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宗义  石威正  李毅 《经济数学》2020,37(4):114-122
采用DEA-Malmquist方法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1998-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碳排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地区异质效应.结果表明:碳排放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碳排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其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呈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地区则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2.
选取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2000-2019年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其动态变化视角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空间异质性,直辖市、西南和西北地区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中南地区经济会因为收入差距的扩大实现增长,其他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直辖市城乡收入差距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效应,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而东部、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与之相反;华北、中南地区交互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同向效应,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趋势向好,城乡收入差距仍需改善.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Bayes空间计量视角,分析我国GDP增长与投资、消费、出口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式,并将区域集聚效应引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表现为外生冲击引起的空间误差自相关,将空间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因素同时纳入模型后的分析结果显示: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占主导地位,超过投资和出口影响的总和,这与普通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有着显著的差异;同时,GDP增长的空间计量模型显现出区域集聚效应差异:西部地区的增长显著低于其它区域,东部和中部地区之间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运用BP内生结构突变点检验、考虑结构突变的ARDL模型和基于VECM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利用我国1985至2014年的相关数据,探讨经济增长、城镇化、技术创新、贸易开放与我国人均碳排放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以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均碳排放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人均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减少人均碳排放,技术创新与人均碳排放显著负相关,而贸易开放会引起环境恶化。短期来看,贸易开放与人均碳排放显著正相关,而其他变量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均不显著。此外,基于VECM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证实所有解释变量均为人均碳排放的Granger原因,且经济增长、贸易开放与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碳减排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碳排放与能源消费关系有助于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选取1953-2008年中国碳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对中国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能源消费增加1%,碳排放将增加0.9646%,即碳排放对能源消费的长期弹性为0.9646.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来看,碳排放与能源消费之间具有动态调整机制.非均衡误差项的存在,能够保证两者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表明:碳排放与能源消费之间互为双向因果关系.通过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模型的动态特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降低能源消费和减少碳排放对策.  相似文献   

6.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3):381-393
大多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实证研究隐含地假定各地区具有相同的环境与收入的关系模式,这种假定抹灭了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本文运用动态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分析了中国1995-2009年30个省份产业结构对EKC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EKC曲线,但该曲线会因高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的不同而发生非线性变化,当该比重值高于10.975%时,碳排放的转折点将大幅下降,因此提高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水平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某些中西部省份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不利于碳减排。此外,中国的碳排放模式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发展低碳环保的居民消费方式是中国未来实现可持续性碳减排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聚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与门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8,(2):224-234
聚集经济理论认为,产业集聚一般能够促进区域内污染减排,但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加深,区域环境污染可能产生空间上的异质性。更重要的是,空间异质性使得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关系复杂化,传统的空间同质性假设难以全面刻画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因此,本文基于2000~2014年中国大陆30个省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中国省域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非线性空间联系。结论表明:①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具有空间非对称格局特征,绝大部分省份集中分布在高污染高集聚型(HH)和低污染低集聚型(LL)。②产业集聚的减排效应的确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区域间的溢出强于区域内的溢出。③产业集聚的减排效应存在显著的门槛特征,在时间上表现出来的是倒"U"型关系。由此,提出要严格制定和落实差异化的区域政策、要高度重视产业集聚污染减排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动态处理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引入城镇化及居民消费等因素拓展LMDI模型,解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动为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消费抑制因子、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人口规模六大效应,并探讨上述六种效应变动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率及其作用机理。然后,选择中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及其分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 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42.1167亿吨,消费抑制因子效应、城镇化效应、居民消费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为正效应,而碳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为负效应,并且居民消费效应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量变动的主要人口因素。较之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效应明显较高,但其能源强度效应则相反,中部地区碳排放因子效应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减缓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而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方向则相反,最后,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无显著地影响。  相似文献   

9.
综合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迁移效应函数,本文构建了包含市场潜能和预期收入的人口迁移理论模型,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及其稳健性检验进行了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市场潜能和预期收入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人口迁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两者对人口迁移的作用路径不同,市场潜能仅对本地区有直接正向作用,对相邻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相邻地区则对本地区的人口迁移存在负向反馈效应;而预期收入对本身以及相邻地区的影响为正向,相邻地区的预期收入反馈效应也为正;地区的人口密度和消费水平则对人口迁移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和地区经济数据,通过GIS技术研究上海和南京地区经济与夜间灯光强度的关系,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与回归模型验证方法,研究两个地区经济数据与夜光强度的关系.研究发现,虽然上海与南京之间的经济发展有一些差异,但它们之间经济相关性强,地区经济与夜光数据正向显著相关,地区夜光数据能够反映地区经济状况.最后,对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给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非参数空间动态模型作为一类能同时处理回归分析中的空间非平稳性和空间依赖性现象的建模技术,在多类问题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篇将重点讨论当因变量中存在分层结构情形时的空间变系数模型.通过截面极大似然方法给出模型估计,并通过AIC准则将模型参数和非参数分量加以识别.证明了估计量的一致性和渐近正态性,蒙特卡洛数值模拟表明:在有限样本时该模型及方法是有效的.在对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集聚性与差异的应用研究中,省内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省边界城市之间的溢出效应,这两种空间溢出效应都是不可忽视的;此外,对外贸易和城镇化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随着空间位置而发生变化,而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密度、人力资本、储蓄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社会需求和公路密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是各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2004-2013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设定了面板协整模型,从时空角度构建面板协整模型分析了当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新动态效应.结果表明,十六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能有效地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负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影响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准确提炼碳转移和消费者低碳偏好对供应链异质性产品定价影响机理,不但有助于优化供应链企业间碳排放转移行为,而且也有助于协调供应链主体的定价行为。本文通过构建供应商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将供应链企业间碳排放转移和消费者低偏好纳入到该模型中,分别在分散和集中情景下分析了碳转移和消费者低碳偏好对供应链异质性产品销售价和批发价的影响;针对分散情景下供应链整体利润损失,采用Shapley值协调供应链。研究表明:供应链企业间碳排放转移会正向影响普通产品批发价,但针对低碳产品而言,批发价会先短暂下降后上升;供应链企业间碳排放转移的存在会使得供应链产品销售价先下降后上升,其中普通产品销售价变化幅度更大;消费者低碳偏好对供应链产品定价的影响与碳转移量有关,其中低碳产品定价对消费者低碳偏好的敏感度高于普通产品;碳转移量和消费者低碳偏好达到一定值时,低碳产品会对普通产品产生市场挤兑效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福建省6大产业和居民生活消费17种一次性能源,测算了1995年至2012年福建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总体趋势,分析了碳排放的能源空间分布结构及产业空间分布结构;创新型地将能源结构效应分解为能源消费种类变化效应和能源消费量变化效应,从而对碳排放分解模型进行了改进;并从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经济发展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分解了各因素对福建省生产和生活碳排放的贡献值、变化趋势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的碳排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其中经济发展是导致排放量持续增加的主因,能源效率的提高是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碳排放量的重要手段,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较大的减排节能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将2013年6月开始在7个省市实行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11-2018试点行业的上市企业为平衡面板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否能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价值,以检验“强波特假说”在中国是否成立。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不能通过促进试点地区上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价值,实现波特效应;分地区检验发现,只有在北京市能实现波特效应,在全国及其余省市均无法实现波特效应。碳排放初始配额分配过多导致的碳价过低是主要诱因。应鼓励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研究了新疆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促进关系.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新疆经济增长指标,农村家庭和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作为新疆居民消费指标,选用1997-201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基于VAR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探究新疆城乡居民消费与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关系.研究显示:新疆居民消费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促进作用;地区经济增长对新疆居民消费的促进效果较弱;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前者大于后者,进一步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碳排放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区域碳排放效率的准确测评是各省区针对性制定减排战略的基础,经典DEA模型未能排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三阶段DEA模型构建消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区域碳排放效率测算模型。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高效率地区共有广东等9省,中效率地区共有湖南等16省,低效率地区共有甘肃等4省。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出的各省1997~2010年平均碳排放效率结果与经典DEA模型测算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和预期结果更加吻合,各省可以根据自身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高综合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针对我国制造企业生产和碳排放现状,在设定经济发展速度所决定的制造企业限额碳排放约束下,构建了基于“黑箱”问题的碳排放量-环境政策模型,研究政府如何制定碳税和补贴相结合的复合调控政策以控制企业的碳排放量。通过数值仿真结果,分析企业产量、产品价格与调控政策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基于“黑箱”问题的碳排放量-环境政策能够在降低碳排放量的同时维持企业的发展,单位碳税和超标碳排放量并不是一定的线性关系,但是总趋势可以看出,超标的碳排放量与单位碳税是正向关系;不同情境下的单一制造企业或不同情境下的多个制造企业的单位碳税和补贴不同,政府可以设置差异化碳税和补贴;碳税和补贴的变动对产品价格的变化幅度在-1%和1.5%之间,说明可以在降低碳排放量和满足生产量的同时使现实生活中产品的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6-2013年莆田市旅游业收入与地区GDP的相关数据,研究莆田市旅游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考虑到这些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首先对这些序列进行平稳性分析,然后应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莆田市旅游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和单向的Granger因果原因,即区域经济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影响较小,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针对我国制造企业生产和碳排放现状,在设定经济发展速度所决定的制造企业限额碳排放约束下,构建了基于“黑箱”问题的碳排放量-环境政策模型,研究政府如何制定碳税和补贴相结合的复合调控政策以控制企业的碳排放量。通过数值仿真结果,分析企业产量、产品价格与调控政策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基于“黑箱”问题的碳排放量-环境政策能够在降低碳排放量的同时维持企业的发展,单位碳税和超标碳排放量并不是一定的线性关系,但是总趋势可以看出,超标的碳排放量与单位碳税是正向关系;不同情境下的单一制造企业或不同情境下的多个制造企业的单位碳税和补贴不同,政府可以设置差异化碳税和补贴;碳税和补贴的变动对产品价格的变化幅度在-1%和1.5%之间,说明可以在降低碳排放量和满足生产量的同时使现实生活中产品的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