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枯水期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鄱阳湖水体氮、磷等营养盐的分析测定,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法,对枯水期鄱阳湖水质进行了富营养化水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论从单个指标,还是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进行评价,枯水期鄱阳湖的水质处于富营养化水平。与已有文献中的数据比较,近年鄱阳湖的水质没有明显恶化。根据不同采样地点的情况分析,判断其氮、磷等有机物主要来源于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水体和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测定鄱阳湖湖区、入湖口及出湖口13个点的水体及底泥,测定其中的Zn、Cu、Pb和Cd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并运用地积累指数法对鄱阳湖底泥重金属的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体中重金属含量较低,远低于国家标准,而重金属在鄱阳湖底泥中积累较严重.除部分地区Cd低于背景值外,各地区底泥Zn、Cu、Pb、Cd的含量均超过背景值,其最大含量分别为背景值的9.0、33.8、7.0、5.9倍.结合水流从入湖口-湖区-出湖口流动方向来看,水体中重金属因种类不同其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异,而底泥中不同重金属分布规律一致:湖区>入湖口>出湖口,可见重金属在湖区有明显的沉降作用.地积累指数方法评价表明,全湖底泥平均污染水平属偏重度污染.重金属污染呈现种类和区域的差异性,种类特征:Cu>Pb≈Zn>Cd;区域特征:三江口污染等级最高,污染最轻是湖口.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三门县海游港滩涂及两岸养殖塘的水产生物大量死亡原因的调查,发现工厂排污口废水超过排放标准且已经污染了渔业水域;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在废水和渔业水域中检测到了工厂的原料和生产中间体;在生物体中检测到了相关污染物.废水及特征污染物对水产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废水已经影响水产生物的正常生长,并引起水产生物的死亡.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多家工厂排放的废水是造成海游港滩涂及两岸围塘养殖的水产生物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2001-2002年浙江省宁海县采用封闭式内循环养殖模式养殖南美白对虾,每公顷对虾养殖产量达到12090kg,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对虾的成功养殖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该模式在对虾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养殖废水,而养殖废水主要是富营养化问题.结合养殖新模式的运行,从COD、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和悬浮物几项理化因子指标的变化情况,对贝类的净化能力作出分析评价,为海水围塘虾贝的综合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围隔系统研究了陆生植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对畜禽养殖富营养水体中主要营养元素磷的净化效应及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浮床黑麦草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良好,对富营养水体中的总磷具有明显的净化效果.当覆盖率为30%时,对总磷的去除率最高达到72.96%.对其去除水体总磷的动态过程拟合表明符合三次方程曲线.实验结果为陆生植物修复富营养水体的季节模式和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环境因子对东湖几种沉水植物生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光照强度、水体温度及水体pH值对东湖5种沉水植物生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5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均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且种间有较大的差异.各植物光合色素的含量,受生态因子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5种植物对水体高pH值耐受能力有明显的差异.探讨了富营养化湖泊沉水植物消亡的原因及生态分布的规律,提出了富营养化湖泊水生植被的恢复及水生生态系统重建中的植物选种原则.  相似文献   

7.
主成分及聚类分析在水生态系统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武汉市15个湖泊、水库的浮游生物、底栖动物调查结果及理化性质监测数据,选择12个量化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6个主成分,运用回归分析算出15个样本在主成分上的标准得分,据此进行聚类分析,将评价水体划分为4种生念类型,并对之进行讨论分析,得出了每一类生态水体的水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水质状况、富营养化状况、污染类型等。  相似文献   

8.
从2011~2015年对鄱阳湖丰、枯水期湖区、出湖口及流入鄱阳湖的5大支流进行采样,测定各项水质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分析水质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因子分析法定性识别了流域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结果表明,鄱阳湖整体水质呈下降趋势,总氮、总磷含量逐渐上升,鄱阳湖枯水期各项水质指标高于丰水期,枯水期污染更加严重;出湖口、赣江南支以及饶河入湖口污染相对严重,修水入湖口水质较好;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造成鄱阳湖流域水质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市政污水、化学工业废水、天然污染源、采砂作业和湖上养殖,丰水期农业生产引起的农业非点源排放以及暴雨径流引起的非点源排放也占有一定比例。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流域砷的理化特性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鄱阳湖湖区以及江西省五大河流中溶解态砷的跟踪调查,研究不同区域砷含量的空间分布、污染特征及与水体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探究影响砷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鄱阳湖区不同断面采砂前后砷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主湖区以及赣江、饶河、抚河、修河水体砷浓度在检测限水平以下,而在信江中游的鹰潭市和长江流经的九江砷含量出现局部高浓度,其平均值分别为12.53、1.33μg·L-1,污染最为严重,主要是受到了鹰潭冶炼工业和九江火山岩层下地热水的影响;水体理化性质与溶解性砷含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水体砷含量与pH、TP、TN具有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是0.48、0.44、0.34,水体中砷含量与Eh、S2-、砂粒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32、-0.31、-3.13,表现出负相关关系,TC与砷的相关关系不明显;水体中Eh-pH通过控制水溶液中砷的形态影响可溶性砷含量,高浓度的溶解性砷存在于pH较高、还原性的地下水体中,但在低pH并且含有高浓度自由S2-的还原性水体中溶解性砷含量很低;水体中砷的存在形态与TP、TN具有相似性,深度富营养化加速浮游藻类的繁殖从而可降低溶解性As含量,同时禁砂之后的时间段内水体中砷也相应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柴窝堡湖是乌鲁木齐的第二水源地,又是新疆化肥厂废水地面活动的终点,根据有机污染划分为α-中污带,按生物学特征划分为β-中污带。废水对该水体属于中度污染。乌拉泊水库按有机污染和生物学特征划分均属中度偏弱污染·水源主要来自大西沟和水西沟,新化地表水对该水库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所选择的南北疆几个典型区域的水质评价中可以看出,新疆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因易于相互转化而造成污染物相互转移.在干旱缺水的新疆,掌握这一水环境特征,对今后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中的水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水足迹理论, 计算舟山群岛新区水足迹各组成部分, 分析水资源利用状况, 并从水足迹结构、效益、安全性和可持续性4个方面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2010~2014年舟山群岛新区水足迹值为3.58×108~3.84×108m3, 呈波动上升趋势; 其中工业水足迹均值为5.3×108m3, 整体在均值上下波动; 生活水足迹均值为0.61×108m3, 有缓慢增长趋势; 其他水足迹表现为下降势态; 农业水足迹在1995~2014年整体较为稳定, 2006年后呈下降趋势. 舟山群岛新区水资源自给能力低, 对外依赖度偏高; 水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持续增加, 对其他地区影响显著; 生态安全程度不高, 且缺乏稳定性, 可持续利用能力弱.  相似文献   

13.
(1+1)维位移浅水波系统(1DDSWWS)是结合流体力学和变分原理, 运用拉格朗日坐标而构造的浅水波方程. 综合流体在3个维度空间上的能量, 将1DDSWWS推广, 可推导出(2+1)维位移浅水波系统(2DDSWWS). 2DDSWWS的严格解可表示为椭圆函数积分, 这个椭圆函数积分可退化为雅可比椭圆周期函数解和孤立波解. 2DDSWWS的水面具有各种不同形态的孤子激发模式, 我们在2DDSWWS模型中也发现了孤子分子. 借用量纲分析的方法添加流体黏性项, 可以对理想的(2+1)维位移浅水波系统进行修正, 建立修正的2DDSWWS模型. 当黏性系数为零时, 修正模型将退化成理想模型. 修正的2DDSWWS模型的严格解可以很清晰地展示流体的黏性对流体运动的影响. 在连续性方程中保留高阶项, 重构拉格朗日函数, 可以得到全非线性(2+1)维位移浅水波系统(FN2DDSWWE). 在低阶近似下, 忽略某些高阶项, FN2DDSWWE可以退化成2DDSWWS模型.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一种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减水剂中的葡萄糖酸根、氯离子、硫酸根、硫代硫酸根.样品经过稀释、C18小柱预处理后直接进样.选用shodex52-4e阴离子交换柱分离样品,淋洗液为3.6mmol·L-1Na2CO3,柱温50℃,流速0.8mL·min-1,进样量7μL,抑制电导检测,外标法定量,当葡萄糖酸根、氯离子、硫酸根、硫代硫酸根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0~100.0,0.1~30.0,1.0~50.0,1.0~50.0mg·L-1时,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相对标准偏差(n=7)均小于2.5%,检出限在50.23~13.44μg·L-1.将该方法应用于减水剂阴离子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80.6%~113.9%,方法选择性高、灵敏度好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5.
论浙江省水利旅游区的布局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水利旅游的不断发展,各地建立了许多水利旅游区,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布局理论,大多数水利旅游规则仅限于功能分区的划分与提出一些环境防治措施,而对区内景点的合理布局以及点和点的有机联系则很少提及,从而使水利旅游区在结构上显得并不严谨,以致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诸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水利设施各种不同功能出发,将浙江省的水利设施按功能类型分为供水型,防洪型、发电型和综合利用型4类,归结了水利旅游区布局的三区结构、环状结构、核式环结构和带状结构4种基本形式,提出不同功能类型水利设施的不同布局形式并得到实践的检验,探讨不同水利功能的水利旅游区的最佳布局形式。  相似文献   

16.
PCR技术检测海运船舶压载水病原弧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压载水引起的外来物种入侵,及由此引发的经济、环境和卫生等方面的灾害性后果,已成为当前世界海洋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弧菌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海洋环境的病原微生物,其数量已成为船舶压载水是否可以排放的一项指标.本文采用PCR扩增病原弧菌特征基因技术,结合弧菌相关16S rRNA基因文库,初步探讨压载水中病原弧菌快速检测技术.从采集自舟山远洋船舶压载水水样S1中,检测到hlyA和vvh基因,表明样品中含有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和创伤弧菌(V.vulnificus)的毒力基因.文库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重组克隆子中部分序列与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和费氏弧菌(V.fischeri)相似性较高.研究结果表明,压载水样品S1中含有多种对人和动植物有害的病原弧菌,对海洋生态平衡、公共卫生安全和海洋养殖业具有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7.
通过涂布分离法从造纸废水中分离并筛选出4株对造纸废水中溶解和胶体物质(Dissolved and colloidal substance,DCS)具有较好去除效果的微生物.经16SrDNA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1,3和4号菌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2号菌株属于假黄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通过SBR反应器的连续运行发现,4株复合菌株能在反应器中稳定存活,且对造纸废水中的CODCr、DCS、DS去除率分别保持在60%,42%和40%左右,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实验表明,该4株菌株是去除造纸废水中DCS物质的良好菌种.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水资源管理是世界各国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应对水资源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我国解决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和水资源供给不足矛盾的关键。 水资源管理研究的领域较广、范围较大、主题较多,主要从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的模式与制度、研究模型、研究重点领域以及研究热点四方面进行归纳综述,并以黑河流域为例,说明先进的水资源管理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应对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性,可为我国探索水资源管理模式,建立适合国情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湿地水质与水系浮游细菌多样性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湿地水质受人类活动影响,其水系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也因水质状况不同而变化.以杭州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分析人类活动特征差异对河道水质及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测定溶解氧、氨氮、硝氮、总氮、总磷等主要理化指标,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各水样中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通过主成分分析与典型对应分析等统计手段,比较各项理化指标与细菌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河道水质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呈中度~重度富营养化;河道水域内细菌群落总体多样性较高,且多样性指数与硝态氮、总氮、TSI指数、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7,p<0 .01),与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r>0.8,p<0.01),相较于硝态氮、总氮等单项指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与细菌多样性指数间具有最高负相关性(r=-0.90,p<0.01).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受多种理化指标共同影响,其中限制性营养元素氨氮为主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20.
杭州西湖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西湖各湖区叶绿素α含量及水质理化因子分析,表明由于水体中N,P浓度较高,北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外湖中灌类的生长主要受水温的影响,而不受N,P的限制,而小南湖埏于引水口,受钱塘江引水的影响较大其水质优于其余各湖区,通过生物治理试验的研究,表明在西湖中建立合理协调的水生生态系统,对于保持良好的水质,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