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例谈如何上好概率探究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改后,概率逐渐成为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等可能事件”单元是六年级数学的内容,作为初中概率的第一课,为了增加学生对于概率的兴趣,已有教师尝试用以“问题情境”为主的探究课形式作为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刘畅 《数学通讯》2010,(10):58-59
在初中我们就学习过有关概率的知识,但那时求概率基本上都是根据列举法.进入高中,学习了“排列组合”等知识后,我们求概率就又多了一些方法和类型,其中最基本的是等可能事件概率的求法.许多同学在初接触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时,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对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点总结,希望能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杨鸿  曹广福 《数学通讯》2022,(10):16-19
条件概率是概率的重点及难点,是掌握独立事件本质的必备知识.本文中的课堂教学案例,针对初学者普遍的认知偏见,由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过渡到十分有违直觉的”三门问题”,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理念,逐层深入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经历概念发生发展的数学“再创造”过程,最终明确了条件概率的本质是从概率的角度刻画事件之间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推理等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的教学中,大多教师往往根据自己既定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但这样的教学常常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已引起数学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  相似文献   

5.
从“不可能”到“可能”所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数学教师几乎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进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错位相减”法的教学时,基本以“启而不发”而告终,似乎这已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实.于是,有人断言“错位相减”法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是“不可能”的.是真的“不可能”吗?笔者带着一份质疑开始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是一门让人感到很枯燥乏味的学科,大量的定理、公式、计算、证明,让许多中小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倦甚至恐惧的情绪。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统计与概率”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三大领域一起,组成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体部分。概率论的教育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在数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地位,单就中学生而言,更起到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效的试卷讲评能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反馈出来的学生各方面缺漏及时地给予补救,澄清学生在知识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或在方法、思维等方面的一些欠缺,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当前在试卷讲评课中普遍存在“就题论题”、“从头到尾一一演讲”甚至只是“核对答案、分析分数”等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学生往往因此会出现错题一错再错的现象,因而,研究如何提高讲评课的效率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笔者在多年高三数学教学中对提升讲评课的有效性进行着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关于"判别式法"的探究式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国华 《数学通报》2007,46(9):31-34
“判别式法”乃数学解题之重要方法.初涉此法于函数学习中,为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可回避要谈及此法.然而教学的现实却是:教者普遍认为“判别式法”的教学是难点,学生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发现这一方法,因而常通过一两个例题毫无遮掩地将方法“抛售”给学生,只教给他们“如何去做”而“为何可以这样做”、“何时可以这样做”又“何时不能这样做”等,则采取了一种“蜻蜓点水”或“隔靴挠痒”式的教学,致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错过了难得的“再创造”历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邱东海 《数学通报》2006,45(1):13-1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我校实施也有一年半多时间了.在实施的第一个学期,身处第一线的我校数学教师立刻感受到新课改带来的景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充满激情,教师教学更加精彩等等,让人感到教育的新局面.然而,这个学期的测试评价却让数学教师感到困难,因为新课改不仅没有“改”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却教出了一大批学有困难的学生.为什么呢?寻找原因几乎成了这个学期数学教研活动的主线。通过一系列的反思和以后两个多学期的实践,终于,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在适合我校的“改”上找到了一点感觉.就拿北师大版的数学七年级上册为例来说.  相似文献   

10.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过分强调“三段论”的演绎推理,忽视合情推理.新课程倡导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就是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学会用归纳、类比和演绎进行推理.如今新的高中课程设置把合情推理纳入到选修教材中,无疑把合情推理教学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1.
邵泽 《数学之友》2022,(16):29-32
新时代赋予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要求,由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教授提出的“三教”教育理念是一种专门为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其中“三教”指的是“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基于“三教”教育理念,研究旨在优化以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为例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数学体验、强化学生的数学交流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在学生思考数学、体验数学和交流数学的过程中实现培育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近期有幸参加涂荣豹教授组织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观看了三堂不同的“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课的教学录像.涂老师在《中国数学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报告中提到教学应始终贯彻这样的教学思想:“教——学什么”,“教——怎么学”.教学生学什么?学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建构新概念、新方法等.教学生怎么学?在运用数学研究一般方法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基于这样的理念,对中学数学教师设计教学会有什么启示和帮助呢?  相似文献   

13.
范权彪 《数学通报》2005,44(8):60-6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所以,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14.
定理教学与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兆顺 《数学通报》1999,(10):44-46
定理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掌握数学定理就不可能通晓数学的结论,也就不可能学好数学;有效的数学定理教学,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的结构,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对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掌握和运用.我用“MM”教学法设计并讲解了一堂《高等数学)课,课题是“微分中值定理”.现将教学过程简介如下,供同行参考.上课开始,简要复习导数的定义及导数的几何意义,随即提出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任取与x轴等距离成两点A、B,用连续、光滑的曲线连接A、B两点.…  相似文献   

15.
章士藻 《数学通报》2005,44(11):37-38
最近,有机会接触到几节中小学数学课,感触颇深.实施新课程、新课标后,在“立足人本、追求人文、倡导民主、激励创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学注意联系实际,学生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参与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教师对数学应用的教学能力显得不足,反映在对做数学、用数学上认识不清,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现就此发表一点意见,以抛砖引玉,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16.
概率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涉及面广、内涵丰富.研究实际生活中的有关概率问题,能使学生加深对概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亲历中体验,从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建构.正如一句格言所说:“Ihear,Iforget;Isee,Iremem—ber;Ido,Iunderstand.”(我听到的,我忘记了;我看到的,我记住了;我做过的,我理解了).但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却表明,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仍有一定的市场,部分老师寄希望学生能在熟能生巧中达成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往往先从数学概念出发,  相似文献   

18.
邬云德 《上海中学数学》2004,(3):F002-F002,1-2
新课程提倡教学目标综合化、多元化和均衡性 ,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新课程提倡的综合化的教学目标呢 ?以“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为例作一个回顾研究 .“有理数的加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数轴、绝对值、非负有理数的加法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也是这一章教学的重点内容 .它能结合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对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化”过程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要求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我们认为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过程中,还应努力挖掘其它的素质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数学应用”教学的多层次素质教育作用.1.在“数学应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若干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红升 《数学通报》2007,46(6):31-33
数字是人类生活的工具,但我国的数学教学特别是高中数学教学仍未真正跳出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实践应用”.新课程标准倡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强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把研究性学习又提到了新的高度.为此我和本校的教师一起承担了宁波市基础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