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整合信息技术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祎 《数学通报》2005,44(7):8-1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作为国家数学课程的文件,是国家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高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估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标准》对信息技术的整合力度将直接影响教育实践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程度和效果.为此,本文对《标准》中呈现出来的信息化特征作出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并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部分的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奠宙 《数学通报》2005,44(12):1-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实验已经四年多了,现正在进行修订.趁此机会,向修订者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谨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突出的特点是不仅提出了知识技能目标,而且提出了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课标》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课标》多次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相似文献   

4.
《球面几何》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系列3中的一个专题.诚如《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设置的说明”中指出:系列3和系列4是为对数学有兴趣和希望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的学生而设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九十年代美国数学课程改革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十年代美国数学课程改革管见张远增(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200062)1989年全美数学教师联合会(NCTM)发表《美国学校数学课程和评价标准》提出了将以技能为中心的数学课程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程,扩大中学数学的内容范围(包括增加统计、概率和离散...  相似文献   

6.
"再创造""发现法"与"启发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位青年教师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高中)后向作者提出一个问题:《课标》中为什么不提“启发式”教学了?这个问题促使作者对《课标》中有关教学过程的提法进行思考。作者认为《课标》中有关教学过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1]P2)“教师要以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1]P111)总之,《课标》中提倡的是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发现法”的教学过程。于是有人就问“再创造”,“发现法”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有什么异同?下面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以下简称《课标(2017年版)》)的颁布,不但注重了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衔接,而且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跨越.《课标(2017年版)》指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首次在高中课程标准中提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谈雅琴 《数学通报》2005,44(9):18-20
1 整合的内涵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两者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学科内容、学习活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利用和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彭咏松 《数学通报》2007,46(10):8-10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在积极准备修改,我以一个老教研员的身份谈几点想法供参考.亦可供老师们、教研员作教学研究的内容.先扼要概括一下标准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我国课标”)和美国教师协会2000年发表的《学校数学的原则与标准》(以下简称“美国课标”)受到我国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我国高中课标和美国课标9-12年级部分中的案例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第二学段),“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第三学段).  相似文献   

12.
2000年,我国第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同年也开始研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中国《标准》),在《标准》中,对于争议较大的几何部分做了较大的改革,将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同放在数学2中(必修部分),同时在渗透近现代数学思想和内容上做了较大改进.2000年4月全美教师协会发表了《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以下简称美国《标准》),其中也有单独的9—12年级几何标准(相当于我国高中阶段).有鉴于颇受各方争议的“几何”课程改革,本文对中美两国高中阶段的几何课程标准做一比较(中国《标准》取必修部分数学2,同时结合了选修部分中涉及几何的部分),以期能从中得到一些对我国高中几何课程改革与教学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定强 《数学通报》2005,44(9):24-26
《数学课程标准》(指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标准》)是基于现实的反思与未来的展望,在对国内外数学教育现状进行充分调查、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以及广大数学教师深人研讨、论证形成的具有前瞻性的有利于我国数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文件,代表了对先进数学教育文化的追求。认真学习《标准》是数学教师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本质,提升教育教学理论修养,有效实施数学新课程的重要途径与保证,也是数学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随着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以及与国际数学教育界交流的日趋频繁,数学交流逐渐引起国内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首次明确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并对数学交流提出了具体要求.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把“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1“课题学习”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三学段(7~9年级)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是“内容标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领域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提供了学生进行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课题学习”的目标是:1.经历“  相似文献   

16.
张定强 《数学通报》2007,46(12):54-57
目标是数学新课程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要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数学新课程体系中的目标,就必须在认真学习与反思《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关于目标阐述的基础上,结合数学教学实际,深刻理解目标在数学新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而系统、全面、发展的审视数学课程结构中关于目标的若干问题,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领会数学新课程体系中目标的本真涵义.  相似文献   

17.
陶维林 《数学通报》2007,46(2):26-28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教材编写人员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称“新课程标准”),周密思考,认真研究的结果.教学中对教材应该尊重.但教材也是一家之言,因此未必需要照搬.根据具体情况,认真研究、灵活地使用教材是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顾文娟 《数学通报》2003,(10):37-3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已由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学习新课程用好新课程成为一件大事。 与我国现行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指导思想、数学课程目标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实施,都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按照标准研制的思路,“我国的数学教学将迎来一次重大变革”。笔者对比学习了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  相似文献   

19.
算法是上海市高中数学二期课改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也对算法初步提出了学习要求和活动建议.本文试图对新教材中算法内容的定位、算法的教育价值以及算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高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级基础教育阶段,《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根据时代要求,对高中数学课程进行了新的设计,在保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力求改变目前数学课程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某些“繁,难,偏,旧”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