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新产品经济产出、税收优惠、人力资本等因素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医药制造业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影响.研究发现:1)东中西部地区在R&D投入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其中人力资本、企业内部研发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因素对东部地区R&D投入的显著作用依次增强;2)政府研发资金投入、人力资本、税收优惠、盈利能力对中部地区R&D投入的显著作用依次增强,而新产品经济产出呈现负向作用;3)企业内部研发资金投入对西部地区R&D投入显著作用强于人力资本因素,企业规模、税收优惠呈现出负向作用.建议我国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对策,有效提高东中西部地区医药制造业R&D研发投入,进一步促进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新局面,本文建立了政府推动下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协同创新模型。通过分析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并结合数值仿真模拟讨论了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采购、政府资助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协同创新参与三方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政府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会促使军、民企业选择协同创新;随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产业的不断成熟,政府会借机放弃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其它配套政策的支持。(2)政府采购会持续促使民用企业选择协同创新;政府采购力度较小时,军工企业会向中途背叛方向演化,政府采购力度越大,越有利于军工企业向协同创新方向演化。(3)低强度的政府资助难以促使民用企业向协同创新的方向演化,中高强度的政府资助可以促使民用企业向协同创新方向演化;政府资助对军工企业协同创新短期内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2011-2016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区(除西藏)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用SFA法对省域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再将空间效应纳入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创新效率收敛与否,同时考察影响创新效率提升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且区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自相关;各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经济发展水平、创新人力资本状况及创新产业结构对创新效率的提升速度有显著影响,但政府支持的力度和效果仍然不明显,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正处于快速膨胀的时期,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4~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两者关系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就全国样本和东部地区样本而言,地方政府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非线性影响关系;而在中西部地区,在考虑省份之间的经济空间相关性后,此种影响关系并不显著.这说明,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地方政府债务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针对性的政府债务管理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采用熵值法、基尼系数、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对2007-2016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时空格局与演化规律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大中城市创新能力在先期提升明显,末期有所回落,但仍呈现出整体上的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政府支持与服务>创新基础环境>技术创新能力,技术短板突出;城市间创新能力的差异有向优化均衡方向发展的趋势,但创新基础环境的空间失衡加剧;G2> G1、G4> G3,城市之间创新能力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上。(2)从空间维度看,莫兰检验显示样本期内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与先期相比,2016年创新能力高水平城市数量增加,且表现出了更强的空间"集群化"特征,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经济依赖性;样本期内大中城市创新能力的局部集聚模式变化不大,体现出一定的时空惯性,且高高集聚模式的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依赖特征;创新冷热点总体上呈"东热西冷"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工业企业是一个地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科学地评价省域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可行的省域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确定权重,基于2016年数据,运用FCE法评价了30个地区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一般,且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很强"的地区只有广东和江苏;"较强"的地区只有浙江、上海、北京和山东;天津、安徽等13个地区为"一般";其它11个地区为"较弱"和"很弱";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远超中部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在详细分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增强省域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往研究主要从总产出方面检验高技术产业中政府RD资助的效果,很少从投入产出效率的视角进行考察。本文采用1996~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分行业数据,应用随机前沿方法,基于效率的角度实证研究了政府的RD资助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结果发现,政府RD资助显著地促进了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资金人员投入、企业规模、产权结构均会对资助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非国有产权较难获得政府的RD资助。本文结论为我国政府RD资助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熵值法和随机前沿模型对中国省际金融要素扭曲程度和创新效率进行测度,构建面板Tobit模型实证考察金融要素扭曲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而言,金融要素扭曲具有创新故率抑制效应,但金融危机冲击会弱化其负向影响致果;分区域而言,金融要素担曲在中部地区的抑制效应最大,西部次之,东部最小;机制检验结果发现,企业R&D投入挤占故应与寻租激励故应是金融要素扭曲抑制区域创新故率的重要渠道;此外,引入地方政府行为变量的门槛检验发现,金融要素扭曲对区域创新故率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变化,政府干预程度与政府R&D资助力度的加大,能够强化金融要素扭曲的创新效率抑制故应.因此,全面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健全财政分权体制和政府行为内外部监管机制是降低金融要素担曲程度、优化创新环境,进而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5):910-921
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是社会经济研究的热点。首先,基于层级划分的角度,本文对现有聚类方法进行了拓展,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区域创新水平的静态与动态层级划分,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创新发展模式差异;其次,在分类结果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创新绩效的地区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并且技术创新对全国和分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不同。最后,依据实证结论给出提升创新能力的初步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治霾主体合作博弈与京津冀协同创新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协同成为雾霾治理的重要保障.基于2001-2017年创新投入产出数据,采用DEA非参数法,利用协同度模型,.对京津冀治霾主体的协同创新绩效进行了测度,进而对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治霾主体内部协同创新能力为0.6598,处于"一般协同"状态,污染型企业综合效率偏低为主因;而区际间协同创新能力为0.7768,处于"中等协同"状态,略优于区域内水平,但仍需加强区际间科教交流,加强政府间合作.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运用区位商相对差异指数和熵权TOPSIS法分别测算其产业协同集聚度和区域创新水平,研究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集聚通过"知识技术、劳动力、物力"等外部规模经济增加创新产出;2009-2018年,两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由中西部向东部递减,区域创新水平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两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最后基于计量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础项目政府担保因素组成及其对投资激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发挥政府担保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吸引非政府投资人投资是解决基础项目资金"瓶颈"的有效途径,研究其如何影响投资人积极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回顾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作为外因的政府担保四个方面要素、作为内因的项目属性来影响项目投资积极性的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采用调查问卷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得到结果:项目属性对政府担保具有显著负作用,表明项目预期盈利较好时,政府提供的担保水平较低,项目预期盈利较差时,政府提供的担保水平较高;在对投资积极性的影响方面,项目属 性和政府担保都对项目投资积极性具有显著的正激励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担保对项目投资积极性还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结论表明,在项目属性判断基础上,政府权衡投资积极性和财政风险,对于项目属性得分较低的项目政府提供的担保程度会比较大,对项目属性得分较高的项目政府提供的担保程度会比较小,即政府担保水平依赖于项目属性,又显著影响投资人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从绩效评价角度出发,选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基于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并实证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对中国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各省市产学研创新绩效协同度及创新绩效整体偏低;学研方创新能力和参与度占据主要作用:加大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客观地衡量各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水平,以期达到对多个创新主体间协同行动及其效应的科学观测与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金融市场和政府公共政策影响企业创新活动资金来源的理论机制,对欧拉方程加以拓展构建研发投资的融资约束模型,以2010—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就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约束问题及其缓解途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创新活动普遍存在着融资约束,市场途径中的股权融资方式能够缓解资金不足问题,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政府途径中的直接财政补贴并没有解决资金短缺困境,采用事后返还方式的税收优惠则效果十分显著;从不同所有制来看,国有企业有着较为充足的融资途径,而民营企业仍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金融歧视,只有税收优惠能够起到激励效果;地区分组表明,市场化先进地区的企业融资渠道更为丰富,滞后地区的企业难以通过市场途径获得研发投资所需资金,公共政策也没有起到“雪中送炭”的功能;不同技术密集度行业的实证结果显示,高技术企业得到了金融市场和政府层面的共同支持,低技术企业的研发投资面临着严重的融资困境。  相似文献   

15.
污染密集型企业的区域迁移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区域迁移决策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众多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以跨区域迁移至江西省赣州市的污染密集型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污染密集型企业区域迁移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发现,经济政策、环境规制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企业区域迁移最重要的因素,其中,经济政策的作用尤为关键,环境规制强度区域间的差异使得污染密集型企业有向中西部地区集聚之势,欠发达地区之间环境规制的"逐低竞争"使得中西部地区在慢慢地成为东部地区污染密集型企业的"污染避难所".研究结论可为中西部地区政府招商引资和环境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学、企业研发与区域创新的空间统计与计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对200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域的创新产出与大学与企业的关系进行了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结果发现:31个省域创新能力贡献主要是由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实现,大学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明显的作用,大学与企业研发的结合也没有对区域创新产生明显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FP&S和H&M的创新能力分析框架进行修正的基础上,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和创新品牌四个维度建立基于企业层面的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框架,以此为理论依据建立了基于企业层面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全局的思想构建全局熵值法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2009~2012年企业层面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对于认识我国各经济区的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基于区域差距的视角,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6)》为基础,参照区域创新能力的各项评价指标,从指标量值和名次两个维度,对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同时将河北省与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领先的省市进行横向比较~(*1),结果显示:河北省总体上创新能力较差,在创新主体能力、创新要素配置和创新环境等三方面与其他省份有明显差距.特别是与京津两地对比可见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是制约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点所在.通过政策对接,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不断完善创新环境,寻求区域创新能力突围.  相似文献   

19.
基于"税收优惠-行为-经济后果"的研究范式,利用2012-2016年191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以研发投入为中介变量,研究税收优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并探索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实证结果显示:税收优惠对企业绩效和研发投入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在税收优惠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当有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增大研发力度以提升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20.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6):951-964
在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背景下,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研究在区域经济与宏观调控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2008-2017年北京市人社局的调查数据,从教育的视角分析了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从劳动报酬的角度分析了北京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时空演变及成因。研究发现:(1)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门限效应显著,当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下时,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较强;当文化程度高于本科水平时,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会显著下降。(2)北京区域发展不平衡总体上逐年递减,但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与波动性特征。(3)在时空演变的分析中,北京区域发展不平衡表现出空间转移的特性,即通州区向海淀区转移、农村区向主城区转移。(4)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研究结论具有耦合性,即区域间不平衡是造成北京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然而,与现有研究结果不同,本文发现区域内部的不平衡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中的占比逐年提升,区域间差异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