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家禄  赵国良 《无机化学学报》2011,27(10):2021-2026
用溶液法和水热法分别合成了2个含2-苯氧基丙酸配体(HL)的聚合物{[NiL2(H2O)2(bipy)].2H2O}n(1)、{[ZnL2(bipy)].2H2O}n(2)(bipy=4,4′-联吡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在化合物1中,镍原子与2个羧基氧原子、2个配位水氧原子及2个4,4′-联吡啶的2个氮原子配位,配位数为6,镍原子的配位构型为畸变的八面体;而在化合物2中,锌原子与2个羧基氧原子及2个4,4′-联吡啶中的2个氮原子配位,锌原子的配位构型为畸变的四面体。在这2个化合物里,4,4′-联吡啶通过氮原子连接金属原子形成一维链状。链间氢键与π-π堆积作用又将一维链链接成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合成了1个新的一维配位聚合物[Cu(apy)(sal)2]n(apy=2-氨基嘧啶,sal=水杨醛),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热重、紫外、核磁、粉末XRD及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该聚合物为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726 87(15)nm,b=0.914 41(18)nm,c=1.382 0(3)nm,α=108.74(3)°,β=94.13(3)°,γ=96.64(3)°,V=0.858 2(3)nm 3,Z=2,R=0.087 8。Cu(Ⅱ)离子分别与来自2个不同水杨醛配体中的4个氧原子以及2个不同2-氨基嘧啶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了1个八面体配位构型。2-氨基嘧啶配体桥联相邻的Cu(Ⅱ)离子形成了沿bc平面的一维折叠链状结构,其相邻Cu(Ⅱ)离子之间的距离为0.6954 nm。此外,相邻的链中水杨醛的芳环之间存在着π-π堆积作用,该芳环堆积作用使得配合物构筑成二维超分子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合成了1个新的配位聚合物[Zn(apy)(μ-OH)NO3]n(apy=2-氨基嘧啶),并且通过元素分析、红外、荧光、和单晶X-射线进行了表征。标题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0.715 48(14)nm,b=1.850 5(4)nm,c=0.645 68(13)nm,β=110.24(3)°,V=0.802 1(3)nm3,Z=4,R=0.028 4。在化合物中,每个Zn(Ⅱ)离子与氨基嘧啶配体的1个N原子、硝酸根的1个O原子,以及2个羟基氧原子配位,并展示出扭曲的四面体几何构型。2个相邻的Zn(Ⅱ)四面体单元通过羟基氧原子连接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该一维链进一步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室温荧光光谱测定表明该化合物在392 nm处有强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4.
本文合成了1个新的一维链状锰的配位聚合物{[Mn(HL)(phen)(H2O)2].1.5H2O}n,(H3L=2-羟基-5-羧基苯磺酸),并且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热重、荧光、紫外、粉末XRD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表征及研究。标题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0.840 57(17)nm,b=1.757 5(4)nm,c=2.873 4(6)nm,β=92.54(3)°,V=4.240 7(16)nm 3,Z=4,R=0.027 0。每个Mn(Ⅱ)离子与邻菲咯啉配体的2个N原子、磺酸配体中的1个磺酸基O原子和羧基O原子以及2个配位水分子配位,展示出扭曲的八面体几何构型。2个相邻的Mn(Ⅱ)八面体单元通过1个磺酸基氧原子和1个羧基氧原子连接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该一维链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构筑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5.
用水热方法合成了两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o(trza)](1)和[Ni(trza)(H2O)2](2)(Htrza=4H-1,2,4-三氮唑-4-乙酸).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和2具有二维(2D)层状结构.在1中,Co(II)离子采用六配位方式,分别与来自两个不同配体(trza)上的两个氮原子和四个羧基氧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聚合物,每个羧基以二齿桥联方式连接两个Co原子,形成1D链,这些一维链进一步与唑环上的N原子形成2D层状结构.在2中,中心Ni(II)离子采用同样的配位模式形成八面体配位聚合物,与1不同的是:来自两个配体阴离子(trza)上的两个羧基氧原子分别被两个配位水分子所取代,且配体上的羧基氧原子采用的是单齿配位模式.化合物1的变温磁化率测定表明了金属间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此外,两个配位聚合物的IR光谱、热稳定性以及化合物1的磁性质也被测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4-羧基苄基)-4,4′-二羧基二苯胺(H3L)和1,10-菲罗啉(Phen)为配体,溶剂热合成了一个二维锌配位聚合物[Zn(HL)(Phen)]n(1),对其进行了红外、热重、粉末单晶衍射等表征,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21/c。相邻的Zn(Ⅱ)离子通过连接HL2-和Phen形成一维之字形的链,该一维链通过氢键和π-π作用进一步形成三重穿插的二维超分子结构。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三键桥联吡啶类配体2,6-二(3′-吡啶乙炔基)-4-甲基苯胺(L)为配体,在常温混合溶剂(二氯甲烷-甲醇)中分别与CoCl_2、Co(SCN)2通过自组装反应,获得了一维及二维配位聚合物[Co(L)Cl_2]_n(1)及[Co(L)_2(SCN)_2]_n(2),通过红外、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检测手段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对比1和2的单晶结构可以发现,配体L在配位聚合物1和2中的配位取向及结构相似,不同的是Co(Ⅱ)离子的配位数受配位阴离子的影响而不同:配位聚合物1中四配位的Co(Ⅱ)通过2个配体的相互连接呈现一维的弯曲链状结构,而配位聚合物2中六配位的Co(Ⅱ)则通过4个配体的相互连接得到二维的平面结构。2个配合物中均存在氢键及π-π相互作用。通过粉末衍射证明了配位聚合物1和2为单一晶相,其固态下的荧光测试显示,二者的荧光均减弱,并相对于配体L有红移(1)及蓝移(2)。  相似文献   

8.
以5-氨基烟酸(5-anaH)为配体,采用水热法合成了1个锌(Ⅱ)的二维配位聚合物[Zn(5-ana)2]n(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TGA)和X-射线粉末衍射(PXRD)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配位聚合物的单晶结构。该配位聚合物属于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为2D层状结构。我们在室温下对其二次谐波产生效率及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配位聚合物具有二级非线性光学效应,可作为潜在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配位聚合物荧光相对于配体5-氨基烟酸发生了蓝移。  相似文献   

9.
以碘化汞为原料,分别与3,5-二(4-吡啶基)-1,2,4-三唑(L1),4-氨基-3,5-二(4-吡啶基)-1,2,4-三唑(L2)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反应,合成了2个一维链状Hg(Ⅱ)配聚物{[Hg2I4(4-bpt)2]·3DMF}n(1),{[Hg2I4(L2)]·DMF}n(2)。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配聚物1中汞离子位于扭曲的配位四面体中心,相邻汞离子通过分别与L1的2个端基N原子配位,桥连形成了一维zig-zag链结构,碘离子占据配位四面体的剩余两配位点,配聚物1的一维链平行于bc平面。配合物2中汞离子位于扭曲的配位四面体中心,分别与L2的一个吡啶N原子和3个碘离子配位,其中2个碘离子充当桥联配体将相邻汞离子连接,形成了一维-Hg-I-Hg-I-的zig-zag链,相邻的-Hg-I-Hg-I-链进一步通过作为双齿配体的L2连接,形成一独特的一维双链梯状聚合物,配聚物2一维链平行于a方向。室温固态荧光测试显示,配聚物1在383.7nm处具有强的荧光发射,而配聚物2在299.7 nm和376.5 nm处具有强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0.
以碘化汞为原料,分别与3,5-二(4-吡啶基)-1,2,4-三唑(L1),4-氨基-3,5-二(4-吡啶基)-1,2,4-三唑(L2)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反应,合成了2个一维链状Hg(Ⅱ)配聚物{[Hg2I4(4-bpt)2]·3DMF}n(1),{[Hg2I4(L2)]·DMF}n(2)。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配聚物1中汞离子位于扭曲的配位四面体中心,相邻汞离子通过分别与L1的2个端基N原子配位,桥连形成了一维zig-zag链结构,碘离子占据配位四面体的剩余两配位点,配聚物1的一维链平行于bc平面。配合物2中汞离子位于扭曲的配位四面体中心,分别与L2的一个吡啶N原子和3个碘离子配位,其中2个碘离子充当桥联配体将相邻汞离子连接,形成了一维-Hg-I-Hg-I-的zig-zag链,相邻的-Hg-I-Hg-I-链进一步通过作为双齿配体的L2连接,形成一独特的一维双链梯状聚合物,配聚物2一维链平行于a方向。室温固态荧光测试显示,配聚物1在383.7nm处具有强的荧光发射,而配聚物2在299.7 nm和376.5 nm处具有强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1.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具有π共轭体系的二羧酸H2L与金属盐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新颖的配位聚合物:{[Mn_2(L)_2(H_2O)_5]·2H_2O}n(1)和[Cd(L)(H_2O)_2]n(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是具有一维{Mn3(COO)_2}链的二维层状结构,而配合物2中镉离子与L2-配体中的羧基氧螯合配位,最终得到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1和2都通过结构单元之间的氢键作用,最终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的磁性和配合物2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从含4,4'-二吡啶胺结构单元的双(二吡啶胺) 桥联配体出发,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两个结构新颖的配位聚合物:[CdL1Br2]n?7.5nH2O (L1 = N,N,N′,N′-四(4-吡啶)-1,4-苯二胺) (1)和[Cu2L2(μ1,1,3-SCN)2]n?nMeOH (L2 = N,N-二(2-吡啶)-N',N'-二(4-吡啶)-1,4-苯二胺) (2),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单晶测试结果显示,配合物1中配体L1的四个吡啶N原子均参与配位,桥联了4个Cd原子,每个Cd原子与四个吡啶 N 原子和两个溴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通过这些配位作用,最终形成包含 Kagome 结构的三维超分子网络。配合物2 是由一维柱状 {Cu(SCN)}n 链通过 L2 桥联生成的二维结构。有趣的是,L2中具有螯合能力的2,2'-二吡啶胺单元并未参与配位,只有4,4'-二吡啶胺单元中的两个吡啶N原子分别与一个 Cu(I) 配位,连接了相邻两条平行的{Cu(SCN)}n 链,生成二维结构。  相似文献   

13.
李玮a  李明星  a  何翔a  邵敏b  安保礼a 《中国化学》2008,26(11):2039-2044
在水热条件下,对苯二甲酸(H2Bdc)和2-(3-吡啶基)苯并咪唑(3-PyHBIm)与Cd(NO3)2、Zn(NO3)2反应,得到配合物{[Cd(3-PyHBIm)(Bdc)(H2O)2](H2Bdc)1/2}n (1)、[Zn(3-PyHBIm)2(Bdc)(H2O)2]n (2)。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表明,两个化合物均呈一维聚合结构,3-PyHBIm配体采用吡啶氮原子单齿配位。在配合物1中,对苯二甲酸根作为四齿配体,桥联Cd(II)离子,形成一维锯齿链状配位聚合物,两个水分子呈顺式配位。该化合物含有对苯二甲酸客体分子,通过强的氢键,构成三维超分子框架。在配合物2中,对苯二甲酸根作为双齿配体,结合Zn(II)离子,形成直线链状配位聚合物,两个水分子呈反式配位。两个配位聚合物都对热稳定,在固体状态下,呈蓝色发光。  相似文献   

14.
3,5-吡啶二羧酸镍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3个新的3,5-吡啶二羧酸镍配位聚合物[Ni(3,5-Pydc)(H2O)4·H2O]n(1), [Ni2(3,5-Pydc)2(H2O)8·(H2O)2]n(2)和[Ni(3,5-Pydc)(H2O)2]n(3), 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FTIR及热重分析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 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化合物1和2是一维折线型链状结构, 而化合物3是二维层状结构. 化合物1是由3,5-Pydc配体将中心镍离子连接起来形成的折线型一维链. 在化合物2中存在着两条各自独立的折线型一维链, 但它们的配位方式却完全相同, 每一条链都是由3,5-Pydc配体将镍离子连接而成. 而化合物3则是由3个镍离子和3个3,5-Pydc配体形成的二十元环构成的二维网格. 3个化合物分别通过链间或层间氢键作用(O-H…O)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化合物1和2中的客体水分子被氢键限域在超分子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15.
用醋酸铜、叠氮钠、腈基吡嗪乙醇做溶剂水热合成一种新的四氮唑二价铜配位聚合物[Cu(pzta)2]n (1) (pzta = 四氮基吡嗪), 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测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显示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离子Cu(II)被来自四个不同的四氮基吡嗪配体形成六配位。化合物1为二维四唑配位聚合物。热分析表明该化合物的分解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樊义康  谢斌  谢峰  吴威平  赖川  何林芯 《化学通报》2015,78(12):1123-1127
在160 °C下, 以4"-(4-吡啶基)-3,2":6",3"-三联吡啶 (3-pytpy) 为配体,Cu(OAc)2.H2O为金属盐, 通过水热法在乙腈/水的混合溶剂中合成了一个Cu(I) 配位聚合物 [Cu3(CN)3(3-pytpy)]n (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 (IR)、X-射线粉末衍射 (XRD) 和热重分析 (TGA) 对配合物1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晶体结构。结果表明, 其晶体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P21/c, Mr = 579.03, a = 7.132 (6) ?, b = 17.431 (13) ?, c = 18.388 (13) ?, β = 94.284 (14)°, V =2280 (3) ?3, F(000) =1152, Z = 4, ?(MoKα) = 2.799 mm-1, Dc = 1.687 g/cm3, 最终残差因子R1 = 0.0447 , wR2 = 0.1238。Cu(I) 均为畸变三角形配位模式, 配位原子分别为:三联吡啶配体吡啶环上的N原子、CN-基N原子和另一个CN-基C原子。CN-基桥联Cu(I) 离子形成沿ac平面对角线方向延伸的一维内消旋螺旋链 [Cu(I)-CN]n, 配体3-pytpy则进一步桥联这些一维链形成二维 “波浪型” 网络结构, 2D层以ABAB方式堆积并通过吡啶环间的π...π堆积作用拓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热法通过Ln2O3、Zn(CH3COO)2·2H2O与2,5-吡啶二羧酸为配体的反应合成出两个新型三维杂金属配位聚合物[Ln2Zn2(2,5-pydc)5(H2O)d·4H2O (Ln=Sm(1),Eu(2);2,5-pydc:2,5-吡啶二羧酸).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未衍射方法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的结构是相同的,其晶体均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配合物1和2中2,5-吡啶二羧酸配体共有两种配位方式.通过配位模式Ⅰ连接Ln和Zn形成二维层状结构;而层与层之间通过配位模式Ⅱ进一步连接起来形成三维复杂网状结构.此外,还对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和热分解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荧光分析表明,金属Zn的引入有效增强了配合物中稀土金属的发光.  相似文献   

18.
潘慧  柏  安冰  党东宾 《无机化学学报》2013,29(8):1710-1716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个一维配位聚合物{[Co(dpa)(H2O)4].(dpdo).(H2O)}n(1)(H2dpa=2,2′-联苯二酸,dpdo=N,N′-二氧化-4,4′-联吡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元素分析、XRPD、TGA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Co(Ⅱ)原子采取了畸变的八面体构型,6个配位氧原子分别来自于2个dpa2-配体和4个配位水分子。每一个dpa2-配体桥联2个Co髤中心,每一个Co(Ⅱ)原子与2个dpa2-配体配位进而形成了21螺旋链结构。借助溶剂水分子的连接作用,螺旋链之间通过多种O-H…O氢键作用形成了2D网格,通过dpdo和2D网格之间多种类型的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测定了室温下聚合物1的固体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合成了1个二维层状磺酸银配位聚合物[Ag2(HL)(MeCN)]n,(H3L=2-羟基-3-羧基-5-溴苯磺酸),并且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热重、荧光、粉末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表征及研究。标题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702 71(14)nm,b=0.828 98(17)nm,c=1.233 1(3)nm,α=84.32(3)°,β=73.90(3)°,γ=67.26(3)°,V=0.636 5(2)nm3,Z=2,R=0.056 5。Ag1离子分别与来自3个不同HL2-配体的4个氧原子和1个乙腈分子中的氮原子配位,展示出扭曲的四方锥几何构型,而Ag2离子则分别与来自4个不同HL2-配体的6个氧原子配位,展示出扭曲的八面体几何构型。相邻的银离子间通过磺酸基氧原子、羟基氧原子连接形成一维带状结构,该一维带进一步通过羧基氧桥联成二维层状结构。此外,该配合物在室温下具有较强的蓝光发射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引入第二配体2,2′-联吡啶(2,2′-bipyridine,bipy),在水热条件下得到3个低维ZnⅡ-二膦酸配位聚合物:[Zn1.5(H2L)(bipy)(H2O)]·3H2O(1),[Zn(H3L)(bipy)]2(2),[Zn(H3L)(bipy)(H2O)]·H2O(3)(H5L=1-羟亚乙基-1,1-二膦酸,CH3C(OH)(PO3H2)2)。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PXRD)、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热重(TG-DSC)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数据分析表明化合物1为一维梯形双链结构,结构中含有2个晶体学独立的锌离子,分别以四配位和六配位模式与配体连接。化合物2为O-P-O双桥连接三角双锥[ZnO3N2]而成的双核零维结构。化合物3为八面体[ZnO4N2]通过O-P-O单桥连接而成的一维链状结构。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进一步将3个低维ZnⅡ-二膦酸化合物扩展为三维超分子。对化合物1~3进行荧光性能的研究,测试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均发射出强度远大于配体bipy的荧光发射峰(λem=374nm(1)、388nm(2)、387nm(3),λex=252nm),该峰来源于第二配体bipy(λem=391nm,λex=252nm)分子内部的π*-π电荷转移。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3个化合物均表现出一步单电子氧化还原过程,与自由配体相比给电子能力增强,未来可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在光电领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