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在45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多做几个题,常常忽视乃至略去新课导入情境环节的教学,误认为导入情境教学会白白耽误学生的时间,没有实用性.这种将缺乏情境化的知识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虽然学生知识增多,成绩暂时高些,但是数学兴趣却伴随着知识量增长的同时越发受到压抑,因为学习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需求,而是一种外部力量(考高分升学)的强加.如此下去将会直接导致"三维目标"中情感目标的缺失,致使学生的发展出现畸形,将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初一新课引入例谈312365浙江上虞市崧厦镇中陆国兴321407浙江缙云县盘溪中学潘小梅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引人”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好的新课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愤排的状态,而且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发现...  相似文献   

3.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提出被描述为为了探索和解决一个给定情境中的问题而创造新的问题或重新制定一个问题.它既是教学手段(通过问题提出来教学),又是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存在,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并没有很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4.
二期课改新大纲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等,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并贯彻到新教材课本中,在新课课题引入、说明概念、定理的证明等方面,做出了不少精彩的设计,新教材中也为学生安排了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重视思维过程的揭示,在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公式可循,它要求教者匠心独运,既要知常,又要晓变,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在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时要有鲜明的个性。为此,本文想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引入数学新课作初步的探讨。一、引入新课的基本原则数学新课如何引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引入数学新课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直观性原则: 数学新课的引入,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通俗  相似文献   

6.
二期课改新大纲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等,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并贯彻到新教材课本中,在新课课题引入、说明概念、定理的证明等方面,做出了不少精彩的设计,新教材中也为学生安排了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重视思维过程的揭示,在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7.
1问题的提出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通过问题情境来提出问题,情境与问题融合在一起,问题是教学设计的核心[1].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存在若干隐性的误区,之所以称之为"隐性",是因为这些问题情境貌似合理,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顺利开展,但其背后却隐含着诸如缺乏问题导向、脱离认知起点、暗藏逻辑硬伤等遗憾和不足.本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活动,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特征的活动,它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猜想和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情境性教学设计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而生活中处处是  相似文献   

9.
吴冬春 《中学数学》2023,(3):15-16+19
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中职数学课程内容与教学中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本文中结合具体教学设计从挖掘数学演进相关文献史料、数学美育元素和数学家的数学探索过程等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中职数学课程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巧妙引入课题 提高教学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这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多次强调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引入课题虽然只需占 3- 6分钟 ,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 ,但这是一个设置“悬念”的过程 ,就像话剧的开场白一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新的、陌生的情境中解决“悬念”是教学主体的追求 .笔者在几年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味到巧妙引入课题 ,设计好“悬念”能够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引起兴趣 ,集中注意力 ,为学生接受新…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的情景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本文以数学教学为例,归纳一些教学情境的设计,请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新课的导入看着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甚至为此而不惜时间,反复琢磨,数易教案。这的确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一、从教学设计的“三二一”说起近读《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下卷)》,章建跃博士关于“搞好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论述中提出教学设计的“三二一”,即三个基本点(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两个关键(提好的问题、设计自然的过程),一个核心(设计概括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对情境的认识情境是指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课堂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部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前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此略陈浅见。 (一)创设愤悱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学生的学习欲望或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可创设“愤”与“悱”的情境。就是说,不论授课辅导答疑还是解题。教师所提出的,可以是  相似文献   

16.
新课导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教学的展开,学生注意力的集散,都与新课的导入有关.一堂课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  相似文献   

17.
唐荣喜 《中学数学》2012,(12):22+24
使用教材:苏科版《数学》八下7.1生活中的不等式 一、情境串设计说明 生活中的不等式原型很多,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这些点状、分散的素材加以优化整合,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内部相关联的情境,形成情境串,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课堂情境设置的杂乱无序. 基于以上思考,在我校举办的省立项课题“落实新课程目标的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研究”中期评估会期间,我在设计苏科版《数学》八(下)7.1“生活中的不等式”这节课的教学时,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学生感兴趣的“刘翔跨栏”的实际问题开始,围绕“刘翔跨栏”的主题情境,创设与刘翔有关的真实有效的情境串,使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的思维之河自然流淌.教学中,围绕情境串通过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和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比较归纳、观察发现,鼓励学生思考、探索生活中所包含的不等关系,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锐角三角函数是初中数学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教学点,本文介绍笔者执教的"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函数产生的自然性、必要性和合理性;创设思维情境,启导学生发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设置问题串,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技能;营造"自由"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充分表现的时空;师生相互激发,诱发思维"亮点",促进课堂高质生成.从而使学生体验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卢云  李铁 《中学数学》2023,(20):77-78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发挥情境设计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初中阶段的数学内容比小学大幅增加,课堂容量加大,难度上升,一旦课堂缺少生成与生机,就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下降,无法真正发展核心素养.而巧妙而真实的情境引入,能很好地唤起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好奇感、渴求感以及探究、协作、交流的欲望,提升数学探索的主动性,发展学习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是实行有效教学;实行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是构建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必须具备的三个视角是:引课设计的视角(从最简单的情形开始);上课设计的视角(找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小结设计的视角(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常见错误的反馈纠正过程). 一、引课设计的视角 引课设计的视角是从最简单的情形开始. 华罗庚说过:"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所谓的"退",就是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到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再以这些问题作为引课设计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使全体学生在简单的情景中逐渐进入新知识点的学习,并在无理解阻碍的思维状态下学习新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