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合成了一个配位聚合物{[Cd(pdc)(bbi)]·2H2O}n(H2pdc=2,3-吡啶二甲酸,bbi=1,4-二咪唑基丁烷),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考察了配合物的结构。配合物中,Cd(Ⅱ)的配位数为5,每个Cd(Ⅱ)与1个吡啶二甲酸离子的1个羧基氧原子和吡啶氮原子,另1个吡啶二甲酸离子的1个羧基氧原子,以及2个1,4-二咪唑基丁烷的2个氮原子配位。吡啶二甲酸离子的配位方式可以表示为μ-(κ3N,O2∶O3),Cd(Ⅱ)与之连接形成一维骨架链[Cd(pdc)]∞。配体1,4-二咪唑基丁烷采用了"Ω"和"S"两种构型,它们进一步与中心原子配位形成三维网络结构。配合物为三重穿插的金刚石型网络结构,拓扑学符号为66。受光激发,该配合物在426 nm处有一个发射峰。  相似文献   

2.
李佳  刘博 《化学通报》2016,79(11):1085-1088
一个基于bbi和H2tdc的新颖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Cd(bbi)(tdc)(H2O)]n.nH2O (bbi = 1,1’-(1,4-丁烷基)-二(咪唑);H2tdc = 2,5-噻吩二羧酸)通过常规的方法合成出来。tdc配体提供的四个羧基氧原子与Cd离子配位形成1D直线型链,并通过含氮配体bbi上的两个N原子与Cd离子配位形成最终的3D结构。该化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它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3.
由联苯-2,4,4'',6-四甲酸(H4BPTC,C16H10O8)和2-4-(1H-咪唑-2-[4,5-f] [1,10]菲啰啉基)苯氧乙酸(HPIMPHC,C21H14N4O3),水热合成了2种新型配位聚合物[Ag4(BPTC)]n1),[Cd(PIMPHC)2]n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和结构分析。配合物 1 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Ag(Ⅰ)的配位数分别为4、3、2,配位构型为变形四面体、平面三角形和V型。配合物2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n;Cd(Ⅱ)的配位数为6,配位构型为变形的八面体,Cd(Ⅱ)离子间通过三齿配体 PIMPHC-桥连,形成2D网状结构。用EtBr荧光探针法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混合配体设计、合成了2种新颖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Cd(HDCPN)(1,4-bib)0.5(H2O)2]n1)和{[Zn(HDCPN)(1,2bimb)]·H2O}n2)(H3DCPN=6-(3,5-二羧基苯基)烟酸,1,4-bib=1,4-二(1-咪唑基)苯,1,2-bimb=1,2-二(咪唑-1-基甲基)苯),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IR)、热重分析(TG)和粉末衍射对配合物12进行结构表征。结构分析表明12都显示一维链结构,并通过ππ作用堆积成三维网络空间结构。进一步研究了配合物12的荧光性能及1在水溶液中对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识别。荧光检测显示,配合物1在水溶液中高灵敏识别Fe3+、Cr2O72-和CrO42-离子。同时研究了配合物1对Fe3+、Cr2O72-和CrO42-的荧光猝灭机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计柔性配体1,5-二(2-乙基苯并咪唑基)戊烷(bep),在二羧酸辅助配体的调控下成功制备了3个配位聚合物[Cd(bep)(sba)]n1),[Cd(bep)(bda)]n2),and{[Cd2(bep)(ada)2]·H2O}n(3)(H2sba=4,4’-磺酰基二苯甲酸,H2bda=4,4’-联苯二甲酸,H2ada=1,3-金刚烷二乙酸)。配合物均呈现二维层状结构。配合物1由交替的Cd(Ⅱ)/bep/sba2-螺旋链构成。配合物2由Cd/bda2-单元构成二维结构,bep作为单齿配体与Cd(Ⅱ)配位。配合物3的二维层通过Cd/ada2-/H2O氢键螺旋链拓展成三维超分子。此外,对配合物1~3的粉末X射线衍射、热稳定性以及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由联苯-2,4,4'',6-四甲酸(H4BPTC,C16H10O8)和2-4-(1H-咪唑-2-[4,5-f][1,10]菲啰啉基)苯氧乙酸(HPIMPHC,C21H14N4O3),水热合成了2种新型配位聚合物[Ag4(BPTC)]n1),[Cd(PIMPHC)2]n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和结构分析。配合物1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Ag(Ⅰ)的配位数分别为4、3、2,配位构型为变形四面体、平面三角形和V型。配合物2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n;Cd(Ⅱ)的配位数为6,配位构型为变形的八面体,Cd(Ⅱ)离子间通过三齿配体PIMPHC-桥连,形成2D网状结构。用EtBr荧光探针法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酸(C4H4N2O2S, HL)分别与硫酸钴(CoSO4·7H2O)、氯化铜(CuCl2·2H2O)、硝酸银(AgNO3)反应合成了3个配合物[Co(L)2(H2O)4] ·2H2O (1)、[CuNa(L)3] n2)和[AgL] n3),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进行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产物的结构。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Co2+的配位数为6,形成一个略为拉长的CoN2O4八面体,与理想的正八面体非常接近。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Cu2+离子的配位数为4,构成变形的平面四边形结构,Na+离子的配位数为6,构成一个略微变形的八面体结构,最终形成三维网状结构。配合物3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银离子为三配位,构成变形的平面三角形构型,具有二维网状结构。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计柔性配体1,5-二(2-乙基苯并咪唑基)戊烷(bep),在二羧酸辅助配体的调控下成功制备了3个配位聚合物[Cd(bep)(sba)]n1),[Cd(bep)(bda)]n2),and{[Cd2(bep)(ada)2]·H2O}n3)(H2sba=4,4’-磺酰基二苯甲酸,H2bda=4,4’-联苯二甲酸,H2ada=1,3-金刚烷二乙酸)。配合物均呈现二维层状结构。配合物1由交替的Cd(Ⅱ)/bep/sba2-螺旋链构成。配合物2由Cd/bda2-单元构成二维结构,bep作为单齿配体与Cd(Ⅱ)配位。配合物3的二维层通过Cd/ada2-/H2O氢键螺旋链拓展成三维超分子。此外,对配合物1~3的粉末X射线衍射、热稳定性以及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个新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Mn(C2O4)(bimb)]n·0.25nH2O(H2C2O4=草酸,bimb=1,4-双(咪唑基-1-基)丁烷)。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在晶体结构中,锰原子为六配位与来自2个不同的C2O42-配体上的4个羧基氧原子和来自2个bimb配体上的2个氮原子配位,呈现畸变的八面体几何构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1个二维缠结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Cu(bbi)0.5(boba)]n1)(bbi=1,1’-(1,4-丁烷基)-二(咪唑);H2boba=4,4’-(丁烷-1,4-二氧基)-二苯甲酸),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构分析显示:化合物1是具有聚轮烷和聚锁烃结构特征的三重平行穿插网络。此外还研究了它的荧光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以6-甲基-2,3,5-吡啶三酸为配体和过渡金属盐反应,合成出2个新颖的金属配位聚合物{[Cu(Hmptc)(H2O)]·2H2O}n(1)和{Cd(Hmptc)(H2O)}n(2)(H3mptc=6-甲基-2,3,5-吡啶三酸)。配合物1存在具有四边形孔道的二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中的Cd(Ⅱ)中心通过Hmptc2-配体连接成为类似于笼状的二维层状结构,进一步由氢键相互作用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存在蓝绿色荧光。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2个2-氨基-3-羟基-吡啶Schiff碱双核Ni(Ⅱ)和Zn(Ⅱ)配合物,[Ni(L1)(DMF)]21)(H2L1=4-羟基-3-((3-羟基-吡啶-2-亚氨基))-苯并吡喃-2-酮)和[Zn(L2)(H2O)]2·2DMF(2)(H2L2=2-((3,5-二溴-2-羟基)-氨基)-吡啶-3-醇),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2均具有双核结构,均由2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以及2个配位的溶剂分子组成,不同的是配合物2含有2个溶剂分子。配合物12都是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且中心金属Ni(Ⅱ)和Zn(Ⅱ)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五配位的扭曲的四方锥。此外,配合物12通过分子间氢键、C-H…πππ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此外,讨论了H2L1,H2L2及其相应的Ni(Ⅱ)和Zn(Ⅱ)配合物的荧光性质。配体H2L1和H2L2呈现蓝色发射,最大发射波长λem分别为457和473 nm,而配合物12显示绿色发射,λem分别为543和538 nm。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2个2-氨基-3-羟基-吡啶Schiff碱双核Ni(Ⅱ)和Zn(Ⅱ)配合物,[Ni(L1)(DMF)]21)(H2L1=4-羟基-3-((3-羟基-吡啶-2-亚氨基))-苯并吡喃-2-酮)和[Zn(L2)(H2O)]2·2DMF(2)(H2L2=2-((3,5-二溴-2-羟基)-氨基)-吡啶-3-醇),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2均具有双核结构,均由2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以及2个配位的溶剂分子组成,不同的是配合物2含有2个溶剂分子。配合物12都是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且中心金属Ni(Ⅱ)和Zn(Ⅱ)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五配位的扭曲的四方锥。此外,配合物12通过分子间氢键、C-H…πππ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此外,讨论了H2L1,H2L2及其相应的Ni(Ⅱ)和Zn(Ⅱ)配合物的荧光性质。配体H2L1和H2L2呈现蓝色发射,最大发射波长λem分别为457和473 nm,而配合物12显示绿色发射,λem分别为543和538 nm。  相似文献   

14.
以2-(4''-羧基苯基)咪唑-4,5-二羧酸(H4CPhIDC,C12H8N2O6)为配体,用溶剂热合成了3种配位聚合物{[Cd2(CPhIDC)(bimb)]·H2O}n1)、{[Cd2(CPhIDC)(phen)2]·3H2O}n2)、{[Zn2(CPhIDC)(bpp)]·1.5H2O}n3)(bimp=1,4-双咪唑基-丁烷,phen=1,10-菲咯啉,bpp=1,3-双(4-吡啶基)-丙烷)。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和结构分析。结构分析表明,主配体以完全去质子化CPhIDC4-的形式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以μ4μ5为配位模式的二维及三维聚合物。配合物13是三维网络结构,同时呈现(3,4,5)-连接的(5·6·7)(4·52·6·72)(4·52·6·74·82)拓扑结构,两者的不同之处是中心离子和辅助配体。配合物2是二维波纹状渔网结构,呈现44·62拓扑结构,在其空间填充上又类似于DNA双螺旋链的单螺旋结构。测定了产物的固体荧光光谱;用EtBr荧光探针法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2个化合物{[Cu2(Hpimdc)(4,4’-bpy)]·H2O}n1)和[Mn3(C8H7N2O42·6H2O]n2)(H3pimdc=2-丙基-4,5-咪唑二甲酸,4,4’-bpy=4,4’-联吡啶),并对2个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晶体结构和热稳定性分析。晶体结构分析发现化合物1之中的H3pimdc和4,4’-bpy交替与铜(Ⅰ)配位形成一维链线性铜(Ⅰ)配合物。沿a轴和(100)面去观察,2个一维链分子通过游离水连接而形成1个“U”型拓扑结构。而化合物2通过2-丙基-4,5-咪唑二甲酸链与锰(Ⅱ)连接为三维的网状结构。沿b轴方向,三维结构中存在交替的左/右手螺旋状二维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以1,3-金刚烷二甲酸(H2adc)和3,6-二(4-吡啶基)-9-(4-吡啶苯基)-9H-咔唑(dppc)为配体,通过溶剂热法构筑了一个新型的Cd(Ⅱ)基配位聚合物:{[Cd(adc)(dppc)(H2O)]·2H2}n1)。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相邻的层与层之间通过氢键等弱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三维超分子结构。1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够对DMF溶液中的2,4,6-三硝基苯酚实现高灵敏、高选择的荧光猝灭检测,其Ksv可达7.6×104 L·mol-1。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2个配合物{[Ni (HIPA)(2,5-DPBI)1.5(H2O)]·2.25H2O}n1)和[Ni (HIPA)(2,5-DPBMI)(H2O)]n2)(H2HIPA=5-(羟甲基)间苯二甲酸,2,5-DPBI=1,1''-(2,5-二甲基-1,4-亚苯基)双(1H-咪唑),2,5-DPBMI=1,1''-(2,5-二甲基-1,4-亚苯基)双(4-甲基-1H-咪唑))。结构分析揭示在不同咪唑配体存在下,配合物的Ni(Ⅱ)中心具有不同的配位环境。配合物1具有拓扑符号为(42.66.82)的五连接三维框架,而配合物2则是dia型的四连接网络。粉末X射线衍射证实配合物12在有机溶剂和紫外可见光照射的水中均非常稳定。此外,紫外可见吸收谱、Mott-Schottky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显示配合物12都是典型的n型半导体材料,具有较低的电荷传输阻抗。在光催化实验中,配合物12对染料亚甲基蓝的降解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DyCl3·6H2O与二甘醇酸(H2dga)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得到配位聚合物{[Dy2(dga)3(H2O)4]·2H2O}n,用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分析方法确定了其晶体结构。该配合物的晶体属于正交晶系,C2221空间群。在配合物中,Dy3+离子存在两种类型的配位环境。九配位的Dy1离子与3个二甘醇酸根的6个羧基氧原子和3个醚氧原子配位,其配位多面体可描述为一个扭曲的单帽四方反棱柱;八配位的Dy2离子周围的8个配位氧原子形成一个扭曲的四方反棱柱配位多面体,其中4个氧原子来自4个二甘醇酸根,另外4个氧原子由4个配位水分子提供。二甘醇酸配体的2个羧基和其醚氧原子同时与Dy3+离子配位而形成2D网状结构。 该配合物在室温下的固体荧光光谱显示了中心Dy3+离子的特征荧光,位于483 nm和574 nm的发射峰分别对应于Dy3+离子的 4F9/26H15/24F9/26H13/2跃迁。  相似文献   

19.
过渡金属离子与3-氟邻苯二甲酸(H2Fpht)、1,10-邻菲啰啉(phen)通过水热反应得到了5个配合物:[M(Fpht)(phen)(H2O)3]·H2O(M=Ni 1,Co 2),[Cu(Fpht)(phen)(H2O)]·H2O(3),[M(Fpht)(phen)(H2O)]·H2O(M=Zn 4,Cd 5)。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分析、荧光分析以及差热-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2为单核分子,中心离子Ni(Ⅱ)和Co(Ⅱ)与3-氟邻苯二甲酸根的1个氧原子,1,10-邻菲啰啉的2个氮原子以及3个配位水分子的3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构型。配合物3为Z字形一维链状结构。中心Cu(Ⅱ)离子与2个3-氟邻苯二甲酸根的2个氧原子,1个1,10-邻菲啰啉的2个氮原子以及水分子的1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四方锥构型。配合物45具有相似的一维螺旋结构,中心Zn(Ⅱ)和Cd(Ⅱ)离子与2个3-氟邻苯二甲酸根的3个氧原子、1,10-邻菲啰啉的2个氮原子以及水分子中的1个氧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构型。  相似文献   

20.
以3,4-吡唑二甲酸(H3pdc)为配体分别与氯化铜、氯化镍反应,得到了2个过渡金属配合物:[M(H2pdc)2(H2O)2]·2H2O(M=Cu(1)和Ni(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热重分析和荧光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2均为单核结构,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H2pdc-中的2个N原子和2个羧基O原子,以及2个水分子中的2个O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配合物12中的独立结构单元[M(H2pdc)2(H2O)2]2H2O通过3种分子间氢键(O-H…O,N-H…O和C-H…O)形成三维3D空间结构;此外我们还研究了配合物1和2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