽视了学生反  相似文献   

6.
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听课活动中,让笔者感触深刻的就是教师对课堂时间的安排与分配.我们深深地感觉到课堂上教师在该花时间的地方一定要舍得花时间.比如: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给学生"做数学"的时间,给学生抽象数学概念的时间,给学生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笔者总能看到这样两类课:一类是数学课堂上没有任何探究,教师成为“传声筒”,知识的传授成了“告诉”;另一类是数学课堂上整节课都在探究.这两类数学课堂都有明显的不足:前者,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缺乏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缺乏自我感悟,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后者,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师探索的步伐,而且受教学内容和课堂时间的限制,用时长、操作繁、过程多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葛海燕 《中学数学》2008,(11):12-14
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这句话深刻指出了新课程下的课堂要注重生成.……  相似文献   

9.
张娟 《数学之友》2022,(4):21-22
如今教育界普遍认为:生动有效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滔滔不绝和学生的默默无声,也不是满堂课的热闹与虚假繁荣.这样的课堂容易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只是关注学生的浅层学习,没有深度挖掘知识的真正难点,更没有挖掘学生具体存在的思维困难.因此“深度学习”成为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学生的深度学习,构建高中数学的有效课堂,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0.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的教学教案是有计划的,但是教学教案内容应顺从课堂的变化做相应改变.前不久有一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就遇到因一个学生一声提问终止了一节公开课内容,进而演变成了以学生的提问为内容的一堂探究课.在课后的评课中听课老师争议很大,有人戏称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公开课.下面就将当时的课堂情况整理成文,与诸位商榷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1]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由以前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改革不仅需要教师观念上的转变,同时也对教师的引导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成为课堂有效的引导者?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下面仅就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在课堂引导中应该注意的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和建议,以供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课堂上的对答如流,看似热闹非凡,但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学生思维训练的不到位.数学课堂教学中"静"的环节是教师语言的停顿,并不是思维过程的中断,更不是教师的冷场.设置"静"的环节,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堂反馈特指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的输出和回授,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的课堂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接受、发现、体验、合作、探索等环节获取知识,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这就需要教师掌握课堂反馈技术,有效合理地反馈及评价,使整个教学过程和谐统一,达到教师设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1 问题提出 数学中有许多"规定",可为什么这样"规定",教科书上常常由于多种原因而保持沉默,但面对学生的追问,教师常陷入两难境地:数学上的许多规定都有深刻的背景和理由,由于认知的关系,有时候不可能给学生讲清楚,回答这是规定又伤害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规定"的讲解,大多采取快速通过,唯恐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学生越来越不满足这样的现状,笔者的调查[1]表明数学外表的"冷漠"与"不讲道理"是导致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灵动的智慧生命个体,并非是按照预设程序机械运动的机器,因而随机生成的"意外"是课堂上常见的现象.有些意外的生成能够带来丰硕的成果,教师如果善用教学智慧,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智慧的碰撞,那么很多课堂将演化成师生的一段智慧生命的精神之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细枝末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但意料之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有检查评估、启迪思维、引导学习等多种功能.而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行为,它不仅仅指教师向学生发问这种单向行为,还包括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对回答情况作出的评价与反馈.在热闹的数学课堂背后,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问题设计不准确、提问重"量"轻"质"、提问空洞导致学生机械作答等.什么样的提  相似文献   

17.
例说“主体探究与达标”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问题提出和模式简介“主体探究与达标”教学模式是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 ,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 ,到问题深化 ,到问题解决 ,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教师对学生探究结果进行达标检测 ,进行反馈调控 .特点主要表现在 :1 )时间上 :由课堂到课余 ,再到课堂 .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完全融合在一起 ,学生拥有足够多的探究时间 ;2 )检测上 :进行两次检测 ,即分别对课余探究和课堂探究进行针对性检测 ,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探究情况 .“主体探究与达标”模式简介 :步骤师生课前检测指定…  相似文献   

18.
赵韬 《中学数学》2020,(6):16-17
最近观摩某教研活动,教学内容为七年级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几何图形的面积.由于这节课是一节专题课,并没有相对应的教材内容,组织方将其定位为习题课教学.执教者把精心准备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很多学生拿到导学案之后就埋头进入了"刷题"状态,课堂上虽然也有不少师生互动,但多数停留在比较单一的师生单向对话,属于核对答案式的课堂对话.虽然课后的评课环节是"抬轿戴帽"式的"点赞一片",但笔者总感觉这样的课有点儿封闭,没有实现郑毓信教授所倡导的"深度教学"和"开放教学".以下先简要摘引教师印发给学生的这份导学案中的封闭式问题及教师随后的封闭式教学,然后从这些习题呈现方式谈一些评课意见与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9.
1 问题的提出 在数学教学中,与学生相比教师堪称资源充足、素材丰富,对在课堂上将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居高临下、成竹在胸,驾驭起来理当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但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我们选取的"好素材"往往是教师自己的"一厢情愿",能否贴近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和心理现状,还不一定.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思维十分活跃且知识水平有差异的几十名学生,他们在解答问题时,常会出现一些"状况",这些"状况"是学生数学学习情况与思维活动真实和生动的反映,也就是这种"状况",特别是教师未预见到的"状况",成为更具价值、更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好素材,开发和利用这些素材,集中学生的智慧也是对教师大脑的一种"营养补给".  相似文献   

20.
陆凯 《中学数学》2015,(5):47-49
随着"翻转课堂"的兴起,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学生可以首先通过教师给出的网络视频学习相对应的前期相关知识,为所学知识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在课堂上以更主动的姿态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以设计师的身份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并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翻转课堂进行初探.一、背景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一是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要让学生学习自我学习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从这一理念出发,新课程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