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以褐藻酸钠膜浸渍在15%CuCl2*2H2O水溶液中48 h的方法,于室温制备了疏水性的褐藻酸铜(Ⅱ)配位聚合物膜,并通过ESR、 UV-Vis、 IR、 XPS和电导率等手段,研究此配位催化剂褐藻酸铜(Ⅱ)配位聚合物膜表面的组成、配位结构和性质,得知1个Cu2+ 是以dsp2杂化空轨道与褐藻酸2个链节单元的2个羧羟基氧及其2个脱质子带负电荷氧的孤对电子发生配位作用,形成低自旋构型的褐藻酸铜(Ⅱ)配位聚合物,中心Cu2+ 的配位数为4,这对于低分子配合物而言,其空间构型一般是正方形,但在褐藻酸铜(Ⅱ)配位聚合物中,由于褐藻酸分子链的缠绕和卷曲,使上述的空间构型被扭曲,甚至有些配位体没有到位,导致该配位聚合物的中心Cu2+ 存在一些空位中心而具有配位催化活性,因此,HSO3-能按配位催化机理产生初级自由基氢,使醋酸乙烯酯(VAc)按自由基加聚反应历程进行聚合,这有别于CuCl2-Na2SO3-H2O氧化还原引发聚合体系。测定VAc在本体系和室温、pH=7条件下聚合的诱导期为90 s,反应时间24 h。聚醋酸乙烯酯(PVAc)得率82%, mw=1.02×106, mn=2.27×105, mw/mn=4.49。  相似文献   

2.
浦琮  周伟舫  张亿良 《化学学报》1994,52(4):331-336
应用交流阻抗方法研究锑在0.005mol.dm^-^3SO~4+0.5mol.dm^-^3Na~2So~4溶液(30℃)中以0.9V(vs.Hg/Hg~2SO~4/0.005mol.dm^3SO~4)生长3h的阳极Sb~2O~3膜的半导体性质.从Mott-schottky曲线可知.此膜 为n型半导体.平带电位为-0.34v(vs.Hg/Hg~2SO~4/0.005mol.dm^-^3SO~4).施主密度为4.0×19^1^9cm^-^3.讨论了锑增加铅锑合金极PbⅡ氧化物膜施主密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将海藻酸钠(SA)与CuCl2.2H2反应得到一种配位聚合物海藻酸酮(Cu-An)。以ESR、电导率、IR和SPS方法对此配位聚合物进行表征,确定了组成与结构:同时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该配位聚合物膜、HSO3^-和水体系催化引发作用下的聚合反应历程。结果表明,配位聚合物的中心离子Cu^2^+与两个海藻酸(An)链节单元上的两个羧羟基氧原子和两个离解氢原子的羧羟基氧原子以共价型配位,配位数为4.MMA在上述的催化引发体系中是按照自由基加聚反应历程进行聚合的,PMMA呈无规结构。Cu-An在催化引发体系中起着催化剂的配位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藻酸酮膜表面的配位结构及催化MMA聚合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海藻酸钠(SA)与CuCl2.2H2反应得到一种配位聚合物海藻酸酮(Cu-An)。以ESR、电导率、IR和SPS方法对此配位聚合物进行表征,确定了组成与结构:同时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该配位聚合物膜、HSO3^-和水体系催化引发作用下的聚合反应历程。结果表明,配位聚合物的中心离子Cu^2^+与两个海藻酸(An)链节单元上的两个羧羟基氧原子和两个离解氢原子的羧羟基氧原子以共价型配位,配位数为4.MMA在上述的催化引发体系中是按照自由基加聚反应历程进行聚合的,PMMA呈无规结构。Cu-An在催化引发体系中起着催化剂的配位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五元体系Li^+,Na^+,K^+,Mg^2^+/SO~4^2^--H~2O25℃溶解度,测得了平衡溶液的密度,获得了该五元体系25℃溶解度相图的十个无变量点和十种平衡固相。十个单盐结晶区分别对应于原始组分K~2SO~4,Li~SO~4.H~2O,MgSO~4.7H~2O,水合物Na~2SO~4.10H~2O,复盐3K~2SO~4.Na~2SO~4,Na~2SO~4.MgSO~4.4H~2O,Li~2SO~4.3Na~2SO~4.12H~2O,2Li~2SO~4.Na~2SO~4.K~2SO~4,Li~2SO~4.K~2SO~4和K~2SO~4.MgSO~4.6H~2O,此外没有产生新的复盐或固溶体。用现代电解质溶液理论---Pitzer模型校验该体系的溶解度测定值,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在通空气条件下,回流竹红菌甲素(HA)(或乙素,HB)和Na~2SO~3的含1%NaOH强碱性水溶性生成14-脱羟基-15-脱乙酰基竹红菌甲素-13-位磺酸钠(13-SO~3Na-DDHA)(产率30%)和另一种红色的水溶性聚合物。当这一反应在吡啶-水(1:1/V:V)混合溶剂中进行,并用CuO作氧化剂时,只得到13-SO~3Na-DDHA一种水溶性产物(70%产率)。在后一体系中,由于改变了溶剂和氧化剂,使13-SO~3Na-DDHA的制备更加便利。反应体系的ESR研究表明,这一磺化反应首先是通过竹红菌素和Na~2SO~3之间热活化的电子转移进行的。电子转移的结果产生竹红菌素半醌负离子自由基和三氧化硫负离子自由基(SO~3^-)。硝基甲烷酸式负离子猝灭实验证明,由于竹红菌素的13位能在碱性、高温下活化,磺化的关键步骤是SO~3^-对其活化了的13位的亲电进攻。氧化剂在这一反应中的作用为:将产生的竹红菌素半醌负离子自由基氧化至其母体醌,增加反应物的相对浓度,同时使竹红菌素与SO~3^2^-之间的电子转移循环进行,加速SO~3^-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张明玖  吕秉玲 《化学学报》1994,52(7):634-638
我国天然碱矿大都是Na~2CO~3, NaHCO~3, NaCl和Na~2SO~4的混合物, 其卤水加氨碳酸化可沉淀出NaHCO~3, 母液脱氨和二氧化碳后成为Na^+, NH~4^+/Cl^-,SO~4^2-, H~2O四元体系。为从中提取Na~2SO~4和NH~4Cl, 特研究了该体系的100℃相图。发现其内部有NaNH~4SO~4.2H~2O结晶区, 这就否定了前人在59.3℃以上不存在这种复盐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离子强度的高氯酸钠水溶液中, 用分光光度法测量自由卟啉H2Ts-n-EAESPyPBr4(简记为H2P^4^+)与Cu(II)离子的配位反应动力学, 探讨高氯酸钠对Cu(II)离子嵌入自由卟啉反应的催化本质。在给定条件下, 高氯酸根与自由卟啉的缔合数n为1; 缔合平衡常数Ko=3.70±0.42dm^3.mol^-^1。配位反应实验动力学方程为d[Cu(II)P^4^+/dt=5.55×10^5γCu^2^+γH2P^4^+γ^8ClO4^-[ClO4^-]^3[Cu^2^+][H2P]总/(1.00+10^2^.^0^2{H^+}+10^4^.^3^6{H^+}^2, 反应的活化能E=53.30kJ.mol^-^1,活化焓变△H≠=50.31kJ.mol^-^1, 活化熵变△S≠=-77.65J.mol^-^1.K^-^1。提出了金属卟啉生成反应中的ClO4^-催化卟啉环变形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离子强度的高氯酸钠水溶液中, 用分光光度法测量自由卟啉H2Ts-n-EAESPyPBr4(简记为H2P^4^+)与Cu(II)离子的配位反应动力学, 探讨高氯酸钠对Cu(II)离子嵌入自由卟啉反应的催化本质。在给定条件下, 高氯酸根与自由卟啉的缔合数n为1; 缔合平衡常数Ko=3.70±0.42dm^3.mol^-^1。配位反应实验动力学方程为d[Cu(II)P^4^+/dt=5.55×10^5γCu^2^+γH2P^4^+γ^8ClO4^-[ClO4^-]^3[Cu^2^+][H2P]总/(1.00+10^2^.^0^2{H^+}+10^4^.^3^6{H^+}^2, 反应的活化能E=53.30kJ.mol^-^1,活化焓变△H≠=50.31kJ.mol^-^1, 活化熵变△S≠=-77.65J.mol^-^1.K^-^1。提出了金属卟啉生成反应中的ClO4^-催化卟啉环变形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0.
在温度278.15-303.15K和离子强度=为0.1-2.0mol/kg范围内,在萃取体系In~2(SO~4)~3+Na~2SO~4+D~2EHMTPA+n-C~8H~18+H~2O体系中,本文测定了萃取平衡的In^3+的平衡浓度和水相pH值,其中Na~2SO~4为支持电解质.根据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估算了平衡水相中的真实离子强度值,并用直线外推法和多项式拟合法确定了萃取过程的热力学平衡常数K^ ,进而计算了这个萃取过程的各个热力学量.  相似文献   

11.
将电化学聚合方法得到的聚合漆酚 (EPU)与氯化铜异丙醇溶液作用生成电化学聚合漆酚铜配合物(EPU Cu2 + ) .采用顺磁共振波谱 (ESR)、红外光谱 (FT IR)、XPS光电子能谱、原子发射光谱 (AES)、元素分析及AES等手段进行表征 ,确定该配合物的结构即每个铜离子与EPU分子中二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 .配合物中铜含量达 8 6 3% .实验表明 ,电化学聚合漆酚铜 (EPU Cu2 + )配合物膜在室温下的Na2 SO3水体系 (pH =7)中能催化引发醋酸乙烯酯 (VAc)按自由基加聚反应历程进行聚合 .讨论了温度、Na2 SO3浓度、VAc浓度和EPU Cu2 + 膜用量对聚合速率、诱导时间的影响 ,求得聚合速率的表达式Rp=0 0 7e- 2 82 5 RT[VAc]1 54[Na2 SO3]0 5,实验结果表明 ,EPU Cu2 + 配合物膜催化引发醋酸乙烯酯 (VAc)聚合的诱导期为 12 2s ,反应 2 4h后PVAc得率为79% , Mw =1 2 6× 10 6 , Mn=2 6 3× 10 5,多分散性系数为 4 79.  相似文献   

12.
电化学聚合漆酚钴膜配位结构与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化学方法合成的聚合漆酚 (EPU)通过与氯化钴的异丙醇溶液作用 ,生成聚合漆酚钴配合物膜(EPU Co3+ ) .采用红外光谱、XPS光电子能谱、DTA TG、动态机械热分析 (DMTA)以及原子发射光谱 (AES)等手段进行表征 ,确定其配位结构 ,即每个钴离子与EPU中两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而交联 ,因此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能均得到提高 .实验表明 ,此配合物膜在室温下的Na2 SO3水体系 (pH =7)中能催化引发VAc的聚合  相似文献   

13.
电化学聚合漆酚铜配合物的结构及其催化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电化学聚合法得到的聚合漆酚(EPU)与氯化铜的异丙醇溶液作用制成了电化学聚合漆酚铜配合物(EPU-Cu2+),并用顺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动态机械热分析和原子发射光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中每个铜离子与EPU分子中二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铜含量达8.63%.实验结果还表明,该配合物在Na2SO3的水体系(pH=7)中能催化引发MMA按自由基反应历程进行聚合.  相似文献   

14.
考察甲基丙烯酸甲酯在室温Na2SO3水溶液的聚合能力,发现在该溶液添加聚丙烯酰胺(PAAm)-氯化铜(CuCl2)配合物膜以组成PAAm-CuCl2膜/Na2SO3催化引发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采用ESR、IR、XPS和电导率等手段研究该体系催化剂的表面结构.结果表明,膜的单位面积平均含铜量在一定范围内和配位体种类等对催化活性有显著影响,即催化性能与催化剂的表面结构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IR,ESR和XPS的测试结果表明,脱乙酰壳聚糖(简记CS)膜在铜氨水溶液浸渍过程中Cu(Ⅱ)既与CS发生配位反应形成Cu(Ⅱ)-CS配位聚合物,也产生吸附作用.ESR谱示出CuCl_2·2H_2O与Cu(Ⅱ)-CS膜中的Cu(Ⅱ)均含有一个单电子,可以利用XPS的Shake-up效应研究Cu(Ⅱ)-CS配位聚合物的配位数,所得结果为4.又以同样的方法研究Cu(Ⅱ)-聚乙烯醇(简记PVA)配位聚合物的配位数,发现Cu(Ⅱ)是以低自旋状态的dsp~2杂化空轨道与PVA的羟基氧配位,其配位数也是4,这与资料所报道的一致,从而间接地验证了此方法研究Cu(Ⅱ)-CS配位聚合物配位数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壳聚糖镍和壳聚糖镧配位聚合物的配位数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IR、ESR和XPS的测试结果可知,Ni^2+或La^3+与壳聚糖(CS)键节单元上的氨基N和仲羟基O发生配位反应,形成CS-Ni^2+或CS-La^3+配位聚合物膜。通过电导率研究其配位数,发现Ni^2+或La^3+可与壳聚糖的3个或5个键节单元配位。根据以上的实验可推定中心离子Ni^2+与壳聚糖3个键节单元上的氨基N和仲羟基O结合,形成六配位的CS-Ni配位聚合物La^3+与壳聚糖5个键节单  相似文献   

17.
电化学聚合漆酚-镨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电化学方法合成的聚合漆物、与氯化镨作用生成聚合漆酚-镨配合物膜。采用原子发射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差热-热重分析、X光电子能谱和动态热分析等手段进行表征。探讨其结构与耐热性质。证明了螯合物中存在Pr^3+和EPU的配位作用,并引起进一步交联,因而难溶于绝大多数有机溶剂,同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能均得提高。  相似文献   

18.
Graft polymerization of acrylamide (AAm) was performed onto the surface of a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film with the simultaneous UV irradiation method but using no photosensitizer and without degassing. To examine whether polyacrylamide (PAAm)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bulk place of PET film by the surface graft polymerization, a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ic (XPS) study was performed on the PAAm-grafted PET films. The distribution of grafted PAAm chains on and in the PET films was estimated from the PAAm/PET ratio calculated from the XPS spectra of PET films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grafted PAAm. The results clearly demonstrate that graft polymerization has actually occurred not merely on the outermost surface but also within the thin surface region of the PET film. In addition, the XPS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PET component was always present in the grafted surface region by a mole fraction of 0.1 to 0.05 even when the amount of PAAm grafted was larger than 10 μg/cm2.  相似文献   

19.
极性介质中醋酸乙烯酯的辐照引发分散聚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钴 60γ射线引发醋酸乙烯酯的分散聚合 ,通过选择各种极性溶剂体系 ,确立了醋酸乙烯酯在极性介质中稳定的分散聚合体系 .对异丙醇 水体系 ,聚合物分子量随剂量率的降低、稳定剂含量的增加、单体浓度的增大、反应温度的升高以及醇水比的降低而增加 .运用XPS、元素分析等表征聚合物粒子 ,及通过辐射接枝理论的分析 ,可以判断稳定剂所起的稳定作用主要是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