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汝杰  陈冠军  庄伟  陈扬  童培建 《应用数学》2015,37(4):295-296,299
目的 探讨腰椎Modic I型改变的腰椎终板与椎间盘髓核中TNF-α、IL-6、IL-8 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0 例因下腰痛入院手术治疗并行腰椎MRI 检查确认为腰椎Modic I型改变患者的术中病灶椎间盘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观察椎间盘组织病理变化及炎症因子的表达,IL-6、IL-8 相对表达水平以相对表达量△Ct 或(2-△Ct×104)进行分析。结果 Modic I型终板中TNF-α表达水平(9.2±0.7)高于髓核(7.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核中△Ct IL-6、△Ct IL-8 相对表达量(6.34±1.82、10.62±1.88)高于终板(4.07±1.86、5.92±1.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odic I型终板中TNF-α、IL-6、IL-8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髓核,其引起下腰痛的原因主要为终板的炎症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8(IL-18)与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3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和糖尿病组(15只)。高脂饲料配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mg/kg静脉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4周后观测大鼠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FINS)及血清IL-1β、IL-6、IL-18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4周后糖尿病组大鼠FBG、FINS和HOMA-IR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血清IL-1β、IL-6、IL-1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血清IL-1β、IL-6、IL-18水平升高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关;IL-1β、IL-6、IL-18的同时升高可间接反映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3.
赵书山  王健  袁成达 《应用数学》2013,35(13):1260-1262
目的探讨IL-17在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2例初次诊断、未经治疗的SLE患者(SLE组)及26例同期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外周血清IL-17水平,同时检测外周血抗ds- DNA等抗体及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活动期和缓解期SLE患者血清IL-17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动期和缓解期SLE患者间血清IL-17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皮肤损害的SLE患者血清IL-17水平较无皮肤损害者高,使用环磷酰胺的SLE患者血清IL-17水平较未使用环磷酰胺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SLEDAI、血沉、CRP、IgG、C3、C4均无相关性(均P>0.05)。19例SLE活动期患者治疗1个月后血清IL-17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与狼疮患者的皮肤损害密切相关;IL-17在SLE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与疾病严重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IL-22 在肛周脓肿局部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选取50例肛周脓肿患者(肛周 脓肿组)和50例无感染的混合痔患者(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术中留取病变组织标本。术后观察患者转归,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22 表达、RT-PCR 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22 mRNA 的表达,观察IL-22 表达的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IL-22在肛周脓肿组的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1);肛周脓肿组根据不同转归分为治愈组、脓肿复发组、肛痿组,3 组患者IL-22 表达阳性率比较,治愈组显著降低,而肛瘘组最高(P<0.01)。肛周脓肿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2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肛周脓肿组中随着疾病的进展,肛瘘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2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治愈组(P<0.01)。肛周脓肿组中IL-22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均无关(均P >0.05),而与脓肿直径(P<0.01)、创面愈合时间(P<0.05) 及进展为肛瘘有关(P<0.05)。结论 IL-22在肛周脓肿局部组织及外周血中表达增强,在其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洪庆  吴林峰  孙祖良 《应用数学》2013,35(19):1755-1756
目的探讨IL-33和IL-5在变应性鼻炎(AR)、支气管哮喘(BA)以及AR合并BA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43例AR患者(AR组)、41例BA患者(BA组)、39例AR合并BA患者(合并组)及4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的IL-33和IL-5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组患者血清IL-33和IL-5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BAN比较,AR组及合并组血清IL-33和IL-5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AR组比较,合并组血清IL-33和IL-5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血清中IL-33水平与IL-5水平呈直线性正相关(P〈0.05)。结论IL-33和IL-5参与了AR和BA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形态发生蛋白6(BMP-6)和铁调素(Hepc)与贫血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99例RA患者、1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4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BMP-6、Hepc水平,同时检测RA患者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水平(HGB)、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铁(SI)、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铁蛋白(SF),分析比较RA组与SLE组和健康对照组、RA患者贫血组与非贫血组、慢性病性贫血(ACD)与慢性病伴缺铁性贫血(IDA+ACD)组间及不同疾病活动度组间BMP-6、Hepc和其他贫血相关指标,以及RA患者血清BMP-6和Hepc水平与其他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RA患者贫血发生率为59.6%,其中ACD占52.5%, IDA+ACD占47.5%。血清BMP-6和Hepc水平在RA患者中明显升高,与SLE组、健康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贫血组的IL-6水平及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较非贫血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SI、SF、BMP-6和Hepc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A伴ACD患者的血清SF、Hepc、BMP-6水平及DAS28评分均明显高于RA伴IDA+A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AS28>5.1的RA疾病高度活动组血清BMP-6及Hepc较DAS28评分≤5.1的疾病非高度活动组明显升高,而HGB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患者的血清BMP-6与Hepc水平呈正相关(P<0.01),且两者均与IL-6、DAS28呈正相关(P<0.05),BMP-6还与SI呈正相关(P<0.05)。结论 RA患者贫血类型以ACD为主,其血清BMP-6和Hepc水平均明显升高,在伴ACD或疾病高度活动的RA患者中升高尤其明显,且互相关系密切,说明BMP-6和Hepc水平异常正是诱导RA患者发生ACD的主要因素之一,两者可能可以作为RA患者ACD治疗的靶点,其在RA中的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和细胞外基质(ECM)积聚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SD 大鼠原代腹膜间皮细胞,静止24h 后,采用RT-PCR 检测TGF-β1(10ng/ml)刺激后0、3、6、12、24、48h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6(IL-6)、Ⅰ型胶原(CollagenⅠ)、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mRNA 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 检测TGF-β1(10ng/ml)刺激后0、4、12、24、48h CollagenⅠ和PAI-1 表达情况;ELISA 法检测MCP-1 和IL-6 表达情况。结果 TGF-β1处理6h 后MCP-1、IL-6 和PAI-1mRNA 即开始逐渐升高,与0h 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4h 后显著升高(均P<0.01);TGF-β1 处理12h 后CollagenⅠmRNA 表达开始明显升高,与0h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 后有显著升高(P<0.01);TGF-β1 处理4h 后IL-6 表达水平升高(P<0.05),24h 后显著升高(P<0.01);处理12h 后MCP-1 和PAI-1 表达水平较0h 明显升高(P<0.05),处理24h 后CollagenⅠ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TGF-β1 显著增加MCP-1、IL-6、CollagenⅠ、PAI-1 及其mRNA 的表达上调。结论 TGF-β1可能通过诱导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炎症因子上调表达和ECM积聚导致腹膜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HIRI)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24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组)、缺血- 再灌注组(I-R 组)和缺血- 再灌注丹红注射液预处理组(DH组)。阻断I-R、DH 组大鼠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胆总管20min 后恢复血供,建立肝HIRI 模型。12h 后采血检测各组血清ALT 和AST的含量,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ICAM-1的表达。结果 I-R 组血清ALT、AST 水平较Sham组明显上升(P<0.01),肝组织病理学损害严重,ICAM-1 表达上调(P<0.01);DH 组ICAM-1表达则较I-R 组明显下调(P<0.01),ALT、AST 水平均下降(均P<0.01),肝组织病理学损害亦明显减轻。结论 丹红注射液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HIRI 后的肝组织,该作用可能与下调ICAM-1 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118例接受肝大部切除术患者,其中A组36例(术后常规治疗),B组40例(术后常规治疗+PGE,20μg/d,静脉注射,连续14d)。C组42例(术中门静脉阻断再开放时行Lipo—PGE,20ug门静脉灌注+B组方案)。分别检测3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3、5、9、14、28d外周血ALT及TNF-α、IL-6、IL-10、IFN-γ水平,以及术前与术后1、7、28d门静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术前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组患者ALT、TNF—α、IL-6、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然后逐渐恢复,但B、C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A组(均P〈0.01),且恢复时间快于A组;A组IFN-γ水平在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但B、C组在术后28d,IFN-γ水平明显持续升高(均P〈0.01)。A组门静脉血流量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而B、C组术后门静脉血流量在观察时段内明显且逐渐增高(均P〈0.05)。以上所有PGE,干预引起的变化,C组均较B组明显。结论PGE,有利于肝切除术后早期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因子水平及增加门静脉血流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狼疮(SLE)患者树突状细胞对Th1/Th2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阳性分选CD14细胞,联合应用rhGM- CSF、rhIL-4和rhTNF-α诱导分化树突状细胞成熟。在培养的第9天,流式细胞术检测表型,细胞增殖/毒性剂盒分析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12和IL-10的表达。诱导的成熟树突状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共培养5d后,佛波酯+离子霉素+莫能霉素刺激培养4h,进行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及胞质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Th1、Th2的比例。结果 SLE患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其CD1a的表达降低(P<0.05),HLA- DR、CD80、CD86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活动组与非活动组的树突状细胞HLA- DR、CD80、CD86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SLE患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0.05)。活动组与非活动组的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也有所差异(P<0.05)。SLE患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分泌IL-10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活动组与非活动组的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和IL-10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的树突状细胞与对照组淋巴细胞共培养后Th1的比例明显降低(P<0.01),Th2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患者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增加,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分泌IL-12降低,IL-10升高。SLE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了Th1细胞分化不足,在SLE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LEP)水平与慢性乙肝(CHB)和慢性丙肝(CH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5例CHB、41例CHC患者血清LEP浓度,同期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所有入选患者均经肝脏穿刺病理学检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B与CHC患者LEP水平明显增高(P<0.05或0.01),CHB和CHC患者血清LEP水平在纤维化程度较高者均明显高于纤维化程度较低者(均P<0.01),且CHC组血清LEP水平显著高于相同纤维化分期CHB患者(P<0.05或0.01)。结论血清LEP水平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血清LEP水平可作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陈超  李华峰 《应用数学》2015,37(3):229-231
目的 研究放疗前后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T 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以68 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另外选取健康献血者40 例作为对照组。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病例组患者放疗前、接受6 周放疗后及对照组血清中T细胞亚群水平,使用受体黏附法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 病例组患者治疗前红细胞免疫功能、血清T 细胞亚群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高于对照组(P<0.01);放疗后1 周,病例组的CD4+T 细胞比例、肿瘤红细胞花环(DTER)、红细胞C3b 受体花环(RBC-C3bRR)进一步下降,而CD8+T 细胞比例明显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同放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放疗后3 个月病例组CD4+T 细胞比例、DTER、RBC-C3bRR 逐步升高,而CD8+T 细胞比例及RBC-ICR逐渐下降,CD4+/CD8+比值升高,同放疗前及放疗后1 周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低下,放疗刚结束时,细胞免疫抑制作用为主导,放疗结束3 个月后,红细胞免疫功能逐渐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逐渐恢复。放疗可有效减少肿瘤负荷,改善患者红细胞免疫及T 淋巴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3.
汤永志  燕飞  朱坚胜  陈华忠  朱敏  肖明  林希  邵辉 《应用数学》2015,37(11):974-976
目的 研究HBsAg 对脂多糖诱导树突状细胞(DCs)分泌IL-6 和IL-12 的影响。方法 采用重组人粒- 单核 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诱导单个核细胞得到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s),分别加入HBsAg1、2、5μg/ml,并设对照组,各组再加入脂多糖诱导为成熟DCs。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各组iDCs 的表型(CD11c、HLA-DR),ELISA 法检测脂多糖诱导后培养上清液中IL-6 和IL-12 的水平。结果 iDCs 的CD11c/ HLA-DR 双阳性率为(83.62±6.89)%,显著高于单纯培养组(20.57±1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 1、2、5μg/ml 组培养上清液中IL-6 分别为(609.36±127.06)、(566.01±173.46)、(295.03±76.08)pg/ml,低于对照组(1356.97±181.78)pg/ml(均P<0.05);HBsAg2、5滋g/ml 组IL-12 分别为(854.49±67.92)、(472.09±55.70)pg/ml,低于对照组(1248.78±112.09)pg/ml(均P<0.05);1滋g/ml 组IL-12(1103.53±134.15)p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浓度HBsAg 可下调脂多糖诱导的DCs 细胞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滑膜细胞在体外常氧和缺氧培养条件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差异性及意义。方法对RA患者及骨关节炎(OA)患者的关节滑膜细胞在体外常氧和缺氧条件下分别进行培养,根据培养条件分为常氧组、缺氧6h组及缺氧12h组;采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HIF-1α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常氧组相比,缺氧6h及12h的RA和OA患者滑膜细胞的HIF-1α及VEGF的表达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RA和OA患者缺氧12h组滑膜细胞HIF-1α及VEGF的表达高于缺氧6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和OA患者3组滑膜细胞的HIF-1α及VEGF的表达均呈正相关(均P<0.05)。常氧组RA与OA患者滑膜细胞的HIF-1α及VEGF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缺氧6h和12h组中RA滑膜细胞HIF-1α及VEGF的表达均高于OA滑膜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缺氧条件下RA患者滑膜细胞HIF-1α及VEGF表达显著升高且密切相关,可能缺氧-HIF-1α-VEGF这一信号途径在RA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超长降调节方案启动日LH、E2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 ET)结局的关系。方法50例EMs患者(腹腔镜确诊)接受改良超长降调节方案治疗,患者接受GnRH- a治疗3~6个月,每次1.88 mg(1/2支)达菲林肌内注射,间隔28d,第2次注射达菲林后2周开始检测血清CA125,CA125降至18U/L以下后注射末次达菲林1/2支,于末次达菲林注射后2~6周开始用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肌肉注射促进卵泡发育,按启动日血清LH水平分为两组,A1组25例,LH<0.5U/L,B1组25例,LH≥0.5U/L,比较两组IVF- ET结局。另按启动日E2水平分为两组,A2组E2<20pg/ml,B2组E2≥20pg/ml,比较两组IVF- ET结局。结果 A1组平均用药天数[(14.71±4.13)d]多于B1组[(8.86±0.49)d],A1组种植率(24.5%)低于B1组(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2组与B2组间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改良超长降调节方案治疗EMs患者启动日LH过低将增加HMG用药天数,降低种植率,LH应作为超排启动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余真君  汤永志  燕飞  朱敏  朱坚胜 《应用数学》2015,37(11):916-919
目的 探讨HBsAg 对健康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D-DCs)的免疫活性及对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 蛋白分子3(Tim-3)和下游信号分子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IL-4 联合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s),流式细胞术检测DCs 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MD-DCs 分4 组添加不同浓度HBsAg(0、1、2、5滋g/ml),分别设为对照组、+1滋g/ml 组、+2滋g/ml 组、+5滋g/ml 组,Western 印迹法检测Tim-3、NF-κB 信号蛋白表达,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检测MD-DCs 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 法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 外周血来源单核细胞成功诱导分化为DCs。与对照组相比,+2滋g/ml 及+5滋g/ml 组MD-DCs Tim-3 及NF-κB 表达水平均上调,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增强,炎症因子IL-6、IL-10、IFN-γ 分泌水平均增高(均P<0.05),而+1滋g/ml 组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其他3 组相比,+5滋g/ml 组MD-DCs Tim-3、NF-κB、炎症因子分泌水平增高,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均P< 0.05)。结论 HBsAg 上调MD-DCs Tim-3 及NF-κB表达水平,增强MD-DCs 免疫活性,且刺激作用随HBsAg 浓度的增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17.
张剑江  杨军  余晶波  李莺  陈英  王红霞 《应用数学》2013,35(20):1827-1829
目的:探讨多廿烷醇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80岁)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降脂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确诊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64例,分成两组,每组32例。联合治疗组采用多廿烷醇10mg联合阿托伐他汀10mg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治疗16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降低TC、LDL- C、TG优于对照组(P<0.01)。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75%,阿托伐他汀组总有效率为71.875%,两组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不需停药。结论多廿烷醇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的降脂效果优于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安全性和耐受性好,适用于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  相似文献   

18.
姚建平  李顺斌  郑淑莺  邱蔚 《应用数学》2015,37(12):1058-1060
目的 探讨2 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 应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1 例无DR 的糖尿病患者(NDR 组)、33例非增殖性DR 患者(NPDR 组)、34 例增殖性DR 患者(PDR组)和36例无糖尿病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RBP4 水平,比较4组RBP4水平,并分析其与BM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G 等的关系。结果 NDR 组、NPDR 组和PDR组患者血清RBP4 水平分别为(18.76±5.17)、(25.33±4.68)、(31.57±5.98)mg/L,与对照组[(11.65±4.32)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0.01);NPDR 组、PDR组患者血清RBP4水平高于NDR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RBP4 水平与BMI、hs-CRP、TG 及HOMA-IR 呈显著正相关(r= 0.714、0.837、0.796、0.801,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s-CRP 和HOMA-IR 显著影响RBP4 水平(P<0.05)。结论 血清RBP4 在糖尿病患者中显著升高,其水平变化与DR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的帕金森病(PD)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测定的意义。方法测定44例PD患者(PD组)与3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并进行比较,将PD组分为≥14mmol/L与<14mmol/L两个亚组,比较两组统一帕金森量表评分。分析PD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PD组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6.1±7.8)μmol/L]高于对照组[(10.9±2.8)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呈负相关(r=-0.467,P<0.01;r=-0.347,P<0.05),与左旋多巴用量及UPDRSⅢ呈正相关(r=0.464,P<0.01;r=0.378,P<0.05),与年龄、起病年龄、病程、左旋多巴使用时间无关(均P>0.05),≥14mmol/L与<14mmol/L两组UPDR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多巴治疗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治疗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苏翔  倪海真  潘乐门  黄景勇  虞冠锋 《应用数学》2015,37(3):232-233,257
目的 比较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VLT)和传统剥脱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VVLE)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VVLE患者120例,随机分为EVLT 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EVLT组采用EVLT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剥脱手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术后1、2、3 年复发率以及术后生活质量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术后3 个月EVLT 组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 个月两组患者CIVIQ 评分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EVLT 组患者术后皮下瘀血、感觉麻木、硬结、皮下脂肪液化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皮肤灼伤的发生率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2、3年复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应用EVLT治疗VVLE 手术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较快,远期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