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物理》2020,(5)
正方守贤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两月有余。入师门三十余载,导师对我的影响,融入在涓埃之中,流淌于岁月之间,体现在方方面面,又岂是平凡文字能够表达。从研究生导师开始,到工作中的领导,在我心目中,导师永远是我遇到困难,能够给我帮助,给我力量,给我影响——哪怕是片言只语的可敬可亲的长者。学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方先生之于学  相似文献   

2.
周光召先生是我敬重的师长.上世纪50年代,周先生研究生刚毕业留北京大学任教不久,就成为我和其他4位同学的本科毕业论文导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研究了在轧钢过程中钢材内热应力的分布,他带领我们一起深入分析每一阶段的计算结果,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学会了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在我毕业后的研究工作中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于敏是我的博士导师,能成为于敏老师的学生是我此生中最为骄傲和荣耀的事情。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许多20世纪60年代就与于敏老师一起工作的老同志都自称是于老师的学生。他们常和我说,于敏是世界上最好的导师。我读博士这几年,让我对这话有了非常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正女儿转来照片,是哈佛大学物理教授Halperin在上课(图1),黑板上赫然列出了我的一篇论文。自己的工作能让女儿感到自豪,确确实实令我有些得意。Halperin是我景仰的老前辈,也是已故同学冯奚乔的博士导师。但我懂得,他列出这篇文章的原因不是我,而是文章的另一个作者,Thouless,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也是我的博士导师。这篇文章曾在介绍诺奖的官方文章中引用过,是我攻读  相似文献   

5.
 还是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便知道吉林大学有两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一位是余瑞璜教授,另一位便是吴式枢教授.但始终未见到这位慕名已久的物理学家.毕业后,恰好分到了吉林大学物理系工作,有幸结识了吴式枢教授,因此也有更多的机会与吴式枢教授交往.吴式枢教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可贵的人品,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是令我敬佩不已.  相似文献   

6.
《物理》2021,(4)
正谢希德先生是我极为敬仰的女科学家。她不仅学问好,在与国际科学界的友好往来中,也彰显出独特的智慧与个人魅力。谢希德先生不仅是国内外知名的物理学家、杰出的教育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物理学会发展史上唯一的一位女性理事长。她从1963年起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7.
何汉新 《物理》2005,34(5):323-324
彭桓武先生是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做大学毕业论文(1963.9—1964.6)的导师,也是我随后在原子能所做研究生时的导师.在彭先生从事科研工作70周年并迎来他90华诞之际,40年前有幸跟随彭先生学习的往事,像电影般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段经历是我的一份财富.这里我只记述印象深刻的二、三事,向彭先生贺寿.  相似文献   

8.
方守贤院士是著名的加速器物理学家,是我国高能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更是一位富有激情和奋斗精神的战略科学家,他的一生与我国的粒子加速器发展紧密相连,为祖国的加速器科技做出了重大贡献。方守贤院士是我博士后工作的合作导师,30年来我目睹了他深谋远虑,不断地进行战略谋划并付诸具体行动的工作历程。  相似文献   

9.
张会国 《物理通报》2007,(10):60-60
在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八年级物理“压强”一节的教学,因为两位老师来自同一所学校,课堂处理的内容基本一致.其中有一道例题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估测老师的质量和脚掌的面积来计算老师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大.应该说两堂课上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根据条件计算的结果也都正确,但接下来提问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10年前的盛夏,我撰写的《实验物理中的概率和统计》书稿接近完成,想约请一位既有声望、对我又了解的前辈推介,很自然地想到我当研究生时的导师、德高望重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  相似文献   

11.
我于1959年毕业留校即跟随赵凯华老师辅导无线电系58级的电磁学课程,从此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而赵老师也成为我教学工作的启蒙导师.那时候,他留学苏联获副博士回国,而北大老一辈的物理学家黄昆、虞福春、褚圣麟、郭敦仁等人已离开普物教学,他和丛树桐、李椿等人成为普物教学的主角.  相似文献   

12.
李帅 《物理》2013,42(3):198
在物理这个领域,女性很少.那年大学里的物理知识竞赛,上台领奖的二十个学生,只有两位女生.物理所五十几个课题组,女课题组长也屈指可数.再数一下物理史上那些辉煌的名字吧.从大学物理系的学生,到这个领域的工作者,再到如雷贯耳的大科学家,女性的身影如同万绿丛中一朵红花.而当年走近物理的女生,有多少人中途离开,又有多少人坚持到了最后呢?  相似文献   

13.
<正>1984年6月,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时至今日已经整整三十年.我的指导教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祖洽先生.三十年后,回忆我在他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的很多事情,感到能够成为他的学生是我的幸运.可以说,黄先生是我科学研究生涯中最重要的导师,也是对我的人生道路影响至深的人.黄祖洽先生(中)与丁鄂江(左)和冯世平(右)我最初见到黄先生是1981年12月在武汉召开  相似文献   

14.
玛丽亚·格佩特·迈耶(Maria Goeppert Mayer)在核结构方面有重大的发现,是曾经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仅有的两位女性其中的一位。可是在她获得物理教职前的早期学术生涯中,却被迫做了好几年无薪的工作。虽然如此,她对她的研究工作始终奋力不懈,于1948年8月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提出许多可以解释原子核诸多性质的核壳层模型证据。  相似文献   

15.
吴乾章先生是我从事科学研究的启蒙导师.他对我的科研和人生历程具有深刻的影响. 1 "发明一个新方法可能胜过解出10个新结构" 这是1956年我第一次和导师吴乾章先生见面时,他对我说的一句话.吴先生随后向我介绍了当时正在英国开展的一项晶体学方法研究--X射线衍射的光学模拟,问我是否有兴趣做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我的导师吴大猷教授八十大寿。他一生在物处学的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领导工作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和应用方面,在青年时期他就作出过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成为国际上著名的权威学者。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年代里,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仍坚持科研,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为我国培养了很多有作为  相似文献   

17.
我敬爱的导师余瑞璜先生已于1997年5月19日仙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作为他的学生和长期助手,我感到万分悲痛.因当时在美任教,我无法回国参加葬礼,成为终生憾事.  相似文献   

18.
一九四二年我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取得理学士学位后,做了该校的研究生。为了准备硕士论文,研究的是统计力学,导师是王竹溪教授。他在三十年代曾到英国师事福勒(R.H.fowler)。王先生把我引进了物理学的这一领域,此后,它便一直是我感兴趣的一门学科。《超晶格》一文是我硕士论文的一部分。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  相似文献   

19.
《物理》2020,(10)
正13"乙项任务"的外围计算1963年的暑假我们从莫斯科被调回国,实际上是到国内接受"反修"教育。在苏联一共待了一年半,教育结束后,我就提出来不再回去了。那个时候我们对有没有学位等等,不太有兴趣,回到物理所接着去工作。我的研究生没做完,说是博士生导师,我自己就没有博士头衔,最高学历是大学毕业,头衔就是学士。  相似文献   

20.
今年的4月23日马上就要到了,这是让我听起来都感到振奋和骄傲的日子,我的导师徐叙瑢先生九十华诞。总能忆起1988年第一次见到先生的场景。我大学毕业后第三年决定继续深造,便考取了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所的研究生,成了徐先生的学生。当时先生在天津,我便背着行李去找他。当年先生已66岁,却仍是健硕硬朗,神采奕奕。“做研究生不容易,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啊!”这是导师给我的第一句教诲,在我心里响了很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