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用流动注射光度测定法实现了锌净化液中高含量锌的快速自动测定,方法简单,虽仅采用传统的EDTA和锌的配合反应,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但借助在制的CPAC-Ⅲ型分析仪,达到了运用微量分析的手段进行常量分析的目的,方法直接应用于测定锌净化液样品,分析速度为每小时测定60个样品,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流动注射—双显色剂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铝与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流动注射与双波长双光束分光光度计联用,选择铬天菁S和亚硝基R盐双显色剂使AI(Ⅲ)和Fe(Ⅱ)同时显色。建立了同时测定铝、铁的流动注射-双波长等吸收法。方法用于岩矿样品中铝、铁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基于硫普罗宁[化学名为N-(2-巯基丙酰基)-甘氨酸]对铁(Ⅲ)的还原反应和还原后的铁(Ⅱ)与邻菲啰啉的显色反应生成吸收峰在508nm处的络合物,并应用了流动注射技术,提出了间接测定硫普罗宁的流动注射光度分析法。设计并自制了流动注射分析仪,采用光栅分光光度计作为检测单元,此仪器的测定频率达到85次.h-1。硫普罗宁的质量浓度在4.00~450mg.L-1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0.56mg.L-1。应用此方法分析了硫普罗宁片剂及针剂样品,所得测定值与标准方法的测定值相符。以此两种样品为基体,加入标准溶液作回收试验,测得片剂及注射剂的回收率分别为100.5%及99.2%。  相似文献   

4.
流动注射—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测定烧碱中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氢氧化物沉淀法流动注射在线分离富集烧碱中铁,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消除了大量基体的干扰,方法简便快速,而且对不同铁含量的样品,可改变进样量以保证富集后铁的合适浓度和足够的信号强度。本方法用于工业烧碱中铁的分析,平均加收率为99.0%,变异系数为3.4%,检出限为105ng.ml^-1。  相似文献   

5.
甲氧氯普胺的流动注射光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在盐酸介质中,利用甲氧氯普胺-亚硝酸钠-α-萘胺的重氮化-偶合反应,建立了流动注射光度法测定甲氯普胺的新方法,利用单纯形优化法选择了最佳实验条件。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30mg/L,进样频率为160/h。11次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6%,该方法已成功用于药物中甲氧氯普胺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与药典法对照,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双硫腙法是测定土壤有效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其过程甚为繁琐,不适于大批量分析。流动注射萃取技术开辟了一条自动的在线萃取途径,从而大为简化及加速了萃取过程,并避免了有机溶剂挥发对空气的污染。该技术被用于测定水样中的钾及痕量铅、镉。该法的一个缺点是需要耐有机溶剂的塑料泵管。我们用类似Karlberg的萃取装置,应用置换排出法以普通泵管泵取有机溶剂建立了土壤有效锌的双硫腙萃取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分析速度达60样/小时。  相似文献   

7.
流动注射pH梯度技术-卡尔曼滤波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铜钴镍多元混合物毛东森,张国莹,陈同岳(上海工业大学化学化工系,上海,200072)关键词:流动注射分析,梯度技术,卡尔曼滤波,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探索不经任何分离而同时测定多个相互干扰组分混合物的分...  相似文献   

8.
符连社  任英 《分析化学》1993,21(9):1104-1110
本文归纳了流动注射示差动力学分析法所基于的化学反应和常用的流路,评述了流动注射示差动力学分析法在单一组分的高选择性测定和多组分的连续或同时测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流动注射分析(FIA)自70年代创立以来,以分析速度快、精密度高、试样用量少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生化、临床化学、环保、医药、农业都在应用FIA;无机离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氨基酸都是其分析的对象。其应用不只限于物质的含量测定,且被用来测定药物的溶出度、定性分析、分散系数、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但对多组分的FIA测定不多,大多数方法以被测物质浓度的单一信号测定为基础。近几年来,流动注射(FI)和其他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联用对多组分的测定发展较为迅速。本文概述了自1990年来几种FI联用技术对多组分的测定。1 流动注射示差动力学分析法(FIDKM) 示差动力学分析(DKM)是利用结构或性质相似的两个或多个组分与同一试剂反应动力学性质的差异,选择性地测定其中一组分或多组分同时测定的一种方法。FI和DKM联合能有效地集两者的优点,使FI的严格控制反应过程和反应时间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分光光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是本刊“分光光度分析”的定期评述的继续 ,主要是对 1 998年 6月~ 2 0 0 0年 6月年间我国在分光光度分析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评述。文献资料主要来自国内主要杂志和全国性学术会议 ,对我国学者在国际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也给予部分收录。内容包括专著、综述、学术会议、有机试剂及多元络合物体系、动力学光度法、其它光度分析法 (固相光度法、导数光谱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及化学计量学光度法 )和流动注射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 (包括流动注射荧光法及化学发光法 )。引用文献 32 1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在pH5.2的HAc NaAc缓冲溶液中,氨三乙酸存在下,硫脲对锰(Ⅱ)催化高碘酸钠氧化4,4′ 对(二甲氨基) 二苯基甲烷不稳定显色反应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建立了流动注射光度分析测定痕量硫脲的新方法。在100样/小时采样频率下检出限为1.4×10-9g/mL,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20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0.5%。用于合成溶液和废水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流动注射光度法测定阳极泥中微量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流动注射分析已广泛应用于许多元素和物质的快速测定。但锇的流动注射分析方法至今未见报道。本文根据γ-酸(7-氨基-1-萘酚-3-磺酸)被空气中的氧氧化后生成血红色醌的反应能被微量Os(Ⅷ)催化的原理,在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自制的集成微管道,建立了用合并带-停流技术测定Os(Ⅶ)的流动注射分析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节省试剂、精密  相似文献   

13.
土壤速效磷的流动注射光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作为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 ,历来被作为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发达国家几乎每年都对土壤的养料状况进行测定 ,根据测定值及土壤与气候条件制订施肥建议。而土壤中速效磷的测定通常采用NaHCO3提取 ,磷钼蓝法和磷钼蓝萃取分光光度法[1 ] 测定。也有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法和同位素交换法[2 ] 。同位素交换法不适于测定高固磷土壤 ,分光光度法手工操作 ,耗时长 ,也不能实现自动分析。本文采用乙基紫 钼酸铵 OP络合显色的反应体系[5,6]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 ,确立了土壤中速效磷的快速自动分析方法。用于实际样品分析 ,结…  相似文献   

14.
奋乃静的流动注射分光光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在H2SO4介质中,K2S2O8氧化奋乃静生成红色中间产物的原理,建立了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中奋乃静含量的新方法。利用单纯形优化法选择了最佳实验条件。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0-170μg/mL,检出限为0.46μg/mL,进样频率为150h。该方法用于奋乃静片剂中奋乃静含量的测定,其测定结果与药典法对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钒光度分析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经典光度法、动力学光度法、流动注射光度法及计算光度法综述了近年来钒的光度分析进展,引用文献46篇。  相似文献   

16.
建立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中高盐水中的挥发酚.用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中高盐水中挥发酚时存在严重的基体干扰,在线蒸馏的流路长导致加热模块受热不均匀,基体干扰物质去除不理想.蒸馏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氯化氢气体在封闭的管路中无法释放到外界与蒸馏试剂磷酸反应,导致铁氰化钾缓冲溶液的pH值降低,及高温蒸馏过程中钙镁金属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流动注射与双波长双光束分光光度计联用,选择铬天菁S和亚硝基R盐双显色剂使Ai(Ⅲ)和Fe(Ⅱ)同时显色。建立了同时测定铝、铁的流动注射-双波长等吸收法。方法用于岩矿样品中铝、铁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流动注射—氢化物生成—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砷,锑,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宗孝  王莹 《分析化学》1992,20(6):670-673
本文首次将流动注射、氢化物生成和石墨炉原子吸收联机操作,成功地测定了砷、锑、铋,检出限为pg级。  相似文献   

19.
偏最小二乘法—流动注射pH梯度技术用于同时测定铜和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AR作显色剂,用流动注射pH梯度技术测定多个不同pH下的吸光度,以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校正模型并预测,对Cu~(2+)、Co~(2+)二元素进行了同时测定,其计算结果优于主成分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法。  相似文献   

20.
王化南  尚福全 《分析化学》1996,24(3):288-291
本文把流动注射与在线氧化生成挥发性碘技术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测定的灵敏度,而且可以减少氯化钠对测定的干扰。检出限达0.04mg/L。本法简便快速,易于操作,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