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学A辑》2001,31(Z1):101-110
给出1998年5月1~7日南极中山站日地物理多种仪器的系统观测结果, 并与卫星观测数据相结合, 讨论了极区电离层对1998年4~5月太阳活动事件的响应. 在磁暴的起始阶段, 极区电离层F2层的高度急剧增加, 地磁场H分量开始负向偏移, 地磁Pc3脉动的强度开始明显增强. 电离层扰动对轰击到磁层顶的太阳风变化有1 h量级的时延, 在5月2日0639UT左右有一个高达2.9 dB的宇宙噪声的吸收峰, 这可能与磁层亚暴在晨侧所加速的能量粒子大量注入有关. 在整个磁暴期间, 高纬电离层处于剧烈扰动状态, 表现为经常发生地磁场急剧起伏; 不时出现宇宙噪声吸收事件和强烈的ULF波; 电离层吸收很强, 以致于数字测高仪在多数时间收不到回波, 但从有限的回波数据中仍能推断出F2层电子密度大为降低, F2层的峰值高度上下起伏高达200 km. 还讨论了日地事件的时序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量的观测事实揭示了类星体现象与天体间强引力相互作用或并合之间的关联 .假定类星体是由大质量天体相互碰撞和进一步并合形成的 ,采用暗物质模型对其在不同红移处的空间数密度进行了估算 .功率谱指数n =1的标准CDM模型中 ,类星体寿命tQ=2 - 4× 108a的计算结果与最新的观测数据很好地符合.对于n <1的CDM模型和混合暗物质模型,高红移处生成的类星体数密度偏低.  相似文献   

3.
Q1234+134是1982年在室女座星系团区域内发现的一颗类星体。本文介绍了用UK Schmidt的物端棱镜巡天和美国Palomar山天文台5m望远镜的分光观测结果;列出了全部的发射线和它们的红移值Ze=2.364±0.002;对吸收光谱进行了分析,给出了29根吸收线和两个较可靠的吸收线红移系统(ZaⅠ=2.279,ZaⅡ=2.249)及一个可能系统(ZaⅢ=1.734)。最后,对本文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宇宙间的物质绝大部分是不可视的。这些暗物质成分不是单一的,对大尺度结构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含有多种成分的宇宙中,一种重要的成团特性是:若成分1和2的密度和Jeans长度满足ρ1《ρ21J《λ2J,则非主导成分1中尺度小于λ2J的非均匀性,无论初始如何,最终总是强于主导成分中的相应非均匀性。利用这一机制可以推断,暗物质至少含有两种成分,一是静质量较小的弱粒子,构成主导成分,一是质量较大的超弱粒子,构成非主导成分。含有两种暗物质的宇宙,可以统一地解释大尺度结构的主要特征:1.超星系团和巨洞构成的100Mpc非均匀性;2.存在红移z>2的可视天体;3.在小于超星系团尺度上,暗物质分布较可视天体均匀;4.由矮球星系数据所推知的可能存在两种质量不同的微子。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宇宙学红移假说下,考虑谱线证认中的选择效应,对无缝技术选择的类星体应用三种流行的类星体演化函数计算了它们的红移分布函数,并与观测的红移分布直方图对证。对比表明无论在总体性质上还是细节行为上均能很好解释观测的红移分布,并对射电选和色选类星体的红移分布给出一定解释,这些结果表明类星体的宇宙学红移假说与它们的红移分布是相容的,本文还利用红移分布比较了不同类星体的演化函数,说明了哪种函数在什么范围内能很好说明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作者前一工作的继续和发展。文中更深入细致地讨论了发射线认证中的选择效应对类星体红移分布的影响。在讨论中,假定红移为宇宙学的,并取标准宇宙学模型,还考虑了类星体演化和观测中的极限视里等所产生的影响。对用有缝技术和无缝技术选取的类星体以及两者总合的红移分布,分别进行了计算,结果与观测符合得非常好,特别是对无缝技术确定的类星体,两者几乎完全一致。计算给出了和观测分布相同的四个峰的位置和高度,二者间的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5。本文的结果一方面肯定了类星体红移分布中的成团现象是由选择效应所引起的。另一方面支持了宇宙学红移的观点。分析结果对类星体的演化参量也给出了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在标准宽线区模型的框架下,根据光致电离理论,通过构造细致的发射线云团的辐射结构,计算了活动星系核光谱中,Lya和CIVλ1549两条重要紫外宽发射线的轮廓,并根据所得谱线轮廓的特征,讨论了宽线区模型中的两相介质理论和运动学状态等影响谱线发射和谱线轮廓的主要物理因素.主要结论是,如果宽线区的运动学状态是引力所主导的径向内流,则当宽线区中存在一定的热相介质(其粒子数密度nh≈2×105cm-3)时,所得理论谱线轮廓与观测特征符合的较好;如果对宽线区尺度进行合理的截取,Lya和CIVλ1549的理论谱线轮廓都向蓝端有一定的峰移,这可以用来定性解释活动星系核的观测谱中,高电离谱线和低电离谱线有系统性红移差别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对于有射电子源的类星体,采用子源间最大距离D作为进行标准烛光分类的参量,则可以得到相关性较好的视星等红移关系,由此所确定的减速因子q0为0.9—1.5,即宇宙可能是封闭的,还发现,在宇宙早期只有小D值的类星体,而到晚期才有大D值的类星体,这也是对宇宙演化模型,即大爆炸宇宙模型的一个支持,统计结果还表明,在这种类星体的演化过程中,它的光学光度和射电光度都不断的下降,下降率分别为(dm)/(dD)=7m±3m/百万秒差距及(ds)/(dD)=9m±1m/百万秒差距。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了低红移类星体和Seyfert Ⅰ型星系的各Balmer线强度资料,在Cerenkov线辐射理论的框架下,比较了理论预言值和观测值,发现对有射电的类星体或Seyfert星系,它们的观测值都要比相应的射电宁静样本更靠近理论预言值。这表明,有射电的活动星系核,由于存在丰富的相对论电子,它们的Balmer线的Cerenkov线辐射特征更为明显。我们还讨论了存在于类星体和Seyfert星系中的尘埃红化问题,对Seyfert星系,其红化比类星体厉害,这表明它比类星体有更多的尘埃,这与目前一般的观点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10.
隆辉  胡文瑞 《中国科学A辑》1985,28(4):370-378
对太阳进行的Hα单色光观测有时会看到水平环状日珥。本文着重讨论了这种等离子体环的静力学平衡。对于这种轴对称和闭场条件的情形,求得磁场和密度的解析解。本文的结论表明,在不同的重力场和线性无力因子α的影响下,磁面形状和热力学参量的分布会有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徐济安  赵敏光 《中国科学A辑》1980,23(12):1160-1164
本文用经验分子轨道理论解释了红宝石萤光R1线的高压红移现象.在1巴≤P≤1.72兆巴的压力范围内,理论结果基本上与实验符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处在电荷密度波(CDW''S)状态下的TaS3的直流及交流导电特性进行了仔细的观测,揭示出准一维导体TaS3的交流响应中滞后现象及相移的存在,演示了准一维导体TaS3在其转换温度以下所具有的强烈非线性导电特性的各种可能的电子学应用(包括频率转换、调制、外差等),展示了一类新的体效应CDW''S电子器件的可能性。文中还提出了一个电路模型,唯象地描述了所观察到的实验现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为了检验有关类星体红移本质的争论 ,研究了Seyfert星系NGC35 1 6周围的6个X射线源 ,对其中的 5个源进行了光谱观测 .观测结果和已知结果表明S1 1 0 2 +72 46 ,S1 1 0 8+ 72 2 6 ,Q1 1 0 6 + 72 44,Q1 1 0 5 + 72 42 ,Q1 1 0 5 + 72 38和Q1 1 0 7+ 72 32是红移分别为 0 .0 89,0 .32 8,0 .6 90 ,0 .92 9,1 .399和 2 .1 0的活动星系核 .这些活动星系核的一些特殊性质倾向于支持类星体有非宇宙学红移的理论 .  相似文献   

14.
柴根象 《中国科学A辑》1992,35(11):1135-1144
考虑线性模型,其误差是i.i.d具有公共的未知密度f(x).基于残差构造f(x)的非参数估计fn(x),本文在作者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fn(x)的L1-模相合性、渐近正态性及重对数律,而所施加的条件则是十分一般的,这些结果完善了误差分布的渐近理论.  相似文献   

15.
许多盘状星系中观测到的旋涡结构,已为密度波理论成功地作了解释,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密度波图案的起源与长期维持的机理。本文从盘状星系气体动力学方程出发,通过二级渐近近似一致有效解,求出了密度波的幅度分布,从而建立了整个气体盘的密度波的模式,提供了密度波长期维持的一种机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武昌台自1980年4月至1982年2月对ETS-Ⅱ卫星的136兆赫信号法拉第旋转的连续测量所得到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NF的观测结果。并利用该台同时记录的2500余张电离层频高图,分析了F2峰以下电子含量Nb对NF的贡献。总含量NF、下部含量Nb和最大电子浓度Nmax的日变化曲线表明,电离层中经常存在大气声重波扰动,这种波状扰动在不同高度上有时很不相同。NF,Nb和Nmax的季节变化呈现明显的Appleton异常和腊月异常。电离层峰以上和峰以下电子含量的比率Na/Nb,白天受电离最大净生成率所在高度随太阳天顶角变化的影响;在1200—2200LT时段内受外层大气温度变化的影响;午夜至黎明前接近一个常数。  相似文献   

17.
周培源 《中国科学A辑》1982,25(4):334-345
本文联系引力势(它满足Einstein引力场方程)的边值条件指出坐标的物理意义,由于Bianchi恒等式,引力场方程要得到确定解必须辅之以谐和条件。除了无穷大平面,在所考虑的引力体之外的一定区域,度规张量gμv的g00分量应成为Newton引力势。我们用上述条件来求出球对称质量和具有均匀线密度的无穷长杆的静态解。对于具有均匀表面密度的无穷大平面,上述关于g00的条件是解的必然结果,为此可以用等效原理把解确定下来,以便能导出Galileo的自由落体定律。这个结果的分析可以作为一个例子显示出坐标的物理意义。这样的程序可以用于求解Einstein理论中普遍的引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扰动系统x=y εPn(y)x,y=-x εQn(x)y 的极限环的上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Paincare分支理论,给出了扰动系统(?)的判定函数,并由此得到了该系统极限环最大个数等结果。同时还讨论了Lienard方程x+fn(x)x+x=0对应的扰动系统(?)的有关问题,很容易得到了文[3]中的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一种X光度条件几率函数——A-T函数进行了观测上的再检验,选用的检验方法包括计算类星体对宇宙X射线背景辐射的贡献百分数U,计算X流量计数并与观测对比,对只测出X流量上限值源α0x,分布预测的合理性等,讨论了所有参量对U可能的影响,并在与X计数对证后,获得α0x更合理分布基础上调整A-T函数的参量,最后获得U的最佳值在7—23之间,以往在处理X射线资料时往往无法采用上限源的X数据,Avni-Tananbaum的D-B方法可以计入其影响,本文用上限源的预测分布作为决定参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旋涡星系中,一般恒星旋臂与气体旋臂之间存在相移.Lin等曾用激波机制解释这个现象,无论在理论上以及和观测的对比上,都是有困难的.本文用恒星动力学方法,重新处理了文献[1]中所讨论的恒星形成对密度波的维持机制.用这种非中性密度波模式,能很好地解释相移的全部基本特性,即:1.存在相移,2.气体臂在恒星臂的内侧,3.对刚性星系盘(vk=0),则相移为零.文中还对相差大小作了定量估计,也与现有的观测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