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nO2--聚丙烯酰胺复合吸附剂的pH滴定曲线表明:对Li^ 呈二元酸特性;对Na^ 、K^ 呈一元酸特笥,对碱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在pH=12时按下列顺序递增:K^ 相似文献   

2.
朱传高  王凤武 《应用化学》2012,29(10):1194-1198
在乙二醇甲醚溶液中电解铅片,制备了铅醇盐配合物,然后将溶液直接水解、凝胶,再通过提拉法涂抹在钛丝表面,450 ℃煅烧2 h制备纳米PbO/Ti电极。 将PbO/Ti电极在0.2~1.0 mol/L LiOH+0.1~0.5 mol/L LiBO2溶液测试催化还原性能,研究了影响电解还原LiBO2制备硼氢化锂(LiBH4)的主要因素,如LiBO2和LiOH浓度等。 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PbO/Ti电极和LiBH4进行了表征。 实验表明,纳米PbO/Ti电极表面颗粒分散较好,修饰电极催化性能稳定,放电电流较大,产率和电流效率分别达15.6%和25.3%。  相似文献   

3.
纳米氧化铝对贵金属Pd(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为检测手段,以纳米氧化铝为吸附剂,系统地研究了其在静态条件下对贵金属离子Pd(Ⅱ)的吸附性能,确定了最佳吸附及解脱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pH 5.0条件下,试液中的痕量钯可被定量吸附,用0.1mol/L HCl-30 g/L硫脲溶液可将吸附的钯离子完全解脱。对合成样进行测定,钯的回收率在95.0%以上。  相似文献   

4.
郑易安  王爱勤 《应用化学》2009,26(10):1154-1158
用制备的聚(丙烯酸-co-丙烯酰胺)/蒙脱土/腐殖酸钠复合吸附剂,研究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和Pb2+溶液初始浓度等因素对重金属Pb2+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复合吸附剂对Pb2+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pH值为6.0、吸附时间2 h、Pb2+溶液初始浓度0.01 mol/L和吸附剂用量0.10 g的条件下,复合吸附剂对Pb2+的吸附量达到364.05 mg/g,平衡所需的时间为15 min。与蒙脱土相比,复合吸附剂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和更快的吸附速率。  相似文献   

5.
采用柠檬酸配合法合成了系列尖晶石富锂锂锰氧化物Li2O.nMnO2(n=1.75,2.0,2.25,2.5,3.0)。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酸浸实验发现,350℃合成的Li2O.2.25MnO2具有纯相尖晶石锂锰氧化物结构,且在弱酸性介质中具有较高的锂溶出率和较低的锰溶损率。Li2O.2.25MnO2在酸浸之后转型为锂离子筛。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发现锂离子筛能够保持尖晶石锂锰氧化物的结构和形貌。吸附实验表明,该锂离子筛在碱性含锂溶液中对Li+具有吸附性能,且吸附容量随着溶液温度和pH值的升高而增大,最高能达到40.14 mg.g-1。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锂离子筛的吸附机理,并用Langmuir模型描述了其在LiCl+LiOH溶液中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6.
基于Hg~(2+)与聚烯丙基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以滤纸为基质,以聚烯丙基胺盐酸盐为原料制成了Hg(Ⅱ)选择性吸附试纸。用该试纸结合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样溶液中Hg~(2+)含量,线性范围为0.1~50μmol/L,检测限为0.07μmol/L。测定30μmol/L Hg~(2+)试样溶液作重复性考察,7次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3.5%。用本方法测定含Hg~(2+)试样,所得结果与冷原子吸收法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为检测手段,研究了聚丙烯腈微球(PANMS)对溶液中Cu2+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并建立了PANMS分离富集-FAAS法。实验结果表明,溶液pH为5、静态吸附时间为1.5 h、温度为20℃时,其对Cu2+的吸附达到饱和而稳定,吸附容量为30.2 mg/g,吸附率可达到87.5%。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吸附率有所提高,但幅度不是很大。以0.1 mol/LHC l溶液作为解吸剂,解吸率可达到96.5%。经富集50倍后,测Cu2+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为A=0.0025C(μg/L)-0.0026(r=0.9993),方法的检出限为1.68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9%。加标回收率为91.4%~97.0%。  相似文献   

8.
环境中铅污染将威胁到生命体安全,因此去除过量的铅显得尤为重要。采用一锅法制备了复合材料吸附剂氧化铟改性的聚丙烯酰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N_(2)吸附-脱附仪和热重分析仪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结合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其对水中的铅吸附性能。优化了溶液pH值及振荡时间对铅吸附的影响,并运用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了复合材料对铅的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浓度为10 mg/L,溶液pH值为6.0,振荡时间为100 min时,铅的最大吸附量为9.689 mg/g;吸附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当T=293.15 K时,ΔG=-8.38 kJ/mol,ΔH=23.90 J/mol,证明了复合材料对铅的吸附是自发进行,并且是吸热过程;经过3次吸附—解吸实验,复合材料对铅的解吸率仍大于87%,说明吸附剂的再生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偶合反应将1,5—二—(2—噻唑)甲(?)接到苯乙烯—二乙烯苯的骨架上,得到一种含氮、硫配位原子的螯合树脂(1)。该树脂1对Au~(3+)的吸附容量最高达1.1mmol/g。吸附在树脂上的金络离子可以用5%硫脲——盐酸(0.1mol/L)溶液进行洗脱,回收率为84%。对pd~z+可被5%硫脲——0.1mol/LHCI热溶液定量洗脱。  相似文献   

10.
锂电池正极材料LiV3O8制备及电化学性能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道荣  李枝贤 《应用化学》2007,24(4):425-42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3O8,研究了LiOH溶液的浓度对LiV3O8的结构、粒径、电导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LiV3O8衍射峰的强度、粒径与电导率可以通过改变LiOH溶液浓度来控制。测试了LiV3O8材料的结构、粒径分布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LiOH溶液浓度的增加,样品的结晶度降低,晶粒的择优取向(100)晶面的衍射峰强度明显减弱;当LiOH溶液浓度为0.030 mol/L时,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粒径分布和较高的电导率为9.06×10-2s/cm;LiV3O8材料的容量及循环性能均与LiOH溶液浓度有关,选择0.030 mol/L的LiOH溶液时,样品的比容量最大为310 mA.h/g;循环15次后,容量衰减最少为4%。  相似文献   

11.
亓树成  刘瑞泉 《应用化学》2012,29(7):836-843
合成了2种癸二酸咪唑啉季铵盐癸二酸-水杨酸咪唑啉季铵盐(SSAI)和癸二酸咪唑啉季铵盐(SAI),并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这2种咪唑啉季铵盐对N80钢在1 mol/L HCl溶液中的缓蚀性能和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在1 mol/L HCl溶液中这2种化合物对N80钢均有较好的缓蚀作用,缓蚀效率大小顺序为SSAI>SAI。 SSAI和SAI均为混合偏阳极型缓蚀剂。 2种化合物在N80钢表面的吸附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属于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2.
双变性淀粉吸附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环氧氯丙烷、交联化淀粉和丙烯腈为原料,水为溶剂,硝酸铈铵为引发剂,通过接枝反应合成了双变性淀粉吸附剂。其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交联化淀粉2g,硝酸铈铵浓度0.004mol/L,丙烯腈浓度0.3774mol/L,接枝温度35℃,接枝时间240min,料液比1:10(W/V)。对制得的双变性淀粉进行金属离子吸附性能评价,发现Cr6 吸附时使溶液处于中性或微酸性环境下,Cu2 吸附时使溶液处于弱碱性环境下,Cu2 的吸附率达到86.3%,Cr6 吸附率达78.2%,Cu2 吸附效果大于Cr6 。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硼亲和吸附剂的结合力和吸附容量,以丙烯酰胺为单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在聚多巴胺磁性微球(Fe3O4@pDA)表面接枝富含氨基的聚合物刷,然后键合二齿硼酸配体,获得聚合物刷型二齿硼酸配体吸附剂(Fe3O4@pDA@p-DBA)。利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材料进行表征,并研究了材料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吸附剂对顺式二羟基化合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并且二齿硼酸配体吸附剂较单齿硼酸配体吸附剂(Fe3O4@pDA@p-BA)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和吸附容量,说明二齿硼酸配体对材料的亲和力和吸附容量有促进作用。静态等温吸附和动态吸附研究结果表明,此材料对核苷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拟合及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为多层吸附,其中化学吸附起主导作用。在中性至弱酸性条件下,此材料对顺式二羟基分子仍具有良好的吸附性,有利于生物样品的直接分离富集。当缓冲液pH=6.5时,对于浓度为1.0μg/mL的腺苷、鸟苷、胞苷和尿苷4种核苷混合溶液,最佳吸附剂质量为30.0 mg。最佳洗脱条件为0.5 mL 0.1 mol/L甲酸-甲醇(1∶1,V/V)混合溶液洗脱2次,每次洗脱5 min。将此吸附剂用于...  相似文献   

14.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添加微量钛铁矿,采用氯化锌活化法制备复合吸附剂,并考察了其对含Cr(Ⅵ)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钛铁矿添加量1.5%、氯化锌浓度3 mol/L、固液比1∶2、活化温度550℃和活化时间40 min时,复合吸附剂碘吸附值可达523.24mg/g,比表面积为285.003 m2/g,相对于不添加钛铁矿的纯污泥吸附剂分别提高了27.95%和43.08%;吸附Cr(Ⅵ)废水研究表明,当pH为1.5、吸附剂用量为4 g/L、吸附时间为120 min时,吸附率可达99.17%,吸附量为12.4 mg/g。  相似文献   

15.
以改性香蕉叶作为吸附材料吸附溶液中的Ca~(2+),研究了Na OH浓度和反应时间对香蕉叶改性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吸附时间、温度、吸附剂用量、Ca~(2+)初始质量浓度、溶液p H值对改性香蕉叶吸附性能的影响,包括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过程。结果发现,改性香蕉叶吸附剂的最佳制备方案为:Na OH浓度为0.2mol/L,反应时间为1h;改性香蕉叶吸附剂对Ca~(2+)的吸附平衡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其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由此确定其吸附类型为化学吸附;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显示,改性的过程可除去香蕉叶纤维表面的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使Ca~(2+)更容易接触纤维表面而被吸附。  相似文献   

16.
以沸石咪唑类金属有机骨架(ZIF-67)为模板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中空吸附剂NiCo-LDH@ZIF-67,该吸附剂对甲基橙具有良好的选择吸附性以及可循环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红外光谱、电子能谱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溶液的pH值、甲基橙的初始浓度以及染料与吸附剂作用时间对NiCo-LDH@ZIF-67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甲基橙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吸附等温线符合朗缪尔方程。当pH值等于4,吸附时间15 min,吸附剂用量为2400 mg/L时,该吸附剂对甲基橙的最大吸附量可达1766 mg/g,高于之前文献报道的类似吸附剂。此外,NiCo-LDH@ZIF-67能从甲基橙和亚甲基蓝的混合溶液中选择性吸附甲基橙。  相似文献   

17.
以桉树遗态Fe/C复合材料为吸附剂,溶液初始p H值、吸附剂粒径、流速、含P(V)模拟废水初始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和温度为影响因素,开展了对P(V)的动态吸附行为研究。研究表明,吸附剂粒径(20~40mesh到100mesh)和吸附剂投加量(1~4g)越大、流速(3.43~15.41m L/min)和初始浓度(5~30mg/L)越小,桉树遗态Fe/C复合材料对目标污染物的吸附效果越好;溶液的p H值为3时吸附效果最佳;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不大。桉树遗态Fe/C复合材料吸附初始浓度为10mg/L的P(V)溶液所得到的平衡吸附量为6.61mg/g。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均能很好地描述桉树遗态Fe/C复合材料对P(V)的动态吸附行为,获得的拟合值和实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林泳岑  董雪  马玉芹  赵朗 《应用化学》2020,37(6):683-694
以沸石咪唑类金属有机骨架(ZIF-67)为模板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中空吸附剂NiCo-LDH@ZIF-67,该吸附剂对甲基橙具有良好的选择吸附性以及可循环性。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红外光谱、电子能谱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溶液的pH值、甲基橙的初始浓度以及染料与吸附剂作用时间对NiCo-LDH@ZIF-67吸附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甲基橙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吸附等温线符合朗缪尔方程。 当pH值等于4, 吸附时间15 min,吸附剂用量为2400 mg/L时,该吸附剂对甲基橙的最大吸附量可达1766 mg/g,高于之前文献报道的类似吸附剂。 此外,NiCo-LDH@ZIF-67能从甲基橙和亚甲基蓝的混合溶液中选择性吸附甲基橙。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P350(甲基膦酸二甲庚酯)为固定相,硅胶为载体,用萃取色谱法分离了钨(Ⅳ)和钼(Ⅳ)。以3.0mol/L HCl-1.0mol/L MgCl_2-1%Tar混合溶液淋洗杂质元素,用1.0mol/L HCl-1.0mol/L MgCl-1%Tar混合溶液和3%Tar溶液分步洗脱钨和钼,获得了良好的定量分离结果,并成功地应用于合金钢及矿物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王莉红  施清照 《分析化学》1992,20(5):568-570
铜-四(4-甲氧基-3-磺酸苯基)卟啉络合物在0.1mol/L KOH溶液中,在-1.25V(vs.SCE)有一灵敏的吸附还原峰,峰高与Cu~(2+)浓度在3.1×10~(-9)~1.5×10~(-7)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达8×10~(-10)mol/L(富集2min)。本文详细讨论了测定铜的最佳条件,并对试剂及其铜络合物在悬汞电极上的伏安特性和吸附行为作了探讨。此法用于工业硫酸锌盐中微量铜的测定,结果与光度法、原子吸收法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