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弹丸注入对HL—1等离子体锯齿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叙述了氢弹丸注入氘等离子体后锯齿活性的变化,测量表明,注入导致锯齿周期拉长或锯齿抑制,杂质聚中是锯齿活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注入改善了等离子体的粒子约束性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氢弹丸注入氘等离子体后锯齿活性的变化。测量表明,注入导致锯齿周期拉长或锯齿抑制。杂质聚中是锯齿活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注入改善了等离子体的能量和粒子约束性能。  相似文献   

3.
弹丸注入加料与传统的补充送气加料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更深的燃料沉积,(2)更高的加料效率,(3)更纯净的等离子体等。同时通过弹丸注入加料提高等离子体的性能已在很多托卡马克装置上得到了验证。由于弹丸注入后的粒子沉积会引起局部等离子体温度和密度梯度的变化从而影响等离子体输运性能,所以弹丸注入加料也可以作为研究粒子输运过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HL-1M托卡马克边缘参数和雷诺胁强的径向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多组马赫/郎缪尔探针测量了HL-1M装置刮离层和边缘静电雷诺胁强,等离子体极向旋转,径向和极向电场的径向分布,在低杂波电流驱动,超声分子束注入,多发弹丸注入和中性束注入实验中,给出了雷诺胁强和极向流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雷诺胁强的径向变化,托卡马克等离子体可以自发地产生剪切极向流。  相似文献   

5.
利用TSC程序非刚性、可变形等离子体模型的特点,对EAST装置等离子体由于发生垂直位移事件而产生破裂的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了halo电流和真空室应力在破裂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对不同初始条件的破裂情况进行了比较,并模拟了利用杀手弹丸注入快速熄灭等离子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HL-1M装置高气压分子束注入下边缘等离子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HL-1M装置的高气压分子束流注入加料实验中,利用提高注入口气源的气压来提高超声分子束流的速度和增加入射的粒子密度,从而改变了边缘电场、等离子体旋转速度和边缘静电雷诺胁强。利用马赫/郎缪尔探针组测量了HL-1M装置刮离层的边缘雷诺胁强、等离子体极向旋转、径向和极向电场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分子束流速度和粒子密度的增加,延伸了分子束流的注入深度,提高了注入速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HL-2A装置边缘等离子体的扰动特性是通过中平面往复快速扫描气动6探针组来进行研究的。它在一次放电中能测量边缘等离子体参数的时空分布及其涨落量,以及静电涨落驱动的粒子通量和热通量在径向的变化。分析了在多发弹丸注入(MPI)、多脉冲超声分予束注入(SMBI)和电子回旋加热(ECRH)条件下的边界等离子体特性,研究边缘参数的涨落和相关特性。  相似文献   

8.
脉冲电晕等离子体处理烟道废气(PPCP法)属于干法脱硫;流程简单;能同时脱硫脱硝;产物是肥料,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无二次污染;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低等优点。但由于脉冲电晕等离子体反应器在短脉冲电压的作用下阻抗变化的复杂性,使得脉冲能量难以有效注入反应器,导致能量注入效率低和脉冲电源关键器件的寿命缩短,因此,研究能量注入效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环流器等离子体中用超声分子束流注入加料,引起密度峰化和约束改善,其主要机制归结为加料粒子的注入深化和密度上升率(注入效率)的提高。本文主要介绍经过改进的超声分子束流注入HL-1M装置等离子体利用边缘Hα线辐射、径向可伸缩的静电探针和顺着束流注入方向的CCD摄像等诊断技术,考察了粒子注入口及注入口附近区域电子温度和密度沿径向分布的变化,研究了分子束粒子注入等离子体的所谓“冷通道模型”及其效应。  相似文献   

10.
HL-1M装置边缘等离子体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描述HL-1M装置上几种典型放电中的边缘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结果.利用马赫/朗缪尔6探针组、静电4探针组、20组三探针阵列研究了低杂波电流驱动、超声分子束注入、多发弹丸注入和中性束注入放电中的粒子约束性能、等离子体旋转和边缘静电雷诺胁强的变化对改善约束的影响.给出了雷诺胁强和极向相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雷诺胁强的径向变化可以自发产生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剪切极向流.LHCD能使低密度放电的粒子约束增加1至2倍.弹丸注入后,粒子约束时间和极向旋转至少可增加1倍,而SMBI可使粒子约束时间增加约一个数量级并取得高性能等离子体. 关键词: 粒子约束 雷诺胁强 极向流剪切 马赫/朗缪尔6探针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HL-1M托卡马克装置注入氢分子束,然后注入氢弹丸,最后注入电子回旋波加热等离子体的辐射功率密度时空分布特性做了分析。主要实验结果有氢分子束和氢弹丸等离子体辐射功率密度时空分布是不对称的,分子束和氢弹丸注入将增加等离子体中心区域辐射功率密度,电子回旋波的注入等离子体辐射功率密度时空分子基本对称。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HL-1M装置离子回旋共振频率加热实验中RF波对MHD的影响,软X射经观测结果表明,注入RF波会诱发锯齿。在有些放电中,也观察到RF波有抑制锯齿振荡和蛇形扰动的现象。RF波注入期间,观察到边缘等离子体密度和Dα辐射下降,中心密度增加,马赫探针数据的分析和计算表明,RF波对等离子体的径向电场的增加和极向流速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MCP选通X射线皮秒分幅相机在ICF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上海“神光”装置上,首次将我国研制的首台MCP(微通道板)选通X射线皮秒分幅相机样机用于ICF(惯性约束聚变)激光等离子体物理诊断,在1.2ns内连续拍摄到激光注入孔等离子体辐射随时间变化的12福二维空间分布图像,观测到等离子体喷射空间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本文就该相机结构、测量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验中获得的典型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4.
用于材料表面改性的多功能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装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松雁  朱剑豪 《物理》1997,26(6):362-366
详细叙述了新近研制的多功能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PⅢ)装置,在装置设计中,考虑了等离子体产生手段、高压脉冲电源和真空抽气系统多项功能要求,把离子注入、涂敷和溅射沉积结合起来,该已实现了多种气体等离子体注入、气-固离子混合与注入、金属等离子体沉积与注入、离子束混合与离子束增强沉积等,以满足不同材料制成的不同零件对多种表面处理工艺的需要,初步应用结果证明,该装置对于改进45号钢、Ti-6Al0-4V和  相似文献   

15.
同轴枪放电等离子体具有密度高、输运速度快等特点,在核物理、航天工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国际前沿研究热点.同轴枪中的等离子体密度是反映其应用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因此等离子体密度在输运过程中的变化对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发射光谱法测量了H_β谱线的Stark展宽,从而计算出同轴枪放电等离子体密度在输运过程中的变化.结果显示,当电源注入能量为1.08 kJ、同轴枪内空气气压为4.0Pa时,等离子体密度在输运过程中不断增加;相同能量注入条件下,当同轴枪内空气气压增加至10 Pa时,等离子体密度在输运过程中出现了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电源的注入能量达到7.68 kJ时,等离子体密度在10 Pa气压条件下输运时也出现了一直增加的现象.此外,当同轴枪内的工作气体变为氩气时,在注入能量为1.08 kJ、枪内气压4.0 Pa条件下,等离子体密度在输运过程中一直减小.  相似文献   

16.
用中平面往复快速扫描6探针组观测HL-2A装置边缘等离子体的扰动特性。在一次放电中能测量到边缘等离子体参数的时空分布及其涨落量,雷诺胁强与极向流和带状流的关系,以及静电涨落驱动的粒子通量和热通量的径向变化。在多发弹丸注入(MPI)和多脉冲超声分子束注入(SMBI)条件下,研究了边缘参数的涨落和相关特性。实验结果表明:SMBI和MPI等注入手段改变了边缘的扰动特性;雷诺胁强的径向梯度可以驱动带状流,抑制湍流输运。  相似文献   

17.
对EAST装置在相同束放电参数不同等离子体电流平台下开展的束反向注入实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利用NUBEAM程序分析了不同的等离子体电流放电平台对束电流驱动、束功率沉积、束功率沉积分布及束能量损失的影响,以此来寻求优化的注入本底等离子体参数。结果表明,较高的电流平台更有利于束与等离子体的作用以及更有效提高本底等离子体温度、束驱动电流及等离子体旋转,更有效改善等离子体约束品质。  相似文献   

18.
HL—1M装置多发弹丸加料实验观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首次在HL-1M装置上投放使用的多发弹丸加料系统,能一次注入多达4粒Φ1.0mm的氢弹丸,弹丸速度在500-800m.s^-1之间。弹丸注入后,得到离子体密度峰化系数nc(0)/〈nc〉=1.8能量约束时间与喷气加料放电的相比提高30%以上的实验结果。观察到了弹丸注入等离子体引起弹丸消融物沿磁力线流动的图像变化,电子温度分布和MHD行为的演变过程以及新的边缘等离子体特性。  相似文献   

19.
姚杰  汤海滨  王海兴  刘畅  刘宇 《物理学报》2007,56(12):6899-6904
采用三维模型,使用混合网格质点法对等离子体入射偶极子磁场产生的磁场膨胀进行数值模拟.在模拟中考虑了高能等离子体注入两种不同类型磁场的情况:等离子体注入没有背景磁场的偶极子磁场和等离子体注入有背景磁场的偶极子磁场.研究表明背景磁场的存在不仅改变了粒子的分布,还改变了磁场膨胀的程度.还研究了注入的高能等离子体的速度对磁场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射的高能等离子体速度越大,磁场膨胀的程度就越大.对于低的入射速度,入射粒子在偶极子磁场中的回旋半径与偶极子磁场的特征长度相比较小,粒子被磁场束缚,对偶极子磁场的影响可以忽 关键词: 网格质点法 磁场膨胀 偶极子磁场  相似文献   

20.
边界杂质注入是未来聚变装置ITER用于增强边界辐射,减少第一壁热负荷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部分注入的杂质会被输运到芯部,造成主等离子体辐射损失以及约束下降。光谱观测可以获取杂质种类、含量和分布等信息,在理解等离子体中杂质输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EAST(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偏滤器氩气(Ar)注入实验中,利用偏滤器可见光谱和芯部极紫外光谱监测边界的Ar1+离子谱线Ar Ⅱ(401.36 nm)和芯部的Ar15+离子谱线Ar ⅩⅥ(35.39 nm),并获得两者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其中,Ar Ⅱ和Ar ⅩⅥ的电离能分别为27和918 eV,因此,Ar Ⅱ和Ar ⅩⅥ分别对应分布于等离子体边界和芯部Ar离子。为了分析二者谱线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发展了一种基于正则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的相关分析方法,计算得到两者谱线强度变化的相对延迟时间,以此表征杂质从边界向芯部输运的时间。结果显示,偏滤器注入Ar杂质后,芯部Ar ⅩⅥ辐射增长滞后于边界Ar Ⅱ辐射的增长,并且在具有较高的低杂波加热功率的放电中,两者的延迟时间较长,表明较高的低杂波加热功率可以延长杂质从边界向芯部输运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