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我和学江是辅仁大学的同学,他比我低一班.1943年我和这位学习优秀的学弟结成好友.1946年清华复校,他转入清华学习.1947年我回辅仁任助教.我经常来找他,清华大学这个学生运动的圣地对我很有吸引力.1949年,我在天津北洋大学物理系教理论力学课.用的教科书是Jeans著的《理论力学》.这本书的习题难得出名.学江把他的作业借给我.他不仅对难题做了清晰的解答,而且书写非常工整.这给了我极深的印象.1951年,他给了我一份周培源先生的理论力学讲义.我在北洋大学就用周先生的讲义讲课.  相似文献   

2.
杨振宁 《物理与工程》2005,15(2):1-5,17
各位同学,我是1929年7岁的时候搬到清华园来居住的.我父亲那时候在清华物理系当教授.清华和北大那时候都比现在小得多.我估计清华园的面积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二校门南边那条河,是当时清华的界线.从西直门、动物园一直到北大和清华中间,基本上都是一些农田和农民的房子,还有一些小镇.那时候电影院都在城里,所以我还记得很清楚,每个礼拜清华都在这个大礼堂里演一次电影,所以对于这个大礼堂我当时是很熟悉的.  相似文献   

3.
我敬爱的导师余瑞磺先生已于1997年5月19日仙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做为他的学生和长期助手,我感到万分悲痛.当时在美任教,重任在身,我无法回国参加葬礼,成为终生憾事.1955年我自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吉林大学金属物理及X光教研室,给先生做助教.先生是X光结晶学的知名  相似文献   

4.
《物理通报》2005,(9):5-5
我是从1949年开始,跟彭先生学习,一直到现在,算起来也有50多年了.另外刚才光召、于敏和其他的同志介绍彭先生的做人、做学问、做事的这些特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已是非常的全面、系统.我只想补充几点感想.第一、我听过彭先生说过一句话,至今印象很深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大家要求做革命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5.
徐龙道 《物理》2007,36(12):940-943
施士元教授因病于2007年9月28日逝世,华年百岁,消息传来,使我倍加缅怀师生之情.他一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利益和名利,以身作则,工作勤奋,任劳任怨,为科教兴国而奋斗的精神,我永远铭记在心.现就我所知道的其中几个突出业绩举例简单叙述.  相似文献   

6.
夏学江先生过世时我不在国内,出国前我打电话给夏先生和他的夫人李教授向他们拜年,当时一切还都正常,不想这竟是我最后一次与夏先生的通话.没能参加夏先生的告别仪式,是我最大的缺憾,而令我稍感安慰的是,回国后参加了夏先生的追思会,得以寄托我对夏先生的思念,这总算在我的内心得到了些许的补偿.  相似文献   

7.
何汉新 《物理》2005,34(5):323-324
彭桓武先生是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做大学毕业论文(1963.9—1964.6)的导师,也是我随后在原子能所做研究生时的导师.在彭先生从事科研工作70周年并迎来他90华诞之际,40年前有幸跟随彭先生学习的往事,像电影般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段经历是我的一份财富.这里我只记述印象深刻的二、三事,向彭先生贺寿.  相似文献   

8.
曹则贤 《物理》2008,37(2):130-130
封面图片所示是非晶合金断裂面的扫描电镜照片.物理所汪卫华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研制了锆基和镁基非晶合金,并对这些材料的断裂面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研究结果参见Science,2007,315:1385和Phys.Rev.Lett.,2005,94:125510.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些断裂面的电镜照片时,我觉得那些优雅地扩展着的裂纹有着强烈的美学感召力(aesthetical appealing).这让我想起了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普吕多姆的作品,他的代表诗作《带裂痕的花瓶》正可以为这些冷艳的断裂条纹平添一缕忧郁的气质.  相似文献   

9.
刘寄星 《物理》2004,33(9):664-667
黄祖洽先生是为新中国富强做出重要贡献的理论物理学家,1924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今年正好是他80寿辰.我有幸于1964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成为黄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40年来一直受到他的教育和指导.他的为人标准和为学之道,一直是我努力效仿的榜样.恩师大寿之年,为表达对黄先生爱国奋斗精神和科学成就的钦佩,不顾自己对音韵格律之无知,写了六首律诗赞扬先生功绩、品德.诗虽不雅,是我心声.现将之发表出来,并略加说明,献给黄先生.  相似文献   

10.
杨先庶 《物理》2004,33(9):671-672
1994年秋,我回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参加庆祝黄祖洽院士70华诞的聚会,又见到了分别30多年的黄先生,回想我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就是在黄先生手下迈开的,黄先生对我的教育和熏陶对我后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说:“我为曾是‘黄祖洽兵团’的一员而感到自豪.”这里所说的“黄祖洽兵团”,是指原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理论室的反应堆理论组(简称47组).下面就是我对47组期间科研工作的一些片断回忆。  相似文献   

11.
王乃彦 《物理》2007,36(5):361-363
我和王淦昌老师接触比较多是在从我到九院工作以后,当时更多的是在工作上的来往.1978年,他调任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并亲自创建和领导准分子激光实验室后,我就真正地生活和工作在他的身边,那时我真是太幸运了,我有更多的时间亲聆他的教诲,对于我的一生都受益匪浅.王老从来都不以长者、老师的姿态来对我进行说教,他经常给我说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包括他自己的科学经历,用活生生的事例来教育我,他反复地教导我怎么做人,怎么做科研,那时王老已经年过七旬,早上醒得很早,每天6:30以前,我们就一起从原子能研究所的南区步行到北区,在半个小时左右的步行中,王老天天和我交谈的不是科学就是工作,晚上从北区回到南区还要向他汇报工作.我最爱听他讲他个人科学生涯中的一些经历,后来我又参加《核科学家王淦昌》一书的审校工作,就对王老的科学生涯有一些更为深入的了解.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离开了我们已近十年的老师,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东西很多很多,其中最最宝贵的最最值得我学习的就是他对科学的执著的追求和永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他七十年如一日,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敢和顽强地攀登着,从一个高峰到另一个高峰,真是生命不止,攀登不已.  相似文献   

12.
吴大猷 《物理》2005,34(6):399-404
41930年代中国之物理学研究 我着重讲“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就是指“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史.用本地的形容词常用的两个字,就是“本土化”的意思.其中的资料并不像电话簿一样,随便抄来的,而是经过我自己的选择与评估.也就是说我是用自己的观点来讲有关物理的发展,这个就是很严格的评论.换句话说,就是会得罪很多人,因为很多人又不在我这个叙述之内.  相似文献   

13.
读者来信     
以下刊登的几篇读者来信,对我刊一些文章中的错误进行批评指正.这些来信反映了广大读者对我刊的爱护和支持,今后我们将注意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14.
邵寰 《物理通报》2007,(11):61-62
前不久,我在物理自主实验室中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介绍,它名叫“富兰克林电动机”.据介绍,这是一个由于尖端放电而产生的力学效应的实验.也就是说这个装置可以把电能直接转化成机械能.在此之前,我只知道电能只有先产生磁效应后才能转化成机械能.于是,好奇心促使我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  相似文献   

15.
《物理通报》2005,(9):6-8
彭桓武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们那一时代的很多同学、朋友们的老师.彭先生于1949年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到现在已有56年了.自彭先生回国以来,可以说我一直是长期跟彭先生打交道的学生之一.如果说到我跟彭先生的渊源,还要早一些,早在1949年以前我已经听说过彭桓武先生的大名.  相似文献   

16.
周武元  王文珍 《物理》1990,19(3):191-191
安徽省淮南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周武元副教授和淮南市第三中学物理教研组王文珍老师就我刊如何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物理教师的需要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写成了《我们的一些建议》一文,投寄我刊,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诚恳希望广大读者和作者为办好我刊继续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我们还热情希望从事物理学研究、教学和应用工作的专家和学者,积极为我刊撰写内容新,写法深入浅出,能为包括大、中学物理教师在内的大多数物理工作者读懂、吸收和借鉴的奸文章.  相似文献   

17.
我的领路人     
蔡少辉 《物理》2004,33(9):669-670
1955年8月我从广州中山大学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1956年起到1980年,我师从黄祖洽教授廿四载,后来他就被调去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了.在彭桓武先生领导下,黄先生把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领进核反应堆理论和粒子输运理论的研究领域,从事核反应堆理论设计,而后又转战核武器理论探索和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8.
韩琴 《物理》2005,34(3):162-162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我还是一个物理学方面的初级研究者.吸引我进入这个领域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够洞察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中学时代,解出一道数理难题所带来的欣喜,或用学到的知识为家人解释生活现象带来的成就感等等,这些都成为我最初喜欢物理的缘由.进入大学后,接触到了更深入的物理思想.  相似文献   

19.
事情发生在“摩擦力”这节课上.“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物体表面越粗糙,同样压力下摩擦力越大;物体表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说这段话的时候,我很自信,因为实在是太熟悉了,我也丝毫没有对这句话的科学性产生过怀疑.但接下发生的事让我大感意外.  相似文献   

20.
丹麦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家乡.这里就是我心中的世界开始的地方. —安徒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