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氯化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共混体的流变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氯化聚氯乙烯(CPVC)是聚氯乙烯(PVC)的氯化产物。它具有优良的耐化学腐蚀、耐油、隔氧等性能。它的使用温度、抗张和弯曲强度与PVC相比有很大提高。这些特性加上氯元素资源丰富、价格便宜,使CPVC可望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热塑性工程塑料。有关CPVC共混体系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然而多数的研究范围较窄,尤其是关于CPVC共混体系流变性研究很少见。本文首次广泛研究了不同组成的CPVC/CPE共混  相似文献   

2.
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线形多嵌段聚氨酯(PU)与聚氯乙烯(PVC)、氯化聚氯乙烯(CPVC)共混相容性,说明了PU/VC、PU/CPVC的相容是由于共混物中形成了新的氢键的缘故.聚酯型聚氨酯与PVC、CPVC的相容性要好子聚酸型聚氨酯,CPVC与PU的相容性又要好于PVC.聚氨酯中硬段的引入不利于PU/PVC、PU/CPVC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正> 有专利报道在使用聚氯乙烯(PVC)常用热稳定剂的同时,再使用碱金属磷酸盐作为助稳定剂,两者协同作用于氯化聚氯乙烯(CPVC)可获得较好的热稳定效果。本工作选用月桂酸二丁基锡(DBTL)和硬酯酸铅(PbSt_2)分别单独作用和与磷酸氢二钠(DSP)协同作用于CPVC,对不同热解程度的样品进行红外光谱研究表明,某些特征吸收值,随受热时间增加而呈现的有规律的变化,可以代表主稳定剂有效成分的消耗和稳定反应  相似文献   

4.
用溶液法得到线形多嵌段聚氨酯(PU)与聚氯乙烯(PV)、氯化聚氯乙烯(CPVC)的共混物。用FTIR研究PU/PVC、PU/CPVC共混物的相容性,发现PVC、CPVC的加入破坏了PU中原来的氢键,并且PU中的炭基(C=0)与PVC、CPVC中的α-H形成了新的氢键,因而说明了PU/PVC、PU/CPVC共混物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史铁钧 《应用化学》1992,9(6):120-122
氯化聚氯乙烯(CPVC)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但须严格控制加工温度,加工熔体粘度较大。近年,作者曾对CPVC与氯化聚乙烯(CPE)和丙烯酸酯共聚物(ACR)共混体的流变性质进行了研究。本文首次研究CPVC与环氧树脂(EP)共混体的流变性质与形态。  相似文献   

6.
关于氯化聚乙烯(CPE)或聚氯乙烯(PVC)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其中Coleman等人运用FTIR方法研究了含VA45%的EVA与CPE、PVC的共混体系,测定了该体系的低临界共溶温度(LCST)。一般认为,如果VA含量更低,由于EVA本身的结晶,共混体系将变得难以  相似文献   

7.
利用界面缩聚技术,将二烷基二氯化锡、二(β-烷氧羰乙基)二氯化锡与有机二元醇、酚、硫醇反应,制成了一系列新的有机锡大分子化合物.对这些新化合物进行了分子量、红外光谱、TG/DTG测试.对有机锡大分子化合物阻止聚氯乙烯(PVC)热分解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新合成的有机锡聚醚化合物可作为PVC热稳定剂使用.  相似文献   

8.
聚氯乙烯与氯化聚乙烯共混改性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红外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氯化聚乙烯(CPE)的链结构性能及其对聚氯乙烯(PVC)改性的影响·用动态力学分析法(DMA)研究了PVC/CPE共混物的动态力学行为,表明CPE,PVC为部分相容两相体系。同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CPE在PVC/CPE共混物中的分布形态。当CPE在PVC/CPE共混物中形成比较完善的网络结构时,共混物具有更好的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UV, FTIR, DSC及力学性能和色差的测试分析, 实时追踪了在紫外光老化过程中, 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PVC/CPE), 聚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PVC/ACR)及聚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VC/ABS)体系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演变过程. 结果表明, 在光老化过程中, ACR和CPE对PVC脱HCl生成共轭双键反应、氧化降解反应、交联反应及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变化等均有抑制作用, 而ABS则对这些反应起促进作用. 在宏观上表现为ACR和CPE的加入能提高体系的色泽稳定性, 体系的力学性能保持率较高. 而ABS的作用相反.  相似文献   

10.
为了增强聚氯乙烯塑料的稳定性,通常加入有机锡稳定剂,三甲基氯化锡(TMT-Cl)是有机锡塑料稳定剂的主要成分之一.本文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PVC塑料中的三甲基氯化锡,用Scan扫描方式定性,用SIM扫描方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巯基与聚氯乙烯(PVC)氯原子的亲核反应将羧基引入PVC大分子链,再利用环氧脂肪酸甲酯与羧基之间的反应,通过化学键将其连接入PVC大分子链,实现对PVC内增塑.用傅里叶红外(FTIR)、核磁共振(1H-NMR)、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对改性产物进行了表征.FTIR、1H-NMR结果表明,环氧脂肪酸甲酯成功共价连接到了PVC大分子链上,接枝率为1.2 mol%;DSC测试结果显示,所采用的环氧脂肪酸甲酯改性PVC方法能有效降低PV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5.6 wt%的增塑剂可将PVC的Tg从81.4℃降至37.8℃;增塑剂耐溶剂抽出性与耐挥发性实验结果表明,环氧脂肪酸甲酯在测试时间内无损失,增塑剂迁移得到彻底抑制.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液沉淀法制备了部分水解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h-PMMA)/氢氧化钙(Ca(OH)2)复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表征了h-PMMA/Ca(OH)2复合物的组成与结构;采用刚果红测试、动态热稳定测试和热失重分析(TGA)研究了复合物对聚氯乙烯(PVC)的热稳定效果;通过紫外-可见(UV-Vis)光谱、扫描电镜(SEM)照片和熔融塑化曲线研究了复合物对PVC透明性和塑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a(OH)2晶体生长过程中,h-PMMA通过—COO-/Ca2+离子配位作用吸附于Ca(OH)2表面,不仅限制了Ca(OH)2粒子尺寸,且有助于Ca(OH)2在PVC中均匀分散.所得h-PMMA/Ca(OH)2复合物在显著提高PVC热稳定性和塑化能力的同时,还使PVC保持透明性.  相似文献   

13.
用裂解气相色谱法(PGC)进行了聚氯乙烯—红泥塑料(PVC—RM)的结构表征。研究了聚氯乙烯(PVC) 和PVC—RM经不同热处理时间后(170℃),裂解表征产物的变化规律和产率差异。研究了PVC—RM的内耗(tanδ)与温度的关系,PVC—RM的玻璃化温度(Tg)为85℃。研究表明:PVC—RM不是PVC和RM(红泥)的简单共混物。在RM的作用下,PVC分子链支化碳原子上的活泼氯原子发生取代反应,形成C—O—Si键。因此,PVC—RM的高温裂解机理与PVC不同,且热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固定床反应器,结合X射线衍射(XRD)表征和热力学计算研究了水稻秸秆与PVC塑料共气化过程中钾钠氯的迁移和状态变化。结果表明,混合物中氯的释放率与反应温度和PVC塑料的量(氯含量)有关。当反应温度为800~900℃时,PVC的量对混合物中氯元素释放率的影响最为显著;气化温度达900℃时,含PVC 20%(氯含量为11.5%)的水稻秸秆混合物中,氯元素的释放率较纯水稻上升了16.5%。与此同时,氯含量的增加也促进了钾钠在气相中的释放。气化温度为850℃时,当混合物中PVC比例大于20%(氯含量大于11.5%)时,氯对钾钠的气相析出有一定抑制作用;钾钠以KCl和NaCl的形式滞留在固相中,其含量随着混合物中PVC量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氯化硫酰-甲缩醛法合成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氯甲基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体(简称氯甲基共聚珠体)的合成,当采用传统的氯甲醚法时,由于混杂有容易致癌的二氯甲醚而不甚妥善.不直接使用氯甲醚的氯甲基化方法,虽已有些专利报道,但并不具体.本文研究氯化硫酰-甲缩醛法制备氯甲基共聚珠体,可在氯化硫酰、甲缩醛、催化剂无水氯化锌用量甚低的情况下,得到氯甲基共聚珠体含氯量稳定在16—17.7%,合成的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当量稳定在3.3—3.5毫克当量/克(干树脂),而且发现甲缩醛中少量甲醇或水的存在对氯甲基化反应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6.
<正> 使用丁腈橡胶(NBR),氯化聚乙烯(CPE)、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MBS),丙烯酸酯弹性体(ACR)等材料,可以改善聚氯乙烯(PVC)的抗冲击性能。由于PVC树脂由数种结构层次不同的微粒组成,橡胶改性PVC的性能依赖于加工条件及体系的相结构。观察改性PVC的相结构是研  相似文献   

17.
刘鹏  方燕 《广州化学》2013,38(3):78-84
聚氯乙烯(PVC)的有机辅助稳定剂包括含N有机稳定剂、含P有机稳定剂、含O有机稳定剂、含S有机稳定剂等四种类型。其中含O有机稳定剂和含S有机稳定剂对改善PVC初期着色和长期稳定性效果显著,是PVC的有机辅助稳定剂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介绍了PVC的有机辅助稳定剂的作用机理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8.
聚氯乙烯(PVC)容易发生脱氯化氢的热降解。研究者普遍认为,这是由于PVC分子链中存在结构缺陷而引起的。对究竟何种结构缺陷是引起PVC热不稳定的主要根源这一重要问题,虽然已有许多研究者进行过研究,但由于他们得到的结果往往各不相同,因而迄今未能达到一个明确一致的结论。如Minsker认为羰基烯丙基氯结构是引发脱HCl的主要原因。但Starnes却持相反意见。Hjertberg在其报告中指出叔氯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无机阻燃剂对聚氯乙烯(PVC)阻燃和抑烟性能的影响,对阻燃剂和抑烟剂作了分类介绍。重点介绍了金属氢氧化物、锑系、硼系、锡系、红磷和含锌化合物等阻燃剂,对各体系进行了比较,指出各体系的阻燃机理、添加量、以及常用的改进方法。介绍了水滑石、沸石、蒙脱土等新型无机阻燃剂,这些阻燃剂在PVC的应用中具有潜在的优势,具有添加量少、阻燃效率高的优点。阻燃剂与抑烟剂的超细化、活性化、复合化是PVC阻燃与抑烟改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ESCA)方法探讨了聚氯乙烯(PVC)在不同环境下紫外光辐照所引起表面组成的变化。从所得结果推断:常温下PVC在大气环境中的光分解主要是光氧化反应,而在惰性气氛中主要是碳-氯键断裂释出氯化氢。由此可见,PVC的光分解反应,实际上与样品所处气氛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