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叔丁醇作为一种优良的助溶剂,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过程中。本文利用数字全息干涉法测量了乙醇、正丙醇与叔丁醇的互扩散系数,实验测量的质量分数范围为0.1到0.9(间隔0.1),温度范围为303.15K到323.15K。实验结果显示:对于本文所研究的体系,混合物的互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混合物的互扩散系数与溶液的浓度近似呈正比例关系;在相同的温度和浓度条件下,乙醇与叔丁醇的互扩散系数大于正丙醇和叔丁醇的互扩散系数。本文还提出了一个可以精确回归实验数据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2.
在50~120℃和50~150℃范围内,采用非稳态热重法分别测定了甲醇和乙醇在活性碳中的有效扩散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在测定的范围内,这两个工质对的有效扩散系数均近似遵从Arrhenius关系。在相同的温度下,活性碳/甲醇和活性碳/乙醇的脱附有效扩散系数均大于各自的吸附有效扩散系数。在相同的温度下,活性碳/甲醇的吸附有效扩散系数和脱附有效扩散系数均比活性碳/乙醇的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光散射法对R32/PAG润滑油混合体系的动力黏度和质扩散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温度范围从293.15?353.15 K,压力范围从0.09?1.26 MPa,共计获得16个数据点.R32/PAG体系的表面波散射特性属于过阻尼区,当温度一定时,R32/PAG混合物的黏度随着R32所占比例的升高而减小.本文黏度、质扩...  相似文献   

4.
论文研究乙醇对正庚烷氧化过程的影响.采用同步辐射方法测量当量比为1.0时正庚烷/氧气/氩气,以及正庚烷/乙醇/氧气/氩气低压层流预混火焰中主要成分的浓度.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乙醇改变了正庚烷向己烷裂解的路线,促进了庚烷直接裂解成丁烯基的趋向,但丁烷、戊烷都仍是正庚烷的主要裂解产物.添加乙醇,火焰中环已二烯、环戊二烯浓度增加,而且出现了乙烯醇、丁醇.研究结果可作为乙醇燃烧特性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建立光学实验测试系统,测量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罗丹明B在不同粒子体积份额的纳米流体(Cu-乙二醇和Cu-水)中的质扩散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罗丹明B在纳米流体中的扩散系数大于其在基液中的扩散系数,且扩散系数随着粒子体积份额的增大而增大;当粒子体积份额一定时,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ReaxFF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正庚烷在高温条件下的热解行为进行了研究.细致分析了温度对正庚烷高温裂解过程以及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对正庚烷的热解过程的影响是分阶段的.高温能加速正庚烷的分解,但是当温度达到一定阶段之后这种影响逐渐变小.正庚烷的热解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主要产物C2H4、C3和C4的质量百分数随转化率的变化规律与实验值符合很好.利用一阶动力学模型得到的正庚烷热解的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为53.96 kcal/mol和55.34×1013 s-1,与实验值相符.  相似文献   

7.
利用OH自由基特征发射谱测量正庚烷的点火延迟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化学激波管中利用反射激波进行点火,采用OH自由基在306.4nm处特征发射谱线强度的急剧变化标志燃料的着火,由光谱单色仪、光电倍增管、压力传感器和示波器组成测量系统,测量了正庚烷/氧气的点火延迟时间,点火压力(1.0±0.1)和(0.75±0.05)atm,点火温度1 170~1 730K,当量比1.0,得到了在此实验条件下正庚烷/氧气点火延迟时间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正庚烷/氧气点火延迟时间随温度的增加呈指数减小,点火压力为0.75atm时,随着点火温度的增加,点火延迟时间的变化率要小于1.0atm条件时。实验结果为建立正庚烷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验证正庚烷燃烧反应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CO_2-EOR)中,质扩散系数和黏度参数决定了液相混合体系的扩散行为和流动特性。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CO_2/正己烷体系的质扩散系数和黏度进行了研究。CO_2采用改进的EPM2模型,正己烷采用L-OPLS模型,模拟得到的纯质密度分布和自扩散系数与文献数据吻合良好。模拟计算了CO_2/正己烷体系在温度为303.15 K、383.15 K、压力为1~5 MPa范围条件下的质扩散系数和黏度。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下,随压力增大,扩散系数模拟值与实验值相对偏差增大,偏差基本在20%以内。黏度模拟值与实验值相对偏差不超过15%.采用本文所用力场模型与数据处理方法可以用来预测CO_2/正己烷体系的质扩散系数和黏度。  相似文献   

9.
McAllister三体模型被普遍认为是针对液体混合物黏度的最佳关联式。本文在对三类(醇类/醇类、烷烃/烷烃、烷烃/醇类)二元混合物黏度数据进行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发现McAllister模型中的相互作用参数(v12和/21)随混合物的等效分子量和温度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因此,本文建立了一种改进的McAllister三体模型,并对乙醇与醇类(包括丙醇、丁醇、戊醇、己醇、庚醇、辛醇、壬醇、癸醇),正丁基环己烷与烷烃(包括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二烷、十四烷),异辛烷与醇类(包括丙醇、戊醇、己醇、庚醇)的黏度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总体平均绝对偏差为1.00%,最大偏差为9.75%。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高寒地区和机载设备中电子设备对散热装置较宽工作温度的要求,本文提出采用乙醇-水混合物作为环路热管的工质,开展了乙醇浓度对环路热管启动特性和热输运性能影响的研究。实验表明:基于乙醇-水混合工质的环路热管能在低功率下启动,随着工质中乙醇浓度的减小,最小启动功率、启动温度升高,启动性能变差;使用混合工质可以改善环路热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