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明湘  张湘云 《光子学报》1997,26(8):720-723
我们研制了具有约瑟夫逊效应的高Tc GdBa2Cu3O7-薄膜双晶晶界结,对其交直流约瑟夫逊效应进行了观测,并用其进行光探测,用波长为0.6328μm的He-Ne激光器辐照双晶结结区,系统观测了双晶晶界结的光响应特性,得到的最好结果如下噪音等效功率NEP=1.9×10-13W,归一化探测率D=53×109cmHz1/2W-1,响应率Rv=4.2×107V/W,响应时间τ=4.35×10-7s.  相似文献   

2.
董美丽  赵卫雄  程跃  胡长进  顾学军  张为俊 《物理学报》2012,61(6):60702-060702
基于氙灯的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系统, 并将其应用于痕量气体及气溶胶消光系数的测量. 该系统的探测灵敏度通过测量NO2在520—560 nm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得到验证, 最小可探测灵敏度为1.8× 10-7cm-1 (1σ, 0.12 s积分时间, 50次平均), 对应的NO2探测极限~33 nmol/mol. 结合标准气溶胶粒子发生系统, 测量了不同浓度的单分散硫酸铵气溶胶粒子在532 nm波长处的消光系数, 得到粒径为600 nm的硫酸铵气溶胶的消光截面为1.12× 10-8cm2, 与文献报道值1.167× 10-8cm2相一致, 验证了气溶胶测量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两嵌段共聚高分子薄膜中的一些微观性质. 结果表明:薄膜中共聚高分子链的均方根末端距2e>1/2、均方根回旋半径2g>1/2与薄膜厚度l、不同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强度aij、粒子与薄膜边界间的排斥作用强度apb均呈线性关系,而均方键长与aij、apb呈线性关系,随l增加则呈现出波浪形趋势. 2e>1/22g>1/2的变化趋势可以相互对应. 任一组分在薄膜中的密度分布可以通过其与薄膜边界间的相互作用来有效控制与调节.  相似文献   

4.
通过融合蒸发反应144Nd(19F,5n)布居了双奇核158Tm的高自旋态. 扩展了原来已知的带结构, 并建立了一条新转动带. 通过与相邻核的比较, 讨论158Tm核中两条四准粒子带的内禀组态, 并分别指定为πh11/2\otimes νh9/2(α=+1/2)\otimes (νi13/2)2和πh11/2\otimes νh9/2(α=-1/2)\otimes (νi13/2)2 组态. 建立在πh11/2\otimes νi13/2组态上的转动带被观测到呈现持续旋称反转现象, 而前述的两条高自旋区的 四准粒子转动带也呈旋称反转. 对这两种类型的旋称反转现象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简单而定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根据最小标准模型及双Higgs二重态的扩展标准模型理论,计算了LEPⅡ以及NLC能量下e+e→bb Z0 和 tt-Z0的总截面和微分截面以探求Higgs粒子的观测效应.我们发现,只要Higgs粒子的质量MH≤140GeV,对e+e→bb Z0的测量就能清楚地提供Higgs粒子的信息.然而对e+e→tt-Z0,不论Higgs粒子是轻或重,它的效应都被淹没在弱电过程的本底中,没有观测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测量,对丰中子奇A核145,147Ce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首次识别了145Ce的集体带结构,扩展了147Ce的集体带结构,扩展了147Ce的能级,并新识别了3个边带,粒子–转子模型的计算指出,145,147Ce的晕带可能来自于νi13/2轨道的耦合,145Ce基态起源于(νh9/2νf7/2)组态混合,而147Ce基态则起源于νh9/2轨道.在这两个核中未观测到明显的八极形变带,然而,在147Ce中观测到的一个边带,可能显露出八极关联的迹象.  相似文献   

7.
万云  平一梅  姚久胜 《光子学报》2002,31(9):1138-1142
在高Tc GdBaCuO超导薄膜上,采用光刻技术分别制成两种不同结构的辐射、热测量器件及2×4集成阵列式微桥器件红外(光)探测器.探测器芯片安装在STD-3型红外探测器杜瓦冷指上.用黑体及波长为0.6328μm的He-Ne激光器辐照器件,系统观测各种器件的特性,其中最好的结果:在10Hz时的噪音等效功率NEP(500,10,1)=3.6×10-12 WHz1/2;探测率D*(500,10,1)=1.6×1010 cmHz1/2W-1;响应率Rv=8.2×103VW-1.另外,多元串接微桥器件出现的多台阶式的特性,可望在红外探测计量及高频方面获得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8.
胡元  夏海平  张丽 《光子学报》2014,40(11):1646-1651
采用新型超声喷雾共沉淀法技术,以Lu2O3、Eu2O3、Al(NO3)3·9H2O为原料,制备了不同浓度Eu3+离子掺杂的Lu3Al5O12纳米粉体.用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了获得纳米粉体的相,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纳米粒子的形貌.测定了粉体的激发光谱、7F0-5D2声子边带谱与发射光谱.研究了不同高温烧结温度与Eu3+掺杂浓度对纳米粒子的发光强度与粒子形貌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当烧结温度高于900 ℃时,粉体发光强度明显增强,并且随着煅烧温度的增加,发光强度有所增强.Eu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为5~7 mol%.根据稀土离子Eu3+光学跃起矩阵元的特点,从发射光谱获得Eu3+光学跃起的J-O参量Ω2与Ω4.在Eu3+掺杂浓度均为5 mol%时,其强度参量达最小,电-声子耦合最强.然后随着掺杂浓度的进一步提高,强度参量略有增加,电-声子耦合减弱.说明Eu-O键强增加,共价性增强,Eu3+的局域环境对称性降低.Ω2值低于Eu3+在玻璃与晶体基质中的情况,这是由于纳米粒子中存在着大量的缺陷以及晶体的结构畸变导致纳米粒子的对称性下降所致.  相似文献   

9.
在T2HDM模型中计算了中性希格斯粒子圈图对稀有衰变过程B→Xsl+l的贡献. 通过计算发现: (a)中性希格斯粒子对衰变过程B→Xsl+l的修正能够增强其标准模型的预言, 但增幅很小; (b)在中性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大于100GeV和tanβ<40的情况下, 中性希格斯粒子对稀有衰变过程B→Xsl+l的分支比的贡献可忽略.  相似文献   

10.
龚伦训  余雷 《中国物理 C》2005,29(10):960-963
用处理推转壳模型的粒子数守恒(PNC)方法,分析了稀土变形核178,179Hf的基态带和低激发高K多准粒子带的运动学转动惯量J(1)随角频率ω的变化及其微观机制,特别是被拆散核子的Pauli堵塞效应的重要影响.本文分析和计算了17872Hf的2准粒子和4准粒子及的17872Hf3准粒子的高K低激发带.实验观测到的J(1)随ω的变化,在PNC计算中得到较好的重现.分析表明, 高K多准粒子带的J(1)随ω的变化与基态带的不同,主要来自高N(j)闯入态的堵塞效应.  相似文献   

11.
用高自旋同质异能态次级束流线实验装置,对144Pm的高自旋同质异能态进行了快速分离,并做了γ射线的符合测量.结合γ射线激发函数和各向异性的测量结果,首次建立了奇—奇核144Pm的高自旋同质异能态的衰变纲图,其中19条高自旋能级和29条γ射线是由本工作指定的.离子γ射线关联测量确定了144Pm的高自旋同质异能态的半衰期大于2μs.通过系统性比较以及变形的独立粒子模型理论计算,指定了高自旋同质异能态的粒子组态可能为π(1h211/2d5/2)v(1i13/21h9/22f7/2),自旋宇称为Jπ=27+,并具有形变参数为β=-0.18的扁椭球形状.  相似文献   

12.
双奇核176Ir转动带的旋称反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49Sm(31P,4nγ)反应,通过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γ和γ-γ符合测量研究了双奇核176Ir的高自旋态.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76Ir由4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依据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的带内B(M1)/B(E2)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以及相邻双奇核的带结构特征,给出了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基于本实验建立起的带间跃迁和在I=18h处观测到的旋称交叉,指出176Ir核基于πh9/2⊙νi13/2和πi13/2⊙νi13/2组态的两个转动带在低自旋时出现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在壳模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146Gd区A=147-153核的Gamow-Teller跃迁.这些相对146Gd核心为粒子态的核唯一的β允许衰变道为π1h11/2→v1h9/2的Gamow-Teller跃迁.计算结果表明,实验的约化几率B(GT)与计算的B(GT)比较,存在一个阻塞因子γ2,即γ2=Bexp(GT)/Bcal(GT)=0.17±0.05.  相似文献   

14.
超变形核中四极对力形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粒子数守恒方法分析了对力对于超变形(SD)带的转动惯量随角动量(角频率)变化的规律.计算中如包含了单极对力和Y20四极对力,晕SD带194Hg(1)和192Hg(1)的转动惯量在观测的全部角动量范围中的变化规律,都可得到极好的重现,特别是ω≥0.40MeV时,194Hg(1)的J(2)下弯和192Hg(1)J(2)的变平.而考虑Y2±1和Y2±2四极对力的计算结果,都与实验不符.粒子数守恒计算中极清楚地展现了J(2)随ω变化的微观机制(可分别给出各大壳、各推转Nilsson能级上的粒子填布几率和对J(2)的贡献).J(2)随ω变化是粒子壳效应(变形场中单粒子运动)、对关联、Pauli堵塞效应以及Chriolis(反配对)作用相互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刘忠  张玉虎  马英君 《中国物理 C》2002,26(12):1195-1200
利用在束γ谱学方法,通过124Sn(7Li,α2n)反应首次研究了丰中子核125Sb的高自旋态.建立了自旋达23/2+、激发能至2637keV的能级纲图,其中包括21条新γ跃迁和14个新能级.在1970,2110和2471keV识别出了3个同质异能态,估计了它们的寿命范围,并建议分别具有πg7/2ν(h11/2s1/2),πg7/2ν(h11/2d3/2),πg7/2ν(h211/2)三准粒子组态.根据价质子与124Sn核芯激发态的耦合讨论了125Sb的能级结构.  相似文献   

16.
根据40Ca(28Si,3n)反应中观测到的65Seβ延迟质子衰变实验数据,拟合计算粒子望远镜对运动放射源的绝对探测效率,精确测定了65Se的半衰期为9.6ms,其β延迟质子能量为3.70±0.08MeV,由此修订了65Se的部分衰变纲图.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兰州放射性次级束流线提供的20Na束流,通过20Naβ+ 20Ne→16O+α过程,测量了20Na的衰变半衰期T1/2及衰变α粒子能谱.结果表明,除了Ed≥2.688MeV的9条较高激发能级的衰变α粒子外,实验中还观察到衰变能量Ed为0.890和1.054MeV,1.991MeV,2.424和2.457MeV的20Ne低激发能级的3条α谱线.  相似文献   

18.
测量了在15200~19000 cm-1的超声射流冷却的CoS自由基的激光诱导荧光激发谱. 观测到[15.58]4Δ7/2X4Δ7/2, [16.02]4Δ7/2X4Δ7/2, [16.50]4Δ7/2X4Δ7/2, [17.80]4П5/2X4Δ7/2和[18.00]4Δ7/2X4Δ7/2五个电子跃迁序列. 此外,还测量到了大多数观察的振动带的寿命. 并讨论了这些新的电子态的电子构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最近研制的低温离子阱-离子速度成像谱仪在冷离子束中研究了同位素质量分辨的79Br2+分子离子的[1+1]双光子激光解离动力学. 借助其14Σ-u,3/2态为中间态使79Br2+共振吸收两个光子至4∽5 eV区域的高激发态并发生解离. 利用离子速度成像技术获得了光解产物79Br+的二维速度分布和平动能释放谱. 通过平动能释放谱确定了不同解离能量处量子态分辨的解离产物通道分支比. 光碎片产物的角分布表明79Br2+分子离子的双光子解离是14Σ-u,3/2态的ΔΩ=0平行跃迁至一个Ω=3/2高解离态发生的. 由于分子激发态中的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高激发的四重态很可能参与到实验观测的光解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利用飞秒时间分辨光谱,可观测叠加在电子态动力学上的相干振动动力学. 从金团簇的相干振动中,不仅能提取电子与振动的耦合信息,也能得到力学性质和电子结构,进而有望实现微小质量探测等应用. 本文利用飞秒时间分辨的瞬态吸收探测了[Au25(SR)18]-团簇的相干振动动力学,通过对相干振动的频率、相位、波长分布的详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其来源. 在[Au25(SR)18]-团簇的飞秒瞬态吸收动力学中可以观测到频率为40 cm-1和80 cm-1的两种振动,均来源于团簇中心Au13核的振动. 通过对相干振动的相位分析发现频率为80 cm-1的振动来自于对电子态之间吸收频率的调制,而频率为40 cm-1的振动来源于对电子态之间吸收强度的调制. 同时,研究发现[Au25(SR)18]-团簇相干振动的频率对其表面配体不敏感,该振动是来源于Au13核的本征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