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20(S)-喜树碱为起始原料,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在7-位导入苯甲酰基,在20-位羟基上导入取代苯甲酰基,设计并合成了11个新的20(S)-O-取代苯甲酸-7-苯甲酰基喜树碱酯化合物(4a~4k),其结构经1H NMR, IR,MS(ESI)和元素分析表征。采用MTT法初步考察了目标化合物4a~4j对人胃癌细胞(BGC-823)、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人肺腺癌细胞(H460)及人肝癌细胞(Bel-7404)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a、 4g和4h具有一定的体外抑瘤活性。在药物浓度为10 μmol·L-1时,4a对MDA-MB-231细胞和H460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0.42%和54.40%, 4g〗对MDA-MB-231细胞的抑制率为69.91%, 4h对H460细胞抑制率为52.34%。  相似文献   

2.
郑玉国  薛伟  熊壮  何勇  杨涛  卢平 《合成化学》2012,20(3):281-285
2,4-二氟苯甲酸或2-氟苯甲酸与二氯亚砜经酰氯化反应,再与邻氨基苯甲酸反应后在醋酸酐中闭环,最后与取代苯并噻唑胺反应合成了9个新型的N-[2-(取代苯并噻唑-2-氨基甲酰基)苯基]取代氟基苯甲酰胺(6a~6i),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元素分析表征。采用MTT法对6a~6i进行抑制PC3癌细胞体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6a~6i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PC3癌细胞活性,其中10μmol.L-16b对PC3的抑制率为69.9%。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吡喃酮结构中不饱和双键修饰对该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影响.基于5,6-二氢-6-烷基吡喃酮类化合物哥纳香甲素,通过不饱和双键的修饰,设计合成了化合物5,6和8.利用噻唑蓝(MTT)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7721)、人肺癌细胞(A549)、人食管癌细胞(EC-109)、人胃癌细胞(MGC-803)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通过和阳性药物的对比发现,除了4-(2,3,4,5-四氟)苯甲酰氨基-3-甲基-6-苄氧甲基-5,6-二氢-吡喃-2-酮(6d),所合成化合物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均消失.结果表明,在5,6-二氢-6-烷基吡喃酮类化合物结构中,不饱和双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适当的修饰,在保留其活性的同时,具有潜在改善其因共价键结合引起毒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寻找高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2,4,6-取代嘧啶衍生物,并使用噻唑蓝(MTT)法对4种人的肿瘤细胞人结肠癌细胞(SW-620)、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人胃癌细胞(MGC-803)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其中化合物N-((4-乙基苯基)氨基甲酰基)-2-((4-(对甲苯基氨基)-6-(三氟甲基)嘧啶-2-基)硫代)乙酰胺(5i), 2-((4-((4-乙氧基苯基)氨基)-6-(三氟甲基)嘧啶-2-基)硫基)-N-((4-乙基苯基)氨基甲酰基)乙酰胺(5o)和N-((4-乙基苯基)氨基甲酰基)-2-((4-((4-甲氧基苯基)氨基)-6-(三氟甲基)嘧啶-2-基)硫代)乙酰胺(5r)对4种测试的癌细胞系显示出高的抗肿瘤增殖活性,特别是化合物5r具有最高的抑制活性,对SW-620的IC_(50)值最低,为1.46μmol/L.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化合物5r诱导SW-620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分子对接揭示了化合物5r可以很好地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活性位点,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化合物,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抗癌药物.  相似文献   

5.
以2-氨基-4,5-二甲氧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关环,选择性脱甲基,醋酸酐保护,氯代,与3-氯-4-氟苯胺取代,去保护得到关键中间体4-(3-氯-4-氟苯胺)-7-甲氧基-喹唑啉-6-醇.再经过6-位羟基成醚、成酯反应合成了共计23个吉非替尼衍生物.所有目标化合物通过IR,1H NMR,13C NMR,HRMS等结构确证.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对所得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发现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7b,7c,7d,8a,8m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增殖活性和化合物7c,8m抑制人肝癌细胞(Hep G-2)增殖活性与吉非替尼相当.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新型1,7-双(N-取代氨基甲基)-2,8-二羟基-朝格尔碱(4),以4为催化剂催化了4-羟基香豆素和2-亚苄基丙二腈[或甲基(乙基)-2-氰基-3-苯基丙烯酸]的Aldol反应,获得了一系列化合物8;以4为配体与钯联合催化了串联Aldol-Ullmann反应,得到了化合物10和12.测试了所有化合物对人三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肝癌细胞(MHCC-97H)的抗癌活性以及对人肝细胞(LO2)的细胞毒性.其中,1,7-双((甲基氨基)甲基)-6H,12H-5,11-甲二苯并[b,f][1,5]二氮芳辛-2,8-二醇(4b)对MCF-7(抑制率30%)、1,7-双((((1-苯乙基)氨基)甲基)-6H,12H-5,11-甲二苯并[b,f][1,5]二氮芳辛-2,8-二醇(4d)和1,7-双(((吡啶-2-基甲基)氨基)甲基)-6H,12H-5,11-甲基二苯并[b,f][1,5]重氮-2,8-二醇(4e)对MDA-MB-231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抑制活性, 2-氨基-5-氧代-4-(3,4,5-三甲氧基苯基)-4H,5H-二氢吡喃并[3,2-c]亚甲基-3-腈(8q)对除MDA-MB-231外其他癌细胞均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而2-氨基-4-(4-溴苯基)-5-氧代-4H, 5H-吡喃并[3,2-c]亚甲基-3-腈(8a), 2-氨基-4-(2,4-二氯苯基)-5-氧代-4H,5H-二氢吡喃[3,2-c]亚甲基-3-腈(8e),2-氨基-4-(3-氟苯基)-5-氧代-4H,5H-吡喃[3,2-c]亚甲基-3-腈(8m)和2-氨基-4-(3-溴苯基)-5-氧代-4H,5H-二氢吡喃[3,2-c]亚甲基-3-腈(8n)对四种癌细胞均具有较高的抑制率,但所有的化合物对正常人细胞都具有细胞毒性,需要对其结构进行修饰.  相似文献   

7.
范思琪  梁经泰  方方 《合成化学》2019,27(10):772-778
以N-异丙基-9H-咔唑为起始原料,经取代、氧化、环合、酰化4步反应合成了7个新型2-取代氨基-5-(N-异丙基-9H-咔唑-2-基)-1,3,4-噻二唑类化合物(1a~1g),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 MS(ESI)和元素分析表征。采用MTT法测定了1a~1g对5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表明:1a~1g对人正常VEC细胞的抑制活性弱于5-FU。 1d和1e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和人结肠癌细胞(HCT-8), 1e对人肺癌细胞(A549细胞),以及1g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的抑制活性(IC50≤9.28 μmol·L-1)均与5-FU相当。  相似文献   

8.
以N-异丙基-9H-咔唑为起始原料,经取代、氧化、环合、酰化4步反应合成了7个新型2-取代氨基-5-(N-异丙基-9H-咔唑-2-基)-1,3,4-噻二唑类化合物(1a~1g),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 MS(ESI)和元素分析表征。采用MTT法测定了1a~1g对5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表明:1a~1g对人正常VEC细胞的抑制活性弱于5-FU。1d和1e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和人结肠癌细胞(HCT-8),1e对人肺癌细胞(A549细胞),以及1g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的抑制活性(IC_(50)≤9.28μmol·L~(-1))均与5-FU相当。  相似文献   

9.
对羟基苯甲醛经醚化、叠氮化、加成及缩合反应合成了新型1-[2-(4-取代)苯氧乙基]-1H-1,2,3-三氮唑衍生物(4a~4c,5b和5c),其结构经NMR,IR和MS表征.初步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4a和5b对人肝癌细胞,人胃癌细胞和人卵巢癌细胞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衍生法,在N-[4-叔丁基-5-(4-氯苄基)噻唑-2-基]脂肪酰胺酰基的α-位,插入氨基,设计合成了N-(4-叔丁基-5-苄基噻唑-2-基)氨基乙酰胺衍生物.以4,4-二甲基-1-芳基-3-戊酮为原料,经4-叔丁基-5-苄基-2-氨基噻唑(3),再经氯乙酰化和取代反应得21个N-(4-叔丁基-5-苄基噻唑-2-基)氨基乙酰胺(1),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噻唑蓝(MTT)法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表明,该类新化合物对肺癌细胞(A549)、宫颈癌细胞(Hela)和乳腺癌细胞(MCF-7)具有抗肿瘤活性.其中N-[4-叔丁基-5-(胡椒基)噻唑-2-基]吗啉基乙酰胺(1t)对Hela细胞的抑制活性最好;对优选化合物1t进行了AO/EB双染和细胞周期实验,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化合物1t可显著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滞Hela细胞有丝分裂在S期.  相似文献   

11.
以2,6-二氟苯腈与吗啉反应制得2-氟-6-吗啉-苯腈(1); 1与水合肼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通过环合反应制得3-氨基-4-吗啉-1H-吲唑(2); 2与不同羧酸经缩合反应合成了8个新型吲唑类化合物(4a~4h),其结构经1H NMR, IR和HR-ESI-MS表征。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3,4,5-三甲氧基-氮-(4-吗啉-1H-吲唑-3-基)苯甲酰胺(4a)的抗肿瘤活性最好,对K-562, SMMC7721和T-47D肿瘤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0.056 μmol·L-1, 0.062 μmol·L-1和0.078 μmol·L-1。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wo new chromone derivatives, 7-hydroxy-2-[2-(3'-methoxy-4'-hydroxyphenyl)-ethyl]chromone (1), and 6,7-dimethoxy-2-[2-(3'-hydroxyphenyl)-ethyl]chromone (2)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tOH extract of agarwood of Aquilaria sinensis, together with eleven known analogues. Their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by detailed HR-ESIMS, 1D and 2D NMR spectroscopic analysis, as well as comparison with the literature data. Selected the isolates (1, 2, 4–8, 10, 11) were tested for their antitumor activities against SMMC-7721, MGC-803 and OV-90 cell lines using the MTT method with cisplatin and paclitaxel as the positive control. All the tested compounds showed weak cytotoxic activities with IC50 values ranged from 18.82 to 37.95 µg/ml.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寻找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设计并合成新型的1,3位取代酞嗪酮类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对目标化合物在MCF-7(人乳腺癌细胞)、PC-3(人前列腺癌细胞)、SW-620(人结肠癌细胞)和HGC-27(人胃癌细胞)四种人类癌细胞的抗增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增殖活性.其中,2-(4-(4-溴苯基)-1-氧代酞嗪-2(1H)-基)-N-(2-氟苯基)乙酰胺(5g)对MCF-7细胞的抗增殖活性较好,IC50值为6.01μmol/L,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志佳  黎金海  陈美君  黄雁  赵路宁 《合成化学》2015,23(12):1085-1094
以取代酚或羟基吡啶为原料,在无水碳酸钾存在下,与溴代醇发生威廉姆森醚合反应制得中间体--芳(杂环)氧基醇(2a~2k); 2a~2k分别与藤黄酸通过光延反应合成了藤黄酸衍生物(3a~3k)。以DDC/HOSu为偶联剂,芳酸与3-氨基-1-丙醇经偶联反应制得中间体--芳酰氨基醇(5a~5h); 5a~5h分别与藤黄酸通过光延反应合成了藤黄酸衍生物(6a~6h)。 2, 3, 5和6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 ESI-MS和HR-MS表征。采用MTT法测定了3和6对肺腺癌细胞(A549)、肝癌细胞(HepG-2)和乳腺癌细胞(SK-BR-3)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藤黄酸。  相似文献   

15.
以喹啉类化合物为原料,经甲基化反应和氧化反应制得中间产物2-喹诺酮类化合物(2a~2c); 2a~2c经硝化反应制得7个硝化-2-喹诺酮类化合物{3a~3g); 3a, 3e~3g经移位取代反应合成了4个1-甲基化-4-氰化-2-喹诺酮类衍生物(4a, 4e~4g),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EI)确证。采用MTT法评价了化合物对MCF-7, H1299, A549, PC-12, CT-26及HepG-2肿瘤细胞的抗增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喹啉系列物,其中1,8-二甲基-3,5,7-三硝基-2-喹诺酮(3e)显著抑制六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对A549的抑制活性最高,IC50为2.05 μmol·L-1; 1-甲基-6,8-二硝基-4-氰基-2-喹诺酮(4a)可选择性抑制A549和CT-26肿瘤细胞,IC50分别为9.34 μmol·L-1和18.43 μmol·L-1。  相似文献   

16.
以6-(3,5-二甲基吡唑-1-基)-3-肼基均四嗪和芳醛为原料,经Schiff碱缩合和环合反应合成了6个新型的6-芳基-3-(3,5-二甲基吡唑-1-基)[1,2,4]三唑[4,3-b]均四嗪类化合物(4a~4f),其结构经1HNMR,MS,IR和元素分析表征。以顺铂为对照,采用MTT法测试了体外4a~4f对人白血病细胞株,人肺癌,人乳腺癌和人子宫颈癌细胞株的抗癌活性。结果表明,4a~4f对四种癌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7.
张会丽  崔红艳  黄文龙  胡国强 《应用化学》2020,37(12):1426-1431
为进一步发现提高氟喹诺酮抗肿瘤活性的有效结构修饰策略,基于片段药物设计原理,通过喹啉-4(1H)-酮与芳香醛缩合反应合成了(S)-6-氟-7-(4-甲基-哌嗪-基)-8,1-(1,3-氧丙基)-3-芳苄叉基-2,3-二氢-喹啉-4(1H)-酮(3a-3l)目标化合物。 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12个新化合物的活性均强于母体左氧氟沙星,其中F、Cl、Br取代的卤苯基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人胰腺癌细胞株(Capan-1)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低于其它取代基化合物,尤其是氯苯基化合物(3k)与对照抗肿瘤药阿霉素活性相当。 为此,芳苄叉基替代C-3羧基构建的3-芳苄叉基-喹啉-4-酮化合物有助于提高氟喹诺酮的抗肿瘤活性,提示α,β-不饱和酮片段作为一个有发展前景的氟喹诺酮的候选修饰基团值得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将2-巯基-5-取代基-1,3,4-噻二唑经与β-氯苯丙酮取代、盐酸羟胺肟化和氯甲基噁二唑醚化,合成了6种3-(5-取代基-1,3,4-噻二唑-2-硫代基)-1-苯基丙酮-O-(5-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肟醚化合物(4a~4f),用1H NMR、IR、MS和元素分析表征了其结构。 用MTT法测试了6种目标化合物对人黑色素瘤细胞株B16、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体外细胞毒活性。 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3种癌细胞具有潜在的体外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抗菌氟喹诺酮的作用靶拓扑异构酶与哺乳动物的相似性,为寻找由抗菌活性到抗肿瘤活性转化的有效修饰方法,用噁二唑杂环作为诺氟沙星(1)的羧基电子等排体得中间体,1-乙基-6-氟-7-(哌嗪-1-基)-3-(5-巯基-1,3,4-噁二唑-2-基)-喹啉-4(1H)-酮(3),化合物3与氯甲基噁二唑(4a~4e)进行S-醚化得双噁二唑甲硫醚(5a~5e),再进一步甲基化和季铵化得相应的N-甲基双噁二唑甲硫醚(6a~6e)和N,N-二甲基双噁二唑甲硫醚碘化物(7a~7e)。 双噁二唑甲硫醚目标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1H NMR、MS技术确证。 采用MTT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3B生长的抑制活性。 结果表明,15个目标化合物的抑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化合物1的抑制活性,其季铵盐的IC50值低于25.0 μmol/L,显示出潜在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