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几何》第二册第157页,"想一想": 如图1,正方形 ABCD的对角线相交 于点O,点O是正方 形A'B'C'D'的一个顶 点.如果两个正方形 的边长相等,那么正 方形A'B'C'D'绕点O 无论怎样转动,两个 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 积,总等于一个正方形面积的1/4,想一想:这  相似文献   

2.
王文 《中学数学》2012,(18):15-16
题目如图1,平面内4条直线l1、l2、l3、l4是一组平行线,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都是1个单位长度.正方形ABCD的四个顶点A、B、C、D都在这些平行线上,其中点A、C分别在直线l1和l4上,该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单位.  相似文献   

3.
一、一组面积定理本文使用的记号“△PQR”表示三角形PQR,也表示它的面积.定理1(五点面积定理)设A、B和C、D是平面上任意两组点,另外有第五点O与A、B共线于l,则△OAC·△OBD=△OAD·△OBC①注:上式构成特征是:对于满足O、A、B共线而C、D为任意的这样五点,让OA、OB分别与C、D组合,成为①左端两个三角形顶  相似文献   

4.
解决好点到平面的距离是学好立体几何中距离关系的关键.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实例,我们通过这个实例来体会一下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几个常见的方法.例题:在正方形ABCD—A1B1C1D1中,棱长为1.求点A1到平面AB1D1的距离.一、用点到平面距离的定义由于要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要求点与该点在平面内射影间的线段的长度.因此,只要找到该点在平面中射影,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解法一:连结A1C1交B1D1于O,连结AO,过点A1作A1E⊥AO,垂足为点E.∵AA1⊥平面A1B1C1D1且B1D1平面A1B1C1D1∴AA1⊥B1D1又∵B1D1⊥A1C1且A1C1∩AA1=A1∴B1D1⊥平面AA1…  相似文献   

5.
<正>如图1,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网格中,点A、B、C、D都在这些小正方形的顶点上,AB、CD相交于点O,求tan∠AOD.在初中,我们熟悉几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如果能够判定这个角是这样的特殊角,问题即可解决,否则就要利用正切的定义求解.于是,对于看不出是特殊角的时候,解题的主要工作就是将这个角放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再求出这个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  相似文献   

6.
考试时间:100分钟;全卷满分110分一选择题.(2分/题,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该字母代号填写在题目后面括号内)1.计算0-(-2)2结果是().A·2B·-2C·4D·-42.下列哪个数是方程2x x2 1=3的解().A·0B·1C·2D·213.如图1是正方体表面展开图,则在原正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是().A·A与BB·F与AC·B与ED·A与D4.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得到一个五边形的截面,则平面与正方体几个面相交().A·5个B·4个C·2个D·2个5.掷一枚均匀的骰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朝上面的点数为6点比1点的可能性大B·朝上面的点数是3的倍数比是…  相似文献   

7.
一、选择题(满分36分) 1.已知A={(x,y)|2x 3y=4320,x,y∈N}, B={(x,y)|4x-3y=1,x,y∈N},则 (A)A是有限集,B是无限集 (B)A是无限集,B是有限集 (C)A是有限集,B是有限集 (D)A是无限集,B是无限集 2.2002年8月,将在北京召开国际数学家大会.大会会标如图1所示,它是由四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若直角三角形中较小的锐角为θ,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小正方形 的面积是1/25,则cos3θ sin2θ的值等于  相似文献   

8.
题目如图(1)O1与O2外切于点A,BC是公切线,切点分别为B、C求证ABAC这是初中几何课本第三册144页的一个例题,关于它的证明,不再赘述.下面在此题的基础上做一些有趣的变化,变化1如图(2)若O1与O2变为相交,原来的A点变为图中的A1、A2点,那么A1B和A2C还垂直吗?回答是肯定的.图(2)证明如图(2),连结O1B、O2C,."BC是切线,".O;B上BC,O。C上BC,".O;B//O。C,变化2若①O;与OO。相外离,如图(3),则AIB和人C仍然垂直,证明方法同上述变化卫类似此略.以上讨论的是两条直线的垂直,也就是所成的一个角…  相似文献   

9.
<正>例1(2012年内江)如图1所示,A、B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组成的网格的两个格点,在格点中任意放置点C,恰好能使△ABC的面积为1的概率是__.分析最为关键的有两点,第一是要清楚我们所关注的是发生哪个或哪些结果;第二是要清楚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这两种结果的个数之比就是我们所关注结果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
一、几个預备命題:它是中学平面几何中的問題,提出来为了便于理解現在农业密植問題的科学处理方法。 1.在图1中,正方形ABCD同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长相等,而正方形的面积大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証明 設□A'B'C'D'的高D'E=h。  相似文献   

11.
文[1]中提出了“圆周向量定积定理”:设⊙C的半径为R,其同心⊙C′的半径为R′,R>R′,M是⊙C上的动点,AB是⊙C′的任一直径(如图)1),那么MA·MB=R2-R′2.文[2]将该定理改进为:设AB是半径为R的⊙O上的两点,M是平面上任意一点,如果AB是⊙O的直径,则MA·MB=MO2-R2.本文主要讨论该定理的逆定理是否成立,即:AB是半径为R的⊙O上的两点,M是平面上任意一点,如果MA·MB=MO2-R2,则AB是否一定是⊙O的直径呢?分析当M与A点或B点重合时,由于“MA·MB=MO2-R2”是一个恒等式,故AB一定是⊙O的直径.当M与A点及B点都不重合时,我们分M…  相似文献   

12.
一、填空题 (每小题 3分 ,共 3 0分 )1 .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是 .2 .如图 1 .所有四边形都是正方形 ,所有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其中最大的正方形边长为 7cm ,则正方形A ,B ,C ,D的面积之和为cm2 .3 . ABCD在直角坐标系中 (如图 2 ) ,已知A ,B ,C三个点的坐标如下 :A( 1 ,2 ) ,B( 0 ,0 ) ,C( 3 ,0 ) .则D点坐标为 ,它关于x轴对称的点D′的坐标为 .4.已知甲、乙、丙、丁四支足球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进球分别为 9,9,x ,7.若这组数据的众数与平均数恰好相等 ,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 .5 .x=2y=-5 是方程 3x -ay =7的一个解 ,则a =.6.已知 |…  相似文献   

13.
<正>如图1,A、B、C、D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若AB·CD=BC·AD,则称A、B、C、D构成调和点列[1].一、性质如图2,A、B、C、D是一组调和点列,P是以AC为直径的⊙O上一点(A、C除外).则PC平分∠BPD.证明如图3,延长PB交⊙O于E,ED交⊙O于F,连结CD、EC、AF、AP、FC、AE,有  相似文献   

14.
一个平面几何概型如图1,已知O(0,0),A′(30,0)B(30,30) C(0,30),E(12,0),F(30,18),P(18,30),Q(0, 12)在正方形OA′BC内任意取一点,求该点在区域OEFBPQ内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一、选择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四个运算中,结果最小的是()A.1 (-2)B.1-(-2)C.l×(-2)D.1÷(-2)2.在下列运算中,计算正确的是()A.a3·a2=a6B.a8÷a2=a4C.(a2)3=a5D.a·(a2)2=a53.两圆半径分别为5和3,圆心距为8,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A.内切B.相交C.外切D.外离4.若点A(2、n)在x轴上则点B(n-2,n 1)在()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5.某运动场的面积为300m2,则它的万分之一的面积大约相当于()A.课本封面的面积B.课桌桌面的面积C.黑板表面的面积D.教室地面的面积6.某同学的身高为1.6米,某一时刻他在阳光下的影…  相似文献   

16.
在圆中有结论:如图1,设AB是⊙O的直径,P为⊙O上异于A、B的任意一点,过点P的切线与过点A、B的切线分别相交于C、D.则OP2=PC·PD.  相似文献   

17.
题目(2011黄石)已知⊙O1与⊙O2相交于A、B两点,点O1在⊙O2上,C为⊙O2上一点(不与A,B,O1重合),直线CB与⊙O1交于另一点D.(1)如图1,若AC是⊙O2的直径,求证:AC=CD;(2)如图2,若C是⊙O1外一点,求证:O1C⊥AD;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圆的切线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证明如下结论: 如图1,设AB为 O的直径,P为 O上异于A、B的任意一点,过点P的切线与过点A、B的切线分别交于点D、C,则PO2=PC·PD.  相似文献   

19.
题目已知点A、B为抛物线C:y2=4x上的两个动点,点A在第一象限,点B在第四象限,直线l1,l2分别过点A、B且与抛物线C相切,点P为直线l1,l2的交点.(1)若直线AB过抛物线C的焦点F,求证:动点P在一条定直线上,并求此直线的方程;(2)设C、D分别为直线l1,l2与直线x=4的交点,求△PCD面积的最小值.这道题是2014年《福建高考“集结号”最后冲刺模拟卷》·数学(文史类)第三卷中的第22题,  相似文献   

20.
学完有理数,我在家里复习,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已知数轴上三点A、B、C分别表示有理数a、1、-1,那么 |a+1 |表示( )A. A、B两点距离;B. A、C两点距离;C. A、B两点到原点距离之和;D. A、C两点到原点距离之和.从“距离”去试验:我思考了很长时间,可依然想不出,翻开答案,正确答案为B,我百思不得其解,点A与点B的关系如何扯上了点C?无奈下,我勇敢地给老师打了电话. 老师只说了一句话:“用数轴上两个具体点的距离去试试.”我开始仔细地考虑“两个具体点”,可以从 5个角度考虑:(1)两个正数(2)两个负数(3)一正一负(4)零与正数(5)零与负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