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色氨酸钴(Ⅱ)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VIS、ICP及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铜锌超氧歧化酶(Cu2Zn2SOD)与色氨酸钴(Ⅱ)(Co(Trp)^n)的直接相互作用以及外加色氨酸钴(Ⅱ)的量、溶液pH值对此类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水溶液中原酶活性中心处的Zn(Ⅱ)离子可被外加的色氨酸钴(Ⅱ)部分诱导、交换出来,而溶液中外加的Co(Trp)^n中的Co(Ⅱ进入酶的活性中心,形成“Co-SOD”酶衍生物,并相应影响了酶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Mn(Ⅱ),Co(Ⅱ)与H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pH和等离子点(pH=5.30)时Mn(Ⅱ)、Co(Ⅱ)与HSA的相互作用。根据Forste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了不同pH时Mn(Ⅱ)、Co(Ⅱ)在HSA中的第一强结合位置与Trp-214残基间的距离。这一结果远大于文献报道值,根据Mn(Ⅱ)、Co(Ⅱ)在HSA中的结合部位及HSA的畴结构对这一显著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对四种单核钴化合物Co(mpo)_3·CH_3CN(Ⅰ),CO(mpo)_2PBu_3(D),Co(mpo)_2Py(Ⅲ)和Co(mpo)_2Py_2(Ⅳ)的 ̄1HNMR作了研究,讨论了它们的分子结构与磁性及电子结构之间的关系,确认化合物(Ⅱ)在DMSO溶液中被解离为Co(mpo)_2和PBu_3,而其它三种化合物仍保留着固态结构。  相似文献   

4.
元素在探针表面上的原子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针原子人经法是一种新技术,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用探针原子化法研究Au(1B),Sr(ⅡA),Cd(ⅡB),Al(ⅢA),La,Sm,Fu(ⅢB),Ge,Sn,Pb(ⅣA),Sb,Bi(ⅤA),V(ⅤB),Cr,Mo(ⅥB),Mn(ⅦB),Fe,Co,Ni,Pt(Ⅷ)等20个元素的原子化机理了起源于卤化物分解的元素有Au与Pt,起源于氧化物分解的元素有Cd,Al,La,Sm,Eu,Ge,Mn与Fe。  相似文献   

5.
用紫外光谱研究了等离子点时1:1Co(Ⅱ)-HSA配合物金属中心的结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中心钴在低浓度时以Co(Ⅱ)和Co(Ⅲ)两种氧化态共存,高浓度时(>3.0×10-4mol·L-1)仅以Co(Ⅲ)氧化态存在;且金属中心随着浓度增大发生"八面体→四方锥→四方平面"的构型变化。与生理pH时金属中心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别,可用pH效应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6.
叶绿素a锰(Ⅲ)和叶绿素a锰(Ⅱ)的合成和光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绿素a锰(Ⅲ)(Mn(Ⅲ)-Chl-a)由脱镁叶绿素(Pheo-a)和醋酸锰(Ⅱ)合成而得,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叶绿素a锰(Ⅱ)(Mn(Ⅱ)-Chl-a)用Na2S2O4还原时绿素a锰(Ⅲ)获得,研究了它们的元素分析(EA),紫外可见吸附光谱(UV-Vis)和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证明了此二种配合物的合成,并给出了(Mn(Ⅲ)-Chl-a)与(Mn(Ⅱ)-Chl-a)的组成分  相似文献   

7.
我们首次发现的铜锌超氧歧化酶(Cu2Zn2SOD)与氨基酸等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现象,是一种前人未研究过的重要的生化新现象[1]。在此新发现的基础上,本文用ICP,VIS,NMR和酶活性测定等方法,又从不同角度拓展研究了Cu2Zn2SOD酶与两类不同化合物,即无机氯化钴(CoCl2)、有机组氨酸钴(Co(Ⅱ)(His)n)的直接相互作用,发现酶活性中心金属离子同样与外加的这两类不同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相应地影响了酶的催化活性。还发现Co(Ⅱ)(His)n比CoCl2与酶相互作用更强、更快,Co(Ⅱ)(His)n中的Co(Ⅱ)更易进入酶中,更影响了酶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可见吸收光谱首次研究了铜锌超氧化酶(Cu2Zn2SOD)活性中心金属离子在一定缓冲溶液中与无机氯化钴的直接相互作用,讨论了加入不同比例量的氯化钴,不同的pH值,不同酸盐及作用的平衡时间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CoCl2中的Co(Ⅱ)与Cu2Zn2SOD中的Zn(Ⅱ)有交换作用,形成部分的Cu2中的Co2SOD,且上述四种因素对此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开创了金属酶活性中心金属离子与外  相似文献   

9.
采用VIS和 ICP及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铜锌超氧歧化酶(Cu2Zn2SOD)与组氨酸钴(Ⅱ)[Co(His)n] 的直接相互作用及外加组氨酸钴(Ⅱ)、磷酸盐对此类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水溶液中原酶活性中心的Cu(Ⅱ)和Zn(Ⅱ)离子可被外加的组氨酸钴(Ⅱ)部分诱导、交换出来,而Co(His)n 中的Co(Ⅱ)进入酶的活性中心,形成“Co-SOD”酶衍生物各组分,并相应影响了酶的催化活性。与此同时,外加组氨酸钴(Ⅱ)及磷酸盐对此类相互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VIS和ICP及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铜锌超氧歧化酶(Cu2ZnSOD)与组氨酸钴(Ⅱ)〖Co(His)〗的直接相互作用及外加组氨酸钴(Ⅱ)、磷酸盐对此类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水溶液中原酶活性中心Cu(Ⅱ)和Zn(Ⅱ)离子可被外加的组氨酸钴(Ⅱ)部分诱导,交换出来,而Co(His)。中的Co(Ⅱ)进入酶的活性中心,形成“Co-SOD”酶衍生物各组分,并相应影响了酶的催化活性。与此同时,外加  相似文献   

11.
卟啉和金属卟啉的荧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四-(邻氯苯基)卟吩,几种天然卟啉以及它们的金属络合物的室温荧光光谱,荧光量子产额和计算了辐射寿命。初次得到了Mg(OClTPP)和Cd(OClTPP)的量子产额,Cd(OClTPP)的荧光产额比Cd(TPP)的数值大很多。出现了类似文献已报导过的Zn(OClTPP)的反常现象,此现象解释为邻氯取代基削弱了锌的重原子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有机抽提对泥炭中的木栓质体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泥炭中的木栓质体及泥炭有机抽提残渣中的木栓质进行了荧光(光谱)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有机抽提对泥炭中的木栓质体的荧光(光谱)性影响很大,有机抽提前泥炭中的木栓质体发鲜艳的黄绿至绿色荧光:λmax=470~520nm;Q650/500=0.10~0.54。有机抽提后泥炭中的木栓质体则发暗黄色橙黄色荧光:λmax=605~660nm,Q650/500=1.85~4.09,有机抽提使木栓质体的荧光强度(I  相似文献   

13.
电流通过液芯光纤。电流的热效应降低了液体样品荧光光谱强度。温度与荧光光谱强度的函数关系在本实验中得到较精确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详细研究了香豆素-1在环己烷-醇、1,4-二氧六环-水二元溶剂及环糊精,表面活性剂溶液体系中的荧光光谱。通过溶剂-溶质分子间氢键作用及对其非荧光性的TICT态形成的影响。讨论了这种荧光探针的荧光光谱对环境极性非常敏感的原因,测定了它与环糊精的包结常数和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15.
陈箎  李华林  丁家言 《物理学报》1963,19(11):727-734
在本文中求出了元素互致荧光辐射强度的公式,并用Ni-Fe二元系合金作了验证。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纳米银粒子表面吸附染料分子的荧光增强及荧光猝灭现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司民真  苗润才 《光子学报》1998,27(7):635-638
本文通过阴、阳离子型染料分子荧光素钠(FS)及若丹明6G(Rh6G)吸附在银胶体系内纳米银颗粒表面上,首次发现了FS的荧光增强谱及Rh6G的荧光猝灭谱.引起荧光增强及荧光猝灭的因素,除局域场和分子到金属表面能量转移这两个方面外,还与纳米银表面与被吸附分子之间的距离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卟啉与蛋白复合物的荧光特性,讨论了这一特性与目前临床诊断中所选择癌固有荧光特征峰的关系,探讨了癌固有的荧光物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激光染料Coumarin-480,Oxazine-720,Oxazine-725在聚乙二醇介质中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荧光光强度随着聚乙二醇浓度的不断增大而增强,荧光发射的最大峰位有较明显的红移,表明染料分子与聚乙二醇分子间形成了分子缔合物,缔合物愈稳定,荧光强度增强愈大,红移愈大。  相似文献   

19.
抗菌素甲磺酸培氟沙星荧光分析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甲磺酸培氟沙星是一种新型的抗菌素。本对其荧光分析进行了研究。该物质在pH=3的三酸缓冲溶液中有很强的荧光发射光谱。线性范围较宽,检出限较低,在浓度为1×10^-9 ̄1×10^-6mol/L间均成直线。同时,本对甲磺酸培氟沙星在人血清和尿液中进行了回收测定,回收率在95 ̄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  相似文献   

20.
 分别使用固态氩和体积比为4∶1的甲醇-乙醇混合溶液做传压介质,测量红宝石在这两种介质中的荧光光谱随压力的变化。首先发现在超高压下红宝石荧光R线的压致猝灭与入射激发线波长以及高压样品室内的静水压程度有关。实验结果表明:入射激发线的波长越长,荧光R线的猝灭压力越低;对同一激发线波长,静水压程度差,猝灭压力高。这一现象归因于红宝石吸收谱中U带和Y带随压力的蓝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