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1 毫秒
1.
龚志强  封国林 《物理学报》2008,57(6):3920-3931
应用中国近531年旱涝指数和近1041年干湿指数,定义干旱(湿润)等级,滑动计算原指数序列各干旱(湿润)等级的出现次数,发现各等级出现的次数与其窗口长度之间均遵循指数分布Pi(x)=Ae-γx.结合指数分布的数理意义,定义指数特征值γ的倒数λ为描述旱(涝)持续性的尺度因子并对华北和江淮流域旱(涝)发生的持续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旱尺度因子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由北向南呈带状式波动分布,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的持续性相对长江流域要长一些,由北向南三个区的旱尺度因子的均值分别为187,162,182.旱涝指数序列中旱或偏旱(涝或偏涝)相对集中的时段对旱(涝)持续性影响较显著,12世纪末期、13世纪早期、17世纪早期和20世纪末期华北和江淮流域发生时间上同步、空间上尺度较大的极端干旱事件的概率较高,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旱涝指数序列中群发现象的存在;华北地区1260—1280年(对应的气候背景为中世纪暖期的末期)的旱涝指数对旱尺度因子的影响较1980—2000年(对应的气候背景为20世纪全球增暖)的情况更显著;1260—1280年这一时段旱或偏旱年数较1980—2000年也要多一些.因此,在气候较暖的时期可能易发生强度大、范围广的同步干旱事件,而近30年的中国北方干旱化可能是自然变率起主导作用下人为变率和自然变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旱(涝)尺度因子 持续性 群发性 指数分布  相似文献   

2.
张文  高新全  董文杰  李建平 《物理学报》2006,55(5):2657-2662
基于标准化后的高分辨率气候代用资料,应用高阶矩分析方法检测近2000年来气候极端异常演变特征;同时结合滤波方法进行具有物理背景的层次分离,进而研究了各时间层次气候极端异常变化信息及其贡献.结果表明:1) 在100年以上的时间层次上,可能存在千年左右的气候变化振荡周期,而且20世纪是近2000年来气候极端异常现象最为活跃的时段,可能对应于气候极端异常现象活跃期.2)对于20—60年这一时间层次,公元300—1100年间气候极端异常现象比较明显,而公元1100—1980年间相对比较缓和;该层次对20世纪的气候异常没有显著贡献.世纪以上和20—60年时间层次均揭示出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中,公元1100年前后可能是一个气候极端异常现象演变的关键转折时期.3)在年际尺度上(小于20年),北京石花洞石笋微层厚度时间序列中发生气候极端异常现象的年份与出现E1 Ni?o事件和La Ni?a事件的年份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仅讨论公元1960—1980年).4)高阶矩分析方法对于检测气候极端异常分布及演变规律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高阶矩 气候异常 极端事件 层次  相似文献   

3.
基于幂律尾指数研究中国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支蓉  龚志强  王德英  封国林 《物理学报》2006,55(11):6185-6191
基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740站点1960—2000a的日降水观测资料,对中国各地区日降水量分等级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各地区日降水存在的一个共同特征——幂律尾分布,且不同等级的降水量对应不同的幂律尾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雨型具有不同的气候背景和物理机理.中国华北、华南等七个气候特征区,其幂律尾指数总体自东南向西北呈递增趋势,这与中国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相符合.研究各气候特征区日降水的幂律尾指数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发现: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幂律尾指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对应着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北方干旱化进程,导致的可能原因是微量降水,尤其是0—7mm日降水的减少. 关键词: 幂律尾指数 突变 北方干旱化  相似文献   

4.
近50年中国降水及温度变化在干旱形成中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章大全  张璐  杨杰  封国林 《物理学报》2010,59(1):655-663
根据中国气象局1958—2007年194站的温度、降水和Palmer旱涝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 PDSI)均一化数据库,构建统计模型量化了温度和降水变化在干旱形成中所占的比重,尤其讨论了中国8个气候区域温度和降水变化在干旱成因中的特征.受全球增温趋势的影响,未来中国北方地区的干旱化趋势仍将继续.未来五年内干旱发生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华北,且有持续向南扩张的趋势,一直延伸到江淮地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降水减少仍然是中国东部干旱形成的主要因素.相对于南方地 关键词: 降水 全球变暖 干旱  相似文献   

5.
2011年春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柏竹  张世轩  杨涵洧  王阔  封国林 《物理学报》2012,61(10):109202-109202
本文选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提供的全球再分析资料,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中国740站降水资料及中国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区域 2011年降水格点资料,对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初旱涝急转现象及环流背景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结论如下: 1) 2011年1-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较气候平均值偏少且降水变率较小, 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急剧增多,发生旱涝急转现象,其转折点为第31候(6月第1候); 2)旱涝急转前后,水汽通量及其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第1, 2模态的时间和空间演变均表现出弱水汽输送向强水汽输送转变的特征; 3)转折前后大气环流场差异显著. 急转前,北半球冬季风偏强,南半球夏季风偏弱,在春季,东亚大槽偏强导致季风的转换延迟, 不利于南方暖湿气流的北上,南方降水偏少,并发生大范围持续性的严重干旱. 6月初(急转期)环流迅速调整,西太平洋副高突然西伸北跳,东亚大槽异常偏西偏强、 鄂海阻高减弱,使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有利于该地区的降水发生并持续, 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严重干旱向洪涝急转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胡泊  乔少博  封国林 《物理学报》2014,63(20):209204-209204
基于1983—2011年月总降水量、环流和海温的再分析资料,给出了20世纪90年代末东亚夏季降水的年代际调整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内部过程和可能的海温外强迫的年代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东亚北部夏季降水比东亚南部夏季降水由湿向干的表现更为明显,东亚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发生年代际的转折.此外,东亚地区夏季的500 h Pa高度场、850 h Pa风场、U200风场、水汽输送场和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指数和东亚夏季风指数等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而从大气内部过程的角度验证了20世纪90年代末东亚夏季降水发生的年代际调整.与此同时,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海表温度表现出由偏低向偏高的转变,这可能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末期东亚夏季气候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外部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近60年新疆降水趋势与波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戴新刚  汪萍  张凯静 《物理学报》2013,62(12):129201-129201
用小波多尺度分析和回归等方法研究了近60年新疆降水记录的波动与趋势特征, 结果发现21世纪头十年降水亦然保持增加趋势, 但春、夏降水已呈弱的非线性下降趋势, 秋、冬季节降水增加趋势明显. 这可能与气候暖化的季节不均匀性有关. 年降水量的振荡与北大西洋涛动(NAO)关系密切, 二者约80%的方差都集中在年际尺度和多年代尺度成分两个带上, 年际变化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NAO的多年代尺度成分位相超前降水10年左右, 而大西洋海温的多年代尺度涛动与之相差5年, 后者与降水的关联更为密切. "极差"分析表明, 对应于NAO的极端正或负位相事件, 下游的降水和水汽环境明显不同. 在NAO极端负位相年, 中亚和新疆降水都明显增加, 来自欧洲南部的水汽输送和中纬度瞬变涡动水汽输送均偏强, 中亚大气可降水量上升, 冷空气路径偏西, 瞬变天气系统易得到西南水汽输送带的配合, 水汽辐合增强, 有利于新疆和中亚的降水. 反之, 西风带水汽输送偏弱, 天气过程偏少, 降水量偏小, 易发生干旱. 因此, NAO的异常是新疆和中亚降水年际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新疆降水 北大西洋涛动 水汽输送 瞬变涡动  相似文献   

8.
CFBR-Ⅱ堆超额脉冲事故概率安全分析具两个鲜明特点,一是针对CFBR-Ⅱ堆这种小型快中子脉冲堆做事故概率分析;二是选用概率安全分析评价(PSA)法。概率安全评价(PSA)法,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它采用了系统可靠性评价技术(即故障树、事件树分析)和概率风险分析的方法对复杂系统的各种可能事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从他们的发生概率以及造成的后果综合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9.
夏露  张强 《物理学报》2014,(11):432-442
本文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站)2006—2012年陆面过程观测资料和榆中站气象资料,分析了7年间榆中气温降水的气候变化背景,讨论了陆面地表能量平衡分量的年际变化,研究了波文比、能量闭合度的年际波动,探讨了地表能量平衡分量以及各陆面过程参数对黄土高原气温、降水年际波动的反馈.结果显示,地表各能量分量都对气候背景的波动做出响应,但敏感性各有不同,净辐射与气温相关性最强,感热潜热与降水相关性较好.分为冬夏半年讨论后得出,冬半年地表平衡分量与气候波动的相关性更好.冬半年中,各分量又与气温有着较高的相关,可见该地区地表能量各分量对冬半年气温波动的响应更为敏感.波文比的上升趋势与该地区降水量减少的背景响应,说明干旱程度的加深.能量闭合度的波动变化显示了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该地区陆面能量不闭合程度的加深.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后30年中国西北西部降水年代际变化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戴新刚  张凯静 《物理学报》2012,61(19):199201-199201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1980年代中期中国西北西部气候发生了年代际突变,降水明显增加且主要是极端降水的贡献. 本文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RA-40计算了瞬变涡动、环流、水汽输送及其散度等的年代际变化并进行了分解分析. 结果表明, 1987年后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形成"东高西低"环流背景场,西风带向该区的水汽输送增加, 水汽辐合增强,其中主要是定常波水汽输送的贡献, 其结果是造成该区及周边空气水汽含量上升, 有利于降水或极端降水的增加. 夏季该区瞬变涡动增强且造成水汽辐合, 增加了降水天气出现的频率; 冬季瞬变涡动减弱, 天气过程减少, 说明降雪增加的原因应该是空气水汽含量增加, 导致降雪强度增加. 因此该区降水的增加即有中高纬度大气变暖变湿的贡献,也有瞬变涡动的动力作用. 未来西北西部降水的趋势主要取决于瞬变涡动与大气水汽含量变化的竞争.  相似文献   

11.
封国林  董文杰  李建平 《中国物理》2004,13(9):1582-1587
The monthly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al data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precipitation probability (PP), and its hierarchically distributive characters have been revealed in this paper.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precipit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displays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characters and the periods are all significant at a confidence level of more than 0.05. The interdecadal is an important time scale, because it is on the one hand a disturbance of long period changes,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lso the background for interannual change. The interdecadal and 3-7y oscillations have different motion laws in the data-based mechanism self-memory model (DAMSM). Meanwhile,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for dynamic modelling. Because this method only involves a certain length of data series, it can be used in many fields, such as meteorology, hydrology, seismology, and economy etc, and thus has a bright perspectiv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2.
遥感方法定量监测植被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攀西地区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对维持四川乃至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攀西地区多年MODIS多光谱数据和气象数据对植被动态变化以及该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NDVI变化和气温、降水呈正相关,其中降水是影响攀西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NDVI变化与秋季降水量变化呈现出良好的一致性;研究区植被长势与气温和降水存在一定的时滞性,主要体现在前1个月气温和降水对植被长势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13.
钱忠华  侯威  杨萍  封国林 《物理学报》2011,60(10):109204-109204
利用1961-2009年中国逐日最高温度资料,分成1961-1990年、1971-2000年和1981-2009年三个气候态(分别称为Ⅰ,Ⅱ,Ⅲ态),基于偏态概率密度函数定义极端温度事件,从频次、强度两个角度研究了不同气候态下中国夏季和冬季极端温度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空间分布上,夏季极端高温的频次、强度在Ⅰ态黄淮、江淮流域显著减小,在Ⅲ态,干旱半干旱以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沿岸、长江三角洲以及东南沿海地区显著增加;冬季极端低温频次在Ⅱ态中的北方、长江三角洲以及Ⅲ态中的高原、东北东南部、长江三角洲显著降低. 冬季极端低温强度整体呈降低趋势,但区域特征不明显. 极端温度频次和强度在空间上一致性较好;时间演化上,夏季极端高温频次、强度均在Ⅱ,Ⅲ态显著增加,冬季极端低温频次、强度降低的趋势有所减缓. 在当前气候态(Ⅲ态)夏季极端高温在经济发达地区发生比较频繁且极端性在增强;冬季极端低温的发生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且极端性也相对比较稳定. 极端温度事件的频次与强度在时间变化趋势上存在较好的一致性. 在Ⅰ,Ⅱ,Ⅲ态共同时段内,后一气候态检测出的极端高温频次均比前一气候态少,极端低温频次均比前一气候态多,这与背景温度随气候态逐渐升高是相一致的;后一气候态检测出的极端高温强度均比前一气候态小,极端低温强度均比前一气候态大.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球气候系统突变前,极端高温频次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突变后显著上升;极端低温频次在突变前后变化不明显. 极端高温强度突变前表现出轻微的下降趋势,在突变后上升趋势明显;极端低温强度在突变前后大致相当,突变后的整体强度稍低于突变前. 关键词: 极端高温 极端低温 气候态  相似文献   

14.
季飞  赵俊虎  申茜  支蓉  龚志强 《物理学报》2014,63(5):59201-059201
从冷暖系统配置的角度,选取东亚夏季风(EASM)和7月亚洲区极涡面积(APVA),分析了二者的气候特征与中国夏季降水分布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1951—2010年EASM和APVA的异常配置分为四种类型:A:季风强、极涡大;B:季风强、极涡小;C:季风弱、极涡大;D:季风弱、极涡小.研究发现,二者的异常配置下,中国夏季大尺度旱涝分布在季尺度上表现出多面性特征:A型年,夏季整体偏旱;B型年,夏季南涝北旱;C型年,夏季北涝南旱;D型年,夏季整体偏涝.由此可见,中国夏季旱涝总体分布除了与EASM有关外还与APVA密切相关,二者异常的不同配置下,夏季降水多寡和旱涝分布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和规律性,这对夏季降水总体趋势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此外,通过研究不同配置关系对应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并分析不同要素在夏季风和极涡关系变化中的作用,发现不同配置类型下夏季降水表现出的差异和规律性直接取决于环流场的整体配置,其中西太副高和中高纬阻塞形势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The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 of hydrogen (delta(2)H) and oxygen (delta(18)O) in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river water (Sava River and Danube) samples in the Belgrade area gathered between 1992 and 2005 are determined. The local meteoric water line delta(2)H=7.8 (+/-0.2) delta(18)O+7.3(+/-1.6) (r(2)=0.98, n=60, sigma=0.52) for the whole period of observation is close to the global meteoric water line. The amount-weighted mean delta(2)H and delta(18)O values of precipitation were-65+/-27 per thousand and-9.4+/-3.4 per thousand, respectively.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delta(18)O values (r approximately >0.67) and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was obtained. Stream-water data ranged from-94 to-60 per thousand for delta(2)H and from-11.0 to approximately 5.7 per thousand for delta(18)O with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between the Sava River and the Danube. In addition,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local precipitation and adjacent river water at monitoring sites were compared. Obtained data will give an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mixing stream water and local groundwater, and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groundwater risks and pressures in the Belgrade basin.  相似文献   

16.
集合预报物理基础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封国林  董文杰 《物理学报》2003,52(9):2347-2353
将集合预报中的每次积分算程视为非平衡统计物理理论中的准粒子轨迹,由此对Lorenz模型 进行了数值试验,计算了初值位于不同性质平衡态附近时准粒子数处于基态和第一激发态随 时间的演化.结果证明:(1)若动力系统在整个相空间内存在稳定的平衡态,在稳定的平衡态 附近,系统随时间长期演化行为是可预测的.(2)若动力系统在整个相空间内不存在任何稳定 的平衡态,初值位于远离非稳定的平衡态,则在1—2周内准粒子多数分布在低能量态,即预 报是最可几率的.(3)若初始状态位于非稳定平衡态附近,系统随时间的演化几乎是不可预测 的.这从理论上说明了作大量积分算程的集合预报其效果会比单一初值的单程积分要好.这就 从物理上对集合预报能提高准确率提供了一种解释. 关键词: 集合预报 Lorenz模型 正则分布 概率密度分布  相似文献   

17.
苏涛  张世轩  支蓉  陈丽娟 《物理学报》2013,62(6):69203-06920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得到江淮流域1961–2011年前冬持续时间, 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 并进一步探究它与后期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江淮流域前冬持续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前冬持续时间显著偏长年份比偏短年份的前冬温度低、气压高、北风强, 表明温度、气压、经向风可能是反映江淮流域前冬持续时间的关键因子, 且不同区域各气象要素对季节长度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1961–2011年江淮流域前冬持续时间与该区域夏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统计分析亦发现, 前冬持续时间显著偏长(偏短)的代表年份中, 夏季降水以偏多(偏少)为主; 对典型代表年份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发现, 前冬持续时间显著偏长时, 乌拉尔山与鄂霍次克海地区夏季易形成阻塞形势, 进而会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产生影响; 最后利用奇异值分解从空间场相关的角度探讨了两者的联系, 发现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与前冬持续时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关系. 关键词: 江淮流域 季节划分 前冬持续时间 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18.
The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delta(2)H and delta(18)O) of short-term (daily) precipitation collected from October 2002 to September 2003 at two stations in a coastal, karstic area in south-western Slovenia was investigated. In addition, monthly composit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for comparison with amount-weighted monthly means. The delta(2)H and delta(18)O values obtained show a wide range and reflect seasonal climatic variations. Deuterium excess and local meteoric water lines (LMWLs) were determined and cumulative frequency analysis and coincidence tests were performed. The statistical coincidence test showed that the LMWLs calculated from monthly data for Portoroz and Kozina are coincident, but the LMWLs calculated from daily precipitation events are not. This difference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greater variance of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daily precipitation in comparison to monthly composite samples and also to the influence of evaporation during events below<1 mm at Portoroz during the extremely dry and warm spring-summer season of 2003. Finally, synoptic maps and backward trajectories of a selected precipitation event showed that changes of isotopic composition are related to mixing of air masses originating from the continent and Mediterranean cyclogenesis.  相似文献   

19.
In the inter-satellite optical communications, background ligh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worsens the acquisition performance and tracking precision of the system. In general, optical filters are applied in eliminating background light. But the bandwidth of the optical filter is a bottleneck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ptical system further.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for decreasing background light, in which linearly polarized light is employed as the beacon light.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acquisition probability is derived. Contrastive analysis is performed, among the system with the pure optical filter, the system using the linearly polarized light and the system with the circularly polarized light.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cquisition probability of the system with linearly polarized light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systems, and this approach is effective. This work can benefit the design of inter-satellite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