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可控爆轰平面加载样品回收装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一种可控爆轰平面加载样品回收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近似平面波发生器和一个“动量陷阱”式样品腔体。工作原理是由近似平面波发生器加速一块飞片,经适当长空腔飞行后与样品腔体碰撞,产生高压冲击波对样品实现冲击波压缩,并由“动量陷阱”式腔体回收样品,飞片材料为45钢。此装置可在1.5 ̄3.5km/s范围内实现飞片击靶速度的连续调节,并且具有较理想的飞片击靶平面性,经测定在直径30mm的范围内飞片弯曲的时  相似文献   

2.
多级串联式超高速飞片装置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叙述了有关多级串联飞片速度的实验研究。首先做了预备实验 ,测得了2 0 0mm炸药驱动钢飞片撞击靶板时的平面范围。设计了测量多级飞片速度的实验装置 ,采用电探针方法 ,在一发实验中同时测量了三级飞片的速度。实验测得 :初级飞片速度为 4 87km/s,1mm厚次级钢飞片速度达到 7km/s ,0 .2mm厚末级钼飞片速度接近 10km/s。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初始侵彻速度为1000m/s~2000m/s的圆锥杆对半无限厚水泥靶的垂直侵彻过程及其应力波传播。针对初始侵彻速度范围内的撞击特点,发展了计算撞击力的刚体-流体撞击模型和计算靶体变形的法向膨胀理论。模拟动量定理和功能守恒定律,建立了圆锥杆垂直侵彻半元限厚水泫靶时的动力学模型。结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的数值解,确定了撞击力。在些基础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圆锥杆的波动方程,研究了应力波在圆锥中的传  相似文献   

4.
利用多级炸药 飞片装置可得到速度在10km/s以上、直径数厘米的末级平面飞片,在高压物态方程和高速碰撞等实验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前景。改进了爆炸驱动的Gurney模型,推广用于典型的二级爆轰驱动(前级飞片 炸药层 后级飞片)装置的分析,得到前、后级飞片终速度的计算公式,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根据对炸药层厚度优化计算结果的讨论可知,对于综合利用前级飞片动能和炸药层能量最有利的后级飞片速度处于2~3倍Gurney速度的范围。前级飞片速度很高时,后级飞片速度趋于两者直接弹性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优化叠氮化铜微装药器件的设计,探究叠氮化铜爆轰驱动飞片的作用原理,根据微装药器件的实际设计和相关实验,采用ANSYS/LS-DYNA流固耦合算法对叠氮化铜爆轰驱动飞片的作用过程作了数值模拟。具体研究了加速膛长度对飞片的平整性和完整性的影响,分析了微装药的尺寸与飞片速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加速膛的长度对飞片的完整性、平整性和速度具有重要影响,在过长的加速膛中飞片飞行时易发生破碎,加速膛过短飞片的驱动速度不能达到最佳。装药尺寸与飞片速度之间关系密切,装药直径对飞片速度的前期成长影响不大,但对飞片获得的最大速度却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装药的直径大于0.8 mm时,增加装药直径并不能使飞片的最大速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提出使用炸药网络爆轰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低速飞片击靶加载装置,结合数值模拟和实验测 量,对驱动飞片的速度、平面性及装置结构参数进行了系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无氧铜飞片可以使直径 100mm、厚度3mm 的飞片在飞行距离2mm 内达到稳定的飞行状态,击靶速度在200~350m/s范围内连 续可调,飞片击靶平面范围大、速度均匀、平面性好,为实现低冲击应力的一维应变加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碳纤维—中铜—石墨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对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的含不同质量分数的碳纤维-中铜-石墨复合材料,在滑动速度为15m/s,载荷4.9N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了50h的不通电和通电干摩擦试验,并用扫描电镜对其磨损表面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在无电流干摩擦条件下,随碳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逐渐减小;而在电流密度为20A/cm^2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比不通电时小,但磨损量比不通电时大3 ̄7倍,磨损机理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8.
采用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通过数值计算给出了满足复杂加/卸载过程要求的几种密度梯度飞片结构特征。从计算给出的速度波剖面可见,密度梯度飞片波阻抗分布对加/卸载过程和加/卸载强度非常敏感。通过精心设计准连续型变阻抗的密度梯度飞片,可以进行不同复杂加/卸载过程的物理模型设计和实验研究,这样的梯度飞片具有产生可控制的加/卸载路径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叙述了调试57mm一级气体炮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调试发射的结果为:发射管长7.92m,气室容积0.018m^3在9MPa空气介质时,可使280g弹这到460m/s出口速度,注入18MPa氢气时,可使280g弹丸达到900m/s出口速度。  相似文献   

10.
用不同厚度的平板状炸药驱动飞片,测量了飞片飞行一定距离后的速度,并用平面一维反应流体动力学程序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Craig等测得的爆轰压力增长效应似乎与炸药加速飞片的能力无关:适用于厚层炸药的状态方程参数仍然能很好的用来计算薄层炸药加速飞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多点激光测速系统(VISAR)和卷筒式电探针等测试技术,对钢,铝飞片在平面爆轰加载下的运动规律进行研究,给出了飞片在空腔中的位置h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及飞片自由面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还给出了采用流体力学的有限差分SSS计算程序算出的飞片自由面速度值,并与VISAR实测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测试爆炸箔起爆器的飞片速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用双灵敏度VISAR测试爆炸箔起爆器的飞片速度历史。通过对飞片表面镀膜处理,消除了爆炸箔爆炸自发光产生的干扰,增加了飞片的反射率。在爆炸箔宽360 m,厚8.4 m,加速膛直径为1.2 mm,飞片厚0.12 mm,放电回路充电电压为4.5 kV,放电周期为750 ns的条件下,飞片最大速度为4.1 km/s,飞片加速时间约为150 ns,飞片达到最大速度的飞行距离约为0.3 mm。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电磁驱动平面飞片的一维磁流体力学模型,考虑了焦耳加热的影响,并对Sandia实验室Z装置上开展的一个实验进行了模拟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计算给出的样品自由面速度历史曲线与实验VISAR测量的结果基本一致。还分析了焦耳加热对飞片的烧蚀情况,并分析了磁场穿透深度,给出了不同厚度飞片自由面的速度历史曲线。  相似文献   

14.
爆炸箔起爆器小尺寸飞片速度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一套爆炸箔起爆装置,通过精确控制桥箔-飞片-加速腔三者的定位,在飞片表面镀一定厚度的铝膜(铝膜的质量与飞片的质量相比可忽略),合理选择VISAR探头的工作距离和与干涉腔延迟时间相关的条纹常数,屏蔽测试系统以及加设滤光片等,利用VISAR测试技术有效解决了小尺寸飞片速度的测试问题。给出了两种尺寸0.7 mm0.025 mm和0.5 mm0.025 mm飞片的速度测试结果。结果表明,采取新的措施后,获得了信噪比好、能正确反映爆炸箔起爆器驱动飞片物理过程的信号和飞片速度历史。  相似文献   

15.
探索了一维平面磁驱动发射飞片的实验技术,实现了在一个样品上同时发射两个不同厚度的飞片,并利用VISAR测试技术同时获得了两个飞片自由面完整的速度历史。其中在回路放电峰值电流密度为823 kA/cm的情况下,在上升前沿2 s内将厚度为0.38 mm、直径为4 mm的铝飞片发射到1.5 km/s,作用在飞片上的最大磁压力为4.25 GPa。显微分析发现,在飞片速度较高的情况下,飞片与镗孔底部剪切破坏的断口上,由于凝固过程中过冷度大有非晶等现象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磁驱动等熵加载、发射飞片实验技术、物态方程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特征线法和有限差分的数值计算方法,对平面炸药在不同端面起爆和不同边界条件下(正向与反向)驱动刚性飞片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所得结论是:为要提高炸药能量的利用效率,惰性炮塞的存在是个关键。在一定条件下,反向驱动比正向驱动可使飞片更快加速,以致在爆炸初期,在飞片运动的一定距离内,反向驱动可使飞片速度提高约15—20%。飞片的极限速度与Gurney理论进行了比较,二者符合一致。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几种等离子喷涂陶瓷(Al_2O_3、Al_2O_3-TiO_2、Cr_2O_3和ZrO_2)涂层的固体粒子冲蚀磨损特性及其冲蚀磨损机理,同时根据冲蚀磨损表面形貌特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且从准静态压印断裂分析入手,提出了这类陶瓷涂层在固体粒子于较低速度和较小角度冲击下的冲蚀磨损数学模型(试验选用的粒子冲击速度有30m/s和70m/s的两种,冲击角度为30°).研究结果表明,固体粒子冲击压印断裂-层状剥落是这类陶瓷涂层的主要冲蚀磨损机理。根据所提出的模型得到涂层的体积冲蚀磨损率Ev与其硬度HV呈反比关系(即Ev∝HV-1),这与试验结果相符;由该模型推导出涂层的Ev之速度指数n=2.1,这与试验结果基本相符。按照这种模型,对于固体粒子以较低速度和较小角度冲击的情况,高硬度的陶瓷涂层具有较高的冲蚀磨损抗力;通过改善陶瓷涂层的断裂韧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在正向冲击时的冲蚀磨损抗力。  相似文献   

18.
聚龙一号上PTS-151发次实验中,磁驱动加速370 μm厚飞片测得的最大速度为18 km/s,磁驱动加速482 μm厚飞片测得的最大速度为19 km/s。采用MDSC2程序, 对PTS-151发次实验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PTS-151发次实验中测量的最大速度的含义不同于以往文献中飞片的最大速度。以往文献中发射飞片在测试过程中自由面未被烧蚀,测试的最大速度为飞片自由面速度;PTS-151发次实验中两个飞片在测量过程中自由面被烧蚀,实验测量的最大速度为飞片被完全烧蚀前的一瞬间飞片内部最后一个固体面的速度。在飞片自由面未被烧蚀之前,370 μm厚飞片的计算最大自由面速度仅为7 km/s,482 μm厚飞片的计算最大自由面速度仅为11.8 km/s,远低于测量值。对PTS-151发次实验条件下飞片尺寸进行了再设计,飞片厚度为680 μm时最优,既能保证自由面未烧蚀,又使得飞片的速度最大,达到17.5 km/s。  相似文献   

19.
氖中强冲击波结构及亮度温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一维辐射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了氖中强冲击波的辐射特性、波阵面亮度温度及辐射场谱分布。模型考虑了一维不定常流体动力学方程与辐射输运方程的耦合,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当冲击波速度大于30km/s时,波阵面之前形成了加热层。加热层对于辐射的屏蔽作用是从长波部分开始的。当冲击波速度小于50km/s时,对于可见光及紫外光的屏蔽作用不明显。但当冲击波速度大于50km/s时,加热层对可见光已有了屏蔽作用,使亮度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水空气两相流体为工质,研究了两相流体横向冲刷准三角形柱体时的涡街生成特性,试验段管子内径50mm,水流速度2.20m/s-7.74m/s,截面含气率为0.02-0.3。得出了两相流中涡街发生频率,水流量和截面含气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