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间品贸易的增加导致单国投入产出模型难以体现国家间的产业关系,所以学者们提出了国际投入产出模型.然而,目前尚没有研究对最终品在单国模型与国际模型中的测算差异进行分析.文章基于投入产出方法对二者的测算差异进行建模,给出了测算差异的公式并进行分析.最后,利用2007年的国际表分析了两个模型在测算就业和碳排放量的差异,并得出结论:单国模型低估了最终品出口的拉动效应.  相似文献   

2.
贸易便利化为提高国际贸易效率及相关资源配置水平,降低交易成本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AHP法构建了评价贸易便利化的指标体系,利用2014年世界贸易促进报告和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的数据,对美国、英国、日本、中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便利化进行了测度及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新加坡的贸易便利化程度最高,其次是香港、英国、日本、美国,中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较低.目前,中国在海关边境管理、基础设施等环节面临挑战,需要从市场准入、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以及海关与商界伙伴关系等方面着手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于检验中国对外出口、进口和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研究汇率及其汇率风险等外生政策因素对于中国对外出口的作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在所研究的11个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除作为城市经济体的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外,均存在上述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均衡关系因消费拉动型经济体(美国和欧盟)和出口拉动型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而呈现不同特点;中国经济依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在汇率的外生解释中发现,汇率风险的放大会减少出口增速,汇率调整速度的加快,也会严重影响出口增速.因此,加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2005-2016年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出口贸易数据,实证检验了东道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东道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前后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东道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在贸易开放度水平不同的国家间具有异质性,东道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出口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中高贸易开放度国家.建议中国政府应督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和利用互联网等措施提高其通关效率,并对于不同贸易开放度的国家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措施,以达到双方贸易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三次产业就业需求结构分析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成分数据建模方法,构建了山东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预测模型和偏最小二乘通径分析模型,并利用所构建的模型对山东省2007年~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进行了预测分析,分析了山东省三次产业就业需求结构与产业投资结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发现,山东省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需求结构由2000年的(53.1%:23.6%:23.3%)逐步优化,到2010年将演变为(23.6%:43.5%:32.9%),与现代产业发展规律相比还滞后很多.第二产业就业需求呈增长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相符,为适应这种发展,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尚显不足,急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就业需求.通径分析模型测算结果显示,山东省产业就业需求结构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投资拉动模式.其中,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对GDP,GDP对就业均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且拉动效率较高;第二产业的投资对GDP有较强的拉动作用,随着制造产业的技术进步,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大将通过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就业.加大对三次产业的投资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投资以增强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是提高就业需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成熟、国际地位显著,但从长期看,其边际收益呈现递减趋势.而对外直接投资虽规模较小,且尚在起步阶段,但其发展速度快、市场潜力巨大.在拓展Anderson和Wincoop模型基础上,理论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利用1995-2011年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模型分析.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性,以北美自贸区、欧盟和东盟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旨在考察中国对三种不同类型区域一体化组织投资的贸易效应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看,中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东盟投资均具有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这种贸易创造效应的大小依次是东盟欧盟北美自贸区.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汇率、汇率风险对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经济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率影响出口有两个途径,一是汇率变动(升值或贬值),二是汇率波动(汇率风险).2003年以来,中国一直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特别是来自美国和日本对人民币重新估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升值是否对出口产生负面效应,影响程度有多大,一直是这段时期的关注焦点.本文利用1990.01-2007.08间的月度数据主要从时间序列数据的季节效应分解(UCM)、自回归建模(自回归-GARCH)和动态条件相关系数(DCC)三个角度实证的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经济影响,几个不同的角度,都揭示了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减少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本文还发现汇率风险的增加会减少出口贸易的增速.通过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实际汇率对出口的解释能力为20%-30%;通过汇率对出口的弹性分析发现人民币月度汇率弹性为150~220(亿元/人民币兑美元);此外,近两年实际汇率升值起点滞后名义汇率升值起点1年左右,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又滞后实际汇率的升值起点3-4个月.最后,本文指出通过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降低美元储备,转移汇率风险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和对冲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8.
将环境规制划分为内部与外部规制,分别使用ARDL模型和引力模型,利用中国对欧盟27国1996-2010年出口数据,选取环境产品作为对照组,就中国与欧盟环境规制对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国内环境规制不是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说明中国环境管制相对宽松且不成体系,对创新的激励作用不显著导致其对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受限;欧盟环境规制显著改善了我国非环境产品的贸易表现,对环境产品影响则不甚明显.研究结果为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建议与支持.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方与美方视角,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均衡、错位及其矫正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表明:中美基本面经济要素对中美双边贸易失衡有重要长期和短期影响;2007-2011年,中美贸易失衡的均衡水平呈下降趋势;1986-2011年,美中贸易失衡的均衡水平呈下降趋势;1986-2011年,中美贸易失衡的错位程度不严重.政策启示是:不应简单化地将美国挑起针对中国的汇率和贸易争端归因于政治动机;加强中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加强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坚持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度升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分析与实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实证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关系、以及中国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选择从1994~2017年这24个年度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数据样本,基于Engle-Granger协整分析理论分析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建立回归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别阐述了中国出口贸易总额Y1、中国进口贸易总额Y2、人民币汇率X变量间的因果.引入商品价格指数P,用于剔除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与人民币汇率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且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作用在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较为明显,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作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上的变化不太明显.贸易进口额变动对贸易出口额的影响结果大于贸易出口额变动对贸易进口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区分加工出口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为直接的出口、投资角度出发,测算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测算结果显示:最近一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影响是逐步加剧的;重点行业影响较为集中;由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及时准确,刺激经济计划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通过对外贸易渠道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有效的测算出其对各产业部门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我国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阐述了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和就业的现状,构建了金融危机通过对外贸易途径影响我国经济和就业的投入产出测度模型,利用2002年1月至2009年4月的数据实证测算了此次金融危机通过对外对外贸易渠道对各产业部门的产出的直接影响和完全影响、增加值的完全影响以及就业的完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面板协整方法对我国27个省市的纺织品贸易与纺织行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纺织品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面板协整关系,纺织品出口对纺织行业经济增长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竞争机制完成的.首先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影响中国出口品价格的传导路径;然后利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了各个部门产品的进口需求函数;同时考虑到进口品对国内生产品的替代和部门间的价格传导,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分情景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上升对中国各个部门加工贸易出口品价格和一般贸易出口品价格的影响,得到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外贸易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日益受到重视,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定量研究。本文在菲德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测量出口外溢性的动态模型,并使用中国的经济数据对我国出口生产外溢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我国出口部门生产外溢性不明显和边际要素生产率低下的实证结论。本文对实证结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results from a study that analyzed the content and organization of teacher's manuals for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from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presente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nature of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in Japan is different from instruction commonly obser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Moreover, other scholars have noted tha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o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rely heavily on textbooks to teach mathematics. Thus, teacher's manuals accompanying textbook series may be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this difference.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a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way Japanese teachers' manuals are prepared from those of the US seri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urriculum developers should critically reflect on how to prepare teacher's manuals so that they become useful resources for teachers.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愈发严重的雾霾天气,使得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问题成为中国能源与环境战略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研究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的影响效应。在考虑别国交通运输行业结构变化对我国交通节能减排示范效应以及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本文利用1990~2011年公路、铁路、水运、民航客货周转量和交通碳排放量的数据,构建以中国、美国、欧盟以及日本为截面个体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对于结构减排效应最明显的日本和欧盟来说,日本铁路周转量占比每提高1%,本国的单位周转量碳排放减少3.63%,欧盟水运周转量占比每提高1%,单位周转量碳排放将减少22.11%。而我国对应的这一数字分别为0.38%和0.06%,表明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在结构性碳减排方面潜力很大。最后基于交通运输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结合本文研究结果从客运和货运两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态足迹可以用来定量地分析国际贸易的生态影响和可持续性.传统的生态足迹测算法具有参数不稳定性且忽略了各地区之间真正的生态比较优势,测算的结果误差较大.提出用能值理论模型测算国际贸易中内涵的生态足迹.能值理论模型所使用的能量折算系数、能值转换率等参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相对稳定,测算结果相对更加准确.为了反映国际贸易的生态资源利益分配,基于测算的贸易足迹定义了生态贸易条件.对1991-2010年中国贸易足迹的实际测算显示,1991-199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足迹基本平衡,生态贸易条件在波动中趋于上升;而1995年以后进口足迹增长远快于出口足迹增长,净进口足迹不断增大,生态贸易条件不断下降.对净进口足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总人口、人均收入、每千美元GDP的能源使用量对净进口足迹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第三产业比重对净进口足迹也有不太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J. Wang  X. Lu 《ZDM》2018,50(5):813-826
As a component of the ongoing development of th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n China, we compare the country’s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s with those of several other countries. We base our analysis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extbooks, as primary printed teaching resources, are key tools for interpreting educational policy. In this paper, we compare what content is selected and how that content is presented in series of high school textbooks from China, France, Germany, Japan, Russia,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according to four core domains: algebra, geometry, 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and calculus. We then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analysis for the reform of the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n China, particularly as it appl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s within that process of reform. The comparative results provide u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recognise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the content and presentation of the Chines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and lead to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