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考中,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而设置的"陷阱"题常使一些考生深陷其中,出错率很高.如何透视考题"陷阱"?笔者在此介绍一些常见的"陷阱"设置方法,以期引起同学们重视.  相似文献   

2.
杨晓玲 《中学数学》2012,(14):90-92
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不少数学难题,这些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经常会出现"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就题论题多,指导方法少"等情况,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着"听题似乎懂,做题道道错"的情况,听完老师对难题的分析后有的学生连基本概念、规律都无法掌握,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提高,可谓事倍功半.难题的讲解也就成了师生共同的"拦路虎".如何解决难题难教这个老大难问题呢?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技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循序渐进地去破解.华罗  相似文献   

3.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题多解的问题,现就在此类问题教学中如何渗透择优思想谈谈本人的一些认识. 一、择优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数学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如果整堂课只有教师在唱独角戏,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表达见解的机会,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这样的教学是不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不理想,就失去了数学本身的魅力,而且不会出现一题多解的结果,也就不存在如何择优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教,一个是学.教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融入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学就是有目的,有方法,有条件的参与探索知识的生成过程,质疑、拓展、应用、归纳、总结提升;无论哪一方面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何,更直观地说就是体现在教师的题组设计上.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解题、证题过程中,尽管教师备课非常充分,有时也会碰到学生与教师思路不一致,甚至教师有时自己也会出现错误.这时,倘若教师充耳不闻,我行我素,照自己的思路讲到底,无疑会使学生的兴趣骤减,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倘若教师顺水推舟,按学生提出的思路讲授,就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思想活跃以及思维习惯、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6.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离不开对解法的研究.通常一道题目的解法有很多,有的甚至多达几十种.这些解法有时候看起来实在是“太精彩”,让人难以“割舍”.但我们知道,一方面未必每种方法都适合学生,有些看似好的解题方法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讲了学生也难以掌握;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在考试时多一种解法就多一条“生路”,方法应该是越多越好.面对这两难的境地,教师该如何“抉择”?例1(2013年高考浙江数学理第7题)设△ABC,P0  相似文献   

7.
王志进 《中学数学》2016,(4):90-93,3
一、研究一题多法的缘起一题多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成果之一,它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等方面作用巨大.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与研究中,深感学生解题思路匮乏,不少学生面对教师或教辅给出的精彩纷呈的巧思妙解,往往产生难以企及的自卑感,因此,破解一题多法产生的密码,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是数学教育者共同面对的难题,也是笔者长期研究的课题.本文研究的范围仅限于某一知识领域内的、教师在  相似文献   

8.
佟国龙 《中学数学》2012,(22):24-25
教师讲解、学生训练是习题课的常见模式,这种模式无疑有利于知识的应用和巩固,但往往也伴随着学生机械模仿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形成了一个系统,这些知识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基于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让学生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想一想命题者还会将这个题做怎样的变化或变形,由特殊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中学习紧张、各科作业时间有限的特点,数学作业耗时较大、难度较深的情况更为突出.在“双减”政策的驱动下,如何提高效率,精题巧练,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智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设计作业,使得变“难”为“趣”,变“压”为“愿”,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更促使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推动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升级.  相似文献   

10.
凌飞雪 《中学数学》2012,(10):25-26
数学不比其他学科富有感情色彩,生动有趣,学生面对的是一本正经,板着脸孔的定义、性质、定理、公式、式子等内容.对这些内容学生往往会望而生畏,所以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设计好课堂教学,使学生达到喜欢学,快乐地学,积极地学的效果,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这个环节很重要,下面是个人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昝莹秋 《中学数学》2005,(11):10-12
每次数学考试结束,面对几十分,十几分的试卷,教师无奈,学生也困惑:有些题感觉是会的,有些题是讲过做过的,为什么一到试卷上就陌生了,就做不对了?  相似文献   

12.
在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的解答中,如果对方程的概念、解答、根的判别式等理解不清,运用不当,往往会陷入题中所设的“陷阱”之中,出现似是而非的错误.举例剖析如下. 一、利用概念设“陷阱”  相似文献   

13.
沈震 《中学数学》2021,(3):88-89
对于一线数学教师来说,题组练习应该是热点名词,各个版本的数学教材中都能找寻到它的身影.但笔者发现,在一些研讨课和示范课上,不少教师都能恰到好处地设计题组练习,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而在一些常态课上,题组练习的设计和运用都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将教学中的“题组”视为一个个孤立的问题,采取蜻蜓点水式教学,无法发挥题组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和基本方法、基本题型的同时,也会和学生一起去重温课本上的经典题.那么,老师应当如何来处理课本上的题目呢?下面笔者结合江苏省2008年、2010年的两道高考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试题往往有多种解法,学生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会根据学生自身对问题的熟悉程度和知识存储于脑海中的熟练程度进行取舍。教师面对解决方案比较多的问题时,往往可以呈现一题多解的方式引导学生辨别、思考哪些解法更为优秀、更值得总结和吸收。笔者常常在公开课中看到教师在讲解一题多解的问题时,基本的呈现模式是:分析思考→多解探索→总结方法。这种流程是现阶段一题多解复习教学主要采用的,这里笔者觉得教师对问题的分析是透彻了,但是对于一题多解的本质认知向学生渗透的还是不足,缺失一种更高层面的问题思考,这样的一题多解只能适用于学生能够做一些做过的数学问题,遇到新的数学问题学生往往依旧是一片茫然。笔者认为,一题多解不能仅限于上述基本解题层面,更需要向学生渗透一题多思,从思想层面去引领一题多解。  相似文献   

16.
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会犯一些错误,如果不加以纠正,学生的错误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参考资料上偶尔也会看到一些错误,如果不加以纠正,则会以讹传讹,后患无穷.其实,学生的错误和参考资料上的错误并非是无情物,而是一个个宝藏,等待我们去开发,如果错过,就会"入宝山而空返",这是我们教学的损失和遗憾.如何合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最终达到满载而归,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课题.面对这些错误,我  相似文献   

17.
桂弢 《中学数学》2009,(7):26-28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完一道例题以后一般会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学生做题时,教师也会要求他们在做完题后进行反思. 那么解题反思 ,究竟反思什么呢? 其目的何在?……  相似文献   

18.
何建东 《数学通报》2012,51(6):11-13
新课程的实施促使教师将思维的触角伸入课标、教材、学生等诸多领域.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关注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设计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最近发展可能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线教师能普遍感受到的新课程实施成果.纵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们在积极实践"启发  相似文献   

19.
数学书籍、数学杂志、数学教师都在通过各种方法教学生如何解题,尤其是如何解难题.相当多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实学会了许多难题的解法,常常看到当他们得到问题的解答后,就觉得万事大吉,考虑再去做其它更难的题,以为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解题  相似文献   

20.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伴随新课改措施的逐步落实,学生除了要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解题能力,如何正确将数学题目的解题思路、想法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也成为现在考查学生数学综合学习素养的重点内容.而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讲,教师要锻炼学生这种口头说题能力,不仅要为学生讲明其重要意义和给学生现实生活带来的好处,还需要突破已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强化数学课堂交流,以此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说题中来,真正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对此,本文中,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重点围绕微视频教学媒介,就如何突破传统说题形式提出几点有益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