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机金属化合物命名原则是化合物命名原则涉及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的化合物命名问题,目前尚待各界提建议,订出一套适合于我国习惯和相应于国际命名  相似文献   

2.
杂环化合物种类繁多,过去对命名原则意见分歧,用音译,还是用汉栖-魏德曼法的引伸法(extension ofHantzsch-Widman system)来命名,不能统一。 60年《原则》(即1960年《有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而命名比较混乱。这次修订过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已出版发行(以下简称《原则》)。此《原则》重点修订了“杂环化合物”的命名,这将对杂环化合物中文名称的统一具有规范作用。但由于杂环化合物内容繁杂,此《原则》比较简单,实际上仍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科学发展的需要。鉴于此《原则》是结合我国文字特点,并适当照顾长期使用的习惯,参考IUPAC 1979年公布的《有机化学命名法》而修订的,故本文以条环化合物的中英文名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化学会的《无机化学命名原则》(以下简称《原则》)一书发行以后,笔者曾建议把有关配位化学的名词尽量地统一到《原则》的规范中来。《原则》把由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命名为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最近,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订委员会办公室召开的无机化学命名座谈会讨论了这个命名,报道是:“对  相似文献   

5.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而含氮化合物在其中占有很重的比例。本文对新的命名原则《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7》中的含氮化合物的命名方法进行解读,以便于师生在有机化学的教授和学习中掌握新版的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尽快实现旧命名原则向新命名原则的过渡和转化。  相似文献   

6.
石先莹  王晔峰  张琦  王超 《化学教育》2021,42(22):29-36
中国化学会于2017年发布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7》给有机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链状烃类化合物命名是整个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在介绍链状烃类化合物命名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新命名原则下,如何系统命名链状烃类化合物,并明晰了复杂取代基的命名及取代基前缀是否计入字母排序,旨在为链状烃类化合物命名教学提供直接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以1960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公布的《有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以下简称“60年《原则》”)为依据。通过近廿年的实践证明,“60年《原则》”,对统一我国有机化合物命名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本身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随着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的化合物被大量地发现或合成,必须对“60年《原则》”进行修改和扩充,以适应当前需要。为此,中国化学会在1978年年会上,专门召开了“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座谈会”,并成立了“有  相似文献   

8.
朱淮武 《大学化学》1988,3(6):20-21
目前我国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拟应以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为依据(以下简称“80年《原则》”)。但是,笔者在使用近年来出版的若干本高校使用的有机化学教材时,仍发现有部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80年《原则》”的精神不相符合。现仅就有关卤代烃命名中取代甚列出顺序的问题,提出来向同行仔]i青瀚及商榷。一、支链和取代墓列出顺序的两种方法目前,对含有支链和取代基的化合物的命名,就其支链和取  相似文献   

9.
聂永  苗金玲 《大学化学》2013,28(4):39-43
按照狭义的分类方法,对含有硼碳键的有机硼化合物的分类进行探讨。根据结构类型,有机硼化合物可以分为烃基硼烷、烃基硼酸(酯)、烃基硼烷路易斯碱加合物和离子型有机硼化合物、有机硼杂环及其金属配合物、碳硼烷簇合物及其金属化合物等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有机硼化合物的命名进行了归纳,并给出了一些代表性化合物的英汉对照名称。  相似文献   

10.
含有不同价态的同一元素原子的化合物命名法在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化合物中存在不同价态同一元素原子时的命名方法,称为λ-标志法(lambda convention)。本法的初议曾发表于1982年,最后修订稿由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协会的有机命名小组于1983年讨论定稿,并发表于1984年。现节译于下,供国内化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卫建琮 《大学化学》2011,26(5):43-47
就卤代烃的系统命名法,考察化学、化工、生物、医学、药学等专业的现行有机化学教材共18部,发现13部没有积极对待《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确定了按照《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命名的基本办法,辨析了“最低系列”,对《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没有涉及的内容提出了命名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何涓 《化学通报》2021,84(6):632-639
193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为中文化学名词确立了统一的标准,并对于“元素及化合物定名取字”提出“取字应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不重象形”的定名总则。它确立的中文化学名词醇、醛、酮、醚、酯是意译名,这似乎与其音译为主的命名原则相悖。本文讨论了醇、醛、酮、醚、酯的各种历史译名,并分析了它们被《原则》采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化学这门学科以往曾仔细加以分类,认为除了物理化学外,可分成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二大类,但是,最近二十年来,由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相结合,出现了第三类化学,即有机金属化学。它的飞速发展,已成为当前最活跃的化学领域之一。在有机化学教科书中详细介绍的Grignard试剂,是非常有用的反应试剂,而它本身就是烷基和镁相结合的有机金属化合物。Reformatsky反应中的反应试剂就是BrZnCH_2COOR这一有机锌化合物。具有齐聚结构的烷基锂既是阴离子聚合的催化剂,又是有机合成中有用的试剂。早已众所周知的以Sandmeyer,Gattermann,Ullmann,等人命名的反应一向看作是应用铜催化剂的反应,现在则可看作是有机铜化合物的反应。有机金属化学之所以迅速发展,是以二茂铁结构之阐明,及Ziegler-Natta催化剂之发  相似文献   

14.
金属原子簇化合物(以下简称为金属簇合物)化学是在金属有机化学与无机络合物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崭新的学科。近二十年来,它的发展极为迅速。由于这类化合物在结构上的特殊性、键型上的多样性、簇骼类型及配体种类的复杂性,它们的命名显得相当复杂,不易掌握。为了探索、了解如掌握金属簇合物的命名原则及规律,从而为它们的中文命名打下基础。笔者根据英国剑桥大学结晶学数据中心对金属簇合物  相似文献   

15.
何涓 《化学通报》2016,79(7):667-670,666
1932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为中文化学名词确立了统一的标准,其制定的许多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原则》对于"元素及化合物定名取字"提出"取字应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不重象形"的定名总则,并据此拟定了大量全新的音译名称,如苯、萘、蒽、菲等。它所确立的三个名词烷、烯、炔却是旧有意译名,看似与其音译为主的命名原则相悖。本文讨论了烷、烯、炔的各种历史译名,对三者为何被《原则》采纳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曹阳 《化学教育》1985,6(5):5-13
最近20年中有机金属化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大量具有过渡金属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使得研究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迫切和可能。人们对有机金属化合物之所以感到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可作为均相催化剂的缘故。在这类化合物中都具有一个以上的过渡金属—碳键。因此它是一个与有机化学和配位化学密切相关的领域。由于含有过渡金属原子就使这类分子具有独特的反应性能,并且使那些很不稳定的诸如环丁二烯、三亚甲基甲烷和乙烯醇等分子在构成有机金属化合物后就变得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7.
含磷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四十年代之后,磷有机化合物的应用日益广泛,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化合物被合成出来。因此,如何正确地命名这些化合物,使其成为一个既合乎选辑又简单明了,既严紧而又统一的命名系统,显然是十分必要的。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可循。1892年通过的日内瓦命名法基本上没有涉及这一问题。只是在其第34条规则中提到,对于膦、胂、(月弟)等仍保持其传统的名称。在1930年的列日国际化学会议所通过的“国际有机命名法”及1938年罗马  相似文献   

18.
金属有机导体、半导体和超导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道玉  秦金贵 《有机化学》1988,8(6):487-496
本文综述了三类金属有机固体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导电性能。这三类化合物是金属有机电荷转移盐,金属酞菁和会属卟啉络合物,以及金属有机夹层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193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为中文化学名词确立了统一的标准。对于基本杂环母核,制定了"两个从口旁之字"的音译名称作为简名。新中国初期,许多化学家对口旁简名表示不满。他们提议,宜创制一些表意的汉字来指称杂环母体,再缀上杂原子的名称,作为杂环化合物的系统名称。同时期颁布的1950年、1953年和1960年《原则》,在杂环母核系统名称上,虽然都接受了这一意译的用字取向,但对于口旁简名并没有废除。1980年《原则》否弃了此前的意译杂环名称,重新确立了口旁音译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杂环母核意译名称在新中国前期提出并得到支持,最终废弃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何涓 《化学通报》2019,82(4):373-378
1932年教育部颁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为中文化学名词确立了统一的标准。对于基本杂环母核,制定了“两个从口旁之字”的音译名称作为简名。建国初期,许多化学家对口旁简名表示不满。他们提议,宜创制一些表意的汉字来指称杂环母体,再缀上杂原子的名称,作为杂环化合物的系统名称。同时期颁布的1950年、1953年和1960年《原则》,在杂环母核系统名称上,虽然都接受了这一意译的用字取向,但对于口旁简名并没有废除。1980年《原则》否弃了此前的意译杂环名称,重新确立了口旁音译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杂环母核意译名称在建国前期提出并得到支持,最终废弃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